星期三, 9月 14, 2005

丁立美與大學生的佈道奮興運動

—?丁立美牧師小傳

丁立美牧師曾被稱為中國的穆德 (John R. Mott) [1]與及山東的使徒,在二十世紀的初期,名震中國與海外,並奔走佈道數十載,引領大批學生信主與獻身於神的國度,也復興了很多信徒的靈性。這位昔日影響深遠的中國教會巨擎,在幾十年後的今天,已差不多無人認識:今天就讓我們去追念丁立美牧師的生平,藉以挑旺我們的事奉心志與低沉的靈性光境。

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

丁立美牧師生於1871年(同治十年),原名立瑂,家鄉在山東膠州,他可算是第二代的基督徒。在他的家庭中,接受基督教的信仰,是始自他的父親丁啟堂先生。丁老先生在基督教初傳至山東膠州時,就歸信耶穌,算得上是當地最早的信徒之一:他非常熱心於佈道的事奉,每在農閒之時必不辭勞苦,前往鄰近鄉村傳楊福音。[2]在1900年的庚子拳亂時,曾經遭遇拳民殺害的危險,他把自已綁在大樹上,才躲過一次拳民們的追殺。[3]他一生信道不移,臨終前仍反覆唱著「萬古磐石為我開」一詩,直到靈魂安然被主接去。

丁立美牧師父親的信仰,也為後代子孫所繼承,他的兩個兒子--立美與立介兄弟,以後不僅持守這份信仰,更進而先後獻身事主,前者專精於佈道,後者擅長於解經,並且在神的國度裡有重大的貢獻:而立美與立介昆仲的後人,也是敬虔的後代。但願在香港的教會裡,可以興起更多基督化的家庭,敬虔的父母影響敬虔的下一代,將信心的火炬代代傳遍下去。

獻身傳道

他在家鄉讀私墊,也可能讀過長老會設在他村中的小學;在十三歲的時候,前往登州文會館學習,當年的中學是舊制四年制的,然後便升讀大學,他畢業時年廿二歲。[4]他畢業後留校任教三年,主領學生讀經班,並不時訪問山東半島的教會學校,從事鄉村佈道的工作。他於1896年重返文會館唸神學,時年廿六歲,接受兩年的神學訓練。據丁立美牧師自己所言,他在校受各位師長的感召與訓誨,奠立了他一生的信仰和西方知識的基礎。[5]在文會館求學期間,丁立美與同學賈玉銘交往最深,後來成為一生的好友與同工,以後更一同成為中國教會的名牧。[6]

他於1898年被按立為牧師。在1900年的庚子拳亂中,他在山東的萊州遭到拳民的襲擊,並笞杖二百,打至皮開肉綻。「幸達袁世凱上任,經由赫士關說,始得開釋。」[7]但這樣的苦難,並沒有打擊到他事主的熱心,於此後十年之間,丁立美歷任山東多處的長老會牧師,或是當自由傳道,傳道的足跡遠至直隸、東北及江南一帶。

重視學生福音工作

清末民初,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成立「學生立志佈道團」,丁立美被邀請成為首任的巡行幹事。他的佈道足跡踏遍十餘省,帶領了許多大學生信主,並鼓勵了不少人獻身,形成強大的學生福音隊伍:他有時更在一個月之內帶領千餘大學生信主,在幾十間大學中設立支團,團友達一千六百人之多,獻身終生傳道者甚多,在二、三十年代中對中國教會作出了重要的貢獻。[8]

此外,由於當時有不少中國青年留學日本,所以丁立美也專程遠赴日本向學生佈道,帶領了不少留日的學生信主,也堅立了不少年青人的事奉心志,諸如著名的基督教學者謝扶雅,就是在東京受到丁立美的鼓勵而獻身於文字的工作。[9]女教育家曾寶蓀在其回憶錄中說到:「我在馮氏高等女校 (Mary Vaugham High School) 的第二年第一個學期,我想是一九一零年春季,……,有丁立美牧師來杭州傳道,每日聽道者數百人,我也去了多次,也表示有慕道之心。」[10]可見丁立美牧師對大學生的福音工作的重視,使神的國度能夠有年青的新兵不斷的加入爭戰。

