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2月 12, 2005
米利都的保羅 - John G Bellett
在聖經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即將過世的聖徒或神的僕人,都有使徒行傳廿章這樣結束服事的道別場景。雅各有,摩西有,約書亞、撒母耳、大衛都有。這次以弗所長老們來到米利都岸邊,使徒保羅告知他們,他對他們的服事就此結束,以後不會再見面了。
使徒行傳中保羅的故事分兩部份:他的「服事」和他的「苦難」,如我們所知,保羅一面是耶穌的僕人,另一面則是個牢犯。故事第一部份是從十三章到廿章,第二部份則從廿一章到最後。
而第廿章所以特別引我注意,是因為主耶穌在約翰福音十三到十七章也曾有過相同狀況。那時耶穌正和他十二門徒道別,如同保羅在這和以弗所長老道別一樣。這兩例子產生鮮明對比,一個「最好的人」站在「神而人者」旁邊時,兩者差別就能顯露出來。
我們不需被教導,單憑本能就可注意到,保羅這最耀眼、高潔、被神膏抹且聖靈充滿的器皿,透過我們心中對他的愛戴與印象來看時,還是與耶穌非常不同。我們對他的愛是同為受造者的愛,對主耶穌則是敬拜的愛。聖經也告訴我們,耶穌是「神而人者」,保羅雖是神家中最有恩賜的器皿,也是最捨己的聖徒,但仍和我們一樣同為受造者。在這對比中有幾點是我們需要留意的:
一、保羅將讓弟兄們審察他的服事。保羅告訴他們他是謙卑流淚且勤奮的服事,他如何在公開場合或個人家中教導他們,以及怎樣在講道時包納猶太人與外邦人,這些在他裡面都為美好。他將他們看作服事神的同工,並將從前與他們一同服事的方式和分寸都告訴他們。
但這是主耶穌的服事作風嗎?祂曾用這方式將祂的工作交人審察嗎?在約翰福音中,即使在父面前我們也沒見祂這麼做。祂反而直接宣告祂的服事已經完成:「?所託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約十七:4)這是耶穌的語言,當祂注目天上,祂的聲音直達父前。祂宣告工作已經成就,祂知道祂已經做得完全。身為一個服事者,祂的榮耀從事工中彰顯出來,比對著保羅的服事,祂的服事不但完全而且完美。
二、保羅告訴以弗所長老,他順著聖靈帶領要去耶路撒冷,但他不知道將會發生何事,只是聖靈證明有捆鎖和患難正等著他。
這是會發生在耶穌身上的事嗎?為何在祂身上的事會如此相反?當祂要離開祂的職事和祂的僕人時,祂確定地告訴他們所有事情,近的事和遠的事,天上的事和地上的事,地上仇恨和為義受逼迫的故事,關於永遠的故事,祂也告訴他們將會回來接百姓和祂一起回家,回天父永遠的家。當然這也是祂榮耀再一次彰顯,是約翰福音十三到十七章所談到的見證。
三、保羅告訴那些至今都來往頻繁的親密同伴,他將要離開,以後他們不會再見到他了。保羅不能多說什麼,他與我們一樣只是受造的人,在人生道路快結束時,他只能告訴同伴:「以後都不得再見我的面了。」(徒廿:25)
但耶穌要離開時祂怎麼說?完全不一樣,祂讓祂僕人確實知道,他們不會永遠不見祂面,「因為我活著,你們也要活著。」他告訴他們:「世人不再看見我,你們卻看見我。」(約十四:19)祂將回到他們當中,永遠與他們同在,他們在靈裡面可以一直看見主,到那日再和祂一同住在榮耀的父家。可見耶穌與保羅有極大不同。保羅不能用較高調的言語,耶穌也不會用較低調的態度說話。
四、我們聽到保羅不在乎坐牢或死亡。這話說的很好,也能使我們謙卑看見這樣願意捨己的信心。保羅把自己性命放祭壇上,預備好要獻給神了。但當我們聽祂,主耶穌的話完全不同,祂不光是死,還要回到父的榮耀裡面去,因為祂已經在地上榮耀了父神。保羅必須保守堅固自己,面對爭戰和旅程;而耶穌最後卻因著祂在世上的完美讓神得到榮耀,並與神一同得到榮耀的寶座。
五、接著,我們進一步可以發現,使徒保羅給以弗所長老許多衷心的勸戒,那是一些非常即時切實的勸戒:要他們在教會中服事神,並留意可能的危險,小心看顧?羊。而基督耶穌的教導有何不同?祂也勸戒了門徒各樣的話,但祂還進一步要他們做祂的見證,祂更說到,從天降下的聖靈,也要為祂做見證,要藉著啟示來榮耀祂的名。
所以我們可以看見兩人有多大差別,保羅離開前只勸長老們小心注意,不能說他要成為他們的標竿,不能說要與他們同在,耶穌卻說自己將和父神永遠與門徒同在,成為聖靈見證和門徒服事的標竿。從這些對比可以看出,主的榮耀遠遠超過每位兒女,也確認我們魂裡對耶穌是由「受拜活神」降為「人子」的本能印象是正確的。
六、我們繼續往下看,保羅將他弟兄和同伴交給神和祂恩典的道,除此以外他還能再做什麼?主耶穌在相同情形,即將離開祂的門徒與聖徒時,祂把祂的平安留給他們(祂為他們洗腳,叫他們能在神面前成為潔淨,除去所有污穢),應許他們聖靈將成為他們的亮光和安慰,祂把他們交托給父神,而父神能一直繼續保守他們;從前祂如何與他們同在,將來父神也要如何與他們同在。這是多麼不同的神聖榮耀!祂答應給他們永遠的顧念和服事,使他們達到完全,直到他們返回父家。
如果身為人的保羅不能超過人所能做的事,耶穌則不能少於同與耶和華為神的職分。
七、再一次,我們看到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保羅讓門徒審查他的為人。他說:「我未曾貪圖一個人的金、銀、衣服,我這兩隻手,常供給我和同人的需用,這是你們知道的。」(徒廿:33~34)他在他們面前有著良心的見證。我並沒有要為了這點怪罪或輕視保羅,就像他在林前四章三節所說,其實任何論斷對他來說都是小事,算不了什麼;接著又在林後十一、十二章說到,他在榮耀裡成為愚妄。
我要再說,我絕對沒有一點怪罪或輕看保羅這些平凡論述,但是,主耶穌的確沒這麼作過,祂不曾讓人審查祂的行為。祂只宣告了三方面的榮耀事跡與祂在地上的道路、生命和行為相連結:祂告訴門徒祂在地上榮耀了神;祂告訴父祂在事奉中榮耀了父;祂告訴自己:「這世界的王將到,他在我裡面是毫無所有」(約十四:30)。
這些點顯出何等崇高的道德品格!這樣的生命只有道成肉身的神子才能完全顯出,絕不能在耶穌以外的人找到。我們很高興知道,不論天上地上,不論人類天使,都不能找到這樣的生命;唯有身為神子又為人子的耶穌,才能獻上如此純潔馨香且氣味甘美的活祭,也才能代表一個受造之物向著父神這樣順服。
所以我們見祂的榮耀是何等超越。保羅的德性的確美麗甘甜,當我們看這樣一個人時,定會謙卑下來默想。但我們的魂告訴我們,人類歷史也告訴我們,再也沒有像耶穌基督這樣榮美的完全生命,在祂裡面有聖潔的美麗德性,正如出埃及記卅九章三節所說,那為以弗得所織的美麗金線。
讓我進一步再問,難道保羅和耶穌基督完全沒有相似的人性面嗎?「保羅說完了這話,就跪下同眾人禱告。眾人痛哭,抱著保羅的頸項和他親嘴。」這是何等寶貴的心。我們也渴望能有更多這樣的主內親情,但我們的心卻常是急忙、冷淡的,渺小到做不出這種舉動。但耶穌和門徒之間是冷淡的嗎?當我們本性被更新過後,悟性和感性被新造後是如何呢?從前又是怎樣的?
我們看見耶穌和保羅一樣為門徒禱告,但祂舉目望天時,祂本著完全順服的根基與父神交通,祂向他們傳達心意和期許時,真實觸到了聖徒的心。門徒們非常悲傷,如同長老為保羅悲傷,因為他們以為就要失去祂了,卻沒想到,這位要離開的人子並不像保羅,祂所能做的遠超過他。祂為了讓他們在父前沒有一點玷汙瑕疵,甚至做了人所難做的事:深情、親密、溫心地為門徒洗腳。
當然,兩者間的這些差別,是充滿意義且美麗完全的。我要再一次說,對我而言,這是個快樂的發現,我們單憑聖徒本能,就可以使我們在這兩段過去的歷史中看見這些強烈對比。
先知的職事 -[史百克]
前言:
先知的職事幾乎全是為著恢復──恢復所失去的。那些失去的,對於神完全的滿足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先知身上有一個很顯著的記號,就是不滿足。再加上因著種種顯然的原因,大體上神的子民,鮮有願意為著神完滿的旨意不計代價以赴的。因此,先知難得受人歡迎。
但是,先知的不受歡迎並非證明他是多餘的,或是本身有錯。因為至終有神的證明和表白,然而神的子民卻須為此經過苦難和羞辱。
倘若先知的職事真是為著神在祂子民中完滿旨意的恢復,那麼這職事正是今日最迫切的需要。沒有一個誠實並有思想的人,能夠滿意於今日教會的光景。把初期教會的情景,和從那時起一直到現在,千百年來教會的情景作一簡單比較,就顯出那對照的強烈。
試以保羅的一生來看:
主後卅三年,有幾個不知名的人,當日被認為是貧寒無知之輩,他們是和拿撒勒人耶穌有關係的。拿撒勒人耶穌這名,被那時所有有名望、有勢力的人所鄙視。然而當耶穌釘十字架之後,這些人卻起來傳講耶穌是主,是救主,因而得到官府嚴厲的對付。
及至保羅離世時,在主後六十七或六十八年(亦即卅四年之後),情勢發展至各處都有了教會,不僅在耶路撒冷、拿撒勒、該撒利亞、安提阿和整個敘利亞都有了教會,連加拉太、撒狄、老底嘉、以弗所以及在小亞細亞西海岸一帶的城市,腓立比、帖撒羅尼迦、雅典、哥林多和希臘諸島,希臘大陸上的主要城市也有了教會,甚至在羅馬和西羅馬殖民地並亞歷山大亦都有了教會。
反觀歷代的傳道事業,雖有累千盈萬的傳道人,集大量金錢,具恢宏組織,用有力的宣傳和鼓吹,仍不足與當初的情形相比。今日正面臨著全球宣教組織和傳道事業的末路,因為他們存在雖已為時甚久,世界卻仍未福音化。
似此情形,能無原因?我們知道必有原因,而且原因絕不在神的旨意有了甚麼改變或者神對於祂旨意的成全已不若起初那樣熱切。原因乃在人對神工作的根基、方法、目的之認識有了差異。
就在這一個時代?,也能找到一些證據。神曾藉著一個中國人,在不到一生的年日?,將有相當深度屬靈性質的聚會,遍植於整個大陸。為數約四百處之多的聚會,在開頭的幾年內被興起來。迄中共佔據大陸時,這屬靈的行動不但遍及全國,且遠達海外,如今在遠東也有了多處的聚會。這工作多年來所承受的是人的藐視、逼迫、排斥;然而當差會的組織和工作被逼離開大陸時,這屬靈的工作卻繼續不衰,雖有多人殉道,這工作卻仍繼續著。那被神興起並使用的人雖仍被囚在監?,然而工作卻不受捆綁。
在印度也發生了同樣的事,主在那?得著了一個人,在短短的幾年中,印度各地有了許多真正新約性質的聚會,反對的勢力雖然很大,但主所興起的工作,其影響力卻遠達國外。那工作是出於神的,無人能使它停止。
這又當怎樣解釋呢?這問題的答案不在熱心傳揚福音的這一面,乃在於一開始,人對於基督和神之於祂所有的永遠旨意,就有一種絕對原初並嶄新的認識,這是至上的因素。當聖靈將這一種認識啟示給使徒們和教會的時候,它就帶來一種具有毀壞性和革命性的能力。他們不是承接一個祖先遺留的傳統,一種現成的制度,一切都建立好了,只要進入就好了。不!對每一個使徒來說,這啟示好像是才從天上掉下來的,事實也正是如此。
這一個出之於神的運動,藉著十字架實際的經歷,對所有的傳統和陳腐的事物,帶來了破壞。這運動有下列三方面的特點:
(一)全然是屬天的,屬靈的。
(二)是宇宙性的,否認一切的成見、閉關和偏見。
(三)基督居元首的地位,藉聖靈的運行並主宰,絕對掌王權。
這運動,全在於對基督在神永遠計劃?那偉大意義有原初並繼續不斷的認識。以教會就是祂的身體而論,也是這樣。凡是合於表現起初性質的事物,都必合於這個事實,這事實就是越過傳統、制度、事業、階級、主義組織等等,回到神對於祂兒子完滿的心意那原初和新的開啟。
先知職事的本質,就是要叫人看見神這個完滿的旨意,這也就是先知的職事。我們所說的先知,並不是指一班名之為先知的特殊人物,我們所說的乃是一班有先知職事的人。這職事仍存於今日,並且職事的重要性遠勝於職務。
先知的職事幾乎全是為著恢復──恢復所失去的。那些失去的,對於神完全的滿足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先知身上有一個很顯著的記號,就是不滿足。再加上因著種種顯然的原因,大體上神的子民,鮮有願意為著神完滿的旨意不計代價以赴的。因此,先知難得受人歡迎。
但是,先知的不受歡迎並非證明他是多餘的,或是本身有錯。因為至終有神的證明和表白,然而神的子民卻須為此經過苦難和羞辱。
倘若先知的職事真是為著神在祂子民中完滿旨意的恢復,那麼這職事正是今日最迫切的需要。沒有一個誠實並有思想的人,能夠滿意於今日教會的光景。把初期教會的情景,和從那時起一直到現在,千百年來教會的情景作一簡單比較,就顯出那對照的強烈。
試以保羅的一生來看:
主後卅三年,有幾個不知名的人,當日被認為是貧寒無知之輩,他們是和拿撒勒人耶穌有關係的。拿撒勒人耶穌這名,被那時所有有名望、有勢力的人所鄙視。然而當耶穌釘十字架之後,這些人卻起來傳講耶穌是主,是救主,因而得到官府嚴厲的對付。
及至保羅離世時,在主後六十七或六十八年(亦即卅四年之後),情勢發展至各處都有了教會,不僅在耶路撒冷、拿撒勒、該撒利亞、安提阿和整個敘利亞都有了教會,連加拉太、撒狄、老底嘉、以弗所以及在小亞細亞西海岸一帶的城市,腓立比、帖撒羅尼迦、雅典、哥林多和希臘諸島,希臘大陸上的主要城市也有了教會,甚至在羅馬和西羅馬殖民地並亞歷山大亦都有了教會。
反觀歷代的傳道事業,雖有累千盈萬的傳道人,集大量金錢,具恢宏組織,用有力的宣傳和鼓吹,仍不足與當初的情形相比。今日正面臨著全球宣教組織和傳道事業的末路,因為他們存在雖已為時甚久,世界卻仍未福音化。
似此情形,能無原因?我們知道必有原因,而且原因絕不在神的旨意有了甚麼改變或者神對於祂旨意的成全已不若起初那樣熱切。原因乃在人對神工作的根基、方法、目的之認識有了差異。
就在這一個時代?,也能找到一些證據。神曾藉著一個中國人,在不到一生的年日?,將有相當深度屬靈性質的聚會,遍植於整個大陸。為數約四百處之多的聚會,在開頭的幾年內被興起來。迄中共佔據大陸時,這屬靈的行動不但遍及全國,且遠達海外,如今在遠東也有了多處的聚會。這工作多年來所承受的是人的藐視、逼迫、排斥;然而當差會的組織和工作被逼離開大陸時,這屬靈的工作卻繼續不衰,雖有多人殉道,這工作卻仍繼續著。那被神興起並使用的人雖仍被囚在監?,然而工作卻不受捆綁。
在印度也發生了同樣的事,主在那?得著了一個人,在短短的幾年中,印度各地有了許多真正新約性質的聚會,反對的勢力雖然很大,但主所興起的工作,其影響力卻遠達國外。那工作是出於神的,無人能使它停止。
這又當怎樣解釋呢?這問題的答案不在熱心傳揚福音的這一面,乃在於一開始,人對於基督和神之於祂所有的永遠旨意,就有一種絕對原初並嶄新的認識,這是至上的因素。當聖靈將這一種認識啟示給使徒們和教會的時候,它就帶來一種具有毀壞性和革命性的能力。他們不是承接一個祖先遺留的傳統,一種現成的制度,一切都建立好了,只要進入就好了。不!對每一個使徒來說,這啟示好像是才從天上掉下來的,事實也正是如此。
這一個出之於神的運動,藉著十字架實際的經歷,對所有的傳統和陳腐的事物,帶來了破壞。這運動有下列三方面的特點:
(一)全然是屬天的,屬靈的。
(二)是宇宙性的,否認一切的成見、閉關和偏見。
(三)基督居元首的地位,藉聖靈的運行並主宰,絕對掌王權。
這運動,全在於對基督在神永遠計劃?那偉大意義有原初並繼續不斷的認識。以教會就是祂的身體而論,也是這樣。凡是合於表現起初性質的事物,都必合於這個事實,這事實就是越過傳統、制度、事業、階級、主義組織等等,回到神對於祂兒子完滿的心意那原初和新的開啟。
先知職事的本質,就是要叫人看見神這個完滿的旨意,這也就是先知的職事。我們所說的先知,並不是指一班名之為先知的特殊人物,我們所說的乃是一班有先知職事的人。這職事仍存於今日,並且職事的重要性遠勝於職務。
星期二, 12月 06, 2005
疾風烈火 Fresh Wind, Fresh Fire
(摘自疾風烈火一書)
這倒底是個怎樣的教會
97年,《Fresh Wind,Fresh Fire》問世。這是有關一個教會的血淚史,是神建立他自己教會的印證,是神應允禱告的見證。布魯克林會幕教會,一個極其困苦的教會,處于一個最令人沮喪的地區,教會里一堆絕望的人,滿是酗酒者、單親、罪犯的家屬、靠社會救濟金過日子的人,教會外面無家可歸者、吸毒者、妓女、皮條客四處游走。正是在這樣的地方,神藉著他忠心勇敢的仆人——辛牧師夫婦,興起他的教會,行了無數奇妙的神跡。神在那里印證他是昔在、今在、永在,永遠不變,大有能力,慈愛怜憫的神。
与外子,我們決定親自拜訪布魯克林會幕教會。那是個主日下午,我們開車來到紐約布魯克林區,如書上所述,是一個种族混雜,暴力、毒品、妓女充斥的地區。好不容易停好車,走到樓前,人山人海排隊等著進會堂作禮拜。走到門前,招待親切的告知所有的座位都已滿,正在盡力安排地方,如果實在沒有辦法,請諒解,下次再來。這种有如爭取進入熱門戲院的情形真令我們希奇。
待終于找到一個站位時,聚會已經開始,主任牧師辛牧師已在前面帶領敬拜,他的身后、台上坐著的是250人的詩班。台下眾人沒有詩歌本,沒有投影字幕,卻都能跟著唱。樂隊、詩班与帶領的辛牧師好像是一體似的,轉換之間完全毋須停頓。卒牧師帶著一千五、六百人一起時而贊美、敬拜,時而禱告。眾人神情專注、有人淚流滿面、有人高舉雙手高聲贊美、有人出聲禱告。四周圍什么人种都有,我确有一种身處天堂的感覺。
詩班高聲唱起:耶穌基督已复活,他已作王哈利路亞他已得胜歌聲雄厚華麗,充滿确信与把握、強烈有力,蘊含著十足的感動力。詩歌風格是一种古典、爵士、黑人靈歌、加勒比海情調的混合。不知怎么的,當詩班獻唱時,我竟止不住的流淚。
辛牧師的講道令我想到五 年代的布道會,他神情溫柔卻又嚴厲的指斥罪、指責人的背逆,強調神的怜憫恩慈,最后是以極其溫柔謙卑、近乎懇求的邀請人悔改、回到神的面前。詩歌響起,眾人紛紛回應邀請,為罪悔改、為重新委身、為心中重擔,到台前禱告。
這不僅是一個敬拜的教會,這更是一個禱告的教會。
原來,布魯克林會幕教會每個禮拜二晚上的禱告會是世界知名的。一個曾經是絕望的教會,因著堅持在神面前呼求他的名,神使這個教會起死回生,興起這個教會成為絕望者的燈塔,在全世界見證他的名。
与主日一樣,周二晚上的禱告會雖然是七點鐘開始,卻必須在五點鐘便前往排隊。禱告會包括詩歌敬拜、短短的信息,此外便是禱告。禱告會可以長達數個鐘頭之久,一直延續到深夜。禱告的事項包括從世界各地要求代禱的來函事項;每個人會從招待員手中接到一張卡片,這一張卡片便是一個代禱要求。
這是個神奇的教會,神明顯在他們當中。我想多知道一點關于這個教會,我想多一點認識這位神所重用來建立他的教會,廣被各宗派、各神學院及各教會邀請演講的牧師。
去年(99年)夏天一個炎熱的午后,按照与辛牧師約定的時間,我去到他的教會与他有一個下午的訪談。
辛牧師的秘書安排我在他陰涼舒适的牧師室与他見面,他親切的招呼我坐下來,我們很快的便開始談起來。本來准備要很正式的問答方式,卻沒料到我們的談話變得像好友的分享暢談。
當我提出想要多了解布魯克林會幕教會的組織結构時,辛牧師稱他的教會可能是全美國組織最松散的教會,他一再謙稱一切都是神自己的作為。他提到教會目前有八位副牧師,以及約二十位拿兵器的人(armourbearers,即等于教會執事)。八位牧師全部出自布魯克林會幕教會。教會沒有選舉或投票;所有的決定由九位牧師無异議通過才做。他提到由于目前會堂已經完全不敷使用,他們在几個月前決定買下在數條街外,一個有四千個座位的戲院來做會堂。當時,他們全部九位牧師都到那個戲院,然后各人找一個角落安靜禱告,兩個鐘頭以后大家相聚,看神給個人感動如何,若有一個人反對,他們便不打算行動。結果,大家一致覺得神帶領他們買下那個戲院。這是一個教會行事的典型例子。教會盡量協助人專注在幫助靈魂的事上,而不要讓人花太多心思在行政運作上。辛牧師說,結构太僵化便無法讓圣靈自由帶領教會。
我問道,這個教會的七十來個事工包括無家可歸者事工、愛滋病患事工、同性戀事工、單親事工等等高難度事工。他們如何開始 是否由專業者做 他說,我們從不叫人做什么,我們只是勉勵他們禱告、參加禱告會,其他的便是圣靈的工作了。所有的事工都是由教會信徒自動發起,只要他們覺得神感動他們、呼召他們去做,他們寫一份簡單的計划書便開始了。辛牧師告訴我他十年前去過台灣,曾經由當地宣教士朋友帶他到廟里參觀。當人們拿著祭物走過他面前時,他可以清楚感到撒但的勢力。他說,如果撒但的勢力這么強烈,我們如何胜過呢 只靠誠懇的態度与查經聚會嗎 不夠的!需要神大能的顯明,需要神跡!需要被改變的生命,需要合圣經教導的醫治,需要神大能的明證。
他說:「建立教會沒有一定的公式,處在不同的地方便會有不同的做法。我不會知道今天加州或者亞洲的教會該怎么做,但是我相信當你禱告求問神時,他會告訴你、帶領你知道該怎么做。」
牧會的生活雖然常常經歷神奇妙的作為,卻也有灰心失望的時刻。對于軟弱的我,想要放棄的試探是經常需要面對的。神使用《疾風烈火》這本書,安慰我、挑旺我對他教會的信心
這個榮美的教會皆因他們呼求主,經歷了神的「風烈火」。這個教會不只為他們自己的教會禱告,他們為全世界所有的代禱請求禱告。我几次前往周二晚上的禱告會,每次都請求他們為華人的歸主禱告,他們沒有一次不是迫切懇求、流淚呼求來為華人禱告的。想像一千多位主內弟兄姊妹,他們有著不同膚色——黑人、南美西裔、白人,以及極其少數的黃种人,同聲為華人的得救歸主,聲淚俱下的迫切呼求神的情景。
我的禱告是,愿神藉著這本書,將禱告的靈賜下在眾華人教會當中,為華人的歸主,迫切祈求。
星期一, 12月 05, 2005
時代的工人
【讀經】:列王記上第十三章。
時代的工人
神在每一個時代中都有祂特別的作為,這作為是藉著祂所特選的人來作成功的;這個真理在全部聖經中都有明證。我們看見在舊約時代的以諾、挪亞、亞伯拉罕和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進迦南的約書亞,建立王國的撒母耳和大衛,挽回人心歸向耶和華的以利亞、以利沙,警告將亡的國家,指明生死禍福道路的耶利米、以西結,被擄歸回的以斯拉,重建聖城的尼希米,保全種族的以斯帖,承接舊約,開啟新約,主耶穌的先鋒約翰,掌管天國的鑰匙,開福音之門的彼得與眾使徒,那一個不是在神的旨意中控制時代,扭轉全局的神的用人。我們為著節省篇幅,就不能一一舉名,但這個真理卻願意向諸位讀者鄭重的提出來。
我所以要提起這個信息來,乃因今日的時代環境方面,令人惆悵悲憤,不知所為。社會的黑暗敗壞、天災人禍、滿目瘡痍,我們姑置不論。教會荒涼,燈光暗淡,實令人痛心疾首;破口太多,需人防堵,莊稼成熟,急待收割,信徒靈性,急待栽培,今日確是一個要緊的關頭,但誰是神所揀選、所差派,起來響應當前急需的時代工人?
