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1月 01, 2005

聖經希臘文釋義-羅馬10-12-關懷者

羅馬書第十章

一、「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4)

「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著義。」(和合本)

「其實基督乃是律法的終極,叫一切信的人都歸於義的。」(呂振中)

「原來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的都得著義。」(恢復本)

「其實,基督已經終止了法律的功效,使一切信他的人都得以成為義人。」(現中)

「總結」原文是τελο?(telos),意思是結局、總結、終結、結束。

依上下文看,保羅在這?給我們看見,律法到基督就結束了,律法時代性的功用已經過去,神以律法對待人的原則也已過去。他說以色列人「…向神有熱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識;因為不知道神的義,想要立自己的義,就不服神的義了。 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著義。」(2?4)所以,人得稱為義是因信基督,不是因行律法。從前神要摩西對以色列人說:「…你們要守我的律例典章;人若遵行,就必因此活著,我是耶和華。」(利十八5)那時,摩西絕不是欺騙神的百姓,只是他們信不來,也不明白人憑自己根本遵行不來神的律法,也無法藉著行律法滿足神公義的要求。人若想要以行律法來討神的喜悅,只有帶來律法的咒詛,因為律法的義只能「成就在我們這不照著肉體,只照著靈而行的人身上。」(羅八4)所以保羅說:「摩西寫著說:『人若行那出於律法的義,就必因此活著。』惟有出於信心的義…」(十5,6)叫人「心?相信,就可以稱義,口?承認,就可以得救。」(10)他說:「我們曉得律法上的話,都是對律法以下之人說的,好塞住各人的口,叫普世的人都伏在神審判之下,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三19,20)又說:「…人稱義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穌基督;…我們因信基督稱義,不因行律法稱義,因為凡有血氣的,沒有一人因行律法稱義。」(加二16)又說:「但這信還未來以先我們被看守在律法之下,直圈到那將來的信顯明出來;這樣,律法是我們訓蒙的師傅,引我們到基督那?,使我們因信稱義,但這信既然來到,我們從此就不在師傅的手下了。所以,你們因信基督耶穌,都是神的兒子。」(三23?26,另譯)

可見神為人擺出二條稱義的路:一條是全守律法得稱義;一條是因信基督得稱義。前者除了基督之外,沒有一個能通過試驗,「因為凡遵守全律法的,只在一條上跌倒,他就是犯了眾條」(雅二10);後者卻是一條簡便、輕省、容易的路,人只要因信聯於基督就蒙神稱義,因為基督的來到成全了律法(太五17),並且藉著他的死,了結律法,使所有信他的人都得著神的稱義,也得著基督作我們的義。今天人若選擇行律法得稱義的路,人只得被留在受咒詛、被定罪的局面?;但人若仰臉憑信信入基督,人就進入神的稱義、恩待、憐憫並豐盛的恩慈?。

我們是從基督開始的人,不是從律法開始的人!

二、「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他對一切呼求他的人是豐富的」(12)

「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沒有分別,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和合本)

「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沒有區別?同一位主是萬人的主,豐豐富富的恩待一切呼求他的人。」(呂振中)


「因為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沒有分別,眾人同有一位主,他對一切呼求他的人是豐富的」(恢復本)


「這話是指所有的人說的,因為沒有猶太人跟外邦人的區別;上帝是萬人的主,他要豐豐富富地賜福給所有呼求他的人。」(現中)

「豐富」原文是πλουτεω(plouteo),意思是使之豐富、使之成為豐盛。又因為本字在此是用現在分詞,表示繼續不斷的動作,因此本節可以直譯為:「…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他對一切呼求他的人一直是豐富的。」

基督有測不透、追測不盡的豐富要給每一位得救、呼求他名的信徒享用。「呼求主名」是信徒非常自然的事。但「呼求主名」不是機械式的呼喊,也不是空洞、無意的呼喊。「呼求主名」是帶著強烈的情感、極深的愛慕來說出、喊著、喊出主的聖名。「呼求主名」可以小聲、輕聲、大聲、唱著、宣告、吶喊…,但人必須是回到靈中,轉到主前,才可能有正確、甜美的「呼求主名」。反之,「呼求主名」也會帶我們回到靈中,活在主前,把我們從煩雜的人事物中,紛擾的心思、心情中救拔出來,使我們住留在靈中,享受主同在的平安和安息。