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

丁立美牧師長於講道,他憑其過去在文會館所接受的神學訓練,與卓越生動的口才,加上祈禱出來的靈力,所以在其巡迴佈道期間,所到之處均能結果纍纍。謝扶雅曾經這樣的評論:「立美講道雖不如所謂獅子吼,但層層鞭辟入裡,反覆辯證令得知識青年莫不心悅誠服。而立美天生聲喉賦有音樂節奏之振幅,抑揚頓挫,梟梟屋樑。」[11]著名的歷史學家香又文教授,在他所寫的回憶錄之一的《重生六十年》一文中曾說過:「這一年間 (1912) ,我有一種極重要的宗教經驗,有丁立美牧師由北方來校(廣州嶺南中學)宣道,請辭動人,聲淚俱下,誠懇之情,感我至深,我自此決心學習宗教、哲學、神學,立志獻身,畢生以服務為目的為職志。」[12]可見他的講道對當時的年青學子有何等大的影響。

另一方面,他很重視禱告的操練,在代禱上留下了極為寶貴的榜樣,他在各地組成了「連環代禱運動」,參與者有數千人之多,他自己的代禱名單,保持在二千人以上。[13]他每日忠心的代禱,及至得知自己患上絕症後,更加朝夕代禱,常至午夜。今日我們也實在要在代禱上多下苦工,多記念別人的需要,少作自我中心的禱告。

扶掖神國的工人

他於1923年返回山東滕縣華北神學院任教,與賈玉銘同工,造就了不少靈命與學識都很優秀的傳道人;其間他亦抽空到不同地方領會。幾年後他轉到天津主持天津神學院,由二十名學生開始,至一九三五年學生人數增多,需要自建校舍:其間宋尚節博士初至天津主領佈道會,許多信徒渴慕研讀神的話語,於是丁立美利用晚上的課餘時間,開了六個查經班,在寒冷的冬天裡,一頂毛帽、一件棉袍,坐在人力車上禱告或深思,趕到四處去分享屬靈的糧食。[14]他晚年在這兩所神學院對年青傳道所使的培訓工作,為中國教會帶來了重大的貢獻。

丁立美亦喜愛與年青的信徒及慕道者通信,文字獨具風格,謝扶維也曾是受信人之一,蒙他以「提摩大」見稱:[15]焦維真也曾這樣見證:「他給我的信件總有四、五十封左右,不多提外事,專談靈程,所以每次閱讀之下,都覺津津有味,不忍釋手,且讀而又讀。」[16]可見他對年青人何等的悉心栽培,這些人後來真的成了新一代的教會領袖。

1936年1月,丁立美前往青島計劃創辦靈光院:就在這年的冬天,由於天氣奇寒,加上旅途的勞累,終釀成肝病及水臌,臥病八個月,於九月間安息主懷,享年六十五歲,事主三十八年。他一生對大學生的奮興與獻身的工作受到了高度的評價。

江長川牧師云:「他不獨在教會學校,且在私立與國立學校同樣作工,收獲至多,講道能力偉大,由於聖經研究深刻,有豐富的靈命,故我在學生時代已深受其益。」

美國《衛理年報》有篇文章對他推崇備至:「亞洲近數十年教會史中,感動學生獻身傳道最多的,只有丁立美牧師一人。他的面目和態度如同聖人,故被稱為聖約翰。他無論到那裡,都帶著火焰。」可見其感人之深、聲譽之高、影響之廣。[17]

二.丁立美牧師推動的奮興運動

組織「學生立志佈道團」

「學生立志佈道團」的開始,乃是美國的基督徒學生所發起的,然後由穆德博士所主持,在美國以至全球各地掀起了宣教的浪潮。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於此時邀請丁立美牧師出任巡迴幹事;由於他對宣揚基督的恩賜甚為突出,遂在全國基督往學生中,點燃了全時間服事主的熱望。

1909年3月期間,宣教士路思義邀請丁立美到「廣文學堂」(即丁之母校,前身稱為「文會館」)主領一連幾天的奮興聚會。[18]路思義在寫給友人的信件中曾有這樣的記述:「三月最後一天,丁牧師悄悄地來到學校,我們為他準備了一間他可以和學生面談的房間。每天早上二十分鐘的主日崇拜,延長為一小時,第一堂課取消。前兩堂的崇拜似乎沒有什麼果效,但是『守望者的責任』帶來意料之外的結果,七名高年級的學生--七個果子,決志奉獻,終其一生為主作工。」[19]

由於聚會越來越見到神的恩典,後來學校不得不停下未來三天的正常運作。許多學生在丁牧師富有挑戰性的信息下決志走上傳道之路;決志人數從七個、六十個、八十個,最後增加到一百一十六個,佔全校學生三份一以上,著名的「學生立志佈道團」就是從這裡開始。[20]