我讀經讀到列王紀上第十三章,論到一位無名的神人,來警教耶羅波安王的經過,心中深有所感,願依據此段經訓,與諸位讀者,交通到「時代工人」的問題。
今日的時代
以色列國的歷史,自掃羅至所羅門,經過一百二十年的統一政治,王權鞏固,國勢富強,正在這黃金時代,因著羅波安的少不經事,一篇講詞,弄得人心離散,國家分裂;耶羅波安因利乘便,而建立以色列王國,此時真是躊躇滿志,奠都撒瑪利亞,治理以色列十個支派,而與大衛家猶大國對抗。在這時他作王是沒有問題,然最不放心的是人之心思,再歸故王,平時不打緊,一旦逢到耶和華的節期,百姓都到耶路撒冷去朝拜耶和華,而以色列人與大衛家原沒有甚麼深仇大怨,不過因所羅門的賦斂繁重,羅波安幾句大話,激起來的叛亂,倘若羅波安再來個好言撫慰,收買人心,說不定百姓會向他倒戈,驅他下台,想到這?,不免使耶羅波安,大傷腦筋。於是便籌劃定妥,鑄了兩個金牛犢,一隻安置在但(以色列之北部),一隻安置在伯特利(以色列之南部),並且伯特利因與猶大接壤,形勢重要,耶羅波安就在此處建造殿宇,安設祭司,另立新的宗教,領導百姓敬拜偶像,這事作得大背神道,惹神震怒,以致使他自己國破家亡,使以色列人陷在拜偶像的罪?面。
我們讀過聖經的人,都知道舊約記載選民的歷史,自始至終的一個題目,就是他們的興衰存亡,完全是繫於對神的真誠與背逆。何時敬畏耶和華,何時便得順利,何時遠離耶和華,何時便得禍患。就連猶大的分裂,羅波安的國權衰弱,都是因為所羅門年老時的受誘,違背神命所致。而耶羅波安在即位之先,神也藉著先知,清楚的應許他作王,並警戒他萬勿蹈所羅門的覆轍,這是他一清二楚的事。到現在為要保存自己的王位,便又走這違背神命,專靠自己的下策。一人喫虧不要緊,而引導全國百姓走上拜偶像的路,這是何等可憐又可怕的無知!耶羅波安是大有才幹的人,他的這種行為,使以色列的歷史急轉直下,趨於敗亡。所羅門的罪,只使國家分裂為二,減弱了大衛家的榮耀;但耶羅波安的罪,卻使以色列民族陷於神怒,走上受罰被擄的途徑。在這個非常的時期,神就差遣了一位神人,從猶大來警教他。
今日教會的光景,活顯是一個耶羅波安的時代,能有幾個會堂,不是伯特利的殿?(耶路撒冷的殿,是耶和華立為己名的居所,伯特利的殿,是為人留名的居所)能有幾個祭司不是凡民?(工人由於人意)多少教會的節期,全是遺傳(連神聖的復活節也要加上歐美偶像的風俗,要喫個復活蛋。這是歐洲的神話,說他們一位女神是從一個蛋生出來的。)多少教會去拜金牛犢,差會的錢一運來,教會便轟轟烈烈的熱鬧起來,西國教士一走,傳道人便煙消雲散,各奔前程。落下個空的禮拜堂,讓幾位老太太在那?禮拜。
多少教會的大員,真像耶羅波安,滿有才幹,作事精明,不順從神的旨意、靠神的應許,去作工救人,乃是專靠自己的智慧,籌劃定妥的,為自己圖謀大事。神為我們開了工作的門,這時大員們卻頂有眼光,抓住機會,成全自己作王的心願,卻美其名曰:「神的大恩、神的賜福」。使一般熱心有餘而知識不足的信徒,受其愚弄、供其驅使,自以為虔誠事主,那?知道是代替耶羅波安捧場,所以我們今日不僅求神打發收莊稼的時代工人,更是求神興起整理神家的工人,使祂的教會,走上真理聖潔之路。
從猶大來的神人
當耶羅波安正在伯特利胡作非為,建聖殿、築祭壇、守節獻祭,一位神人突如其來,大聲呼喊:祭壇哪!祭壇哪!耶和華如此說,大衛家?必生一個兒子,名叫約西亞(刺耶羅波安之耳)他必將邱壇的祭司,就是在你上面燒香的,殺在你上面,人的骨頭也必燒在你上面……。(第2節)這呼聲真震動了那天群眾的耳鼓,那些穿著伯特利制服的祭司,盔甲鮮明的軍士,擾擾攘攘的百姓,威風凜凜的耶羅波安王,和這一位的神人,衣裝樸素,征塵滿身,雖似鄉愚,卻是面貌發光,有若天使,態度從容,凜然神聖,幾句神言傳佈之後,耶羅波安能不心驚?然而為著他王的尊嚴,維持面皮,只好大發其怒的,向侍從說一聲,拿住他罷!誰知侍從尚未下手,而王的手卻枯乾了。好糊塗的耶羅波安,你以為神的僕人,是可以隨便欺侮的麼?君王的權勢在神人的身上,是毫無能力的;哈利路亞!
今日事奉神的弟兄姊妹,你看見麼?只管大膽的傳揚主的話,指明人的罪惡,教會的危機,把生與死、禍與福的道路,擺在人的面前;不要忽是忽非,半吞半吐,為迎合人心,而歪曲真理,為懼怕人的緣故,而閉口不言。使徒保羅說:「我若討人的喜歡,就不是基督的僕人了。」
伯特利的老先知
神為甚麼從猶大差這位神人來,以色列中沒有先知麼?有的,不僅是有,而且就住在伯特利,耶羅波安的作為,他一概知曉,他親眼看著犯罪的王在那?建聖殿、鑄牛犢、守節獻祭,這些是惹神震怒的事,作來何止一日!始終在老先知的眼前,然而他噤若寒蟬,不發一語!
這位老先知曾經受過靈感、得過指示、傳過神的話、作過神的工,為甚麼在這全國走向背逆的道路緊要關頭,耶和華的話不臨到他呢!可憐的老先知,是已經被神丟棄不用了,神為甚麼不用他,聖經雖未明言,但我們卻仍可看見。
我想當耶羅波安犯罪之初,老先知不能沒有感動、不能沒有神的話,但他卻畏難怕死,膽怯不言。王的勢力那麼大,我已經老了,能作甚麼?一輩子平安度日,臨老落個白頭見殺,真不是上算;而且家中是何等舒服,有飯喫、有驢騎,不僅有飯,而且可以供客(第5節),不僅有驢,而且可以奉獻(第23節),老先知也真是不吝嗇、樂善好施、接待遠人,真彀得上一位老牧師的風度!年青時,勞苦傳道,往來奔波,年老時,正應該在家安居,受子女的奉養了(第11節)。
可巧恰逢國家多故,分裂為二,北王耶羅波安背神律、拜偶像,按理說,我蒙神恩作先知,正應老當益壯,膽敢直言,挽此狂瀾,以正人心;但又一轉念,明知說了不好,何必多此一舉,況耶羅波安又不是昏昧無知,乃是明知故犯,不用我說,他儘會知道神的律法明載經典,神的應許曾經宣佈(王上十一37~38)。他自己背道,何用我去多言?老先知想到這?,聖靈的感動消滅,良心的責備停止,於是把伯特利城外,向神的大叛逆,置諸一旁了。可憐哪!喫飯、騎驢、養尊處優、渾渾噩噩,終此一生!
神不使用的老先知
今日的教會豈在少數,弟兄姊妹捫心自問,你是如何作神的僕人,世界的財貨、肉體的享受,奪去了多少傳道人的能力!那般拜金牛犢、背棄信仰,作耶羅波安祭司的傳道人,不必細說,他們根本談不到事奉神;但是多少曾經為神用的先知,轉眼之間,偃旗息鼓,無聲無息的作老先知,推緣其故,多半是受了金錢享受之累。
當蒙恩之初,感激涕零,全身許主,赴湯蹈火而不辭,只願愛主,不顧享受,素菜白湯,靈中自樂,一旦受信徒之愛戴,得多人之供給,環境順利,衣食豐足,肉體趁機掌權,靈力漸漸消失,不知不覺,安逸、自私、膽怯、徇情、謊言、詭詐、自尊、自傲,長此以往,只添老毛病,不加新能力,只講舊道理,沒有新亮光,不能按時分糧,使人飽足,只可敷衍一生,作老先知了。
今日莊稼多,工人少,到處呼聲,何人應召?感謝主!仍有猶大的神人奉神差派,在人看是無名小卒,在主眼中卻是掌上的珍寶。前些日子我看見一班往西北去傳道的弟兄姊妹,沒有神學的文憑,也沒有博士的方帽,卻是滿腔愛火,跟隨主耶穌,在今日滿地烽煙,交通梗阻,他們卻男女老少,魚貫前行,拉撒路式的基督精兵,正是屬靈戰場上的英雄。
神人的持守
神聽猶大神人的禱告,使耶羅波安的手,僵而復癒,這個明顯的神蹟,使他不能不稍受感動,於是請神人回家喫飯,且頒賞賜(第6~7節)。這種不悔改罪惡,只講究面子的好意,神人決不接受。「神人對王說:你就是把你的宮一半給我,我也不同你進去,也不在這地方喫飯喝水,因為有耶和華的話囑咐我說:不可在伯特利喫飯喝水,也不可從你去的原路回來,於是神人從別的路回去……」(第8~10節)。
這種富貴不淫,威武不屈,凜然不可犯的神聖態度,真使我得著莫大的策勵!傳道人的貞操,是今日特別當注意的一件事。我國幾十年前,士大夫尚講品節,今日的社會,道德破產,人格下流,競爭於升官發財,沉緬於酒食聲色,甚麼高風亮節,無人過問了。最驚心的,是主的僕人也有此頹風,自然不明目張膽的追逐酒色,卻是對於生活,無節操、無持守,只要善辭令、善交際,頭腦清晰,手段靈活,便是好工人。上了講台,一片屬靈,頭頭是道,有的還真有恩賜,言語動人,使得聽眾受感,簽名信主,立志奉獻,看起來,真是了不起的時代工人!但你細查他的生活,卻是與常人無異,貪財、嫉妒、污穢、淫亂,有的還假冒為善,外貌敬虔,在你的教會領會十天半月,還像個聖潔的神人,你若到他本鄉、本會去打聽,真叫你驚奇的啼笑皆非。
自然有的沒有如上述的那麼壞,卻是類似的失去聖徒的體統。傳道人奉神的差派,也受神的供給,雖是經過人的手,卻是祭壇上的禮物。今日有些教會、有些傳道的,見錢就要,不問來源,若真有耶羅波安來一筆捐款,那真是無上的厚賜,受寵若驚,那?管他悔改不悔改,聖潔不聖潔?亞拿尼亞的破產奉獻,那是聖靈充滿的教會,在今日還是少有呢?然而在彼得洞若觀火的屬靈眼光之下,絲毫的罪惡是無法立足的。亞拿尼亞若生在今日,他的大名一定要被刻在教會禮拜堂的基石上。
弟兄姊妹,願我們聽主的話「不義的叫他仍舊不義,污穢的叫他仍舊污穢,為義的叫他仍舊為義,聖潔的叫他仍舊聖潔,看哪!我必快來,賞罰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啟廿二11~12)。願我們聖潔、願我們行義、願我們持守純正!忠於神言,大膽傳說,不愛錢財,持守清正,這個神人的風度,正是今日作基督人作傳道人的模範,若沒有這種生命、這種生活,那只好作老先知,不能作時代的神人。
神人的失敗
這位神人向耶羅波安說了以上的話,揚長而去,照著神的吩咐,不從原路歸回猶大,沒有喫飯、沒有喝水,行未幾時,感覺身疲力倦,於是在樹下歇息,不料,即在此時走上了失敗之路,聽從老先知的話,進了老先知的家,受款待、受供給,卻違背神的命令,以致在歸回的路上,被獅子咬死,橫屍路旁,作了耶羅波安和後世人的警戒,這是何等的令人警惕!一個大有能力,大有節操的神人,有了如此悲慘的結果,這實在給我們極大的教訓,以下我們來交通神人失敗的原因。
神人是被獅子咬死了,獅子是代表撒但,彼得說:「我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喫的人。」(彼前五8)是的,這件事是由於撒但,牠用詭計誘惑了夏娃,來反對神的計劃,牠也替耶羅波安拿定主意,使以色列國敗壞,使他自己走上敗亡之路,在這?牠反轉頭來,又咬了神人一口,好可怕呀!聖經囑咐我們,應當儆醒謹守!
讀聖經我們知道神人走錯路,是受了老先知的引誘,他不是自己親口說,我不可同你回去,進你的家麼?但神人如何能受引誘呢?他不是已經有神清楚的話語麼?在此我們看見老先知未曾說話之先,在神人的思想中,已經有了機會,使魔鬼的引誘乘虛而入,疲乏的身體走著崎嶇乏味的山路,前半日興奮的精神,漸漸消失在無聊的情緒中,神為甚麼不讓我吃飯、不讓我喝水?我比別人忠心、比別人勇敢,背逆的耶羅波安,固然不當得他的供給;但神為甚麼根本不讓我在伯特利喫飯喝水,為甚麼不讓比耶羅波安好的人招待我呢?想到這?,心的深處,不免稍有埋怨,覺得神作的無理,好了,就在此時來了一位先知,滿有殷勤的招呼,那能不入其彀!
當心哪!思想的無聊、肉體的情慾,給撒但作工的地位,使牠有機可乘,思想中先發了軟弱,在環境中的門戶一開,極自然中便可進入迷途,因此聖經的話說:「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四23)。
神人失敗的第二步,是受了老先知的引誘。那天若是一個普通的伯特利人,絕不能成功撒但的詭計,但老先知說:「我也是先知,和你一樣,有天使奉耶和華的命對我說,你去把他帶回你的家,叫他喫飯喝水……」(第18~19)。今天一位外教人大概不能叫你去犯罪、違背神命,一位冷淡退後的教友,也不能令你改變心志,惟獨一位先知和你一樣。或比你更有資格、閱歷,事主多年的老牧師、老傳道,正是引你走岔路的導師。在前面我提到我們不可作老先知,在此我要特別提醒遵行神旨的弟兄姊妹,要謹守儆醒!不僅慎防魔鬼,也當慎防撒但的差役,不僅慎防世俗中來的差役,更當慎防穿光明衣服的使者,和那在靈性上耳聾、眼花的老先知!
這位老先知究竟為了甚麼大發愛心,招待神的僕人?在家安居就是了,何必出來替人惹禍?但無論他的動機是好是歹,我總要說這是撒但的激動。今日青年的蒙召,願意跟從主的弟兄姊妹,我不是要你輕看主的老僕人,志高氣傲,乃是要你謹慎。若在你行走的路上,有人無緣無故的干涉你,替你拿主意,要你如此如彼,或是他看你是可造之材,就拉攏你到他的工場,再或是憑他一時的思想,不經禱告,沒有主清楚的話,就替你設計、安排,這一切都是你當拒絕不接受的。因為他沒有清楚主的意思,單憑他一己的私意,來替你決定,雖較比是好,也不能正確的視為當行之路,惟獨有一位,從來自己遵行主旨,對於別人決不輕加可否,等到經過禱告,真有主的感動、主的話語,慎重從事,這種人,纔可向他請教,他若不清楚,他也決不向你冒失發言。我是看見今天青年的傳道人,向人請教者多,隨便代人定主意的也太多,所以請這樣的人注意!不上老先知的當。
但有人要說,在這?所說的神人,是受老先知的欺哄,因為老先知清楚的說,他是有耶和華的命令,這怎麼防備呢?他的失敗當完全由老先知負責,為甚麼神刑罰他呢?請注意,神是不改變的,祂的話也是不改變的,祂不能是忽是忽非,在祂只有一是(林後一19)。神已經告訴他「在伯特利不可喫飯喝水……。」神說不可,就是不可,決不會中途變卦。在此我們可以明白一個最要緊的屬靈原則,就是「神不改變」,所以神人可以不受欺哄,可以明白老先知是謊言,可以用對付耶羅波安的態度,對付老先知。這個原則用到今天也是一樣的,我也敢說到永遠也是一樣的,神的命令我若尚不清楚,那是一件事,倘若明白了就不可,就不能稍有改變。
吼叫的獅子(保守之道)
在這?又叫我們學習一個要緊的道理,就是如何保守自己,不受惡者的陷害「我們知道凡從神生的,必保守自己,那惡者也就無法害他」(約壹五18)。
撒但雖然各處遊行,但牠所吞喫的,是那些可吞喫的人,有些人,牠根本不可吞喫。你看見麼?似乎在每一個神兒女的四圍,有一個神定的界限,是撒但不可越界來侵犯的,牠最多可以吼叫,但牠不可吞喫,這界限就是神的命令。耶羅波安的大怒,伸出手來,叫人拿住神人,他的命令等於廢話,也是一理,他的聲音是獅子的吼叫,卻不能絲毫傷害神人一點,但到老先知的家,神人走出了神吩咐「不可喫飯喝水」的命令,則撒但就可以傷害他。
當心哪!弟兄姊妹!你若不走出神「不可」的界限,那惡者就無法害你,切記「不可」……!何等神聖的保障!任牠怒目而視,張大血口,神的同在,其奈我何!
獅子、屍身、驢
他就去了,在路上有個獅子遇見他,將他咬死,屍身倒在路上,驢站在屍身旁邊,獅子也站在屍身旁邊,有人從那?經過,看見屍身……獅子……驢(第24~25節)。
這是一件奇妙的事,獅子咬了他,卻不喫他,也不離開他,驢也站在那?,一直的站著,直到有人經過,直到老先知和他兒子們來到,足有不少的時間。屍身、獅子、驢,都擺在那?,一副驚人的圖畫,一個神蹟,這事也傳入耶羅波安耳中,因為發生事故的地點,距伯特利耶羅波安敬拜金牛犢的地方不遠,還在以色列的境內。
這是神作的事,是一個見證,一個警告,和神人向耶羅波安的見證,一樣的用處,人若行走在神的旨意中,便是行走在平安穩妥的路上,你若越過神的命令便走在敗亡的路上,可惜耶羅波安經過了神人的警告,又看見了神所行的神蹟,仍然不悔改惡行「這事叫耶羅波安的家陷在罪?,以致他的家從地上除滅了」(第34節)。
何祗耶羅波安一人呢!多少的基督人、多少的傳道人,都聽見了神的話語、都看見了神的見證。屢次的有屍身、獅子、驢,擺在我們的眼前;回轉惡道,走上正路,有幾人呢?仍舊在籌劃、定妥,用自己的智慧、手段,鞏固自己的地盤,擴張自己的事工、傳揚自己的名聲,卻不專心倚靠神、順服神,總覺得自己的手段,較勝於神的應許。可憐哪!到了終局都和耶羅波安一樣的收場。
答覆疑問
多少人在這?有個疑問,可憐的神人,遵行了神的旨意,只在回家的路上一次失敗,便受了神的懲治,被獅子咬死,那說謊欺騙引誘神人的老先知,反倒平安無事,壽終正寢,甚麼緣故呢?我們可從哥林多前書第十一章?節,得著解答:「我們受審的時候,乃是被主懲治,免得我們和世人一同定罪。」在聖經中我們一直看見這個原則,「耶和華在親近祂的人中顯為聖」(利十3)。在一個已經墮落被神廢棄的人,他的審判是在將來「和世人一同定罪」;但在一個神所看為寶貝的器皿,他一沾染污穢,是要立刻被潔淨的。神人雖然死了,但他仍是神人,雖然死了,卻仍舊說話!
時代的工人
神在每一個時代中都有祂特別的作為,這作為是藉著祂所特選的人來作成功的;這個真理在全部聖經中都有明證。我們看見在舊約時代的以諾、挪亞、亞伯拉罕和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進迦南的約書亞,建立王國的撒母耳和大衛,挽回人心歸向耶和華的以利亞、以利沙,警告將亡的國家,指明生死禍福道路的耶利米、以西結,被擄歸回的以斯拉,重建聖城的尼希米,保全種族的以斯帖,承接舊約,開啟新約,主耶穌的先鋒約翰,掌管天國的鑰匙,開福音之門的彼得與眾使徒,那一個不是在神的旨意中控制時代,扭轉全局的神的用人。我們為著節省篇幅,就不能一一舉名,但這個真理卻願意向諸位讀者鄭重的提出來。
我所以要提起這個信息來,乃因今日的時代環境方面,令人惆悵悲憤,不知所為。社會的黑暗敗壞、天災人禍、滿目瘡痍,我們姑置不論。教會荒涼,燈光暗淡,實令人痛心疾首;破口太多,需人防堵,莊稼成熟,急待收割,信徒靈性,急待栽培,今日確是一個要緊的關頭,但誰是神所揀選、所差派,起來響應當前急需的時代工人?
我讀經讀到列王紀上第十三章,論到一位無名的神人,來警教耶羅波安王的經過,心中深有所感,願依據此段經訓,與諸位讀者,交通到「時代工人」的問題。
今日的時代
以色列國的歷史,自掃羅至所羅門,經過一百二十年的統一政治,王權鞏固,國勢富強,正在這黃金時代,因著羅波安的少不經事,一篇講詞,弄得人心離散,國家分裂;耶羅波安因利乘便,而建立以色列王國,此時真是躊躇滿志,奠都撒瑪利亞,治理以色列十個支派,而與大衛家猶大國對抗。在這時他作王是沒有問題,然最不放心的是人之心思,再歸故王,平時不打緊,一旦逢到耶和華的節期,百姓都到耶路撒冷去朝拜耶和華,而以色列人與大衛家原沒有甚麼深仇大怨,不過因所羅門的賦斂繁重,羅波安幾句大話,激起來的叛亂,倘若羅波安再來個好言撫慰,收買人心,說不定百姓會向他倒戈,驅他下台,想到這?,不免使耶羅波安,大傷腦筋。於是便籌劃定妥,鑄了兩個金牛犢,一隻安置在但(以色列之北部),一隻安置在伯特利(以色列之南部),並且伯特利因與猶大接壤,形勢重要,耶羅波安就在此處建造殿宇,安設祭司,另立新的宗教,領導百姓敬拜偶像,這事作得大背神道,惹神震怒,以致使他自己國破家亡,使以色列人陷在拜偶像的罪?面。
我們讀過聖經的人,都知道舊約記載選民的歷史,自始至終的一個題目,就是他們的興衰存亡,完全是繫於對神的真誠與背逆。何時敬畏耶和華,何時便得順利,何時遠離耶和華,何時便得禍患。就連猶大的分裂,羅波安的國權衰弱,都是因為所羅門年老時的受誘,違背神命所致。而耶羅波安在即位之先,神也藉著先知,清楚的應許他作王,並警戒他萬勿蹈所羅門的覆轍,這是他一清二楚的事。到現在為要保存自己的王位,便又走這違背神命,專靠自己的下策。一人喫虧不要緊,而引導全國百姓走上拜偶像的路,這是何等可憐又可怕的無知!耶羅波安是大有才幹的人,他的這種行為,使以色列的歷史急轉直下,趨於敗亡。所羅門的罪,只使國家分裂為二,減弱了大衛家的榮耀;但耶羅波安的罪,卻使以色列民族陷於神怒,走上受罰被擄的途徑。在這個非常的時期,神就差遣了一位神人,從猶大來警教他。
今日教會的光景,活顯是一個耶羅波安的時代,能有幾個會堂,不是伯特利的殿?(耶路撒冷的殿,是耶和華立為己名的居所,伯特利的殿,是為人留名的居所)能有幾個祭司不是凡民?(工人由於人意)多少教會的節期,全是遺傳(連神聖的復活節也要加上歐美偶像的風俗,要喫個復活蛋。這是歐洲的神話,說他們一位女神是從一個蛋生出來的。)多少教會去拜金牛犢,差會的錢一運來,教會便轟轟烈烈的熱鬧起來,西國教士一走,傳道人便煙消雲散,各奔前程。落下個空的禮拜堂,讓幾位老太太在那?禮拜。
多少教會的大員,真像耶羅波安,滿有才幹,作事精明,不順從神的旨意、靠神的應許,去作工救人,乃是專靠自己的智慧,籌劃定妥的,為自己圖謀大事。神為我們開了工作的門,這時大員們卻頂有眼光,抓住機會,成全自己作王的心願,卻美其名曰:「神的大恩、神的賜福」。使一般熱心有餘而知識不足的信徒,受其愚弄、供其驅使,自以為虔誠事主,那?知道是代替耶羅波安捧場,所以我們今日不僅求神打發收莊稼的時代工人,更是求神興起整理神家的工人,使祂的教會,走上真理聖潔之路。
從猶大來的神人
當耶羅波安正在伯特利胡作非為,建聖殿、築祭壇、守節獻祭,一位神人突如其來,大聲呼喊:祭壇哪!祭壇哪!耶和華如此說,大衛家?必生一個兒子,名叫約西亞(刺耶羅波安之耳)他必將邱壇的祭司,就是在你上面燒香的,殺在你上面,人的骨頭也必燒在你上面……。(第2節)這呼聲真震動了那天群眾的耳鼓,那些穿著伯特利制服的祭司,盔甲鮮明的軍士,擾擾攘攘的百姓,威風凜凜的耶羅波安王,和這一位的神人,衣裝樸素,征塵滿身,雖似鄉愚,卻是面貌發光,有若天使,態度從容,凜然神聖,幾句神言傳佈之後,耶羅波安能不心驚?然而為著他王的尊嚴,維持面皮,只好大發其怒的,向侍從說一聲,拿住他罷!誰知侍從尚未下手,而王的手卻枯乾了。好糊塗的耶羅波安,你以為神的僕人,是可以隨便欺侮的麼?君王的權勢在神人的身上,是毫無能力的;哈利路亞!
今日事奉神的弟兄姊妹,你看見麼?只管大膽的傳揚主的話,指明人的罪惡,教會的危機,把生與死、禍與福的道路,擺在人的面前;不要忽是忽非,半吞半吐,為迎合人心,而歪曲真理,為懼怕人的緣故,而閉口不言。使徒保羅說:「我若討人的喜歡,就不是基督的僕人了。」
伯特利的老先知
神為甚麼從猶大差這位神人來,以色列中沒有先知麼?有的,不僅是有,而且就住在伯特利,耶羅波安的作為,他一概知曉,他親眼看著犯罪的王在那?建聖殿、鑄牛犢、守節獻祭,這些是惹神震怒的事,作來何止一日!始終在老先知的眼前,然而他噤若寒蟬,不發一語!