我們對主認識的深淺和經歷的多寡,將決定我們享受主豐富的程度。我們對他的認識、經歷、享受…,應與日俱深、俱廣、俱高。



羅馬書第十一章


一、「激動…發憤」(11,14,十19)「惹動…妒忌」(恢復本)

「反倒因他們的過失,救恩便臨到外邦人,要激動他們發憤。…或者可以激動我骨肉之親發憤,好救他們一些人。」「我再說,以色列人不知道嗎﹖先有摩西說:我要用那不成子民的,惹動你們的憤恨;我要用那無知的民觸動你們的怒氣。」(和合本)

「因他們的過犯、拯救便臨到了外國人,好激動他們的羨妒。…或者可以激動我骨肉之親的羨妒,來救他們一些人。」「但是我說,以色列難道不明白麼?先有摩西說?『我要激動你們羨妒那不是國民的,我要惹動你們氣忿那蒙昧的國民。』」(呂振中)

「反倒因他們的過失,救恩便臨到外邦人,好惹動他們妒忌。…或者可以惹動我骨肉之親妒忌,好救他們一些人。」「但我說,以色列人不知道麼?先有摩西說,“我要用那不是國民的,惹動你們妒忌;我要用那無知的民,觸動你們發怒。”」(恢復本)

「由於他們的過犯,拯救便臨到了外邦人,使猶太人嫉妒發憤起來。…或者我也可以激發同胞的嫉妒發憤的心,藉此拯救他們當中的一些人。」「我要再問:以色列人真的不知道嗎?首先,摩西用上帝的話回答了這個問題:我要以「不算為民」的民引起你們的嫉妒,用愚昧的國來激動你們的怒氣。」(現中)


「激動…發憤」(「惹動…妒忌」)原文是παραζηλοω(parazeloo),由παρα(para)「在…旁邊」(至於字首作加強語氣之用)和ζηλοω(zeloo)「嫉妒」,或因嫉妒所生之「熱心」(羅十2,林後七7,九2,十一2)、「焦急」(約二17)、「迫切」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惹起妒忌、惹動憤恨或激起發憤。

保羅說以色列人雖然「向神有熱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識;因為不知道神的義,想要立自己的義,就不服神的義了。」(羅十2,3)他們因為拒絕福音,拒絕神的救法,救恩便臨到外邦人。「那本來不追求義的外邦人,反得了義,就是因信而得的義,但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義,反得不著律法的義。」(九30,31)神藉摩西對他們說:「我要用那不成子民的,惹動你們的憤恨;我要用那無知的民,觸動你們的怒氣。」(十19)又藉以賽亞對他們說:「沒有尋找我的,我叫他們遇見;沒有訪問我的,我向他們顯現。」(20)至於以色列人,祂說:「我整天伸手,招呼那悖逆頂嘴的百姓。」(21)保羅說:「…因他們的過失,救恩便臨到外邦人,要激動他們發憤。…或者可以激動我骨肉之親發憤,好救他們一些人。」(十一11,14)

外邦人的得救、蒙恩、蒙福,的確成為以色列人的刺激,藉此應該可以激動他們發憤,催促他們省思,逼他們回到神前求問,或者他們可以省悟過來,從神手中接過救恩來。神的心是如此盼望,就是先知、使徒也是如此盼望。但是,令人失望的是,直到救恩成功後二千年的今天,以色列人仍是向神強項。他們只有少數人是信神、信聖經的,但即使是這些,也仍是不信耶穌是基督,是彌賽亞。為此,他們整個民族付上極大的代價。雖然如此,神仍耐心等待他們的回轉。神向著他們似乎是嚴厲的;向著外邦人似乎是滿了恩慈的(22)。神好像一點「不愛惜原來的枝子」(21),「他們因為不信,所以被折下來」(20),而我們卻是「逆著性,得接在好橄欖上」(24),「一同得著橄欖根的肥汁」(17)。即便如此,神仍給他們存留恩典。「以色列人雖多如海沙,得救的不過是剩下的餘數」(九27),這是事實。「若不是萬軍之主給我們存留餘種,我們早已像所多瑪、蛾摩拉的樣子了。」(29)這是神的憐憫。「剩下的餘數」是他們強項的結果;「存留餘種」則是神的憐憫。「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十一26),這是神的信實,但這事的應驗還待將來!那時之前,聖經至少告訴我們,「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太二十四14);聖殿要重建(15);外邦人得救的數目要添滿(羅十一25);「耶路撒冷要被外邦人踐踏,直到外邦人的日期滿了」(路二十一24)。