路思義與他的同工由於曾經經歷過美國學生志願運動的人,於是開始謹慎起來,要看清這些奮興的表現是否出於人為的?「然而,人數持續上升,在沒有過度的狂熱,也沒有因為多人的決志而出現情緒的反應……。想要阻止這一切是不可能的,沒有任何道理可以解釋這名單上不尋常的數字。……每個人有的只是一股無人可以打倒強烈意志,這股精神持續到禮拜天。」[21]可見丁立美牧師所推動的工作,乃出於聖靈的恩膏,無需激情而帶出了出奇的果效。

自此以後,他的足跡遍佈中國十八個省份,特別是在各大學之中,帶領了很多年青學子信主,並將這些大學生組織成不同的佈道隊,並結出了豐碩的果。滕近輝牧師曾這樣見證:「我在中學初信主時期,已對丁牧師的遺聞有深刻的印象。先父就是受其呼召而獻身的。」[22]1922年8月,各省基督徒代表約一百五十人共集廬山,正式成立中華基督教學生立志佈道團,他復任為幹事職。[23]後來為了推動華人教會自傳工作,遂「差派團員到雲南貴州一帶地方開荒佈道,稱為邊荒佈道團。這是中國教會歷史中最早的短宣運動。」[24]由於當時需要聘任一些老練而能吃苦的華人牧師參與這宣教的工作,丁牧「首膺其選,為期雖僅一年,而靈果豐碩,樹立華人自立教會之先聲。」[25]可見他對於福音事工乃身體力行,既努力推動異象,亦切實走上宣教之路。

推動「聯環祈禱運動」

丁立美像其他屬靈偉人一樣,對禱告非常注重,「據他自己說,與他通信或禱告相通,分居各省,年齡十歲至七十歲的都有,經記名可數的共二千零五人。這是何等大的一個禱告網!莫怪他有良好的靈性品德,工作持續大有能力。」[26]他在各地教會設立「聯環祈禱團」,不時寄發聯禱信件予各團友。

丁立美牧師自言聯禱的十大益處,細數如下[27]:

我與主更近,著實他是我的至親密友。

我的心靈復興,正如復興五穀。

公義、平安、喜樂,常常充滿了我的心,正如天上的光照我,使我得了意外的力量。

我念聖經時,真似天開了,我覺著我的心靈,與主相交。

我不論往會眾前,或個人前,講道時真覺著主的手扶助了我。

我的愛心日增一日,以至在世界沒有找不愛的人了。

我有跌倒,不論在人前,或私下一人時,不論大罪或小罪,立時良心自責,必須悔改認罪方得安息。

我可為主作工,不論立時見效,或者看不見果效,我信我的工作不是徒然的。

為人代禱,使我得了主內不少的朋友。我信主必保守這倘範圍,日增不已,直到全世界都成了我的朋友。

頂大的好處,不但我為人代禱,人也為我代禱。如今處在這樣代禱團體甚多的時代,大家得益不少。

就以上從聯禱所帶來的益處而言,我們實在需要在彼此代禱上多下苦工,因為對吾人的靈性與生命真的裨益甚大。

由於丁立美牧師善於禱告,很多人都渴望可以有幸列名於丁牧的祈禱冊之內;某次當美國紐約聖經學院的白牧師來到中國,在遇見丁牧師時,向他提出要求說:「丁牧師,我想起舍弟之名已在你的代禱冊中,我亦盼你將我的名列入冊中。」丁牧師從容對他說:「你的名早已在我冊中,編於一二九號。」[28]足見他對海內外肢體的關愛,不用你主動的提出,他也會在私禱中恆常的為你祈禱。他平常就有一個經常禱告的習慣,每天的生活均是活在與主的交通之中,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祈禱人;所以有人這樣的見證:他「有一種豐富之感力,此感力非學問,亦非口才,乃禱告之力。」[29]

這種祈禱的習慣,就是在他晚年臥病時仍絲毫未減,他特別準備了一本新的代禱冊;加上他以前巡迥各地所帶領立志歸主與奉獻的名字,差不多有三千人。每天早上四點多便起床,逐一提名禱告,在他人生最後的八個月裡,得知患上絕症之後,更加朝夕代禱;因為他知道「禱告是沒有時間、地位、學問、口才來限制的,它是完全自由的,所以我更加快樂,因為世上所最不出名的,竟成了天上最寶貝的榮耀者。」[30]就是這種認定與執著,使他終生樂此不疲的祈禱,因為他深知神視此為榮耀的事奉。