這位老先知曾經受過靈感、得過指示、傳過神的話、作過神的工,為甚麼在這全國走向背逆的道路緊要關頭,耶和華的話不臨到他呢!可憐的老先知,是已經被神丟棄不用了,神為甚麼不用他,聖經雖未明言,但我們卻仍可看見。
我想當耶羅波安犯罪之初,老先知不能沒有感動、不能沒有神的話,但他卻畏難怕死,膽怯不言。王的勢力那麼大,我已經老了,能作甚麼?一輩子平安度日,臨老落個白頭見殺,真不是上算;而且家中是何等舒服,有飯喫、有驢騎,不僅有飯,而且可以供客(第5節),不僅有驢,而且可以奉獻(第23節),老先知也真是不吝嗇、樂善好施、接待遠人,真彀得上一位老牧師的風度!年青時,勞苦傳道,往來奔波,年老時,正應該在家安居,受子女的奉養了(第11節)。
可巧恰逢國家多故,分裂為二,北王耶羅波安背神律、拜偶像,按理說,我蒙神恩作先知,正應老當益壯,膽敢直言,挽此狂瀾,以正人心;但又一轉念,明知說了不好,何必多此一舉,況耶羅波安又不是昏昧無知,乃是明知故犯,不用我說,他儘會知道神的律法明載經典,神的應許曾經宣佈(王上十一37~38)。他自己背道,何用我去多言?老先知想到這?,聖靈的感動消滅,良心的責備停止,於是把伯特利城外,向神的大叛逆,置諸一旁了。可憐哪!喫飯、騎驢、養尊處優、渾渾噩噩,終此一生!
神不使用的老先知
今日的教會豈在少數,弟兄姊妹捫心自問,你是如何作神的僕人,世界的財貨、肉體的享受,奪去了多少傳道人的能力!那般拜金牛犢、背棄信仰,作耶羅波安祭司的傳道人,不必細說,他們根本談不到事奉神;但是多少曾經為神用的先知,轉眼之間,偃旗息鼓,無聲無息的作老先知,推緣其故,多半是受了金錢享受之累。
當蒙恩之初,感激涕零,全身許主,赴湯蹈火而不辭,只願愛主,不顧享受,素菜白湯,靈中自樂,一旦受信徒之愛戴,得多人之供給,環境順利,衣食豐足,肉體趁機掌權,靈力漸漸消失,不知不覺,安逸、自私、膽怯、徇情、謊言、詭詐、自尊、自傲,長此以往,只添老毛病,不加新能力,只講舊道理,沒有新亮光,不能按時分糧,使人飽足,只可敷衍一生,作老先知了。
今日莊稼多,工人少,到處呼聲,何人應召?感謝主!仍有猶大的神人奉神差派,在人看是無名小卒,在主眼中卻是掌上的珍寶。前些日子我看見一班往西北去傳道的弟兄姊妹,沒有神學的文憑,也沒有博士的方帽,卻是滿腔愛火,跟隨主耶穌,在今日滿地烽煙,交通梗阻,他們卻男女老少,魚貫前行,拉撒路式的基督精兵,正是屬靈戰場上的英雄。
神人的持守
神聽猶大神人的禱告,使耶羅波安的手,僵而復癒,這個明顯的神蹟,使他不能不稍受感動,於是請神人回家喫飯,且頒賞賜(第6~7節)。這種不悔改罪惡,只講究面子的好意,神人決不接受。「神人對王說:你就是把你的宮一半給我,我也不同你進去,也不在這地方喫飯喝水,因為有耶和華的話囑咐我說:不可在伯特利喫飯喝水,也不可從你去的原路回來,於是神人從別的路回去……」(第8~10節)。
這種富貴不淫,威武不屈,凜然不可犯的神聖態度,真使我得著莫大的策勵!傳道人的貞操,是今日特別當注意的一件事。我國幾十年前,士大夫尚講品節,今日的社會,道德破產,人格下流,競爭於升官發財,沉緬於酒食聲色,甚麼高風亮節,無人過問了。最驚心的,是主的僕人也有此頹風,自然不明目張膽的追逐酒色,卻是對於生活,無節操、無持守,只要善辭令、善交際,頭腦清晰,手段靈活,便是好工人。上了講台,一片屬靈,頭頭是道,有的還真有恩賜,言語動人,使得聽眾受感,簽名信主,立志奉獻,看起來,真是了不起的時代工人!但你細查他的生活,卻是與常人無異,貪財、嫉妒、污穢、淫亂,有的還假冒為善,外貌敬虔,在你的教會領會十天半月,還像個聖潔的神人,你若到他本鄉、本會去打聽,真叫你驚奇的啼笑皆非。
自然有的沒有如上述的那麼壞,卻是類似的失去聖徒的體統。傳道人奉神的差派,也受神的供給,雖是經過人的手,卻是祭壇上的禮物。今日有些教會、有些傳道的,見錢就要,不問來源,若真有耶羅波安來一筆捐款,那真是無上的厚賜,受寵若驚,那?管他悔改不悔改,聖潔不聖潔?亞拿尼亞的破產奉獻,那是聖靈充滿的教會,在今日還是少有呢?然而在彼得洞若觀火的屬靈眼光之下,絲毫的罪惡是無法立足的。亞拿尼亞若生在今日,他的大名一定要被刻在教會禮拜堂的基石上。
弟兄姊妹,願我們聽主的話「不義的叫他仍舊不義,污穢的叫他仍舊污穢,為義的叫他仍舊為義,聖潔的叫他仍舊聖潔,看哪!我必快來,賞罰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啟廿二11~12)。願我們聖潔、願我們行義、願我們持守純正!忠於神言,大膽傳說,不愛錢財,持守清正,這個神人的風度,正是今日作基督人作傳道人的模範,若沒有這種生命、這種生活,那只好作老先知,不能作時代的神人。
神人的失敗
這位神人向耶羅波安說了以上的話,揚長而去,照著神的吩咐,不從原路歸回猶大,沒有喫飯、沒有喝水,行未幾時,感覺身疲力倦,於是在樹下歇息,不料,即在此時走上了失敗之路,聽從老先知的話,進了老先知的家,受款待、受供給,卻違背神的命令,以致在歸回的路上,被獅子咬死,橫屍路旁,作了耶羅波安和後世人的警戒,這是何等的令人警惕!一個大有能力,大有節操的神人,有了如此悲慘的結果,這實在給我們極大的教訓,以下我們來交通神人失敗的原因。
神人是被獅子咬死了,獅子是代表撒但,彼得說:「我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喫的人。」(彼前五8)是的,這件事是由於撒但,牠用詭計誘惑了夏娃,來反對神的計劃,牠也替耶羅波安拿定主意,使以色列國敗壞,使他自己走上敗亡之路,在這?牠反轉頭來,又咬了神人一口,好可怕呀!聖經囑咐我們,應當儆醒謹守!
讀聖經我們知道神人走錯路,是受了老先知的引誘,他不是自己親口說,我不可同你回去,進你的家麼?但神人如何能受引誘呢?他不是已經有神清楚的話語麼?在此我們看見老先知未曾說話之先,在神人的思想中,已經有了機會,使魔鬼的引誘乘虛而入,疲乏的身體走著崎嶇乏味的山路,前半日興奮的精神,漸漸消失在無聊的情緒中,神為甚麼不讓我吃飯、不讓我喝水?我比別人忠心、比別人勇敢,背逆的耶羅波安,固然不當得他的供給;但神為甚麼根本不讓我在伯特利喫飯喝水,為甚麼不讓比耶羅波安好的人招待我呢?想到這?,心的深處,不免稍有埋怨,覺得神作的無理,好了,就在此時來了一位先知,滿有殷勤的招呼,那能不入其彀!
當心哪!思想的無聊、肉體的情慾,給撒但作工的地位,使牠有機可乘,思想中先發了軟弱,在環境中的門戶一開,極自然中便可進入迷途,因此聖經的話說:「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四23)。
神人失敗的第二步,是受了老先知的引誘。那天若是一個普通的伯特利人,絕不能成功撒但的詭計,但老先知說:「我也是先知,和你一樣,有天使奉耶和華的命對我說,你去把他帶回你的家,叫他喫飯喝水……」(第18~19)。今天一位外教人大概不能叫你去犯罪、違背神命,一位冷淡退後的教友,也不能令你改變心志,惟獨一位先知和你一樣。或比你更有資格、閱歷,事主多年的老牧師、老傳道,正是引你走岔路的導師。在前面我提到我們不可作老先知,在此我要特別提醒遵行神旨的弟兄姊妹,要謹守儆醒!不僅慎防魔鬼,也當慎防撒但的差役,不僅慎防世俗中來的差役,更當慎防穿光明衣服的使者,和那在靈性上耳聾、眼花的老先知!
這位老先知究竟為了甚麼大發愛心,招待神的僕人?在家安居就是了,何必出來替人惹禍?但無論他的動機是好是歹,我總要說這是撒但的激動。今日青年的蒙召,願意跟從主的弟兄姊妹,我不是要你輕看主的老僕人,志高氣傲,乃是要你謹慎。若在你行走的路上,有人無緣無故的干涉你,替你拿主意,要你如此如彼,或是他看你是可造之材,就拉攏你到他的工場,再或是憑他一時的思想,不經禱告,沒有主清楚的話,就替你設計、安排,這一切都是你當拒絕不接受的。因為他沒有清楚主的意思,單憑他一己的私意,來替你決定,雖較比是好,也不能正確的視為當行之路,惟獨有一位,從來自己遵行主旨,對於別人決不輕加可否,等到經過禱告,真有主的感動、主的話語,慎重從事,這種人,纔可向他請教,他若不清楚,他也決不向你冒失發言。我是看見今天青年的傳道人,向人請教者多,隨便代人定主意的也太多,所以請這樣的人注意!不上老先知的當。
但有人要說,在這?所說的神人,是受老先知的欺哄,因為老先知清楚的說,他是有耶和華的命令,這怎麼防備呢?他的失敗當完全由老先知負責,為甚麼神刑罰他呢?請注意,神是不改變的,祂的話也是不改變的,祂不能是忽是忽非,在祂只有一是(林後一19)。神已經告訴他「在伯特利不可喫飯喝水……。」神說不可,就是不可,決不會中途變卦。在此我們可以明白一個最要緊的屬靈原則,就是「神不改變」,所以神人可以不受欺哄,可以明白老先知是謊言,可以用對付耶羅波安的態度,對付老先知。這個原則用到今天也是一樣的,我也敢說到永遠也是一樣的,神的命令我若尚不清楚,那是一件事,倘若明白了就不可,就不能稍有改變。
吼叫的獅子(保守之道)
在這?又叫我們學習一個要緊的道理,就是如何保守自己,不受惡者的陷害「我們知道凡從神生的,必保守自己,那惡者也就無法害他」(約壹五18)。
撒但雖然各處遊行,但牠所吞喫的,是那些可吞喫的人,有些人,牠根本不可吞喫。你看見麼?似乎在每一個神兒女的四圍,有一個神定的界限,是撒但不可越界來侵犯的,牠最多可以吼叫,但牠不可吞喫,這界限就是神的命令。耶羅波安的大怒,伸出手來,叫人拿住神人,他的命令等於廢話,也是一理,他的聲音是獅子的吼叫,卻不能絲毫傷害神人一點,但到老先知的家,神人走出了神吩咐「不可喫飯喝水」的命令,則撒但就可以傷害他。
當心哪!弟兄姊妹!你若不走出神「不可」的界限,那惡者就無法害你,切記「不可」……!何等神聖的保障!任牠怒目而視,張大血口,神的同在,其奈我何!
獅子、屍身、驢
他就去了,在路上有個獅子遇見他,將他咬死,屍身倒在路上,驢站在屍身旁邊,獅子也站在屍身旁邊,有人從那?經過,看見屍身……獅子……驢(第24~25節)。
這是一件奇妙的事,獅子咬了他,卻不喫他,也不離開他,驢也站在那?,一直的站著,直到有人經過,直到老先知和他兒子們來到,足有不少的時間。屍身、獅子、驢,都擺在那?,一副驚人的圖畫,一個神蹟,這事也傳入耶羅波安耳中,因為發生事故的地點,距伯特利耶羅波安敬拜金牛犢的地方不遠,還在以色列的境內。
這是神作的事,是一個見證,一個警告,和神人向耶羅波安的見證,一樣的用處,人若行走在神的旨意中,便是行走在平安穩妥的路上,你若越過神的命令便走在敗亡的路上,可惜耶羅波安經過了神人的警告,又看見了神所行的神蹟,仍然不悔改惡行「這事叫耶羅波安的家陷在罪?,以致他的家從地上除滅了」(第34節)。
何祗耶羅波安一人呢!多少的基督人、多少的傳道人,都聽見了神的話語、都看見了神的見證。屢次的有屍身、獅子、驢,擺在我們的眼前;回轉惡道,走上正路,有幾人呢?仍舊在籌劃、定妥,用自己的智慧、手段,鞏固自己的地盤,擴張自己的事工、傳揚自己的名聲,卻不專心倚靠神、順服神,總覺得自己的手段,較勝於神的應許。可憐哪!到了終局都和耶羅波安一樣的收場。
答覆疑問
多少人在這?有個疑問,可憐的神人,遵行了神的旨意,只在回家的路上一次失敗,便受了神的懲治,被獅子咬死,那說謊欺騙引誘神人的老先知,反倒平安無事,壽終正寢,甚麼緣故呢?我們可從哥林多前書第十一章?節,得著解答:「我們受審的時候,乃是被主懲治,免得我們和世人一同定罪。」在聖經中我們一直看見這個原則,「耶和華在親近祂的人中顯為聖」(利十3)。在一個已經墮落被神廢棄的人,他的審判是在將來「和世人一同定罪」;但在一個神所看為寶貝的器皿,他一沾染污穢,是要立刻被潔淨的。神人雖然死了,但他仍是神人,雖然死了,卻仍舊說話!
星期五, 12月 02, 2005
見證失落的恢復 - 史百克
從以賽亞五十四章—啟示十字架的積極、復活和建造面—繼續向前,我們發現多次多方題到一件重要的事,稱為﹕神的見證在耶城並在萬國中的恢復。這是該書末了十二章之鎖鑰或關鍵。你我將看見錫安、耶路撒冷,這兩個詞常常的出現,因為錫安和耶路撒冷乃是神見證的焦點和中心;同時也多次說到列國。
主恩豐盛—主道孔達
以賽亞五十五章說出兩件事﹕
(1)主恩豐盛(1-9)—我們看見在復活立場上,有豐富的恩典白白賜給神的子民。『你們一切乾渴的都當就近水來;沒有銀錢的也可以來;你們都來、買了喫;不用銀錢、不用價值、也來買酒和奶。…你們要留意聽我的話、就能喫那美物、得享肥甘、心中喜樂。…我必與你們立永約、就是應許大衛那可靠的恩典。我已立他作萬民的見證、為萬民的君王和司令。你素不認識的國民、你也必召來;素不認識你的國民、也必向你奔跑。…神必廣行赦免。…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新約聖經有太多的地方說到神豐盛的恩典!
(2)主道孔達(10-13)—神的道、神的話語,穩固可信。『雨雪從天而降、並不返回、卻滋潤地土、使地上發芽結實、使撒種的有種、使要喫的有糧;我口所出的話、也必如此、決不徒然返回、卻要成就我所喜悅的、在我發他去成就的事上〔發他去成就或作所命定〕必然亨通。你們必歡歡喜喜而出來、平平安安蒙引導;大山小山必在你們面前發聲歌唱;田野的樹木也都拍掌。松樹長出代替荊棘;番石榴長出代替蒺藜;這要為耶和華留名、作為永遠的證據、不能剪除。』這是說到神的話、主僕所傳所寫的信息,決不徒然返回;必定成就神所喜悅的,並且在受差所成就的事上亨通。歡歡喜喜的出,平平安安的入!當時直接的應用,就是說到神子民被擄歸回的事。(參賽35﹕10;48﹕20;52﹕12)。以斯拉、尼希米…就是歸回神子民的代表和見證—原基上築壇、建殿、修牆!今日在我們新約神子民身上的屬靈見證,也是如此十字架、教會、基督的豐滿。請記得,神的話決不徒然返回!
禱告的殿和謙順的需要
當我們來到以賽亞五十六章,我們看見每一件事都是集中在『為萬民禱告的殿』這樁事上。『我必領他們到我的聖山、使他們在禱告我的殿中喜樂;他們的燔祭、和平安祭、在我壇上必蒙悅納;因我的殿必稱為萬民禱告的殿』(7)。當日是如此,今日更是如此!在恢復主豐滿見證的事上,教會必定活在為萬民禱告之屬靈實際?。因為神說、教會乃是『我的禱告之家(My house of prayer)』。(家比殿更合宜禱告—徒12﹕12)。
以賽亞五十七章乃是警告神的子民,切勿重蹈從前毀壞神見證的事體。似乎主需要常常這樣警告﹕當謹慎你的言行,免得破壞毀損你的見證,猶如耶利米所說之作壞了的器皿(耶18﹕4)。這是歷代信徒?常的危機!所以該章經文特別題到神同在和委託的場地—謙卑柔順的靈。『那至高至上、永遠長存、名為聖者的如此說、我住在至高至聖的所在、也與心靈痛悔謙卑的人同居、要使謙卑人的靈甦醒、也使痛悔人的心甦醒』(15)。主的同在和委託,主見證的恢復,完全在於那些具有謙卑柔順之靈的人!【四十多年前,主僕豫告,編者親身經歷﹕信徒分爭分裂、再分裂…悲慘之局面,都是由於驕傲剛硬的心、缺乏謙卑柔順的靈!只有專心跟隨羔羊—接受十架的,才能真正產生並活出羔羊基督謙卑柔順的靈。求主憐憫我們!】
五十八和五十九章繼續發出更多的警告、訓戒、指示,都是為著清除天空那些使主見證模糊陰暗之黑雲。『你的光就必在黑暗中發現、你的幽暗必變如正午;耶和華也必時常引導你、在乾旱之地使你心滿意足、骨頭強壯;你必像澆灌的園子、又像水流不絕的泉源。那些出於你的人、必修造久已荒廢之處;你要建立拆毀累代的根基;你必稱為補破口的、和重修路徑與人居住的』(10-12)。『人從日落之處、必敬畏耶和華的名;從日出之地、也必敬畏他的榮耀;必有一位救贖主、來到錫安雅各族中轉離過犯的人那裡;這是耶和華說的』(19,20)。主所作的每一件事,都是為著祂見證的發光和顯露。祂的一切警告和訓戒,也都是清理移除空中的一切烏雲。
光耀的見證得以恢復
已往所發生的事都是準備並部署一條路,引進第六十章『興起發光;因為你的光已經來到、耶和華的榮耀發現照耀你』(1)。這就是說到主見證的恢復;在這黑暗世界和荒涼光景中,教會發出光耀的見證。『看哪、黑暗遮蓋大地、幽暗遮蓋萬民;耶和華卻要顯現照耀你、祂的榮耀要現在你身上』(2)。這是以賽亞末段豫言中最高的經歷和榮譽。一節說到見證的恢復;四、五節說到萬民、列國受感化、受影響。『你舉目向四方觀看;眾人都聚集來到你這裡;你的眾子從遠方而來、你的眾女也被懷抱而來。那時你看見就有光榮、你心又跳動、又寬暢;因為大海豐盛的貨物必轉來歸你、列國的財寶、也必來歸你』(4,5)。
當主的見證明亮光耀,當神在祂的家中藉十字架得著祂所要得著的光景時,四方的人都要受到影響。列國受影響,萬民被感化;教會本身必富裕豐饒。如果主照著祂的心意,真實得著祂豐滿的見證,在祂百姓和祂使用之器皿中,全無黑雲遮蔽,就萬國必受到影響並感到其衝擊力。『確實的、眾海島必等候我、首先是他施的船隻、將你的眾子、連他們的金銀、從遠方一同帶來、都為耶和華你神的名、又為以色列的聖者、因為祂已經榮耀了你』(9)。
新約聖經之符合部分
我們曾說過,舊約之豫言雖然直接說到以色列國屬地暫時的事,但都是豫表新約屬天屬靈的教會。關於恢復主見證的事,新約哥林多後書,特別是它相符合的部分。先是哥林多前書說到教會?一些可悲可憐、屬肉體、屬世界的事;結果,主的見證失落毀壞。這說明﹕何時屬肉體、屬世界的信徒,插手在教會的事工上,其結局必是破壞毀損主的見證!意即天然人進入,主的見證就出去。我們知道撒但第一種詭計乃是公開的逼迫、殘害、消滅主的見證!耶路撒冷的教會就是例證。但牠失敗了!現在牠就施展第二種詭計﹕將天然人、肉體因素、世界風俗,漸漸引入信徒?面,叫信徒照著自己的意思行!這樣就效勞成全魔鬼的目的—破壞主的見證。
然而在這兩封書信之間,有某些事發生。他們來到十字架跟前,悔改認罪,捨棄肉體、脫離世界、否認自我…,他們轉變了!『如今我歡喜、不是因你們憂愁、是因你們從憂愁中生出懊悔來;你們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凡事就不至於因我們受虧損了。因為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但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你看、你們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從此就生出何等的慇懃、自訴、自恨、恐懼、想念、熱心、責罰;〔或作自責〕在這一切事上你們都表明自己是潔淨的』(林後7﹕9-11)。所以哥林多後書乃是恢復主見證新約的符合部分。這見證的恢復不僅影響地方上的聚會,也影響世界各處!
得勝之愛的價值
保羅說到主見證的恢復,有數件事﹕第一,得勝之愛的價值。『我先前心裡難過痛苦、多多的流淚、寫信給你們;不是叫你們憂愁、乃是叫你們知道我格外的疼愛你們』(林後2﹕4)。保羅這得勝的愛有兩面因素﹕有效的見證,清楚的亮光。就哥林多的信徒來說,保羅這個愛應當老早枯竭!他們實在不配得著保羅的愛!他們藐視他、看他為萬物中的渣滓,說他憑血氣行事、氣貌不揚、言語粗俗,詭詐用心計牢籠…(林前4﹕10,13;林後10﹕2,10;12﹕16)。但保羅說『我也甘心樂意為你們的靈魂費財費力。難道我越發愛你們、就越發少得你們的愛麼』(林後12﹕15)?不論哥林多信徒怎樣對待他,他向他們的愛是?久忍耐、又有恩慈,永不止息!主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有效見證之第一和主要因素就是保羅所表現的這種得勝的愛!信徒的彼此相愛就是這種捨己、活出基督之得勝的愛!今日我們不能關上自己的門,說「世界(世人和有的信徒)正面敵對、惡意仇視;我們所說所講的、他們也無感應和共鳴,我們何必計及重視他們?我們關上門、自己幹(傳我們的福音、造就我們的信徒)算了!」我們不能有這種靈和態度!主留我們在地上就是影響這個世界和屬世界的信徒。主是這樣,保羅是這樣,我們也是這樣。我們不能關自己在修道院或尼姑庵,冷冷的對待他們。如果我們是關起門來自己幹的地方教會,結果週圍的世人和信徒都會知道。
他們不是僅僅聽我們所講的,乃是看我們所行所表現的。只有你我活出基督這種得勝的愛才能影響世界!主將魂生命(自我)傾倒,表現了這種得勝的愛!誰甘願付此代價呢?羔羊的同伴!
與基督同受苦的價值
第二,恢復主見證之第二件事,就是與基督一同受苦。林後一章『願頌讚歸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神、就是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神;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我們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3-5)。首先,與基督一同受苦必會發現握有基督安慰之奇妙報償。今日這個世界家家戶戶、大大小小、都需要安慰,但你我有真正的安慰可供應他們,這確是一件重要的事。以賽亞說『你們的神說、你們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賽40:1)。但你不能用平凡之陳腔瀾調,說些不疼不癢的風涼話,來安慰服事供應人!受苦受難的人立刻要問你﹕你有無經過我所經過的?你有否進入我那種深奧難解之處境?
為這緣故,神在祂主宰之權下,允許某些嚴厲的苦難和試煉臨到信徒(包括你和我),為要發展某些真正基督的安慰之奇妙價值—去安慰、扶助那些受試煉、遭苦難和傷心的人。這就是保羅所說『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你現在正遭遇疼痛、艱苦、黑獄之經歷麼?棄絕自愛自憐,思念主在寶座上。這是祂賜之良機,為要你與基督一同受苦(有祂死的形狀),產生基督的安慰(祂復活的形狀),於未來年日去安慰別人。這是重大並有永存價值的事。
真正屬靈的職事或事奉都是由此而生。一切傳道的人都應進入可怕嚴厲試煉之深海,獲得寶貝或貴價珠子,才能給神帶下有價值的事奉!否則,都是人工的、職業的、不是真實的。以賽亞說『大海豐盛的貨物必轉來歸你』(賽60﹕5),其意義就是在很深之處、很黑之處、很可怕之處,你能得著寶貝。這是恢復主見證之途徑和道路。保羅的經歷和事奉就是如此。『弟兄們、我們不要你們不曉得、我們從前在亞西亞遭遇苦難、被壓太重、力不能勝、甚至連活命的指望都絕了;自己心裡也斷定是必死的、叫我們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復活的神』(林後1﹕8,9)。這也就是經歷死而復活,帶進真實的事奉!在你個人似乎絕望之遭遇中,在你的信徒同伴似乎絕望之環境中;神主宰的引領你,就是要使你發現祂復活的大能,「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復活的神」!若是這樣,你必然是真實的傳道人,並且也是今日各處最需要的!