二、「祂的判斷,何其難測,祂的蹤跡,何其難尋!」(33)

「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蹤跡何其難 尋!」(和合本)

「極深哪!上帝智慧與知識之豐富阿!他的判斷、多麼不能探索阿!他的道路、多麼追蹤不盡阿!」(呂振中)

「深哉,神的豐富、智慧和知識!祂的判斷何其難測,祂的道路何其難尋!」(恢復本)

「上帝的恩典多麼豐富!他的智慧和知識多麼深奧!誰能解釋他的決斷?誰能探測他的道路?」(現中)


「何其難測」原文是ανεξεραυνητο?(anekseraunetos),由α(a)置於字首為反義之意和εκ(eκ)「出於」,並εραυν?ω(eraυnao)「尋找」、「搜尋」、「查考」、「考察」三字複合而成,所以意思是無從尋找、無法測知。「何其難尋」原文是ανεξιχνιαστο?(aneksichniastos),由α(a)置於字首為反義之意和εκ(eκ)「出於」,並ιχνιαζω(ichniazo,其名詞為ιχνο?(ichnos))「足跡」、「腳蹤」三字複合而成,所以意思是無法追溯、不知其足跡、不知其腳蹤。

保羅說:「深哉,神的豐富、智慧和知識!祂的判斷,何其難測,祂的蹤跡,何其難尋!」(33,另譯)神在完成祂救恩工作的過程時,祂有夠用的能力和智慧,來應付一切不可能的事。歷史給我們看見,雖然幾經峰迴路轉,關鍵性的時刻祂都能化險為夷。洪水要滅全地所有的活物時,挪亞作為義人在神眼前蒙恩,不僅他和他一家人得救,所有物種的生命也得以保全(創六?八);人類集體在巴別塔敵擋背叛神時,亞伯拉罕答應神的呼召,往神應許之地邁進(十一,十二);亞伯拉罕和撒拉在不可能的情形下,憑信生了以撒(十七,十八,二十一);以色列人在埃及經過四代、四百年,又是碰上剛硬到底的法老王,但神還是藉著摩西把他們領出來(十五13?16,出一?十二);猶大國時亞哈謝王的母后亞她利雅起來勦滅王室時,大衛家的統緒幾乎完全斷絕,那時,約蘭王的女兒,亞哈謝的妹子約示巴,將亞哈謝的兒子約阿施從那被殺的王子中偷出來,把他和他的乳母都藏在臥房?,躲避亞她利雅,免去了殺身之禍,也使得大衛家的統緒得以接續不斷(王下十一),使大衛的後裔基督得以降生;猶大國被擄到巴比倫後,神照先知耶利米所預言的,使他們少部分遺民得以歸回,基督方得以降生於伯利恆(請參拉,尼二書);當以色列全體被擄,波斯帝國掌權期間,仇敵藉亞甲人哈曼要勦滅全體以色列時,神在暗中預備了末底改和女子以斯帖施行奇妙的救法(斯)…。這些只是聖經所記史實中的犖犖大端,其他的我們無法一一述說。我們要說神在一切歷史的過程,在一切的人事物中掌權,使祂的公義得以伸張,使祂的慈愛得以顯明,使祂的恩典得以臨到。