謝扶雅對丁牧的禱告推崇備致,「尤其是他有聲的祈禱,悠揚激盪,動人心絃,久久不已。此其宣教學獲得特殊訓練,為一般說教者所不能望其項背。」[31]他的祈禱,「詞句和聲音,真是美麗,『立美』名不虛傳。」[32]

三?總結

丁立美牧師是中國教會歷史上一位甚具屬靈風範的長者,可惜現今卻幾乎無人認識他的名字了;但願透過以上的分享,讓這位教會先賢的榜樣,再一次激發起這時代的後輩們。特別是他熱心於大學生的福音工作,並推動他們走上蒙召獻身之路,為神的國度興起一批新力軍與精英,今天我們的大學生佈道工作是值得高度的重視;此外,組織較具規模的立志佈道隊,對孕育年青人的福音心志亦有很大的幫助,過去我們教會的佈道隊就是培養出很多的肢體奉獻讀神學,今日更成了教會的同工。

至於丁牧師推動的「聯環祈禱運動」,這種美好的祈禱操練更是我們這個忙亂的世代的提醒。特別是他在代禱上的學習,以祈禱冊恆常的為人祈禱,並視之為上帝所重視的事奉,但願我們在教會中也成立聯環祈禱網,彼此守望與代禱;並經歷祈禱所帶來的果效,滿有聖靈的恩膏與能力過得勝的生活。

--謝成光
--------------------------------------------------------------------------------

[1]謝扶雅:《謝扶雅晚年基督教思想論集》(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86),頁175

[2]查時傑:《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1983),頁108

[3]魏外揚:《他們寫過歷史》(臺北:宇宙光傳播中心出版社,1993),頁67

[4]劉翼凌、王峙等著:《群賢掠影》(香港:宣道出版社,1998),頁89

[5]劉翼凌、王峙等著:《群賢掠影》(香港:宣道出版社,1998),頁89

[6]魏外揚:《他們寫過歷史》(臺北:宇宙光傳播中心出版社,1993),頁67

[7]劉翼凌、王峙等著:《群賢掠影》(香港:宣道出版社,1998),頁90

[8]滕近輝:〈我所經歷的七大屬靈運動〉,《牧蹤》第十七期(一九九九年十月),頁1

[9]謝扶雅:《謝扶雅晚年基督教思想論集》(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86),頁177

[10]查時傑:《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1983),頁109-110

[11]謝扶雅:《謝扶雅晚年基督教思想論集》(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86),頁176

[12]查時傑:《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1983),頁109

[13]滕近輝:〈我所經歷的七大屬靈運動〉,《牧蹤》第十七期(一九九九年十月),頁1

[14]魏外揚:《他們寫過歷史》(臺北:宇宙光傳播中心出版社,1993),頁69

[15]謝扶雅:《謝扶雅晚年基督教思想論集》(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86),頁176

[16]丁寶筠:〈代禱與聯禱〉(http://www.oc.org/big5_txt/bh0202.htm)

[17]劉翼凌、王峙等著:《群賢掠影》(香港:宣道出版社,1998),頁94

[18]魏外揚:《他們寫過歷史》(臺北:宇宙光傳播中心出版社,1993),頁68

[19]B. A. Garside 著,彭海燕譯:《勇往直前--路思義的心靈比世界》(臺北:雅歌出版社,1999年),頁112

[20]魏外揚:〈迢迢中國路〉 (http://galilee.campus.org.tw/m05.html)

[21]B. A. Garside 著,彭海燕譯:《勇往直前--路思義的心靈比世界》(臺北:雅歌出版社,1999年),頁113

[22]滕近輝:〈我所經歷的七大屬靈運動〉,《牧蹤》第十七期(一九九九年十月),頁1

[23]劉翼凌、王峙等著:《群賢掠影》(香港:宣道出版社,1998),頁92

[24]滕近輝:〈華人教會歷史中的短宣運動〉,《國宣年刊》,第九期 (http://www.ifstms.org/ym9/1.html)

[25]謝扶雅:《謝扶雅晚年基督教思想論集》(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86),頁176

[26]劉翼凌、王峙等著:《群賢掠影》(香港:宣道出版社,1998),頁9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