受過破碎的價值
第三﹐恢復主見證之第三件事,就是受過破碎的價值。真正有效果之見證就是那些受過破碎、顯出柔軟美德之信徒所帶進的。保羅說『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因為我們這活著的人、是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這樣看來、死是在我們身上發動、生卻在你們身上發動』
(林後4﹕7-12)。
我們應當繼續讀到第十八節末了,這段聖經就是說到受破碎、顯出柔軟美德之奇妙價值的真實信息。有效果之見證完全根據於此。按天然人來說,柔和軟弱並無多少價值;但按屬靈人來說,柔和軟弱乃有無窮價值。我們有這寶貝放在易碎的瓦器?。意即我們是受破碎的人、是柔和軟弱的器皿。有一件關乎我們信徒的事、而且是超過一切別的事,就是有度量受破碎—似乎我們被造作就是為著受破碎,然而有無窮價值包含其中。『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17)。
由林前書我們看見,當時之教會是未受破碎的﹕是剛硬的、嫉妒分爭;是驕傲的;是論斷人的;是殘酷、彼此告狀的;是無恩慈、欺壓人的;…他們有一切、但就是沒有受破碎!然而林後書我們發現,他們(教會)柔軟謙卑、溫和慈祥、軟化破碎了!現在可以談到事奉、職事,談到見證、聖言了。從前未受破碎,談不到事奉和見證。個人是如此,團體教會也是如此。我們的破碎和柔軟是最重要、最有價值的,而且讓真實的寶貝(活的基督)得以顯露的。
你我常常口口聲聲說到見證、說到事奉。你我真懂得麼?親愛弟兄姊妹,聖靈要告訴我們﹕只有受過破碎、顯出基督柔軟美德之男女兄姊,才真實懂得甚麼是見證,甚麼是事奉!讓我們不要弄錯,我知道這是艱難的路,但這是惟一的路。你我無權利來事奉,無權利談論見證、教會、或器皿這一類的事,除非我們受破碎、彰顯柔軟(活出基督)。
我們讀以賽亞書看見這事是何等的真實。主說『因我的殿必稱為萬民禱告的殿』(56:7);但是—『那至高至上、永遠長存、名為聖者的如此說、我住在至高至聖的所在、也與心靈痛悔謙卑的人同居、要使謙卑人的靈甦醒、也使痛悔人的心甦醒』(57:15)。你發現主住在那些心靈痛悔謙卑之哥林多人中間。他們有聖膏油的塗抹,有主的美德。是的,主的膏油只顯在那些受破碎、被倒空,顯出柔和謙卑之兄姊中間。他們毀滅一切之信靠肉體(腓3﹕3),捨棄一切之己的力量。這是照耀主榮光、恢復主見證的路!
愛是心胸擴大的路
保羅說『哥林多人哪、我們向你們、口是張開的、心是寬宏的。你們狹窄、原不在乎我們、是在乎自己的心腸狹窄。你們也要照樣用寬宏的心報答我.我這話正像對自己的孩子說的』(林後6﹕1113)。在哥林多的信徒當初破壞失去見證的原因是甚麼?他們太狹小、太鄙吝。保羅待他們如嬰孩—易暴躁、好發怨聲、芝麻小事認為是不得了的大事!保羅說﹕你們的心胸,要擴張!要增大!要作大人!不要注意那些鄙劣小事。要有大思想、高情操、寬雅量—大愛的心!
何謂大愛的心?愛是『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愛是『凡事相信』,從來不準備接受惡的報告,總是有另外的解釋。當人有過失,愛是不幸災樂禍。你們記得大衛的故事。當掃羅到處追殺他,他像一個虼蚤、鷓鴣(撒上24﹕14,26﹕20),晝夜不得安寧。掃羅挑選三千精兵—捉拿一個人!第一次,在一個洞的深處,有機會可殺掃羅,跟隨大衛的人也建議﹕這是神賜之機會、可以下手。但大衛說﹕我的主(掃羅)是主的受膏者,我萬不敢伸手害他!第二次,一夜掃羅和元帥睡在營?,大衛和亞比篩下去看見。亞比篩說﹕現在神將你的仇敵交在你手?,求你容我將他刺死。但大衛說﹕不可!二人就走了!這兩件事說明﹕甚麼叫作廣大心胸,甚麼叫作真實偉大!大衛受掃羅那麼多、那麼長的迫害,他都從神手?接受,學了捨棄自我!他不知道這種迫害、還有多麼長的時間?但他不逃避,完全從神手?接受!他不抓住似乎是神賜之機會、自己幹!他讓在神手?!這是屬靈的偉大!這是廣大的心胸!今日你我也應當如此學習這種屬靈的偉大和這種廣大的心胸!保羅說『哥林多人哪、我們向你們、口是張開的、心是寬宏的。…你們也要照樣用寬宏的心報答我』。我們信徒是神手中的傑作(弗2﹕10),求神造作我們、使我們成為祂屬靈偉大的子民!
恢復主見證的要素
現在我們總結來看恢復主見證的要素。(各處教會,或普世教會都是同樣的)。
(1)第一要素﹕必須是出自於我們在苦難中確實經歷神聖的安慰。
(2)第二要素﹕必須是出自於我們在似乎絕望境遇中經歷復活。
(3)第三要素﹕必須是出自於我們藉失敗學了神聖的愛。哥林多的信徒何等深的確認自己的失敗!他們發現神的愛乃是藉著保羅澆灌在他們身上。因為保羅的生活行動具體表現了神聖的愛!
(4)第四要素﹕必須出自於我們受過破碎和擴大的心。這顆心乃是來自確認自己實在軟弱。哥林多的信徒就是這樣。如果我們確認自己的失敗和軟弱,我們就不會定罪別人,反而會同情別人—這就是心被擴大。
(5)第五要素﹕必須出自於我們徹底的奉獻—意即我們為著主的尊貴榮耀負責任,不僅在地方上、並在普世中。哥林多的信徒曾羞辱主名、叫主失望。現在不同,他們徹底奉獻,出一切代價,負起責任,不再叫主失望了!以賽亞末了幾章多次題到主的名在錫安,就是說明這事!
末了我們再問﹕主的膀臂向誰顯露呢?就是向那些接受十字架一切含意和結果(即經歷死而復活)的人。這都是出自以賽亞五十三章。恢復主的見證只能是十字架的結果。每一件有關主見證的事也都是以十字架為根基的。
主恩豐盛—主道孔達
以賽亞五十五章說出兩件事﹕
(1)主恩豐盛(1-9)—我們看見在復活立場上,有豐富的恩典白白賜給神的子民。『你們一切乾渴的都當就近水來;沒有銀錢的也可以來;你們都來、買了喫;不用銀錢、不用價值、也來買酒和奶。…你們要留意聽我的話、就能喫那美物、得享肥甘、心中喜樂。…我必與你們立永約、就是應許大衛那可靠的恩典。我已立他作萬民的見證、為萬民的君王和司令。你素不認識的國民、你也必召來;素不認識你的國民、也必向你奔跑。…神必廣行赦免。…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新約聖經有太多的地方說到神豐盛的恩典!
(2)主道孔達(10-13)—神的道、神的話語,穩固可信。『雨雪從天而降、並不返回、卻滋潤地土、使地上發芽結實、使撒種的有種、使要喫的有糧;我口所出的話、也必如此、決不徒然返回、卻要成就我所喜悅的、在我發他去成就的事上〔發他去成就或作所命定〕必然亨通。你們必歡歡喜喜而出來、平平安安蒙引導;大山小山必在你們面前發聲歌唱;田野的樹木也都拍掌。松樹長出代替荊棘;番石榴長出代替蒺藜;這要為耶和華留名、作為永遠的證據、不能剪除。』這是說到神的話、主僕所傳所寫的信息,決不徒然返回;必定成就神所喜悅的,並且在受差所成就的事上亨通。歡歡喜喜的出,平平安安的入!當時直接的應用,就是說到神子民被擄歸回的事。(參賽35﹕10;48﹕20;52﹕12)。以斯拉、尼希米…就是歸回神子民的代表和見證—原基上築壇、建殿、修牆!今日在我們新約神子民身上的屬靈見證,也是如此十字架、教會、基督的豐滿。請記得,神的話決不徒然返回!
禱告的殿和謙順的需要
當我們來到以賽亞五十六章,我們看見每一件事都是集中在『為萬民禱告的殿』這樁事上。『我必領他們到我的聖山、使他們在禱告我的殿中喜樂;他們的燔祭、和平安祭、在我壇上必蒙悅納;因我的殿必稱為萬民禱告的殿』(7)。當日是如此,今日更是如此!在恢復主豐滿見證的事上,教會必定活在為萬民禱告之屬靈實際?。因為神說、教會乃是『我的禱告之家(My house of prayer)』。(家比殿更合宜禱告—徒12﹕12)。
以賽亞五十七章乃是警告神的子民,切勿重蹈從前毀壞神見證的事體。似乎主需要常常這樣警告﹕當謹慎你的言行,免得破壞毀損你的見證,猶如耶利米所說之作壞了的器皿(耶18﹕4)。這是歷代信徒?常的危機!所以該章經文特別題到神同在和委託的場地—謙卑柔順的靈。『那至高至上、永遠長存、名為聖者的如此說、我住在至高至聖的所在、也與心靈痛悔謙卑的人同居、要使謙卑人的靈甦醒、也使痛悔人的心甦醒』(15)。主的同在和委託,主見證的恢復,完全在於那些具有謙卑柔順之靈的人!【四十多年前,主僕豫告,編者親身經歷﹕信徒分爭分裂、再分裂…悲慘之局面,都是由於驕傲剛硬的心、缺乏謙卑柔順的靈!只有專心跟隨羔羊—接受十架的,才能真正產生並活出羔羊基督謙卑柔順的靈。求主憐憫我們!】
五十八和五十九章繼續發出更多的警告、訓戒、指示,都是為著清除天空那些使主見證模糊陰暗之黑雲。『你的光就必在黑暗中發現、你的幽暗必變如正午;耶和華也必時常引導你、在乾旱之地使你心滿意足、骨頭強壯;你必像澆灌的園子、又像水流不絕的泉源。那些出於你的人、必修造久已荒廢之處;你要建立拆毀累代的根基;你必稱為補破口的、和重修路徑與人居住的』(10-12)。『人從日落之處、必敬畏耶和華的名;從日出之地、也必敬畏他的榮耀;必有一位救贖主、來到錫安雅各族中轉離過犯的人那裡;這是耶和華說的』(19,20)。主所作的每一件事,都是為著祂見證的發光和顯露。祂的一切警告和訓戒,也都是清理移除空中的一切烏雲。
光耀的見證得以恢復
已往所發生的事都是準備並部署一條路,引進第六十章『興起發光;因為你的光已經來到、耶和華的榮耀發現照耀你』(1)。這就是說到主見證的恢復;在這黑暗世界和荒涼光景中,教會發出光耀的見證。『看哪、黑暗遮蓋大地、幽暗遮蓋萬民;耶和華卻要顯現照耀你、祂的榮耀要現在你身上』(2)。這是以賽亞末段豫言中最高的經歷和榮譽。一節說到見證的恢復;四、五節說到萬民、列國受感化、受影響。『你舉目向四方觀看;眾人都聚集來到你這裡;你的眾子從遠方而來、你的眾女也被懷抱而來。那時你看見就有光榮、你心又跳動、又寬暢;因為大海豐盛的貨物必轉來歸你、列國的財寶、也必來歸你』(4,5)。
當主的見證明亮光耀,當神在祂的家中藉十字架得著祂所要得著的光景時,四方的人都要受到影響。列國受影響,萬民被感化;教會本身必富裕豐饒。如果主照著祂的心意,真實得著祂豐滿的見證,在祂百姓和祂使用之器皿中,全無黑雲遮蔽,就萬國必受到影響並感到其衝擊力。『確實的、眾海島必等候我、首先是他施的船隻、將你的眾子、連他們的金銀、從遠方一同帶來、都為耶和華你神的名、又為以色列的聖者、因為祂已經榮耀了你』(9)。
新約聖經之符合部分
我們曾說過,舊約之豫言雖然直接說到以色列國屬地暫時的事,但都是豫表新約屬天屬靈的教會。關於恢復主見證的事,新約哥林多後書,特別是它相符合的部分。先是哥林多前書說到教會?一些可悲可憐、屬肉體、屬世界的事;結果,主的見證失落毀壞。這說明﹕何時屬肉體、屬世界的信徒,插手在教會的事工上,其結局必是破壞毀損主的見證!意即天然人進入,主的見證就出去。我們知道撒但第一種詭計乃是公開的逼迫、殘害、消滅主的見證!耶路撒冷的教會就是例證。但牠失敗了!現在牠就施展第二種詭計﹕將天然人、肉體因素、世界風俗,漸漸引入信徒?面,叫信徒照著自己的意思行!這樣就效勞成全魔鬼的目的—破壞主的見證。
然而在這兩封書信之間,有某些事發生。他們來到十字架跟前,悔改認罪,捨棄肉體、脫離世界、否認自我…,他們轉變了!『如今我歡喜、不是因你們憂愁、是因你們從憂愁中生出懊悔來;你們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凡事就不至於因我們受虧損了。因為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但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你看、你們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從此就生出何等的慇懃、自訴、自恨、恐懼、想念、熱心、責罰;〔或作自責〕在這一切事上你們都表明自己是潔淨的』(林後7﹕9-11)。所以哥林多後書乃是恢復主見證新約的符合部分。這見證的恢復不僅影響地方上的聚會,也影響世界各處!
得勝之愛的價值
保羅說到主見證的恢復,有數件事﹕第一,得勝之愛的價值。『我先前心裡難過痛苦、多多的流淚、寫信給你們;不是叫你們憂愁、乃是叫你們知道我格外的疼愛你們』(林後2﹕4)。保羅這得勝的愛有兩面因素﹕有效的見證,清楚的亮光。就哥林多的信徒來說,保羅這個愛應當老早枯竭!他們實在不配得著保羅的愛!他們藐視他、看他為萬物中的渣滓,說他憑血氣行事、氣貌不揚、言語粗俗,詭詐用心計牢籠…(林前4﹕10,13;林後10﹕2,10;12﹕16)。但保羅說『我也甘心樂意為你們的靈魂費財費力。難道我越發愛你們、就越發少得你們的愛麼』(林後12﹕15)?不論哥林多信徒怎樣對待他,他向他們的愛是?久忍耐、又有恩慈,永不止息!主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有效見證之第一和主要因素就是保羅所表現的這種得勝的愛!信徒的彼此相愛就是這種捨己、活出基督之得勝的愛!今日我們不能關上自己的門,說「世界(世人和有的信徒)正面敵對、惡意仇視;我們所說所講的、他們也無感應和共鳴,我們何必計及重視他們?我們關上門、自己幹(傳我們的福音、造就我們的信徒)算了!」我們不能有這種靈和態度!主留我們在地上就是影響這個世界和屬世界的信徒。主是這樣,保羅是這樣,我們也是這樣。我們不能關自己在修道院或尼姑庵,冷冷的對待他們。如果我們是關起門來自己幹的地方教會,結果週圍的世人和信徒都會知道。
他們不是僅僅聽我們所講的,乃是看我們所行所表現的。只有你我活出基督這種得勝的愛才能影響世界!主將魂生命(自我)傾倒,表現了這種得勝的愛!誰甘願付此代價呢?羔羊的同伴!
與基督同受苦的價值
第二,恢復主見證之第二件事,就是與基督一同受苦。林後一章『願頌讚歸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神、就是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神;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我們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3-5)。首先,與基督一同受苦必會發現握有基督安慰之奇妙報償。今日這個世界家家戶戶、大大小小、都需要安慰,但你我有真正的安慰可供應他們,這確是一件重要的事。以賽亞說『你們的神說、你們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賽40:1)。但你不能用平凡之陳腔瀾調,說些不疼不癢的風涼話,來安慰服事供應人!受苦受難的人立刻要問你﹕你有無經過我所經過的?你有否進入我那種深奧難解之處境?
為這緣故,神在祂主宰之權下,允許某些嚴厲的苦難和試煉臨到信徒(包括你和我),為要發展某些真正基督的安慰之奇妙價值—去安慰、扶助那些受試煉、遭苦難和傷心的人。這就是保羅所說『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你現在正遭遇疼痛、艱苦、黑獄之經歷麼?棄絕自愛自憐,思念主在寶座上。這是祂賜之良機,為要你與基督一同受苦(有祂死的形狀),產生基督的安慰(祂復活的形狀),於未來年日去安慰別人。這是重大並有永存價值的事。
真正屬靈的職事或事奉都是由此而生。一切傳道的人都應進入可怕嚴厲試煉之深海,獲得寶貝或貴價珠子,才能給神帶下有價值的事奉!否則,都是人工的、職業的、不是真實的。以賽亞說『大海豐盛的貨物必轉來歸你』(賽60﹕5),其意義就是在很深之處、很黑之處、很可怕之處,你能得著寶貝。這是恢復主見證之途徑和道路。保羅的經歷和事奉就是如此。『弟兄們、我們不要你們不曉得、我們從前在亞西亞遭遇苦難、被壓太重、力不能勝、甚至連活命的指望都絕了;自己心裡也斷定是必死的、叫我們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復活的神』(林後1﹕8,9)。這也就是經歷死而復活,帶進真實的事奉!在你個人似乎絕望之遭遇中,在你的信徒同伴似乎絕望之環境中;神主宰的引領你,就是要使你發現祂復活的大能,「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復活的神」!若是這樣,你必然是真實的傳道人,並且也是今日各處最需要的!
受過破碎的價值
第三﹐恢復主見證之第三件事,就是受過破碎的價值。真正有效果之見證就是那些受過破碎、顯出柔軟美德之信徒所帶進的。保羅說『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因為我們這活著的人、是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這樣看來、死是在我們身上發動、生卻在你們身上發動』
(林後4﹕7-12)。
我們應當繼續讀到第十八節末了,這段聖經就是說到受破碎、顯出柔軟美德之奇妙價值的真實信息。有效果之見證完全根據於此。按天然人來說,柔和軟弱並無多少價值;但按屬靈人來說,柔和軟弱乃有無窮價值。我們有這寶貝放在易碎的瓦器?。意即我們是受破碎的人、是柔和軟弱的器皿。有一件關乎我們信徒的事、而且是超過一切別的事,就是有度量受破碎—似乎我們被造作就是為著受破碎,然而有無窮價值包含其中。『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17)。
由林前書我們看見,當時之教會是未受破碎的﹕是剛硬的、嫉妒分爭;是驕傲的;是論斷人的;是殘酷、彼此告狀的;是無恩慈、欺壓人的;…他們有一切、但就是沒有受破碎!然而林後書我們發現,他們(教會)柔軟謙卑、溫和慈祥、軟化破碎了!現在可以談到事奉、職事,談到見證、聖言了。從前未受破碎,談不到事奉和見證。個人是如此,團體教會也是如此。我們的破碎和柔軟是最重要、最有價值的,而且讓真實的寶貝(活的基督)得以顯露的。
你我常常口口聲聲說到見證、說到事奉。你我真懂得麼?親愛弟兄姊妹,聖靈要告訴我們﹕只有受過破碎、顯出基督柔軟美德之男女兄姊,才真實懂得甚麼是見證,甚麼是事奉!讓我們不要弄錯,我知道這是艱難的路,但這是惟一的路。你我無權利來事奉,無權利談論見證、教會、或器皿這一類的事,除非我們受破碎、彰顯柔軟(活出基督)。
我們讀以賽亞書看見這事是何等的真實。主說『因我的殿必稱為萬民禱告的殿』(56:7);但是—『那至高至上、永遠長存、名為聖者的如此說、我住在至高至聖的所在、也與心靈痛悔謙卑的人同居、要使謙卑人的靈甦醒、也使痛悔人的心甦醒』(57:15)。你發現主住在那些心靈痛悔謙卑之哥林多人中間。他們有聖膏油的塗抹,有主的美德。是的,主的膏油只顯在那些受破碎、被倒空,顯出柔和謙卑之兄姊中間。他們毀滅一切之信靠肉體(腓3﹕3),捨棄一切之己的力量。這是照耀主榮光、恢復主見證的路!
愛是心胸擴大的路
保羅說『哥林多人哪、我們向你們、口是張開的、心是寬宏的。你們狹窄、原不在乎我們、是在乎自己的心腸狹窄。你們也要照樣用寬宏的心報答我.我這話正像對自己的孩子說的』(林後6﹕1113)。在哥林多的信徒當初破壞失去見證的原因是甚麼?他們太狹小、太鄙吝。保羅待他們如嬰孩—易暴躁、好發怨聲、芝麻小事認為是不得了的大事!保羅說﹕你們的心胸,要擴張!要增大!要作大人!不要注意那些鄙劣小事。要有大思想、高情操、寬雅量—大愛的心!
何謂大愛的心?愛是『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愛是『凡事相信』,從來不準備接受惡的報告,總是有另外的解釋。當人有過失,愛是不幸災樂禍。你們記得大衛的故事。當掃羅到處追殺他,他像一個虼蚤、鷓鴣(撒上24﹕14,26﹕20),晝夜不得安寧。掃羅挑選三千精兵—捉拿一個人!第一次,在一個洞的深處,有機會可殺掃羅,跟隨大衛的人也建議﹕這是神賜之機會、可以下手。但大衛說﹕我的主(掃羅)是主的受膏者,我萬不敢伸手害他!第二次,一夜掃羅和元帥睡在營?,大衛和亞比篩下去看見。亞比篩說﹕現在神將你的仇敵交在你手?,求你容我將他刺死。但大衛說﹕不可!二人就走了!這兩件事說明﹕甚麼叫作廣大心胸,甚麼叫作真實偉大!大衛受掃羅那麼多、那麼長的迫害,他都從神手?接受,學了捨棄自我!他不知道這種迫害、還有多麼長的時間?但他不逃避,完全從神手?接受!他不抓住似乎是神賜之機會、自己幹!他讓在神手?!這是屬靈的偉大!這是廣大的心胸!今日你我也應當如此學習這種屬靈的偉大和這種廣大的心胸!保羅說『哥林多人哪、我們向你們、口是張開的、心是寬宏的。…你們也要照樣用寬宏的心報答我』。我們信徒是神手中的傑作(弗2﹕10),求神造作我們、使我們成為祂屬靈偉大的子民!
恢復主見證的要素
現在我們總結來看恢復主見證的要素。(各處教會,或普世教會都是同樣的)。
(1)第一要素﹕必須是出自於我們在苦難中確實經歷神聖的安慰。
(2)第二要素﹕必須是出自於我們在似乎絕望境遇中經歷復活。
(3)第三要素﹕必須是出自於我們藉失敗學了神聖的愛。哥林多的信徒何等深的確認自己的失敗!他們發現神的愛乃是藉著保羅澆灌在他們身上。因為保羅的生活行動具體表現了神聖的愛!
(4)第四要素﹕必須出自於我們受過破碎和擴大的心。這顆心乃是來自確認自己實在軟弱。哥林多的信徒就是這樣。如果我們確認自己的失敗和軟弱,我們就不會定罪別人,反而會同情別人—這就是心被擴大。
(5)第五要素﹕必須出自於我們徹底的奉獻—意即我們為著主的尊貴榮耀負責任,不僅在地方上、並在普世中。哥林多的信徒曾羞辱主名、叫主失望。現在不同,他們徹底奉獻,出一切代價,負起責任,不再叫主失望了!以賽亞末了幾章多次題到主的名在錫安,就是說明這事!
末了我們再問﹕主的膀臂向誰顯露呢?就是向那些接受十字架一切含意和結果(即經歷死而復活)的人。這都是出自以賽亞五十三章。恢復主的見證只能是十字架的結果。每一件有關主見證的事也都是以十字架為根基的。
星期四, 12月 01, 2005
CI Scofield
Cyrus Ingerson Scofield (1843-1921), Bible student and author, was born in Lenawee County, Michigan, reared in Wilson County, Tennessee, and privately educated. Converted at 36, he was ordained to the congregational ministry in 1882, and served as pastor of the First Church, Dallas, Texas (1882-1895), and again (1902-1907); and of the Moody Church, Northfield, Massachusetts (1895-1902). He spent his later years lecturing on biblical subjects on both sides of the Atlantic. The work for which he is best remembered is his 1909 dispensational premillennial Scofield Reference Bible.