羅馬書十一章這?給我們看見,在接受救恩的事上以色列人拒絕了,救恩因此就臨到外邦人身上,表面上看來好像是神故意要以色列人失敗,好讓救恩能臨到外邦人身上。但保羅說:「…他們失腳是要他們跌倒嗎?斷乎不是!反倒因他們的過失,救恩便臨到外邦人,要激動他們發憤。若他們的過失為天下的富足,他們的缺乏為外邦人的富足,何況他們的豐滿呢?」神並未預定以色列人失腳、跌倒;祂乃是要祂的救恩從以色列臨到萬邦,因為「神願意萬人得救」(提前二4)。以色列人當時若是歡喜迎接救主基督的來臨,國度時代就要來臨,萬邦必要因她蒙福。雖然神在祂的先見?預知以色列人要拒絕救恩而失去救恩,但這並不影響祂旨意的完成。神沒有棄絕以色列人,雖然就著福音說,他們成了神和我們的仇敵;但就著揀選說,因著列祖的緣故他們仍是蒙愛的(28),「因為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29)就是神預知以色列人要拒絕救恩,棄絕神的兒子,福音仍是先傳給他們,「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約四22),「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羅一16)所以,就著整體以色列人來說,他們幾乎都拒絕了救恩,棄絕了神的兒子,但仍有少數的人得救:十二使徒、一百二十人(徒一15)、五百多位弟兄(林前十五6)、主耶穌肉身的兄弟、巴拿巴、保羅、亞波羅、西拉…。而且,今天我們手中的新約聖經也幾乎是由這班猶太信徒寫成的。正像神回應以利亞的話說:「我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羅十一4)所以,「照著揀選的恩典,還有所留的餘數。」(5)雖然大多是「頑梗不化的」(7)、心是昏迷的(8)、眼睛是昏矇的(10),但「他們若不是長久不信,仍要被接上,因為神能夠把他們從新接上。」(23)保羅說有一個奧祕是我們外邦信徒要知道的,他恐怕我們自以為聰明,那就是「以色列人有幾分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於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25,26)福音、恩典、憐憫、救恩又回到以色列人身上!當以色列全家得救時,就應驗了經上所說的話說:「必有一位救主,從錫安出來,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惡」(賽五十九20,21);又說:「我除去他們罪的時候,這就是我與他們所立的約。」(二十七9,耶三十一33,34)那時也證實了「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羅十一29)保羅接著總結的對外邦信徒說:「你們從前不順服神,如今因他們的不順服,你們倒蒙了憐恤。這樣,他們也是不順服,叫他們因著施給你們的憐恤,現在也就蒙憐恤。因為神將眾人都圈在不順服之中,特意要憐恤眾人。」(30?32)

簡單看過這些,我們真要從心深處和保羅一同說:

「 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
祂的判斷,何其難測,祂的蹤跡,何其難尋!
誰知道主的思念?誰作過祂的謀士呢?
誰是先給了祂,使祂後來償還呢?
因為萬有都是本於祂,藉著祂,歸於祂。
願榮耀歸給祂,直到永遠。阿們! 」 (33?36)




羅馬書第十二章

一、「不要模倣這個世代」或「不要一直被模成這個世代(的樣子)」(2)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和合本)

「別和今世同形狀了」(呂振中)

「不要模倣這世代」(恢復本)

「不要被這世界同化」(現中)

「模倣」原文是συσχηματιομαι(suschematizomai)與συμμοφιζω(summophizo),「模成」、「同形」(羅八29,腓三21)雖相近,卻不相同。前者由συν(sun)「同」和σχηματιζομαι(schematizomai)二字複合而成,而其名詞為σχημα, schema,是指外型、外形,所以συσχηματιζομαι(suschematizomai)是指外型、外形的相像、相同,並不涉及內在本質或素質,因此可以譯為「模倣」、「倣效」。又因為本字是現在式被動,因此可以譯為「不要一直被模成這個世代(的樣子)」。

在人所居住的世界中每一片段的時間?,世人有其特定的流行、風尚、品味、價值觀、生活用語…,因此「世代」乃世界體系?的一段時間的片段,「世俗」或「風俗」則是在特定地方、區域、種族、社會、國家?人們的想法、作法、興趣、愛好…。世人雖然活在世界中,卻是實際的活在他們自己的那一個世代中。又因為全地都掌握在魔鬼的手中(約壹五19),牠是「這世界的王」(約十二31,十四30,十六11),是「這世界的神」(林後四4),是「管轄這幽暗世界的」(弗六12),因此整個世界和其中的諸世代基本上是反對神、敵檔神的。整個體系是由牠所操控(雖然仍在神的掌權之下),因此人在其中所吞吐呼吸的,皆是這世界的思維、想法、興趣、愛好、風尚、理想、盼望、目標…,人在其中不自覺,也不由自主的與世浮沉、隨波逐流。在這體系?,從最低俗、最粗鄙的犯罪情事,到最高級、最文雅、最高尚的宗教、哲理、道德、行善…,都一樣在那惡者的掌握之下。