星期二, 11月 29, 2005
四件有關神的兒女的事
四件有關神的兒女的事
約翰壹書三章一至三節告訴我們四件有關神的兒女的事。
(一)我們的尊榮是大的 你有否在第三章第一節那約翰的說話中,體會到驚訝的口吻呢?神愛每一個人,正如約翰福音三章十六節所保證我們的,但祂對其自己的兒女有一份非常特別的愛。你曾否想過:主已帶領那身為祂兒女的你,進入了那滿有尊貴、特權、光榮的奇妙位置與地位呢?請試想一下吧!要知道你曾是一個可怒之子(請參閱以弗所書二章三節)、悖逆之子(請參閱以弗所書五章六節)。祂已將你高舉,成為神的兒子、天上君王家族的一份子──請參閱以弗所書三章十五節!你並非在稍後的日子裡,才成為祂的兒女;如果你在祂的裡面是一個真實的信徒,你現在就是祂的兒女──請看第二節。我們的天父所賜予我們那天上猶如君王的尊榮,是如何的大!請你對自己說:「我是神的兒女!」──讓神對你榮耀、崇高的呼召霸佔你整個的心靈。這會使你摒除你的懼怕與煩惱,反而使你高興快樂,因為你的尊榮是大的。
(二)我們的特殊性是顯著的 第一節告訴我們:因為我們是神的兒女,「世人所以不認識我們,是因未曾認識祂。」當耶穌在世上的時候,世人並不認識祂;而且世人也並不認識我們,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我們是一個特殊的族類,世人並不認識或理解我們。有的時候,那些非基督徒認為我們篤信宗教太狂熱及太愚昧。他們覺得撲朔迷離、大惑不解,因為我們並沒有與他們同享罪中之樂──請參閱約翰壹書二章十五至十七節;彼得前書四章四節;因為當我們所做的、會叫我們軟弱的弟兄絆倒的話,我們便會甘心樂意地拒絕去做這些事──請參閱羅馬書十四章二十一節;因為我們有一顆良心,叫我們不願令它不安──請參閱使徒行傳二十四章十六節;因為我們想要在眾人面前做一個堂堂正直的人──請參閱羅馬書十三章七節;因為我們寧可參加一個祈禱會,而放棄某些世俗的娛樂──使徒行傳四章二十三節;或者因為我們寧願放棄我們的高職,而去非洲、印度或南美洲的窮鄉僻壤,在有需要的地方去事奉主──請參閱馬太福音六章十九至二十節。是的,世人很容易誤解我們,因為我們是一群特殊的族類。正如耶穌在世上曾被排斥疏離一般,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總是遭人誤解或逼迫──請參閱約翰壹書三章十三節。
(三)我們的命運已經決定 在第二節,約翰告訴我們一些有關神兒女將來的事情。請注意他如何順序漸進地將真理揭露出來:
(1) 主耶穌就必再來。約翰說及「他顯現」的時間,並提到有關基督徒「有福的指望」──請參閱約翰福音十四章三節;提多書二章十三節。如果你仔細地讀聖經,你會注意到時代的兆頭──(類如宗教的、猶太人的、商界的)──都是指向一件事實,即主的再來確實是愈來愈近了──請參閱雅各書五章八節。
(2) 當祂來時,我們必得見祂的真體。約翰告訴我們這一點,當我們看到這一位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穌時,那是多麼奇妙的事,祂曾來到世上,住在我們中間,又為我們死去,後又從死裡復活,現已被升到榮耀莊麗的天上,在父神的右邊!祂第一次是在軟弱中來到世上,但當祂第二次來的時候,祂將會在能力及極大的榮耀中來到世上。我們必定會看見祂;「眾目要看見他」──請參閱啟示錄一章七節
(3) 當我們看見祂時,我們必要像祂。約翰告訴我們這一點,(正如保羅所的一般),「就在一霎時,眨眼之間,…我們也要改變!」──請參閱哥林多前書十五章五十一至五十三節,並請與帖撒羅尼迦前書四章十六至十七節作一比較。我們將來的展望是多麼的榮耀!請參閱詩篇十七篇十五節。我們如今並不像祂,但我們「知道」──甚麼?「我們知道,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他,因為必得見他的真體」──請參閱約翰壹書三章二節。是的,我們的命運已定。我們一切在地上的試探和試煉、以及我們的憂慮和試驗,只不過是「直等到他來」(林前十一26)而已;當主再來的時候,那瞬間的改變,將會是何等的大!然而,請注意:由於我們的尊貴、特殊性及命運,我們必須履行我們的任務。
(四)我們的責任是清晰的 約翰在第三節說到這一點:「凡向他有這指望的,」(那就是保證我們:主耶穌必定再來,而當祂再來的時候,我們必要像祂),「就潔淨自己,像他潔淨一樣。」如果我們生活在主再來的亮光之中,我們必須謹慎小心地生活。我們必須潔淨自己──請參閱哥林多後書七章一節;我們對於我們生命、家庭及日常事務中有罪和值得置疑的東西,應有一顆柔和的良心──請參閱詩篇一百三十九篇二十三至二十四節;我們的生活方式,應為主所悅納,以致若祂突然之間來臨,我們便不至於羞愧──請參閱約翰壹書二章二十八節。至於你的私生活、你的家庭、你的日常生活或工作、以及你事奉主的方面,你應否作出些調整?假若你知道祂今晚確實會回來的話,你是否有一些急不容緩的事情,非待你處理不可,以致你可作好準備,以毫無慚愧的心態來迎接祂呢?祂可能今天晚上便來到這裡!你現今必須處理好這一件事──因為「凡向他有這指望的,就潔淨自己,像他潔淨一樣。」
??摘自生命之道
約翰壹書三章一至三節告訴我們四件有關神的兒女的事。
(一)我們的尊榮是大的 你有否在第三章第一節那約翰的說話中,體會到驚訝的口吻呢?神愛每一個人,正如約翰福音三章十六節所保證我們的,但祂對其自己的兒女有一份非常特別的愛。你曾否想過:主已帶領那身為祂兒女的你,進入了那滿有尊貴、特權、光榮的奇妙位置與地位呢?請試想一下吧!要知道你曾是一個可怒之子(請參閱以弗所書二章三節)、悖逆之子(請參閱以弗所書五章六節)。祂已將你高舉,成為神的兒子、天上君王家族的一份子──請參閱以弗所書三章十五節!你並非在稍後的日子裡,才成為祂的兒女;如果你在祂的裡面是一個真實的信徒,你現在就是祂的兒女──請看第二節。我們的天父所賜予我們那天上猶如君王的尊榮,是如何的大!請你對自己說:「我是神的兒女!」──讓神對你榮耀、崇高的呼召霸佔你整個的心靈。這會使你摒除你的懼怕與煩惱,反而使你高興快樂,因為你的尊榮是大的。
(二)我們的特殊性是顯著的 第一節告訴我們:因為我們是神的兒女,「世人所以不認識我們,是因未曾認識祂。」當耶穌在世上的時候,世人並不認識祂;而且世人也並不認識我們,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我們是一個特殊的族類,世人並不認識或理解我們。有的時候,那些非基督徒認為我們篤信宗教太狂熱及太愚昧。他們覺得撲朔迷離、大惑不解,因為我們並沒有與他們同享罪中之樂──請參閱約翰壹書二章十五至十七節;彼得前書四章四節;因為當我們所做的、會叫我們軟弱的弟兄絆倒的話,我們便會甘心樂意地拒絕去做這些事──請參閱羅馬書十四章二十一節;因為我們有一顆良心,叫我們不願令它不安──請參閱使徒行傳二十四章十六節;因為我們想要在眾人面前做一個堂堂正直的人──請參閱羅馬書十三章七節;因為我們寧可參加一個祈禱會,而放棄某些世俗的娛樂──使徒行傳四章二十三節;或者因為我們寧願放棄我們的高職,而去非洲、印度或南美洲的窮鄉僻壤,在有需要的地方去事奉主──請參閱馬太福音六章十九至二十節。是的,世人很容易誤解我們,因為我們是一群特殊的族類。正如耶穌在世上曾被排斥疏離一般,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總是遭人誤解或逼迫──請參閱約翰壹書三章十三節。
(三)我們的命運已經決定 在第二節,約翰告訴我們一些有關神兒女將來的事情。請注意他如何順序漸進地將真理揭露出來:
(1) 主耶穌就必再來。約翰說及「他顯現」的時間,並提到有關基督徒「有福的指望」──請參閱約翰福音十四章三節;提多書二章十三節。如果你仔細地讀聖經,你會注意到時代的兆頭──(類如宗教的、猶太人的、商界的)──都是指向一件事實,即主的再來確實是愈來愈近了──請參閱雅各書五章八節。
(2) 當祂來時,我們必得見祂的真體。約翰告訴我們這一點,當我們看到這一位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穌時,那是多麼奇妙的事,祂曾來到世上,住在我們中間,又為我們死去,後又從死裡復活,現已被升到榮耀莊麗的天上,在父神的右邊!祂第一次是在軟弱中來到世上,但當祂第二次來的時候,祂將會在能力及極大的榮耀中來到世上。我們必定會看見祂;「眾目要看見他」──請參閱啟示錄一章七節
(3) 當我們看見祂時,我們必要像祂。約翰告訴我們這一點,(正如保羅所的一般),「就在一霎時,眨眼之間,…我們也要改變!」──請參閱哥林多前書十五章五十一至五十三節,並請與帖撒羅尼迦前書四章十六至十七節作一比較。我們將來的展望是多麼的榮耀!請參閱詩篇十七篇十五節。我們如今並不像祂,但我們「知道」──甚麼?「我們知道,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他,因為必得見他的真體」──請參閱約翰壹書三章二節。是的,我們的命運已定。我們一切在地上的試探和試煉、以及我們的憂慮和試驗,只不過是「直等到他來」(林前十一26)而已;當主再來的時候,那瞬間的改變,將會是何等的大!然而,請注意:由於我們的尊貴、特殊性及命運,我們必須履行我們的任務。
(四)我們的責任是清晰的 約翰在第三節說到這一點:「凡向他有這指望的,」(那就是保證我們:主耶穌必定再來,而當祂再來的時候,我們必要像祂),「就潔淨自己,像他潔淨一樣。」如果我們生活在主再來的亮光之中,我們必須謹慎小心地生活。我們必須潔淨自己──請參閱哥林多後書七章一節;我們對於我們生命、家庭及日常事務中有罪和值得置疑的東西,應有一顆柔和的良心──請參閱詩篇一百三十九篇二十三至二十四節;我們的生活方式,應為主所悅納,以致若祂突然之間來臨,我們便不至於羞愧──請參閱約翰壹書二章二十八節。至於你的私生活、你的家庭、你的日常生活或工作、以及你事奉主的方面,你應否作出些調整?假若你知道祂今晚確實會回來的話,你是否有一些急不容緩的事情,非待你處理不可,以致你可作好準備,以毫無慚愧的心態來迎接祂呢?祂可能今天晚上便來到這裡!你現今必須處理好這一件事──因為「凡向他有這指望的,就潔淨自己,像他潔淨一樣。」
??摘自生命之道
數主恩惠 Count Your Blessings
【詩歌介紹】數主恩惠Count Your Blessings
一 當你經過試煉,茫然無所從,你心絕望以為甚麼都失蹤;
就當數主恩惠,當一一的數,你就要希奇祂曾如何眷顧。
二 當你有所掛慮,如同挑重擔,覺得所要負的十架苦難堪;
你若數主恩惠,疑惑要消散。並要不止住的歡樂和頌讚。
三 當你看見別人屬世的亨通,你若念主應許,心就不會動;
你所受的恩惠,原來無處買,你有了父的家,又有主的愛。
四 所以,無論遇見大小的試探,不必灰心,萬事總有主承擔;
你若數主恩惠,天使要來臨,伺候你,服侍你並使你歡欣。
副歌 數主恩惠!要一一的數!記看祂曾如何眷顧你!
數主恩惠!要一一的數!你就要希奇祂曾如何愛你。
有人說,這是一首英國人最摯愛的美國聖詩,在威爾斯大復興時期,英國大街小巷,到處揚溢著「數算主恩」的歌,這首詩歌(聖徒詩歌715首)作者是歐德曼(Johnson Oatman, Jr. 1856-1922)出生於新澤西州,他的父親常在教會獻詩,因此他從小就熟諳聖詩。 十九歲時受衛理公會按牧,但牧會經驗不多。 早年他隨父經營家業,父親去世後,他從事保險業而不斷晉陞。 1892年,他開始寫福音詩歌,「數主恩惠」寫於1897年,他發覺許多人疏忽了神的恩典,因此提醒信徒們,要將主恩細數並記清楚,這樣在奔走天路時,就能如鷹展翼飛翔高空。 他一共寫了五千多首聖詩,在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的福音詩寫作上,佔重要一席。 他的作品,我們常唱的有「那有朋友像耶穌」(No, Not One),「向高處行」(Higher Ground ),「無朋友待我像耶穌」(There’s No Friend Like Jesus)等。
本曲的作者艾克賽(Edwin O. Excell 1851-1921)出生於貧窮的家庭,年輕時是一個泥水工,時常一邊唱,一邊做工,使自已覺得工作輕省些,閒時常帶領朋友歌唱;稍後他從名師專攻音樂,並奉獻自己為主所用。 起初他作了許多兒童聖詩,後來加入了慕迪佈道團,擔任歌唱。 有人說他唱起歌來,好像是一位天使,在向人類述說 神無比的慈愛與恩典,使聽者都深受感動。 他一共作曲二千多首聖詩,出版了五十多本聖詩集。
筆者的雙親都深愛這首詩歌,在我孩提時就教導我要數算主恩,使我一生受用不盡。 成年後,我們兄弟姊妹散居香港、台灣、美國,每當我們全家團聚時,一定唱「數算主恩」。 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論遇禍遇福,或順或逆,我都藉此歌而感恩,也因此歌的激勵而重新得力克服困難。 父親在晚年得了老人失憶症,記憶盡失,親友難辨,但是他卻能背誦詩篇廿三篇及歌唱「數主恩惠」,聞者莫不引以為奇。弟兄姊妹們,你我能數盡一生中的主恩嗎?!
??摘自顧明明編撰的《古今聖詩漫談》
一 當你經過試煉,茫然無所從,你心絕望以為甚麼都失蹤;
就當數主恩惠,當一一的數,你就要希奇祂曾如何眷顧。
二 當你有所掛慮,如同挑重擔,覺得所要負的十架苦難堪;
你若數主恩惠,疑惑要消散。並要不止住的歡樂和頌讚。
三 當你看見別人屬世的亨通,你若念主應許,心就不會動;
你所受的恩惠,原來無處買,你有了父的家,又有主的愛。
四 所以,無論遇見大小的試探,不必灰心,萬事總有主承擔;
你若數主恩惠,天使要來臨,伺候你,服侍你並使你歡欣。
副歌 數主恩惠!要一一的數!記看祂曾如何眷顧你!
數主恩惠!要一一的數!你就要希奇祂曾如何愛你。
有人說,這是一首英國人最摯愛的美國聖詩,在威爾斯大復興時期,英國大街小巷,到處揚溢著「數算主恩」的歌,這首詩歌(聖徒詩歌715首)作者是歐德曼(Johnson Oatman, Jr. 1856-1922)出生於新澤西州,他的父親常在教會獻詩,因此他從小就熟諳聖詩。 十九歲時受衛理公會按牧,但牧會經驗不多。 早年他隨父經營家業,父親去世後,他從事保險業而不斷晉陞。 1892年,他開始寫福音詩歌,「數主恩惠」寫於1897年,他發覺許多人疏忽了神的恩典,因此提醒信徒們,要將主恩細數並記清楚,這樣在奔走天路時,就能如鷹展翼飛翔高空。 他一共寫了五千多首聖詩,在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的福音詩寫作上,佔重要一席。 他的作品,我們常唱的有「那有朋友像耶穌」(No, Not One),「向高處行」(Higher Ground ),「無朋友待我像耶穌」(There’s No Friend Like Jesus)等。
本曲的作者艾克賽(Edwin O. Excell 1851-1921)出生於貧窮的家庭,年輕時是一個泥水工,時常一邊唱,一邊做工,使自已覺得工作輕省些,閒時常帶領朋友歌唱;稍後他從名師專攻音樂,並奉獻自己為主所用。 起初他作了許多兒童聖詩,後來加入了慕迪佈道團,擔任歌唱。 有人說他唱起歌來,好像是一位天使,在向人類述說 神無比的慈愛與恩典,使聽者都深受感動。 他一共作曲二千多首聖詩,出版了五十多本聖詩集。
筆者的雙親都深愛這首詩歌,在我孩提時就教導我要數算主恩,使我一生受用不盡。 成年後,我們兄弟姊妹散居香港、台灣、美國,每當我們全家團聚時,一定唱「數算主恩」。 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論遇禍遇福,或順或逆,我都藉此歌而感恩,也因此歌的激勵而重新得力克服困難。 父親在晚年得了老人失憶症,記憶盡失,親友難辨,但是他卻能背誦詩篇廿三篇及歌唱「數主恩惠」,聞者莫不引以為奇。弟兄姊妹們,你我能數盡一生中的主恩嗎?!
??摘自顧明明編撰的《古今聖詩漫談》
星期三, 11月 23, 2005
How Did the Old Testament Become the Old Testam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ld Testament Canon
How did the books of the Old Testament develop? How were they recognized as Scripture? In outline form below, we discuss how the Old Testament became the Old Testament.
I. The Canon of the Hebrew Bible
A. The twenty four books recognized as canonical There are twenty-four books in the Hebrew canon. These twenty-four books correspond exactly to the books in the English Protestant Bibles that numbers thirty-nine. The difference is in the enumeration of the books. (For example, the Hebrew Bible does not divide Samuel into 1 and 2 Samuel. The same goes for the Kings.)
B. The Hebrew Bib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the Law, Prophets, and Writings.
1. The Law (5) Genesis, Exodus, Leviticus, Numbers and Deuteronomy.
2. The Prophets (8) Joshua, Judges, Samuel, Kings, Isaiah, Jeremiah, Ezekiel and the Twelve.
3. The Writings (11) Psalms, Proverbs, Job, Song of Solomon, Ruth, Lamentations, Ecclesiastes, Esther, Daniel, Ezra-Nehemiah and Chronicles.
C. Origin of three-section division The division of the Hebrew Bible into three sections (not four or five, as in Greek, Latin, and English translations), known as the Law, the Prophets, and the Writing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second century B.C., when it is three times referred to in the prologue of Sirach, added by the Greek translator of the book in about 130 B.C. (see Roger T. Beckwith, “Canon of the Hebrew Bible and the Old Testament,” in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Bible, 100-101). Jesus referred to this division in Luke 24:44 when He said, “The Law of Moses and the Prophets and Psalms must be fulfilled.”
II. The Growth and Formation of the OT Canon How were the books of the Hebrew Bible collected and recognized?
A. Progressive collection of OT prophetic books (as recorded in the OT) From the beginning, the inspired writings of the Old Testament were collected by the Jews and revered as sacred and divinely authoritative.
1. Moses put the Book of the Covenant, including the Ten Commandments (Exod. 20:1—23:33), into writing and the people agreed to obey it (Exod. 24:3-8). The Book of the Covenant became part of the Book of Exodus and immediately was accepted as the Word of God.
2. The Book of Deuteronomy was immediately stored by the Ark in the Tabernacle after Moses wrote it (Deut. 31:24-26). Later, with the rest of the Law of Moses, it was moved to the Temple (2 Kings 22:8).
3. Joshua added his words and set them up in the sanctuary of the Lord (Josh. 24:26).
4. Daniel refers to “the books” which contained the “law of Moses” and the prophets (Dan. 9:2, 6, 11).
B. Later OT books quote earlier OT books as authoritative
1. The books of Moses, which were immediately recognized as canonical, are cited throughout the Old Testament from Joshua (1:7) to Malachi (4:4).
2. The events of Joshua are referred to in Judges (1:1, 20-21; 2:8).
3. The books of Kings cites the life of David as told in the books of Samuel (1 Kings 3:14; 5:7; 8:16; 9:5).
4. Chronicles reviews Israel’s history from Genesis through Kings including material from Ruth (1 Chronicles 2:12-13).
5. The ninth chapter of Nehemiah reviews Israel’s history as recorded from Genesis through Ezra.
6. 1 Kings 4:32 refers to Solomon’s proverbs and songs.
7. Daniel cites Jeremiah 25 (Daniel 9:2).
8. Jonah recites parts from the Psalms (Jonah 2).
9. Ezekiel mentions both Job and Daniel (Ezekiel 14:14, 20).
NOTE: “Not every book is cited by a later one, however; but enough are cited to demonstrate that there was a growing collection of divinely authoritative books available to and quoted by subsequent prophets.” (Norman L. Geisler and William E. Nix, From God to Us, Chicago: Moody, 1974, 81).
C. Prophetic continuity A prophetic chain links the books of the Old Testament together.
1. Moses wrote the Pentateuch
2. Joshua, the author of Joshua and perhaps the very end of Deuteronomy (which records Moses’ death) took over for Moses in writing inspired Scripture.
3. Samuel wrote of the history of David (1 Chron. 29:29).
4. Nathan, Ahijah and Iddo wrote of the history of Solomon (2 Chron. 9:29).
5. Shemaiah and Iddo wrote of the history of Rehoboam (2 Chron. 12:15).
6. Iddo wrote of the history of Abijah (2 Chron. 13:22).
7. Jehu wrote about Jehoshaphat’s reign (2 Chron. 20:34).
8. Isaiah wrote of Hezekiah’s reign (2 Chron. 32:32).
9. Unnamed prophets wrote about Manasseh’s reign (2 Chron. 33:19).
10. Jeremiah wrote just prior to and during the Babylonian exile.
11. Daniel and Ezekiel continued the prophetic ministry during the exile.
12. Ezra, after the exile, returned from Babylon with the books of Moses and the prophets. (Ezra 6:18; Neh. 9:14, 26-30).
13. Nehemiah completed the chronology of OT prophetic continuity.
NOTE: “Each prophet from Moses through Nehemiah contributed to the growing collection which was preserved by the official prophetic community stemming from Samuel.” (Norman L. Geisler and William E. Nix,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Bible, Chicago: Moody, 1986, 83).
III. Factors for Determining Canonicity How did the books of the Old Testament become recognized as Scripture? The following factors all played a role:
A. Tradition There was a well-established tradition that many of the books came from Moses or one of the other acknowledged prophets.
B. Spiritual authority of the books themselves The inherent spiritual authority of the Old Testament books played a role in their acceptance into the canon.
C. Recognition in the Temple as sacred
D. Conviction of leaders and people The opinions of religious leaders and common convictions of the people about the books were considered.
E. Jesus and the Apostles Jesus and the apostles quoted and appealed to many of the books of the Old Testament showing that they believed in the canonicity of these Old Testament books.
IV. End of OT Canonical Era Malachi, the last Old Testament book, was written around 430 B.C. The Old Testament canon era, then, as determined by God, lasted from 1445 B.C. to 430 B.C. Evidences that the OT canon ceased at the time of Malachi include:
A. Josephus According to the Jewish historian, Josephus (A.D. 37-95), the Hebrew OT was complete and no more canonical writings were composed after the reign of Artaxerxes (464-424 B.C.):
“From Artaxerxes (the successor of Xerxes) until our time everything has been recorded, but has not been deemed worthy of like credit with what preceded, because the exact succession of the prophets ceased. . . . For though so long a time has now passed, no one has dared to add anything to them, or to take anything from them, or to alter anything in them” (Josephus, Against Apion I. 8.).
NOTE: Rationalist higher critics claim that portions of Scripture such as Daniel, Ecclesiastes, Song of Solomon and many of the Psalms were compiled many years after Malachi. According to Josephus, though, no additional material was ever included in the canonical twenty-two books during the centuries between 425 B.C. and A.D. 90. This presents a problem to those who challenge the traditional authorship of these books (Gleason Archer, A Survey of Old Testament Introduction. Chicago: Moody, 1974, 73).
B. The Talmud The Jewish Talmud states, “After the latter prophets Haggai, Zechariah, and Malachi, the Holy Spirit departed from Israel.”
C. New Testament The New Testament never quotes any OT book as authoritative after the time of Malachi.
V. Recognition of the Old Testament as Completed Canon When were all the books of our Old Testament canon recognized as canonical?
A. New Testament “Good evidence exists in the New Testament which shows that by the time of Jesus the canon of the Old Covenant had been fixed” (Neil Lightfoot, How We Got the Bible. Grand Rapids: Baker, 1988, 106).
1. Luke 24:44 The canonical writings, according to Jesus, are composed of the Law of Moses, the Prophets and the Psalms. This threefold division is equivalent to the three divisions of the Hebrew Scriptures—the Law, the Prophets and the Writings.
2. Martyrs of the Old Testament Jesus spoke of the time “from the blood of Abel to the blood of Zachariah” (Luke 11:51; cf. Matt. 23:35) when referring to the martyrs of the Old Testament. The first martyr of the Old Testament was Abel and the last martyr was Zachariah (cf. 2 Chron. 24:20-21). Since Chronicles is the last book in the Hebrew Bible, Jesus was making a comprehensive statement covering the known Old Testament (Genesis—Chronicles).
B. Josephus (A.D. 37-95) Josephus, in his Against Apion stated, “We have not tens of thousands of books, discordant and conflicting, but only twenty-two containing the record of all time, which have been justly believed to be divine.” (I. 8). (NOTE: “It is the opinion of most scholars that Josephus in deriving his number of twenty-two books joined Ruth to Judges and Lamentations to Jeremiah; and remembering that the Jews enumerated their books differently. . . the twenty-two books mentioned by Josephus equal our present thirty-nine books” (Lightfoot, How We Got the Bible, 8)).
ALSO: “It is unlikely that Josephus’s classification of the books was his own; he probably reproduces a tradition with which he had been familiar for a long time, having learned it either in the priestly circle into which he was born or among the Pharisees with whose party he associated himself as a young man” (Bruce, The Canon of Scripture, Dow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1988, 33-34).
C. Council of Jamnia (A. D. 90) This council met to discuss the canonicity of Proverbs,
Ecclesiastes, Song of Solomon, and Esther. Some have said that this council determined the limits of the Old Testament canon, and thus, the Old Testament canon was not finalized until A.D. 90. But as Bruce says, “The upshot of the Jamnia debates was the firm acknowledgment of all these books as Holy Scripture.” And after warning us not to “exaggerate the importance of the Jamnia debate” he said, “The books which they decided to acknowledge as canonical were already generally accepted, although questions had been raised about them” (Bruce, The Books and the Parchments, Westwood: Revell, 1963, 97-98). Thus, the Council of Jamnia did not include any new books as canonical; it simply reaffirmed those books already considered canonical.
D. Bishop Melito of Sardis (A.D. 170) “Bishop Melito of Sardis (in modern Turkey) was pressed by a friend to obtain ‘an accurate statement of the ancient books as regards their number and their order.’ Melito did, and as a result, gave a now famous list of the Old Testament books. Except for its lack of Esther, this list matches today’s Jewish and Protestant Old Testament” (Bruce Waltke in “How We Got Our Old Testament,” in Christian History, 43:XIII, no. 3, 32).
E. Early church fathers
1. Third century A.D. In the third century A.D., Origen confirmed the testimony of Josephus on the number of books in the Hebrew canon. The books Origen listed correspond to the thirty-nine books of the Protestant Old Testament.
2. Fourth century A.D. “In the fourth century eight prominent Church fathers, Athanasius of Alexandria, Cyril of Jerusalem, Epiphanius of Cyprus, Amphilocius of Asia Minor, and Gregory Nazianzus of Cappadocia, Hilary of France, Rufinus of Italy, and Jerome have left us lists all of which agree with the Hebrew canon except for very minor variations. . .” (R. Laird Harris, Inspiration and Canonicity of the Bible,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57, 189).
F. Conclusion The “evidence implies that by the beginning of the Christian era the identity of all the canonical books was well known and generally accepted” (Roger T. Beckwith, “The Canon of the Old Testament,” in The Origin of the Bible, ed. Philip W. Comfort, Wheaton: Tyndale, 1992, 61).
星期二, 11月 22, 2005
Spurgeon's Morning by Morning - Nov 22
"Israel served for a wife, and for a wife he kept sheep." --Hosea 12:12
Jacob, while expostulating with Laban, thus describes his own toil, "This twenty years have I been with thee. That which was torn of beasts I brought not unto thee: I bare the loss of it; of my hand didst thou require it, whether stolen by day, or stolen by night. Thus I was; in the day the drought consumed me, and the frost by night; and my sleep departed from mine eyes." Even more toilsome than this was the life of our Saviour here below. He watched over all His sheep till He gave in as His last account, "Of all those whom Thou hast given me I have lost none." His hair was wet with dew, and His locks with the drops of the night. Sleep departed from His eyes, for all night He was in prayer wrestling for His people. One night Peter must be pleaded for; anon, another claims His tearful intercession. No shepherd sitting beneath the cold skies, looking up to the stars, could ever utter such complaints because of the hardness of his toil as Jesus Christ might have brought, if He had chosen to do so, because of the sternness of His service in order to procure His spouse--
"Cold mountains and the midnight air,
Witnessed the fervour of His prayer;
The desert His temptations knew,
His conflict and His victory too."
It is sweet to dwell upon the spiritual parallel of Laban having required all the sheep at Jacob's hand. If they were torn of beasts, Jacob must make it good; if any of them died, he must stand as surety for the whole. Was not the toil of Jesus for His Church the toil of one who was under suretiship obligations to bring every believing one safe to the hand of Him who had committed them to His charge? Look upon toiling Jacob, and you see a representation of Him of whom we read, "He shall feed His flock like a shepherd."
Morning and Evening Index
Jacob, while expostulating with Laban, thus describes his own toil, "This twenty years have I been with thee. That which was torn of beasts I brought not unto thee: I bare the loss of it; of my hand didst thou require it, whether stolen by day, or stolen by night. Thus I was; in the day the drought consumed me, and the frost by night; and my sleep departed from mine eyes." Even more toilsome than this was the life of our Saviour here below. He watched over all His sheep till He gave in as His last account, "Of all those whom Thou hast given me I have lost none." His hair was wet with dew, and His locks with the drops of the night. Sleep departed from His eyes, for all night He was in prayer wrestling for His people. One night Peter must be pleaded for; anon, another claims His tearful intercession. No shepherd sitting beneath the cold skies, looking up to the stars, could ever utter such complaints because of the hardness of his toil as Jesus Christ might have brought, if He had chosen to do so, because of the sternness of His service in order to procure His spouse--
"Cold mountains and the midnight air,
Witnessed the fervour of His prayer;
The desert His temptations knew,
His conflict and His victory too."
It is sweet to dwell upon the spiritual parallel of Laban having required all the sheep at Jacob's hand. If they were torn of beasts, Jacob must make it good; if any of them died, he must stand as surety for the whole. Was not the toil of Jesus for His Church the toil of one who was under suretiship obligations to bring every believing one safe to the hand of Him who had committed them to His charge? Look upon toiling Jacob, and you see a representation of Him of whom we read, "He shall feed His flock like a shepherd."
Morning and Evening Index
星期一, 11月 21, 2005
Amillennialism VS Premillennialism
Amillennialism is a theological view concerning the 1000-year reign of Jesus Christ that is mentioned in Revelation 20:1–6. In particular, Amillennialism is the perspective that there will not be a future literal 1000-year reign of Christ upon the earth. The inseparable Latin prefix a means “no” and the term “millennium” is Latin for “1000 years.” Thus, Amillennialism literally means “no 1000 years.”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term Amillennialism is a reactionary title in that it denies the presence of a future literal 1000-year reign of Christ on earth that premillennialists affirm. However, Amillennialists do in fact believe in a millennium; what they reject, though, is the idea of a future literal 1000-year reign of Christ on earth after the second coming of Christ.
According to Amillennialism, the millennium of Revelation 20:1–6 is being fulfilled spiritually in the present age before the return of Jesus Christ. Thus, the millennium or kingdom of Christ is in existence now. Amillennialists affirm that the millennium began with the resurrection and/or ascension of Christ and will be consummated when Jesus returns again to establish the Eternal Kingdom that is discussed in Revelation 21–22.
For amillennialists, Satan is presently bound and Christians are now enjoying the benefits of the millennium. Some amillennialists claim that the millennium also involves the reigning of saints who are now in heaven. Amillennialists claim that the 1000-year period that is mentioned in Revelation 20:1–6 refers to a long indefinite period of time between the two comings of Christ and is not a literal 1000- year period that occurs after Jesus’ return. Because amillennialists believe Christ is currently reigning in the millennium, some, like Jay Adams, believe the title “Realized Millennialism” is a more appropriate title than “Amillennialism.”
In regard to the end times, Amillennialism affirms the following chronological scenario:
Christ is now ruling in His kingdom while Satan is bound from deceiving the nations.
Tribulation is experienced in the present age even though Christ is ruling.
Jesus will return again to earth.
After Jesus returns there will be a general bodily resurrection of all the righteous people and a general judgment of all unbelievers.
The Eternal Kingdom will begin.
Amillennialism in History
Premillennialism, not Amillennialism, was the predominant view in the first 300 years of church history. However, the early church did evidence hints of what later would become Amillennialism. For example, Origen (185-254) popularized the allegorical approach to interpreting Scripture, and in doing so, laid a hermeneutical basis for the view that the promised kingdom of Christ was spiritual and not earthly in nature. Eusebius (270-340), an associate of the emperor Constantine, viewed Constantine’s reign as the Messianic banquet, and he held to anti-premillennial views. Tyconius, an African Donatist of the fourth century, was one of the earliest theologians to challenge Premillennialism. He rejected the eschatological and futuristic view of Revelation 20. Instead, he said that the millennium was being fulfilled in the present age and that the 1000 years mentioned was not a literal 1000 years. Tyconius also viewed the first resurrection of Revelation 20:4 as a spiritual resurrection which was the new birth.
Augustine (354-430), who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Father of Amillennialism,’ popularized the views of Tyconius. Augustine abandoned Premillennialism because of what he considered to be the excesses and carnalities of this view. He also interpreted Mark 3:27 to be a present binding of Satan. Augustine was the first to identify the Catholic Church in its visible form with the kingdom of God. For him, the millennial rule of Christ was taking place in and through the church, including its sacraments and offices. His book, City of God, was significant in the promotion and acceptance of Amillennialism.
Augustine’s Amillennialism quickly became the accepted view of the church. It became so accepted that the Council of Ephesus (431) condemned the premillennial view as superstitious. Amillennialism soon became the prevailing doctrine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and was later adopted by most of the Protestant Reformers including Martin Luther and John Calvin (some Anabaptists held to Premillennialism).
While Premillennialism has experienced a great resurgence in the last 200 hundred years, Amillennialism is widely held by many Christian denominations. It is the official position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and is held by many Lutherans and those in the Reformed tradition.
Specific proponents of Amillennialism include B.B. Warfield, Oswald T. Allis, and more recently this view has been defended by Anthony A. Hoekema and Robert B. Strimple.
Premillennialism (or Chiliasm) is a theological position that attempts to addres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econd coming of Jesus Christ with the promised 1000-year kingdom that is mentioned in Revelation 20:1–6.
In short, Premillennialism is the view that the second coming of Christ will occur b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illennium (the word millennium is Latin for “one-thousand years”). The prefix “pre” means before; thus, the second coming of Christ will take place “before” the millennium begins.
Those who are premillennialists assert that in the end times there will be a Tribulation Period in which an Antichrist will emerge and God will pour out His wrath upon the world. At the end of this Tribulation, Jesus will return visibly and bodily to earth to defeat Satan and the Antichrist, and then He will establish a millennial kingdom on the earth. At this time, those who died earlier as believers will receive glorified bodies and reign with Christ. Those believers who survive the Tribulation will also reign with Christ. During this period, Satan will be bound and thrown into a pit. At the end of the 1000 years Satan will be released and will orchestrate a final rebellion against God. He will be defeated and sent permanently to the lake of fire.
Most premillennialists view the millennial kingdom as covering a literal 1000 years, but some view the 1000 years of Revelation 20:1–6 as representative of a long period of time. All premillennialists, though, assert that the millennium is an intermediate kingdom that will give way to the Eternal Kingdom (or Eternal State) which will be the final destination and state for all believers.
Unlike other views of the millennium like Amillennialism and Postmillennialism, Premillennialism views the millennium of Revelation 20:1–6 as being fulfilled in the future. The other two perspectives view the Millennium as somehow being in operation now in this period between the two comings of Christ.
Biblical Support for Premillennialism
Premillennialism is based on a literal and chronological reading of the Book of Revelation. Revelation 19 describes the return of Jesus Christ to defeat His enemies. Revelation 20:1–6 tells of the 1000-year reign of Christ. And then Revelation 21–22 describes the New Heavens and New Earth that begin shortly after the millennium. A literal reading, therefore, indicates that a millennial kingdom comes after the present age but before the final Eternal Kingdom.
Although Revelation 20 is the only passage in the Bible that explicitly mentions a 1000-year reign of Christ before the Eternal Kingdom, some premillennialists believe there are Old Testament passages that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idea of an intermediate kingdom after the present age but before the Eternal Kingdom. For instance, Isaiah 65:20 states: “No more shall there be in it an infant that lives but a few days, or an old man who does not fill out his days, for the child shall die a hundred years old, and the sinner a hundred years old shall be accursed.” This passage speaks of longevity of life that is not true of the present age, but it also mentions the presence of death which will not be true of the Eternal Kingdom either. Thus, premillennialists understand passages such as this to refer to an intermediate kingdom of Messiah. Zechariah 14:5–17 is another passage used in support of Premillennialism. Here the Lord is said to be King over all the earth, but there is still disobedience and rebellion on the part of some nations. According to premillennialists, both these conditions can only occur in an intermediate kingdom between the present age and the Eternal Kingdom.
Premillennialists also point out that the promised function of reigning with Christ is proof of Premillennialism. Revelation 20:1–6 promises that believers will reign with Christ for 1000 years, but nowhere in the New Testament is it stated that Christians are already reigning with Christ. Thus, this reigning with Christ must be future.
Two Forms of Premillennialism
There are two forms or variations of Premillennialism—Dispensational Premillennialism and Historic Premillennialism.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forms of Premillennialism is the emphasis that each gives to the nation Israel during the Millennium. Dispensational Premillennialists hold that the nation Israel will be saved and restored to a place of preeminence in the Millennium. Thus, Israel will have a special function of service in the Millennium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Church or saved Gentiles.
Most Historic Dispensationalists, on the other hand, hold that the nation Israel will undergo a national salvation immediately before the Millennium is established, but there will be no national restoration of Israel. Thus, the nation Israel will not have a special role or function that is distinct from the Church.
Another difference is that most Dispensational Premillennialists hold that the millennium is for a literal 1000 years, while some Historic Premillennialists assert that the 1000 years is figurative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Premillennialism in Church History
The doctrine of Premillennialism has strong support in church history. In fact, Premillennialism was the prevailing millennial view for the first 300 years of church history. As the historian Philip Schaff states, “The most striking point in the eschatology of the ante-Nicene age is the prominent chiliasm, or millenarianism, that is the belief of a visible reign of Christ in glory on earth with the risen saints for a thousand years, before the general resurrection and judgment (Philip Schaff,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2:614).
In the early church, Premillennialism was well represented by Papias, Irenaeus, Justin Martyr, Tertullian, Hippolytus, Methodius, Commodianus, and Lactantius. Papias’s belief in Premillennialism is especially significant since he was a disciple of Polycarp who in turn was a disciple of the Apostle John who penned the statements about a 1000-year reign of Christ in his Book of Revelation.
Through the influence of important church fathers such as Eusebius and Augustine, belief in Premillennialism waned significantly around the fifth century. With some exceptions, most in the Christian Church during the Medieval and Reformation eras held to Amillennialism and the view that the millennium was being fulfilled in a spiritual manner in the present age. However, the last 150 years has witnessed a strong resurgence of Premillennialism. Much of thi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rise in popularity of Dispensationalism which affirms a future 1000-year reign of Christ upon the earth.
Modern Proponents
In recent years, many theologians have affirmed Premillennialism. Proponents of both forms of Premillennialism are found in the writings of the following men:
Historic Premillennialism
J. Barton Payne
George Eldon Ladd
Wayne Grudem
Millard Erickson
Dispensational Premillennialism
John Walvoord
J. Dwight Pentecost
Alva J. McClain
Charles Ryrie
Robert Saucy
Craig A. Blaising
Darrell L. Bock
John S. Feinberg
教會 and 申言 字譯 - 關懷者
1) 以「召會」一詞取代原來眾聖徒慣用的「教會」一詞,為申明原意「蒙召的會眾」(Ecclesia);若這樣,英文的「church」豈不該改為「assembly」(弟兄會喜用這詞),或甚至就用「Ecclesia」一詞,而中文也乾脆用「艾克利西亞」。我們用「召會」一詞,實在無法與人接軌,也顯得突兀。當然在講信息時,解釋「教會」一詞之原意為「蒙召出來的會眾」,所以譯之為「召會」更為達意,原無可厚非;但若為要與人有別而用這詞,則大可不必。
2) prophesy,phrophet 如何譯才是正確?譯為「申言」、「申言者」,或「作先知講道」、「先知」,或「傳講神言」、「神言傳講師」?
將προφητη?(prophetes)譯為「申言者」,實在有很大商榷的餘地,因為「申言」在中文的意思只是「申明其意」而已,並未觸到προφητη?的本意,也未將原文的意思完全釋出。而「申言」其實比「分享」「交通」、「見證」的意思更弱了許多。再者,用「申言」、「申言者」無法與所有用華語的基督徒接軌。使用時還要解釋一番,才能使人明白過來。
反而呂振中譯本用「傳講神言」(和合本作「作先知講道」)、「神言傳講師」(和合本作「先知」)更近原意。我們或用「神言者」(神話語的代言人),也許會比「申言」、「申言者」較佳。建議是否可以不要用這個爭議性大的譯詞。
關於林前十四章,個人有以下之見解,請弟兄們參考:
「作先知講道」 (1)
「先知」原文是προφητη?(prophetes),由προ(pro)「先」和φημι(phemi)「言」、「話」二字組成,所以是事先說出的意思。我們若察考新舊約先知職分盡職之內容時,的確有預言之恩賜,但講說預言只是其中的一部份而已,其他還有向人說出勸勉、安慰、鼓勵、警戒、扶持、供應、醫治的話…,這些話都是得自神的啟示,按著神的旨意說的。因此先知可說是神的代言人,將神的心意向人表白,將神要說的話向人說出。祭司的職分將人帶到神前,先知的職事則是將神帶給人。本字之動詞,和合本聖經譯為「作先知講道」,小字作「預言」,後者的譯法並不恰當,因為預言只是先知職分?的一部份而已。若「預言」之翻譯為正確,「先知」應譯為「預言者」(日文聖經即如此譯)。這又是太過牽強,與原意相差甚遠。恢復本聖經則譯之為「申言者」、「申言」,這樣的譯文實無法表達全意,因「申言」,只是申明其意,使人明白而已,無法涵蓋先知職分之全部。反而呂振中譯本譯為「神言傳講師」、「傳講神言」更佳、更近原文。個人以為採和合本的「先知」、「作先知講道」為佳,而後者或可譯為「先知性的說話」,因為林前十四章保羅說:「你們都可以一個一個的作先知講道…」(31),並不意味教會中的每一個信徒都是先知。有先知職分者當然定規有「先知性的說話」,沒有先知職分者雖不是先知,卻也可以有「先知性的說話」。若譯為人人可以「作先知講道」,會令人誤以為每個信徒都是先知,能「作先知講道」了。
「先知性的說話」總是以人明白的話,對人講說勸勉、安慰、鼓勵、扶持、供應或警戒的話,對聽的人,必有造就,對教會必有建造(3,4),比起「說舌音」、「說靈言」,教人聽不懂,得不著造就,好的太多了。所以保羅才會說:「你們要追求愛,也要切慕屬靈的恩賜,更重要的的是先知性的說話」(1,另譯),又說:「我…更願意你們有先知性的說話」(5,另譯),又說:「你們…既是切慕屬靈的恩賜,就當求多得建造教會的恩賜。」(12,另譯)最後他說:「所以我弟兄們,你們要切慕先知性的說話,…」(39,另譯)
以上所論供大家參考,盼也聽聽大家的看法!!
2) prophesy,phrophet 如何譯才是正確?譯為「申言」、「申言者」,或「作先知講道」、「先知」,或「傳講神言」、「神言傳講師」?
將προφητη?(prophetes)譯為「申言者」,實在有很大商榷的餘地,因為「申言」在中文的意思只是「申明其意」而已,並未觸到προφητη?的本意,也未將原文的意思完全釋出。而「申言」其實比「分享」「交通」、「見證」的意思更弱了許多。再者,用「申言」、「申言者」無法與所有用華語的基督徒接軌。使用時還要解釋一番,才能使人明白過來。
反而呂振中譯本用「傳講神言」(和合本作「作先知講道」)、「神言傳講師」(和合本作「先知」)更近原意。我們或用「神言者」(神話語的代言人),也許會比「申言」、「申言者」較佳。建議是否可以不要用這個爭議性大的譯詞。
關於林前十四章,個人有以下之見解,請弟兄們參考:
「作先知講道」 (1)
「先知」原文是προφητη?(prophetes),由προ(pro)「先」和φημι(phemi)「言」、「話」二字組成,所以是事先說出的意思。我們若察考新舊約先知職分盡職之內容時,的確有預言之恩賜,但講說預言只是其中的一部份而已,其他還有向人說出勸勉、安慰、鼓勵、警戒、扶持、供應、醫治的話…,這些話都是得自神的啟示,按著神的旨意說的。因此先知可說是神的代言人,將神的心意向人表白,將神要說的話向人說出。祭司的職分將人帶到神前,先知的職事則是將神帶給人。本字之動詞,和合本聖經譯為「作先知講道」,小字作「預言」,後者的譯法並不恰當,因為預言只是先知職分?的一部份而已。若「預言」之翻譯為正確,「先知」應譯為「預言者」(日文聖經即如此譯)。這又是太過牽強,與原意相差甚遠。恢復本聖經則譯之為「申言者」、「申言」,這樣的譯文實無法表達全意,因「申言」,只是申明其意,使人明白而已,無法涵蓋先知職分之全部。反而呂振中譯本譯為「神言傳講師」、「傳講神言」更佳、更近原文。個人以為採和合本的「先知」、「作先知講道」為佳,而後者或可譯為「先知性的說話」,因為林前十四章保羅說:「你們都可以一個一個的作先知講道…」(31),並不意味教會中的每一個信徒都是先知。有先知職分者當然定規有「先知性的說話」,沒有先知職分者雖不是先知,卻也可以有「先知性的說話」。若譯為人人可以「作先知講道」,會令人誤以為每個信徒都是先知,能「作先知講道」了。
「先知性的說話」總是以人明白的話,對人講說勸勉、安慰、鼓勵、扶持、供應或警戒的話,對聽的人,必有造就,對教會必有建造(3,4),比起「說舌音」、「說靈言」,教人聽不懂,得不著造就,好的太多了。所以保羅才會說:「你們要追求愛,也要切慕屬靈的恩賜,更重要的的是先知性的說話」(1,另譯),又說:「我…更願意你們有先知性的說話」(5,另譯),又說:「你們…既是切慕屬靈的恩賜,就當求多得建造教會的恩賜。」(12,另譯)最後他說:「所以我弟兄們,你們要切慕先知性的說話,…」(39,另譯)
以上所論供大家參考,盼也聽聽大家的看法!!
聖經希臘文釋義-羅馬13-15-關懷者
羅馬書第十三章
一、「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你們必須順服,…」(1,5)
「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你們必須順服,…」(和合本)
「居上位有政權的、人人都當順服。…所以必須順服。…」(呂振中)
「在上有權柄的,人人都當服從,…所以你們必須服從,…」(恢復本)
「人人都應該服從國家的權力機構,…所以,你們必須服從當政者,…」(現中)
「順服」原文是υποτασσω(hupotasso),由υπο(hupo)「在…下面」和τασσω(tasso)「安排」、「排列」二字複合而成,本為軍事用語,意思是位列屬下,因此是服從、順服、順從。
羅馬書十二章是基督徒該有的身體(教會)生活;羅馬書十三章則是基督徒該有的社會生活。基督徒在社會國家中順服在上掌權者,是因為看見「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的。」(1)既是這樣,「抗拒掌權的,就是抗拒神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罰。」(2)基督徒在國家社會的體制中「必須順服,不但是因為刑罰,也是因為良心。」(5)因著懼怕刑罰而順服,是因為看見權柄的源頭是神,祂設立這些人是為賞善罰惡;因著良心而順服,是因為我們裡面有一個順服的生命,這個生命是製造和平的。保羅說:「凡人所當得的,就給他;當得糧的,給他納糧;當得稅的,給他上稅;當懼怕的,懼怕他;當恭敬的,恭敬他。」(7)所以,除非明顯與神、神的名、神的見證反對(徒四18?20),否則,人,我們當順服;法,我們當守;制度,我們也當服。雖然我們有一個永不震動的國(來十二28),世上的國也將成為我主和主基督的國(啟十一15),但是我們在國家社會中仍做順民、良民,我們不從事革命和社會改革的工作。傳福音救罪人、事奉見證主,是我們今世工作的首要。彼得說:「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在鑒察的日子,歸榮耀給神。你們為主的緣故,要順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或是君王所派罰惡賞善的臣宰, 因為神的旨意原是要你們行善,可以堵住那糊塗無知人的口。」(彼前二12?15)
二、「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14)
「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和合本)
「總要穿上主耶穌基督為軍裝;別為肉體籌謀、去放縱私欲了。」(呂振中)
「總要穿上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打算,去放縱私慾。」(恢復本)
「但是,你們要以主耶穌基督裝備自己;不要只顧滿足肉體的情慾!」(現中)
「披戴」原文是ενδυω(enduo),由εν(en)「在…裡面」和δυω(duo)「沉入」、「落入」二字複合而成,所以是穿上、披戴。
保羅說:「再者你們曉得,現今就是該趁早睡醒的時候,因為我們得救,現今比初信的時候更近了。黑夜已深,白晝將近,我們就當脫去暗昧的行為,帶上光明的兵器;行事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 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11?14)若保羅寫羅馬書的時候,已覺得主來的時候是「更近了」,何況我們今天呢!若保羅寫羅馬書的時候,已覺得「黑夜已深,白晝將近」,何況我們今天呢!我們當清楚日子的逼近,不久主就要回來,我們要面見祂的榮臉。為此,我們的行事為人當與所蒙的恩相稱,才能坦然見主。披戴主耶穌基督,或穿上主耶穌基督,就是生活舉止、行事為人顯出基督,活出基督。這是基督徒的生活。「你們受浸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加三27)
基督徒該是順服、守法的國民(1?7),「愛人如己」的人(8?10),也是一班等候主來的人(11?14)。
羅馬書第十四章
一、「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1),「因為神已經收納他了」(3)
「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因為神已經收納他了。」(和合本)
「信心軟弱的人、你們要接納,…上帝已經接納他。」(呂振中)
「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因為神已經接納他了。」(恢復本)
「信心軟弱的人,你們要接納他,…因為上帝已經接納了他。」(現中)
「接納」或「收納」原文是προσλαμβανω(proslambano),由προ?(pros)「和」、「向著」、「同著」和λαμβανω(lambano)「接受」、「拿」、「取」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拿來放在一起,或接受成為一個,因此是拉在一起、送做堆、接納、收納、接待。本字亦用在聖經其他幾個地方:
彼得聽見主耶穌說祂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文士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他就把主耶穌「拉到(旁邊)一起」(台語-「拉作伙」),責勸祂說:「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太十六22,可八32)當百基拉、亞居拉聽見亞波羅在會堂?的講道,就「接他來在一起」,將神的道更加詳細給他講解(徒十八26)。當保羅所乘的船遭遇狂風巨浪,眾人生命獲救,上了米利大島。島上的土人看待他們,竟是非常有情分;當時下著雨,天氣又冷,這些土人就一點不見外的生火「接待」所有上岸的眾人(二十八2)。
羅馬書十四章是論及基督徒之間的接納。從保羅的話?我們看見信徒間接納的度量是相當寬廣的。我們是否接納某人為弟兄,就看神是否已經收納他了。神沒有收納的,我們怎敢接納呢?但神若已經收納的,我們怎敢不接納呢!今天的情形是混亂的,就是許多未為神收納的,人竟然接納他為弟兄;而許多神已經收納的,人竟因為一些教義、實行的堅持不接納呢!基督徒的接納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神已經收納他了;基督徒的不接納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神沒有收納他。誰都不能決定誰是不是神的兒女。父所重生的就是祂的兒女;父所沒有重生的就不是祂的兒女。我們是誰竟能接納神沒有收納的人,我們又是誰竟能不接納神所已經收納的人!
我們就是接納一個人,以他為弟兄,也不能讓人感覺我們只是表面上接納他,骨子?還是很在意他外面的實行是否和我們一樣一式。我們的接納必須根據於同有一個生命,同有一位救主,同有一個基本信仰,我們的接納也必須出於真正的弟兄相愛,才是「身體的接納」,否則會有許多「不合理」、「不合適」的接納。
這?保羅提出二個個人生活上的實行作為接納聖徒的例證,一個是飲食內容不同的堅持,一個是守日不同的堅持。因它們都不涉及「共同信仰」(多一4,猶3)的內容,就不造成接納的困難,也不影響基督身體的合一,聖靈就把自由留給個人。但保羅既然提出這二個接納聖徒的例證,可見當時大家的觀點確實有不同,才會造成接納的問題來。雖然信百物都可吃的人在信心上是剛強的,認為只能吃蔬菜的人在信心上是軟弱的(羅十四2),但是「吃的人,不可輕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可論斷吃的人,因為神已經收納他了。」(3)保羅的話很重,他說:「你是誰,竟論斷別人的僕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要站住,因為主能使他站住。」(4)雖然我個人認為看日日都是一樣的人在信心上是剛強的,而看這日比那日強來守日的人在信心上是較軟弱的,但保羅說:「…只是各人心?要意見堅定。 守日的人是為主守的,吃的人是為主吃的,因他感謝神;不吃的人是為主不吃的,也感謝神。」(5,6)接著他說:「我們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活,也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死,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因此,基督死了,又活了,為要作死人並活人的主。你這個人,為甚麼論斷弟兄呢?又為甚麼輕看弟兄呢?因我們都要站在神的臺前。」(7?10)一個弟兄,只要他不破壞「共同信仰」,沒有不道德的事(林前五10),他個人守在主面前的實行,我們不該論斷,也不該輕看,因我們都要站在神的臺前!
今天在地上的基督徒已是四分五裂,到處有不同的宗派、團體,各帶著不同的看法、堅持、理念、實行,若大家都以此為接納彼此的條件,則真正的合一永無來臨之日!若大家都以聖經接納的原則為原則,則地上要出現基督徒中間真正的合一!