保羅說:「不要一直被模成這個世代(的樣子),反要藉著心思的更新而變化」(2上)。人若跟著這世代走,被模成這個世代的樣子、口味、喜好、思維,其心思必是被這世代的東西所佔滿,心思既昏暗、混沌,沒有得著更新,也就無法進一步「察驗何為神那美好、可喜悅、並純全的旨意」(2下)。人的心思左右人生活行動的方向。思念如何,觀念如何,決策、舉動就如何。一個天然、屬世的心思不可能有屬靈的決斷,更不可能明白神的旨意。「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不要作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蕩;乃要被聖靈充滿。」(弗五15?18)要明白神的旨意,一個人必須被聖靈充滿,獻上身體做活祭,不被模成這個世代的樣子,才有清明的心思得以領會神的旨意。沒有符合這些條件,人可以很聰明,很機伶,仍然無法領會神的旨意。

二、「反要藉著心思的更新而變化」(2)

「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和合本)

「乃要以心思之更新而變了形質」(呂振中)

「反要藉著心思的更新而變化」(恢復本)

「要讓上帝改造你們,更新你們的心思意念」(現中)

「更新」原文是αακαιωσι?(anakainosis),由ανα(ana)「再」、「繼續」、「接著」和καινο?(kainos)性質上的「新」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一直是新的,所以是不斷的更新、一再的更新。

主的工作在基督徒身上,從起點靈的重生到終點的身體得贖、進入榮耀,頭尾都是一剎那間的事,但過程的魂的得救或魂的救恩(彼前一9)乃是一生之久的事,而魂的得救或魂的救恩最為關鍵的乃是心思的更新。心思是魂的領導、帶頭器官,牠引導情感和意志的方向。有正確、正常的心思才會有正確、正常的魂。所以,心思若得了更新,魂生命才起變化。這就是基督徒生命的長進。心思未得更新,魂生命未起變化,基督徒的生命就沒有長進。年日的過去,境遇的經過,我們的生命是否長進了?我們的心思是否更新了?我們的魂生命是否起了變化?我們對主的認識、經歷是否更深、更廣?神的神聖性情,主人性的美德在我們身上是否構成更多、彰顯更明?保羅對我們說:「當恐懼戰兢,作成你們自己的救恩。」(腓二12)

心思的更新固然帶來魂生命的變化,但我們要知道心思的更新因何而來、因何而起。簡要的說,心思的更新是來自於我們把心思置於靈上,其結果就使心思與靈相調為一,成為靈的心思(羅八6),聖靈因此有路得以將生命分賜到魂生命?面,使心思得以更新,魂生命得以變化。過程中也必有基督十字架的殺死和基督復活生命的分賜;在我們這面則有信和順從的配合。

心思的更新帶進心思的清明、情感的節制、意志的柔軟,這樣敞著臉的魂生命,如同明鏡觀看主的榮光,就要漸漸變化成為主的形像,榮上加榮,如同從主靈變成的(林後三18)。

「變化」原文是μεταμορφοω(metamophoo),由μετα(meta)「改變」、「變化」和μορφοω(mophoo)二字複合而成,後者之名詞為μορφη(mophe),意為內在本質或素質所顯之外形、形狀、形像、模樣,因此μεταμορφοω(metamophoo)是變形、變像。主耶穌在變化山上的「變像」(太十七2,可九2)和我們「變化」成主的榮形,都是用本字。又因為本字在此是現在式被動,因此可以譯為「反要藉著心思的更新而一直被變化」。

可見這?藉著心思的更新而有的「變化」,不是外在、短暫、偶發的改變,而是內在、本質、長時的改變,就好像食物的消化、吸收所帶來新陳代謝的變化那樣。兒童的長高、長壯,生命的長大、成熟都是同樣的故事。照樣,屬靈生命的脫舊更新、長大成熟,都不是短暫年日能成,也不是外面模倣得來的,必須藉著心思日日的更新得著變化才成的。我們仰望主給我們夠多的年日,夠多的境遇和夠多的配合,使我們屬靈的心思日日更新,生命日日長大,至終「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四1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