呼求主名的方式有許多(「哦,主耶穌!」、「哦,主阿!」、「耶穌!」、「耶穌,主阿!」…);讀聖經的方式有許多(禱讀、讀禱、宣讀、研讀、默想、思想、思考…);聖經翻譯的版本有許多(和合本、恢復本、呂振中、現代中文譯本…,英文譯本更多。不過翻譯的準確也是非常重要的!);解經的不同也有許多(光對「聖徒被提」就有災前、災中、災後被提的不同見解;其他有中英各種帶註解的研讀本聖經、聖經各卷註解的書…);屬靈的用詞有許多(各個團體常有不同);聚會、禱告、唱詩…的方式也有許多;甚至有的團體有他們自己團體的徽章、標記(有用希臘文「在基督?」的標記,長老會用火燒荊棘、「焚而不燬」的圖案…),這一切都不能成為基督徒彼此接納的條件和原則。求主給我們有這樣的看見和實行,好見證基督身體的合一。「所以,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與神。」(羅十五7)
羅馬書第十五章
一、「一心一口榮耀神,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6)
「一心一口榮耀神,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和合本)
「使你們同心合意用一致的口、榮耀上帝、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呂振中)
「使你們同心合意,用同一的口,榮耀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與父。」(恢 復本)
「好使大家在一起,同聲頌讚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現中)
本節「一心」呂本、恢復本皆譯為「同心合意」。「一心」或「同心合意」原文是ομοθυμαδον(homothumadon),由ομο?(homos)「同」、「同一個」和θυμο?(thumos)「心思」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同一個心思,因此是一心或同心合意。
本字在新約共出現十一次,其中十次在行傳,一次在羅馬書。在行傳的十次中有五次與福音和主的行動有關:因著同心合意他們就能堅定持續的禱告(徒一14);就有使人得救的衝擊力(二46),就能放大膽量,講說神的話,行出神蹟奇事(四24,五12);就能照著聖靈有準確的揀選和差派(十五25)。由此可見當初信徒的同心合意帶來何等的大的衝擊力!個人的蒙恩在於謙卑,團體的蒙恩在於同心合意!徒八6則是聽福音者的同心合意。另外四次, ,都是『反面的』同心合意:當司提反殉道時眾人是「大聲喊叫,摀著耳朵,齊心擁上前去,把他推到城外,用石頭打他」(七57);殺害使徒雅各的「希律惱怒推羅、西頓的人。他們那一帶地方是從王的地土得糧,因此就託了王的內侍臣伯拉斯都的情,一心來求和」(十二20);保羅在哥林多時,「到迦流作亞該亞方伯的時候,猶太人同心起來,攻擊保羅,拉他到公堂」(十八12),盼望迦流懲處他;以弗所城暴動時,「滿城都轟動起來,眾人拿住與保羅同行的馬其頓人該猶和亞里達古,齊心擁進戲園?去…」(十九29)。最後一處就是羅馬書十五5,6使徒保羅勸勉我們說:「但願賜忍耐、安慰的神,叫你們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穌;一心一口榮耀神,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
聖徒們要能「一心一口榮耀神,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必須「效法基督耶穌」(「照著基督耶穌」),就是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二5)。基督如何以「父的事為念」(路二49),我們也以「父的事為念」;基督如何常作父所喜悅的事(約八29),我們也常作父所喜悅的事,這樣我們才有可能一心一口榮耀神,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也唯有這樣,我們才可能有真正在主?的接納。保羅說:「所以,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與神。」(羅十五7)接納聖徒並不是簡單的事,這要試驗我們的心是甚麼,我們的心在那?,我們的心所愛所重的是甚麼。
二、「作基督耶穌的僕役,作神福音的祭司」(16)
「使我為外邦人作基督耶穌的僕役,作神福音的祭司,叫所獻上的外邦 人,因著聖靈成為聖潔,可蒙悅納。」(和合本)
「使我向外國人做基督耶穌的僕役,做上帝福音的祭司,使外國人之受供獻成為可蒙悅納、在聖靈?分別為聖的。」(呂振中)
「使我為外邦人作基督耶穌的僕役,作神福音勤奮的祭司,叫所獻上的外邦人,在聖靈?得以聖別,可蒙悅納。」(恢復本)
「使我成為基督耶穌的僕人,在外邦人當中工作。我像祭司一樣宣講上帝的福音,為要使外邦人成為聖靈所獻上的祭物,是上帝所悅納的」(現中)
「僕役」原文是λειτουργο?(leitourgos),由λειτο?(leitos)「公眾的」和εργον(ergon)「工作」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一個從事公眾工作的人,因此是僕役。本字特別用在舊約時在會幕、聖殿參與獻祭服事的祭司、利未人身上。保羅說:「使我為外邦人,作基督耶穌的僕役,作神福音的祭司,叫所獻上的外邦人,因著聖靈成為聖潔,可蒙悅納。」(16)可見福音是何等一件神聖的事!一個罪人從聽見福音得救,到餵養長大可以獻上給神,叫神滿足喜樂,中間要經過許多的過程,有許多聖靈的工作,也有許多人的勞苦和付出。獻祭如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照樣得著一個罪人獻給神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舊約所獻牛羊的祭如何叫神滿足,新約所獻得救罪人的祭也如何叫神滿足,並且更是叫神滿足。福音是要「費財費力」(林後十二15)的,要把得救罪人獻上給神,更是要多方的勞苦。保羅說:「我們宣揚祂,是用全般的智慧警戒各人,教導各人,好將各人在基督?成熟的獻上;我也為此勞苦,照著祂在我?面大能的運行,竭力奮鬥。」(西一28,29)
傳福音帶人得救,之後的餵養、教導、培育、成全,直到長大成熟,須經漫長年日,非一日可成。在這事工上,保羅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歷代許多神的僕人也是我們的榜樣。屬靈的事、屬靈生命的長大是沒有速成班的!
羅馬書第十六章
一、「也為我的命,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4)
「也為我的命,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和合本)
「曾經為我的性命、將自己的脖子冒險不顧。」(呂振中)
「他們為我的性命,將自己的頸項置於度外,」(恢復本)
「他們為了我冒生命的危險。」(現中)
「置之度外」原文是υποτιθημι(hupotithemi),由υπο(hupo)「在…下面」和τιθημι(tithemi)「置」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置於下面,在當時是用於某人願為摯友將頸項置於行刑者的斧下或刀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刎頸之交,因此是為朋友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本字亦用於將某事牢記在心,殷勤地「提醒弟兄們」(提前四6)。
保羅在結束羅馬書時有一串長又甜美問安的話,其中提到亞居拉這對夫婦時,他說:「問百基拉和亞居拉安,他們在基督耶穌?與我同工,也為我的命,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不但我感謝他們,就是外邦的眾教會,也感謝他們。」(羅十六3,4)可見這對夫婦在保羅的心中佔有何等的地位,他們不僅是他的同工,並且為他的性命,是能「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的。保羅說:「我感謝他們」,並且,「不但我感謝他們,就是外邦的眾教會,也感謝他們。」相信這對夫婦在對待保羅和基督?的眾弟兄都是如此的。
當初保羅到了哥林多城時,「遇見一個猶太人,名叫亞居拉;他生在本都,因為革老丟命猶太人都離開羅馬,新近帶著妻百基拉,從義大利來。保羅就投奔了他們,他們本是製造帳棚為業,保羅因與他們同業,就和他們同住作工。」(十八2,3)該城的猶太人「抗拒、毀謗」(6)保羅,而且「到迦流作亞該亞方伯的時候,猶太人同心起來,攻擊保羅,拉他到公堂」(12),盼望迦流懲處他。在那種場合局面?要接待保羅,讓他與自己同住,不是容易的事,更何況亞居拉和百基拉二人都是道地的猶太人。要不跟同族的人一起起哄並不是一件易事。有時同族的人鬥爭同族的人要比外人更厲害!後來保羅離了哥林多,亞居拉夫婦隨行,經過以弗所,就把他們夫婦留在那?(18,19)。後來保羅回到以弗所,並且在那?停留了三年之久(二十31),相信應該也是和亞居拉夫婦同住的。停留期間「保羅…便在推喇奴的學房,天天辯論。這樣有兩年之久,叫一切住在亞西亞的,無論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都聽見主的道。」(十九9,10)後來以弗所城因保羅的緣故起了暴動,「滿城都轟動起來,眾人拿住與保羅同行的馬其頓人該猶和亞里達古,齊心擁進戲園?去。 保羅想要進去,到百姓那?,門徒卻不許他去,還有亞西亞幾位首領,是保羅的朋友,打發人來勸他,不要冒險到戲園?去。」(29?31)。保羅的性命得保,亞居拉夫婦的關係應該很大。從以上這段歷史看,可知保羅的話不虛,也不過獎。
後來亞居拉夫婦回到他們所來自的羅馬,他們的家仍是打開為著教會的聚集(羅十六5),保羅就在他所寫的羅馬書最後問安的話?頭提到這對值得尊敬的夫婦。人與人之間的友誼有多種,生死之交、刎頸之交算是最高節操之一。主耶穌稱門徒為祂的朋友(約十五15),祂說:「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你們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13,14)祂就是那為朋友捨命的人。祂「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十11)使徒約翰說:「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我們也當為弟兄捨命。」(約壹三16)
二、「用花言巧語誘惑那些老實人的心」(18)
「因為這樣的人…用花言巧語誘惑那些老實人的心。」(和合本)
「因為這樣的人…用巧言才語誘惑無邪之人的心。」(呂振中)
「因為這樣的人…用花言巧語,誘騙那些老實人的心。」(恢復本)
「因為這樣的人…用花言巧語迷惑老實人的心。」(現中)
「老實人」原文是ακακο?(akakos),由α(a)「無」、「不」,置於字首作反義詞和κακο?(kakos)「惡」、「壞」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無惡、不壞、無偽、單純、誠實,因此是老實、樸實。
保羅說:「弟兄們,那些離間你們叫你們跌倒,背乎所學之道的人,我勸你們要留意,躲避他們;因為這樣的人不服事我們的主基督,只服事自己的肚腹,用花言巧語誘惑那些老實人的心。」(17,18)教會生活中我們要提防一口兩舌、花言巧語的人,要提防外披羊皮殘暴的狼(太七15)。我們自己卻要越過越單純、簡單、誠實、老實,絕無詭詐,不耍政治,不用手腕。我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五37)。但我們卻不能因為老實、簡單、單純卻成了愚蠢。我們要馴良像鴿子,但也要「靈巧像蛇」(十16),免得容易受騙。我們的生命要長大,真理要裝備,要有屬靈的鑑別力,「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弗四14)
三、「賜平安的神,快要將撒但踐踏在你們腳下」(20)
「賜平安的神快要將撒但踐踏在你們腳下。」(和合本)
「賜平安和平的上帝就會快快將撒但踐踏在你們腳下了。」(呂振中)
「平安的神快要將撒但踐踏在你們的腳下。」(恢復本)
「賜平安的上帝就要摧毀撒但,使他屈服在你們腳下。」(現中)
「踐踏」原文是συντριβω(suntribo),由συν(s?n)「同」和τριβω(tribo)「斷」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撞擊或擊打導致全然的斷裂、碎裂,因此是粉碎、壓碎、踏碎、重創。本字亦用於以下經文:「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太十二20);被鬼附的人「人屢次用腳鐐和鐵鍊捆鎖他,鐵鍊竟被他掙斷了,腳鐐也被他弄碎了,總沒有人能制伏他」(可五4);馬利亞「拿著一玉瓶至貴的真哪噠香膏來;打破玉瓶,把膏澆在耶穌的頭上」(十四3);「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有些古卷直接引以賽亞六十一1,2;「傷心」或作「心碎」);被鬼附的小孩,鬼「叫他抽瘋,口中流沫,並且重重地傷害他,難以離開他」(九39);「祂的骨頭,一根也不可折斷」(約十九36);主應許得勝者必用鐵杖轄管列國,「將他們如同窯戶的瓦器打得粉碎」(啟二27),像主從父領受的權柄一樣。
今天撒但雖然猖狂,到處竄逃,「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前五8),但祂的時候將到,牠必完全被了結。女人的後裔已在十架上傷了古蛇的頭(創三5,西二15,約十二31,十四30,十六11),將來這迷惑列國的魔鬼必「被扔在硫磺的火湖?,就是獸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們必晝夜受痛苦,直到永永遠遠。」(啟二十10)弟兄們:
「賜平安的神,快要將撒但踐踏在你們腳下!」
一、「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你們必須順服,…」(1,5)
「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你們必須順服,…」(和合本)
「居上位有政權的、人人都當順服。…所以必須順服。…」(呂振中)
「在上有權柄的,人人都當服從,…所以你們必須服從,…」(恢復本)
「人人都應該服從國家的權力機構,…所以,你們必須服從當政者,…」(現中)
「順服」原文是υποτασσω(hupotasso),由υπο(hupo)「在…下面」和τασσω(tasso)「安排」、「排列」二字複合而成,本為軍事用語,意思是位列屬下,因此是服從、順服、順從。
羅馬書十二章是基督徒該有的身體(教會)生活;羅馬書十三章則是基督徒該有的社會生活。基督徒在社會國家中順服在上掌權者,是因為看見「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的。」(1)既是這樣,「抗拒掌權的,就是抗拒神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罰。」(2)基督徒在國家社會的體制中「必須順服,不但是因為刑罰,也是因為良心。」(5)因著懼怕刑罰而順服,是因為看見權柄的源頭是神,祂設立這些人是為賞善罰惡;因著良心而順服,是因為我們裡面有一個順服的生命,這個生命是製造和平的。保羅說:「凡人所當得的,就給他;當得糧的,給他納糧;當得稅的,給他上稅;當懼怕的,懼怕他;當恭敬的,恭敬他。」(7)所以,除非明顯與神、神的名、神的見證反對(徒四18?20),否則,人,我們當順服;法,我們當守;制度,我們也當服。雖然我們有一個永不震動的國(來十二28),世上的國也將成為我主和主基督的國(啟十一15),但是我們在國家社會中仍做順民、良民,我們不從事革命和社會改革的工作。傳福音救罪人、事奉見證主,是我們今世工作的首要。彼得說:「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在鑒察的日子,歸榮耀給神。你們為主的緣故,要順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或是君王所派罰惡賞善的臣宰, 因為神的旨意原是要你們行善,可以堵住那糊塗無知人的口。」(彼前二12?15)
二、「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14)
「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和合本)
「總要穿上主耶穌基督為軍裝;別為肉體籌謀、去放縱私欲了。」(呂振中)
「總要穿上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打算,去放縱私慾。」(恢復本)
「但是,你們要以主耶穌基督裝備自己;不要只顧滿足肉體的情慾!」(現中)
「披戴」原文是ενδυω(enduo),由εν(en)「在…裡面」和δυω(duo)「沉入」、「落入」二字複合而成,所以是穿上、披戴。
保羅說:「再者你們曉得,現今就是該趁早睡醒的時候,因為我們得救,現今比初信的時候更近了。黑夜已深,白晝將近,我們就當脫去暗昧的行為,帶上光明的兵器;行事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 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11?14)若保羅寫羅馬書的時候,已覺得主來的時候是「更近了」,何況我們今天呢!若保羅寫羅馬書的時候,已覺得「黑夜已深,白晝將近」,何況我們今天呢!我們當清楚日子的逼近,不久主就要回來,我們要面見祂的榮臉。為此,我們的行事為人當與所蒙的恩相稱,才能坦然見主。披戴主耶穌基督,或穿上主耶穌基督,就是生活舉止、行事為人顯出基督,活出基督。這是基督徒的生活。「你們受浸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加三27)
基督徒該是順服、守法的國民(1?7),「愛人如己」的人(8?10),也是一班等候主來的人(11?14)。
羅馬書第十四章
一、「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1),「因為神已經收納他了」(3)
「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因為神已經收納他了。」(和合本)
「信心軟弱的人、你們要接納,…上帝已經接納他。」(呂振中)
「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因為神已經接納他了。」(恢復本)
「信心軟弱的人,你們要接納他,…因為上帝已經接納了他。」(現中)
「接納」或「收納」原文是προσλαμβανω(proslambano),由προ?(pros)「和」、「向著」、「同著」和λαμβανω(lambano)「接受」、「拿」、「取」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拿來放在一起,或接受成為一個,因此是拉在一起、送做堆、接納、收納、接待。本字亦用在聖經其他幾個地方:
彼得聽見主耶穌說祂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文士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他就把主耶穌「拉到(旁邊)一起」(台語-「拉作伙」),責勸祂說:「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太十六22,可八32)當百基拉、亞居拉聽見亞波羅在會堂?的講道,就「接他來在一起」,將神的道更加詳細給他講解(徒十八26)。當保羅所乘的船遭遇狂風巨浪,眾人生命獲救,上了米利大島。島上的土人看待他們,竟是非常有情分;當時下著雨,天氣又冷,這些土人就一點不見外的生火「接待」所有上岸的眾人(二十八2)。
羅馬書十四章是論及基督徒之間的接納。從保羅的話?我們看見信徒間接納的度量是相當寬廣的。我們是否接納某人為弟兄,就看神是否已經收納他了。神沒有收納的,我們怎敢接納呢?但神若已經收納的,我們怎敢不接納呢!今天的情形是混亂的,就是許多未為神收納的,人竟然接納他為弟兄;而許多神已經收納的,人竟因為一些教義、實行的堅持不接納呢!基督徒的接納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神已經收納他了;基督徒的不接納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神沒有收納他。誰都不能決定誰是不是神的兒女。父所重生的就是祂的兒女;父所沒有重生的就不是祂的兒女。我們是誰竟能接納神沒有收納的人,我們又是誰竟能不接納神所已經收納的人!
我們就是接納一個人,以他為弟兄,也不能讓人感覺我們只是表面上接納他,骨子?還是很在意他外面的實行是否和我們一樣一式。我們的接納必須根據於同有一個生命,同有一位救主,同有一個基本信仰,我們的接納也必須出於真正的弟兄相愛,才是「身體的接納」,否則會有許多「不合理」、「不合適」的接納。
這?保羅提出二個個人生活上的實行作為接納聖徒的例證,一個是飲食內容不同的堅持,一個是守日不同的堅持。因它們都不涉及「共同信仰」(多一4,猶3)的內容,就不造成接納的困難,也不影響基督身體的合一,聖靈就把自由留給個人。但保羅既然提出這二個接納聖徒的例證,可見當時大家的觀點確實有不同,才會造成接納的問題來。雖然信百物都可吃的人在信心上是剛強的,認為只能吃蔬菜的人在信心上是軟弱的(羅十四2),但是「吃的人,不可輕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可論斷吃的人,因為神已經收納他了。」(3)保羅的話很重,他說:「你是誰,竟論斷別人的僕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要站住,因為主能使他站住。」(4)雖然我個人認為看日日都是一樣的人在信心上是剛強的,而看這日比那日強來守日的人在信心上是較軟弱的,但保羅說:「…只是各人心?要意見堅定。 守日的人是為主守的,吃的人是為主吃的,因他感謝神;不吃的人是為主不吃的,也感謝神。」(5,6)接著他說:「我們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活,也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死,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因此,基督死了,又活了,為要作死人並活人的主。你這個人,為甚麼論斷弟兄呢?又為甚麼輕看弟兄呢?因我們都要站在神的臺前。」(7?10)一個弟兄,只要他不破壞「共同信仰」,沒有不道德的事(林前五10),他個人守在主面前的實行,我們不該論斷,也不該輕看,因我們都要站在神的臺前!
今天在地上的基督徒已是四分五裂,到處有不同的宗派、團體,各帶著不同的看法、堅持、理念、實行,若大家都以此為接納彼此的條件,則真正的合一永無來臨之日!若大家都以聖經接納的原則為原則,則地上要出現基督徒中間真正的合一!
呼求主名的方式有許多(「哦,主耶穌!」、「哦,主阿!」、「耶穌!」、「耶穌,主阿!」…);讀聖經的方式有許多(禱讀、讀禱、宣讀、研讀、默想、思想、思考…);聖經翻譯的版本有許多(和合本、恢復本、呂振中、現代中文譯本…,英文譯本更多。不過翻譯的準確也是非常重要的!);解經的不同也有許多(光對「聖徒被提」就有災前、災中、災後被提的不同見解;其他有中英各種帶註解的研讀本聖經、聖經各卷註解的書…);屬靈的用詞有許多(各個團體常有不同);聚會、禱告、唱詩…的方式也有許多;甚至有的團體有他們自己團體的徽章、標記(有用希臘文「在基督?」的標記,長老會用火燒荊棘、「焚而不燬」的圖案…),這一切都不能成為基督徒彼此接納的條件和原則。求主給我們有這樣的看見和實行,好見證基督身體的合一。「所以,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與神。」(羅十五7)
羅馬書第十五章
一、「一心一口榮耀神,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6)
「一心一口榮耀神,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和合本)
「使你們同心合意用一致的口、榮耀上帝、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呂振中)
「使你們同心合意,用同一的口,榮耀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與父。」(恢 復本)
「好使大家在一起,同聲頌讚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現中)
本節「一心」呂本、恢復本皆譯為「同心合意」。「一心」或「同心合意」原文是ομοθυμαδον(homothumadon),由ομο?(homos)「同」、「同一個」和θυμο?(thumos)「心思」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同一個心思,因此是一心或同心合意。
本字在新約共出現十一次,其中十次在行傳,一次在羅馬書。在行傳的十次中有五次與福音和主的行動有關:因著同心合意他們就能堅定持續的禱告(徒一14);就有使人得救的衝擊力(二46),就能放大膽量,講說神的話,行出神蹟奇事(四24,五12);就能照著聖靈有準確的揀選和差派(十五25)。由此可見當初信徒的同心合意帶來何等的大的衝擊力!個人的蒙恩在於謙卑,團體的蒙恩在於同心合意!徒八6則是聽福音者的同心合意。另外四次, ,都是『反面的』同心合意:當司提反殉道時眾人是「大聲喊叫,摀著耳朵,齊心擁上前去,把他推到城外,用石頭打他」(七57);殺害使徒雅各的「希律惱怒推羅、西頓的人。他們那一帶地方是從王的地土得糧,因此就託了王的內侍臣伯拉斯都的情,一心來求和」(十二20);保羅在哥林多時,「到迦流作亞該亞方伯的時候,猶太人同心起來,攻擊保羅,拉他到公堂」(十八12),盼望迦流懲處他;以弗所城暴動時,「滿城都轟動起來,眾人拿住與保羅同行的馬其頓人該猶和亞里達古,齊心擁進戲園?去…」(十九29)。最後一處就是羅馬書十五5,6使徒保羅勸勉我們說:「但願賜忍耐、安慰的神,叫你們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穌;一心一口榮耀神,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
聖徒們要能「一心一口榮耀神,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必須「效法基督耶穌」(「照著基督耶穌」),就是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二5)。基督如何以「父的事為念」(路二49),我們也以「父的事為念」;基督如何常作父所喜悅的事(約八29),我們也常作父所喜悅的事,這樣我們才有可能一心一口榮耀神,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也唯有這樣,我們才可能有真正在主?的接納。保羅說:「所以,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與神。」(羅十五7)接納聖徒並不是簡單的事,這要試驗我們的心是甚麼,我們的心在那?,我們的心所愛所重的是甚麼。
二、「作基督耶穌的僕役,作神福音的祭司」(16)
「使我為外邦人作基督耶穌的僕役,作神福音的祭司,叫所獻上的外邦 人,因著聖靈成為聖潔,可蒙悅納。」(和合本)
「使我向外國人做基督耶穌的僕役,做上帝福音的祭司,使外國人之受供獻成為可蒙悅納、在聖靈?分別為聖的。」(呂振中)
「使我為外邦人作基督耶穌的僕役,作神福音勤奮的祭司,叫所獻上的外邦人,在聖靈?得以聖別,可蒙悅納。」(恢復本)
「使我成為基督耶穌的僕人,在外邦人當中工作。我像祭司一樣宣講上帝的福音,為要使外邦人成為聖靈所獻上的祭物,是上帝所悅納的」(現中)
「僕役」原文是λειτουργο?(leitourgos),由λειτο?(leitos)「公眾的」和εργον(ergon)「工作」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一個從事公眾工作的人,因此是僕役。本字特別用在舊約時在會幕、聖殿參與獻祭服事的祭司、利未人身上。保羅說:「使我為外邦人,作基督耶穌的僕役,作神福音的祭司,叫所獻上的外邦人,因著聖靈成為聖潔,可蒙悅納。」(16)可見福音是何等一件神聖的事!一個罪人從聽見福音得救,到餵養長大可以獻上給神,叫神滿足喜樂,中間要經過許多的過程,有許多聖靈的工作,也有許多人的勞苦和付出。獻祭如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照樣得著一個罪人獻給神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舊約所獻牛羊的祭如何叫神滿足,新約所獻得救罪人的祭也如何叫神滿足,並且更是叫神滿足。福音是要「費財費力」(林後十二15)的,要把得救罪人獻上給神,更是要多方的勞苦。保羅說:「我們宣揚祂,是用全般的智慧警戒各人,教導各人,好將各人在基督?成熟的獻上;我也為此勞苦,照著祂在我?面大能的運行,竭力奮鬥。」(西一28,29)
傳福音帶人得救,之後的餵養、教導、培育、成全,直到長大成熟,須經漫長年日,非一日可成。在這事工上,保羅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歷代許多神的僕人也是我們的榜樣。屬靈的事、屬靈生命的長大是沒有速成班的!
羅馬書第十六章
一、「也為我的命,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4)
「也為我的命,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和合本)
「曾經為我的性命、將自己的脖子冒險不顧。」(呂振中)
「他們為我的性命,將自己的頸項置於度外,」(恢復本)
「他們為了我冒生命的危險。」(現中)
「置之度外」原文是υποτιθημι(hupotithemi),由υπο(hupo)「在…下面」和τιθημι(tithemi)「置」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置於下面,在當時是用於某人願為摯友將頸項置於行刑者的斧下或刀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刎頸之交,因此是為朋友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本字亦用於將某事牢記在心,殷勤地「提醒弟兄們」(提前四6)。
保羅在結束羅馬書時有一串長又甜美問安的話,其中提到亞居拉這對夫婦時,他說:「問百基拉和亞居拉安,他們在基督耶穌?與我同工,也為我的命,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不但我感謝他們,就是外邦的眾教會,也感謝他們。」(羅十六3,4)可見這對夫婦在保羅的心中佔有何等的地位,他們不僅是他的同工,並且為他的性命,是能「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的。保羅說:「我感謝他們」,並且,「不但我感謝他們,就是外邦的眾教會,也感謝他們。」相信這對夫婦在對待保羅和基督?的眾弟兄都是如此的。
當初保羅到了哥林多城時,「遇見一個猶太人,名叫亞居拉;他生在本都,因為革老丟命猶太人都離開羅馬,新近帶著妻百基拉,從義大利來。保羅就投奔了他們,他們本是製造帳棚為業,保羅因與他們同業,就和他們同住作工。」(十八2,3)該城的猶太人「抗拒、毀謗」(6)保羅,而且「到迦流作亞該亞方伯的時候,猶太人同心起來,攻擊保羅,拉他到公堂」(12),盼望迦流懲處他。在那種場合局面?要接待保羅,讓他與自己同住,不是容易的事,更何況亞居拉和百基拉二人都是道地的猶太人。要不跟同族的人一起起哄並不是一件易事。有時同族的人鬥爭同族的人要比外人更厲害!後來保羅離了哥林多,亞居拉夫婦隨行,經過以弗所,就把他們夫婦留在那?(18,19)。後來保羅回到以弗所,並且在那?停留了三年之久(二十31),相信應該也是和亞居拉夫婦同住的。停留期間「保羅…便在推喇奴的學房,天天辯論。這樣有兩年之久,叫一切住在亞西亞的,無論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都聽見主的道。」(十九9,10)後來以弗所城因保羅的緣故起了暴動,「滿城都轟動起來,眾人拿住與保羅同行的馬其頓人該猶和亞里達古,齊心擁進戲園?去。 保羅想要進去,到百姓那?,門徒卻不許他去,還有亞西亞幾位首領,是保羅的朋友,打發人來勸他,不要冒險到戲園?去。」(29?31)。保羅的性命得保,亞居拉夫婦的關係應該很大。從以上這段歷史看,可知保羅的話不虛,也不過獎。
後來亞居拉夫婦回到他們所來自的羅馬,他們的家仍是打開為著教會的聚集(羅十六5),保羅就在他所寫的羅馬書最後問安的話?頭提到這對值得尊敬的夫婦。人與人之間的友誼有多種,生死之交、刎頸之交算是最高節操之一。主耶穌稱門徒為祂的朋友(約十五15),祂說:「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你們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13,14)祂就是那為朋友捨命的人。祂「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十11)使徒約翰說:「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我們也當為弟兄捨命。」(約壹三16)
二、「用花言巧語誘惑那些老實人的心」(18)
「因為這樣的人…用花言巧語誘惑那些老實人的心。」(和合本)
「因為這樣的人…用巧言才語誘惑無邪之人的心。」(呂振中)
「因為這樣的人…用花言巧語,誘騙那些老實人的心。」(恢復本)
「因為這樣的人…用花言巧語迷惑老實人的心。」(現中)
「老實人」原文是ακακο?(akakos),由α(a)「無」、「不」,置於字首作反義詞和κακο?(kakos)「惡」、「壞」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無惡、不壞、無偽、單純、誠實,因此是老實、樸實。
保羅說:「弟兄們,那些離間你們叫你們跌倒,背乎所學之道的人,我勸你們要留意,躲避他們;因為這樣的人不服事我們的主基督,只服事自己的肚腹,用花言巧語誘惑那些老實人的心。」(17,18)教會生活中我們要提防一口兩舌、花言巧語的人,要提防外披羊皮殘暴的狼(太七15)。我們自己卻要越過越單純、簡單、誠實、老實,絕無詭詐,不耍政治,不用手腕。我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五37)。但我們卻不能因為老實、簡單、單純卻成了愚蠢。我們要馴良像鴿子,但也要「靈巧像蛇」(十16),免得容易受騙。我們的生命要長大,真理要裝備,要有屬靈的鑑別力,「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弗四14)
三、「賜平安的神,快要將撒但踐踏在你們腳下」(20)
「賜平安的神快要將撒但踐踏在你們腳下。」(和合本)
「賜平安和平的上帝就會快快將撒但踐踏在你們腳下了。」(呂振中)
「平安的神快要將撒但踐踏在你們的腳下。」(恢復本)
「賜平安的上帝就要摧毀撒但,使他屈服在你們腳下。」(現中)
「踐踏」原文是συντριβω(suntribo),由συν(s?n)「同」和τριβω(tribo)「斷」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撞擊或擊打導致全然的斷裂、碎裂,因此是粉碎、壓碎、踏碎、重創。本字亦用於以下經文:「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太十二20);被鬼附的人「人屢次用腳鐐和鐵鍊捆鎖他,鐵鍊竟被他掙斷了,腳鐐也被他弄碎了,總沒有人能制伏他」(可五4);馬利亞「拿著一玉瓶至貴的真哪噠香膏來;打破玉瓶,把膏澆在耶穌的頭上」(十四3);「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有些古卷直接引以賽亞六十一1,2;「傷心」或作「心碎」);被鬼附的小孩,鬼「叫他抽瘋,口中流沫,並且重重地傷害他,難以離開他」(九39);「祂的骨頭,一根也不可折斷」(約十九36);主應許得勝者必用鐵杖轄管列國,「將他們如同窯戶的瓦器打得粉碎」(啟二27),像主從父領受的權柄一樣。
今天撒但雖然猖狂,到處竄逃,「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前五8),但祂的時候將到,牠必完全被了結。女人的後裔已在十架上傷了古蛇的頭(創三5,西二15,約十二31,十四30,十六11),將來這迷惑列國的魔鬼必「被扔在硫磺的火湖?,就是獸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們必晝夜受痛苦,直到永永遠遠。」(啟二十10)弟兄們:
「賜平安的神,快要將撒但踐踏在你們腳下!」
星期二, 11月 08, 2005
述說往日的事工 - 倪拓聲
讀經:使徒行傳十四章二十六至二十七節
“從那裡坐船,往安提阿去。當初他們被眾人所托蒙神之恩,要辦現在所作之工,就是在這地方。到了那裡,聚集了會眾,就述說神藉他們所行的一切事,並神怎樣為外邦人開了信道的門。”
今天早起在這裡,我們要頂少、頂小、頂微的,來跟從使徒,學習說一點當初我們怎樣蒙神的恩典,藉著我們所行的一些事。所以今天在這裡,並非講道理,乃是講一點故事。前日我們看《通問報》第一千五百十七回的第七頁裡,有一段教會新聞,題為“小群之中西信徒特會一則”,說到一點關乎我個人以及這次聚會的事。寫這段新聞的人,是很客氣的,並且對於我們的存心也還不錯。不過他所說的,也許有的是訪問而來,所以在事實上有好多不頂准確。從他的話中,我們知道他是一位弟兄,所以,在最近的一禮拜內,我要寫信通知他更正一下。(信已經送去了,不過並未見登出來──付印時注。)
我今天要把過去的事實來說一說的緣故,是盼望今天在座的弟兄姊妹,不要以為人說我們是“小群”,就把自己奪了去跟從這名稱,就也自以為是小群了。我們中間的弟兄姊妹,有的在歷史上比較知道我們一點,自然不會受什麼影響。有的弟兄姊妹,不過才來了幾個月,也許並不知道我們過去的事實,就怕有些分不清楚。所以我藉著今天的機會,來告訴大家一點。
說到我們的背景,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一切,許多弟兄姊妹都不大明了。到底我們以往的歷史是如何,是許多人所不知道的。所以,我今天隻好說一點。
三年前我有病回去福州,有的弟兄姊妹要我把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二三年作工的事情,講一點給他們聽。他們曾問到從前到底是怎樣起頭的,以往的仗是怎樣打的,對於真理的見証到底是如何?所以我藉此說一說當初主怎樣把真理的亮光給我們,怎樣領我們走這一條道路。一面叫他們(福州)更明白一點,一面也叫在本埠(上海)的弟兄姊妹更明白一點。我們總要在言語上、態度上注意,不要叫人說我們是小群。如果我們自己承認是小群,就不怪人稱呼我們小群了。我今天把以往的故事說一說,也許我們可以避免許多的誤會了。
不過要述說以往的故事,也是頂難的。第一,因許多的地方,當初是打過仗的,若是提起什麼人名來,好像有點近乎傷他們。第二,因過去的事,我個人在裡面有太多的分。第三,一個人說到過去的故事,必定有他主觀的背景。比方請一位在南京的弟兄講,他必定多講到他在南京怎樣蒙神引導,怎樣來走道路
。如果請一位在廈門的弟兄講,他也必定多講到他在廈門怎樣在神的面前尋求,怎樣順服神來走道路。所以一個人要講過去的故事,總不免把個人的色彩、個人的背景帶進去。我不願意這樣,我願意把我個人的色彩減少到最低的限度。倪柝聲的名是可咒詛的,我從前說了,我今天再說。我盼望盡力減少我個人的色彩,同時也把以往的歷史告訴大家。
《通問報》所記的那段新聞,現在我念給大家聽一聽:
此會之由來,系閩籍信徒倪柝聲君,於一九二二、二三年間,蒞滬開會立說,以根據聖書原文為原則,異常嚴厲,滬人不諒,乃時局所關,未能建樹,遂返閩。創刊《基督徒報》,風行一時,遍及環球。未幾又改名《復興報》,頗動人聽,散諸宇內。一面重臨滬土,集其少數同志,以祈禱為前題,講經為后盾。乃於三年前,在滬西哈同路文德裡房屋,設立會所。初因人數不多,名以“小群”二字。每周聚會,約近十次。三載以來,有蘇之阜寧屬長老宗的十余處,浙之泰順屬內地系的十余處,及永嘉、平陽等屬的自立派數處,或閩省他派數處之志同道合者,已被同化矣。打倒原有會名,更變牧師領袖制,同隸“小群”幟下。本屆因澳斯大利亞等處之醫生包君、教士賀君、商人仇君、斐君等六人,女信徒二人,由倫敦企名來滬。是以召集蘇、淅、閩,連本埠小群之同志,共到男女約二百人,在文德裡,以地主之誼招待。於十一月七日至十三日晚止,每天聚會三次。予適逢其會,參加為旁座。每日由倪君主講,各西士及華徒,互相討論,張趙等君為譯員。精神濃郁,得益良多雲。
這一段的記載,對我們可說是滿懷好意,不過在事實上可說大半是不准確的。所以我今天要據實直說,叫我們知道神到底怎樣領導了我們。
疑問
我是在一九二○年那一年春天的時候得救的。得救的頭一年,我並不明白教會的真理。不過領我得救的那一位姊妹曾對我說,今天在教會裡有一頂可惜的事情,就是有名無實的教友太多。另一方面,我隻覺得(我所認識的)牧師的資格最卑鄙,除了牧師來要捐錢之外,平時看不見牧師的面。我家裡的人還沒有得著復興的時候,在我家裡往往有幾桌的麻將牌。碰到牧師來捐錢的時候,有時就順手把牌桌子上的錢拿些給他。雖然牧師也明知是牌桌上的錢,但是,他仍是收下。因此,我覺得牧師的資格太卑鄙了,隻要有錢就行。另外,我又覺得,在教會裡,又有許多教友是有名無實的。
受浸
在一九二一年三月裡,主給我看見受浸的真理,叫我看見教會所施的滴水禮並不合乎聖經。因為在最近幾禮拜內,我讀聖經,看見主耶穌受浸的時候,聖經說他來到約旦河,說他從水裡上來。我就想起公會裡替人施洗的時候,用一小碗或者小盆盛水,是怎麼上來的呢。並且我想起我小時受洗的時候,是一美以美會的監督給我作的。他把冷冷的水滴在我頭上,兩隻大手按著我的頭,我巴不得他快些作完,我因不耐,並且哭了。受洗完了,那位監督,還給我一張執照,裡面填上我的名字,他也簽了名。我得了這個,以為一點意思都沒有。如果我后來沒有信主,就是有了那張執照,我還是什麼都敢作;幸虧我后來得救了,才有了一個大轉機。那一次的受洗,是我母親替我作的,我自己並沒有信主。這個時候,我已經知道我小時的受洗是錯誤的,並且若是受洗,按著聖經是應當受浸的。
就是在一九二一年三月二十八日的早晨,家母叫我去對我說,我如果要去受浸,你怎樣看法呢?我說,我也正等著要受浸。家母說,如果要受浸,到那裡去受呢?我說,我早已打聽好,離開福州坐兩點鐘的小火輪,到馬尾一位和教士那裡去找。余慈度小姐來閩時,就是在和教士處受浸的。那一天受浸好呢?揀日不如當日。所以,我同家母就定規立刻動身去。到了和教士那裡,把我們的意思告訴她,她也贊成。於是我們在當日趕到一個陽歧鄉下去受了浸。
這樣一受浸,在我的身上,就有了一個大轉機。第一件事,我去告訴我的一個朋友,就是王載弟兄。我怎樣認識他的呢?就是當我得救的頭一年,在我們家裡,每禮拜四有一個查經班。來查經的,年長年老的居多,我好像是個小孩子,好像找不著同我年歲差不多的談談。兩三禮拜后,王載弟兄來了,我看見他,年紀和我差不多,比較可以同他親密些,從此我就同他有些來往。我受了浸,第二天就去告訴他說,我昨天到陽歧受了浸。他說,頂好,頂好。從前我也是在南京受了滴水禮,后來我到廈門,碰見一位弟兄,把受浸的真理告訴我,所以我在鼓浪嶼也受浸了。我們兩人真是歡喜,因為我們有了同樣的亮光。
第二件事,我就去告訴那位領我們查經的老牧師。在福州,他是第一有聖經知識的。因他查經的時候,曾說什麼都該憑著聖經而行,所以我歡喜去告訴他。但是,我說得頂熱,他的態度卻是頂冷。我就問他,受浸是不是合乎聖經的。他說,合是合的,但是……不必這樣拘泥。我真有些希奇了。查經有一年了,他總是說,隻要是聖經的教訓,我們總要跟從。受浸這件事,既然是合乎聖經的,怎麼又說不必這樣拘泥呢?今天隻順服一件的真理,就說,但是不必這樣拘泥,就恐怕他所講的有些通融辦法了。如果隻講一樣教會的真理,就說不必這樣拘泥,就怎敢說其他教會的真理都是應當順服的呢?所以,我就有些懷疑他所講的關乎教會的真理了。我因此想到人的權威都該放在一邊,從此我要好好的來讀聖經了。
擘餅
就在這一年中,我到聖經裡去查考些問題。在今天的教會裡,有好多是有名無實的教友;但是,聖經裡是說,教會裡隻有得救的人。今天有許許多多的公會;但是,聖經裡沒有美以美會,也沒有長老會,或者什麼別的會。我為什麼作一美以美會的教友呢?神的話沒有這樣說,我為什麼這樣作呢?美以美會的監督是我們家裡的好朋友,但是,人情是一事,公會不合聖經又是一事。我也看見,牧師的制度是不合聖經的。更有一件事,就是聚會,應當按著聖經的原則而行。這些事,在當初,我不過都隻有一點的亮光,好像馬可福音八章所說的那個瞎子,起先雖然看見人了,但是他們好像樹木,並且行走。看是有點看見了,不過還不大清楚。
到了一九二二年的上半年,一天的下午,我覺得有一件事頂難。聖經說,信徒該聚會擘餅,常常記念主。為什麼今天的教會,一年隻有四次(就是四季)的擘餅?並且來擘餅聚會的人,平時一天到晚看電影的也有,一天到晚打麻將牌的也有,甚至說耶穌是不是一個好人的也有,明明不是神的兒女的也有。我看見他們這樣的人,也去領所謂的聖餐,我就想,我能去不能呢?不能。我從信主后,一直到一九二二年,都沒有去領所謂的聖餐。
我好幾天在聖經裡一直查考:擘餅這件事,是不是必須牧師主領的呢?是不是受了按立禮的人,才能擘餅,沒有受按立禮的人,就不能呢?我花頂多工夫去找,但是,一點找不出。牧師主領擘餅這件事,是聖經裡所沒有的。這個時候,我頂難頂難。聖經是說該常常擘餅記念主,但是,我要去,父沒有地方可去。
有一個禮拜四下午的查經班完了,我就找我的朋友王載弟兄談一談。我對他說,聖經說,要常常擘餅記念主,但是,我自從得救以來,一次都沒有作過。在公會裡,有的明明不是神的兒女,這樣的人,我不能和他們一同擘餅。但是,有一難題,他們說,非牧師不能擘餅。你也不是牧師,我也不是牧師,我們就是把真信主的人聚在一起,牧師也不肯來擘餅,我們自己擘餅,他們又說我們沒有資格,這不是有點難麼?這個時候,王弟兄就拉著我的手說,神所引導的,正是一樣的。我昨夜整夜未睡,直祈禱查考信徒該不該擘餅,擘餅是不是必須牧師主領的?我禱告、查考的結果,聖經沒有一個地方說受了按立的牧師才能擘餅。我聽了,真是感謝主,因為他所引導的是一樣的。我們既看清楚了聖經裡聚會的原則,我就說,揀日不如當日,就是這一個主日起首擘餅吧。
時間已經定規好了,就商量地方。我家的房子比較大一點,但是,這件事我還沒有對家母提起,恐怕她知道了,也許說我們青年人造反了。王弟兄說,他是借住一個女學挍的房子,最近要搬家,有點不便當。我說,不要緊,就在他所住那一間聚會好了。這樣定規了以后,禮拜五、六這兩天,我一天到晚頂快樂,因為前面有一快樂的日子要到了。到了主日晚上,我通知我的母親說,我要到王弟兄家裡去。她說去作什麼?我說,去作一件頂要緊的事。那天夜裡,我們三人(王弟兄夫婦和我),在一間小房子裡,一同擘餅,一同喝杯了。我告訴你們,我死也不能忘,就是到永世也不能忘,沒有一次靠近天像那天夜裡的!那天,天真是離地近!我們三人都不禁流淚了!那次才知道擘餅記念主有什麼意義。我小的時候,因受了滴水禮,曾吃過聖餐。我曾說,面包有些酸,葡萄汁還有些甜呢。我隻記得一酸一甜,別的我都不懂。這一次,我才知道它在神的面前,是神所最寶貴的。我們第一次才學習什麼叫敬拜,什麼叫記念主。我們沒有別的話可說,我們隻有贊美,隻有感恩!
這一次的聚會完了,我們就問下一次呢?有的公會,是三月一次,我們怎樣呢?按聖經所說,是常常記念主。看使徒行傳二章所記,當初也許天天有擘餅。使徒行傳二十章七節是說:“七日的第一日,我們聚會擘餅……”這是很清楚的。所以就定規每主日都有。從那天起,每逢主日,除非我病了,或者出門在路上,或者有意外的阻擋,我總是擘餅。我們這樣行,不久,家母知道了,不過說,你們膽真大;但是,也並不反對,過了幾個月,她也和我們一同擘餅了。
后來,在外面漸漸有些事發生了。就是有人說,倪家有幾個人受浸了。美以美會的連環司來問到我們。我說,隻問受浸這件事合不合聖經?如果不合聖經,我肯到會眾面前,站起來承認我的錯誤。如果合聖經,我就應當順服。他沒話可說。哦,合是合聖經的,但是,不必這樣拘泥!一樣不必拘泥,樣樣也可以不必拘泥了。我頂希奇的,原來是很好的朋友,現在因這件事,他們竟然冷了。從那天起我才知道什麼叫作順服主,順服主的代價是如何了。我也知道了,平時人以為受浸是不要緊的,等到你受浸之后,就有一點要緊了。
脫離宗派
一九二二年的下半年,我又從聖經中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宗派的問題。聖經裡有沒有說我該作美以美會教友呢?哥林多前書一章十二節,保羅勸在哥林多的信徒不可分黨,是因他們各人說:“我是屬保羅的;我是屬亞波羅的;我是屬磯法的;我是屬基督的。”我就想,難道衛斯理比保羅還大麼?在哥林多的信徒,若說我是屬基督的,尚是保羅所責備的。那麼你說你是屬長老會的,我說我是屬美以美會的,他說他是屬浸禮會的,這些必定不合乎聖經。
我那時在一個教會學挍裡讀書,學校派我作代表赴春令會,要我填一張單子,說明我是那個公會的教友。我寫,我是一個基督徒,是直接屬於基督的。他們說,無論如何,你總是一個公會的教友。我說,不,我隻作一個基督徒。聖經沒有說我該作那一個公會的教友。那時我在口頭上,總不肯承認我是美以美會的教友。無論是誰問到我,我總是回答說,我是一個基督徒。
有一天我一面讀經,一面思想這個問題,我就是這樣脫離宗派成不成?又有一天,我聽見人說一個百貨商店倒閉的事。他們說幾個人合股開店,無論你平常怎樣不問那店裡的事,但是,什麼時候,那個店一倒,作股東的,總脫不了關系,總得同負倒閉的責。我就從這件事得了一個教訓,就想到我是美以美會一個教友,好像一個股東。雖然美以美會的一切制度,在事實上我沒有參加,但是,在名義上,我總脫不了關系。我如果要跟從主,就不隻在行為上不作一個美以美會的教友,連名字也得從美以美會拿出來。這件事我既然清楚了,就不得不和家母商量,因當初是家母把我的名字放進去的。不過那時家母以為西國教士都是我們的好友,這樣作,恐怕他們見怪,所以沒有表示同意。實在我們不要怕人怪我們,乃是當怕那一位比人更大的怪我們阿。
有一天,我坐船到馬江去問和受恩教士。我問她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教會裡的生命冊上對不對?(他們稱“題名錄”為生命冊。)她說,恐怕這本生命冊上的名字死的人頂多,沉淪的也不少阿。我問她把名字放在地上的生命冊上該不該?她答復說,如果你的名字是在天上的生命冊上,這地上的生命冊能幫助你什麼?如果你的名字沒有記在天上的生命冊上,這地上的生命冊於你有什麼益處?
為著這件事,我同家母講了兩個月之久,都沒有得著同意。有一天,我們一家的人,都在花園裡。我就乘機對家父母說,名字放在公會裡,是不是合聖經的?他們說不合。我又說,我們的本分,該不該順服聖經?他們說,該。我再說,那麼我們為什麼遲延不順服聖經呢?他們說好,去作去作。我就立刻起草,后來家父親自寫信,各人親自簽了名,我立刻到郵局挂號寄去了。這封信的大意是說:我們看出聖經裡沒有宗派的分別,有宗派是罪惡的事。所以,從今天起,請把我們的名字,從某某堂的生命冊上除掉。我們這樣作,並非個人情感有事,乃是要順服聖經的教訓。這件事就是這樣作了,下次不必再提。我們見面仍是朋友,此外並無別的緣故。
信寄出后,過了四天,幾位西國教士到我家裡來說,從來隻有教會把教友革除的事,沒有教友自己把自己從教會革除的事。你們這樣作,有什麼理由呢?我們說,理由已經說了,不必再說了。過一天,他們再托一位某某學校的校長來問。我們說,沒有什麼可說了,我們朋友還是朋友,不過名字還是請涂去好了。后來本堂的牧師、連環司、監督又來,問我們是不是因受浸的問題所以要求除名?如果有人要受浸,美以美會也肯。我們的回答是:這件事是神引導我們的。你們可以不必拘泥,我們卻不能不順服神。
哦,所有的問題,不是和人爭執受浸,或者離宗派。所有問題,隻看人肯不肯順服聖經。受浸,離宗派,並不是什麼大事,不過是順服中幾千件之一而已。聖經上主要的點,就是順服。
首次來滬
一九二二年,我曾來過上海一次,這次我不過在北四川路守真堂略作一點見証。我並沒有“開會立說”,也沒有“滬人不諒”的事。
創刊《復興報》
一九二二年的年底,我有一個負擔,要辦一個報。因為在福州已有人得救,並且人是越過越多了。這個時候,王載弟兄因到長江一帶布道,他的家隻有他的師母和孩子,就叫我搬到他家裡住些時,好有一點照顧。我就和王師母天天為辦報的事祈禱。那時我的經濟非常困難,禱告了一禮拜,禱告了兩禮拜,禱告了一個多月,還是一文錢都沒有。有一天早起,我就說,不必禱告了,這是沒有信心,現在應當先去寫稿。難道神還要把錢先給我們,來等著我們寫稿子不成。從今以后,不為這事禱告了,就去預備稿子。
等到一切都預備好了,抄到最末了一個字,我說,錢要來了。我最末了再跪下禱告一次,對神說,神阿,稿子已經寫好了,要付印了,但是,錢還一文沒有……。禱告完了,頂希奇,頂有把握,神必定要給錢。我們就贊美神。真希奇,一起來,就有人叩門!我想,也許有人送錢來。因王師母是主人,所以讓她去開門。那知走進來的,是一位有錢而又不大舍得錢的姊妹。我想,是她來,不會有錢。但是,她對我說,某人,我有一件頂要緊的事找你。我說,請說。她說,基督徒捐錢該怎樣捐法?我說,不該照舊約隻抽十分之一,該照哥林多書所說,按著神所囑咐的抽出來。也可以捐二分之一,也可以捐三分之一,也可以捐十分之一,或者二十分之一。她說,捐到那裡呢?我說,不可捐給反對主的禮拜堂裡,不可捐給不信聖經的人,他們不相信主的流血贖罪,如果沒有人捐錢給他們,他們就不能傳了。每次捐錢,應當禱告神,或者送給窮人,或者送為工作,總不能放在不正當的組織裡去。她說,有好多天,主一直對我說,你這個人太愛錢。我起先還不佩服,現在我服了。今天早起,我禱告,主說,不必禱告了,錢要先拿出去。我真難受,現在拿來三十元,交給你為著主的工作用吧。剛好,這三十元,夠印一千四百本的《復興報》。后來又有人送三十元。剛好夠郵票和其他的雜用,這就是第一冊《復興報》的起頭。
復興的起頭
后來王連俊弟兄,也來到我們中間了。這個時候,離宗派的、得救的,大約有二十多人。王載弟兄有意請李淵如姊妹到福州開一個會。我起先想,何必這麼遠請她來呢。后來,到底由王師母和家母請她來了。
一九二三年一月,李小姐到了福州,我們就預備開會布道。我們每主日本來是在王弟兄家的客堂聚會。現在要開會,沒有地方,沒有凳子,又怕沒有人來。我們就這樣作:在王弟兄家一個亭子裡聚會,現湊些凳子,到附近的地方請些人來。因主已起首作工,就有許多的人得了救。
我們本來頂盼望在陰歷正月初作點工,但是,李小姐因南京有工作,必須就離開福州。我們隻好送她動身。我本來去請在馬江的和教士來幫忙,但是,她說,不知道這個聚會是一個怎樣的聚會,她不能來。我同王弟兄商量,會到底停不停。王弟兄那時傷風,我又把已經放假回家的陸忠信弟兄、繆受訓弟兄用快信請來了。我們隻好定規繼續下去。
我們請人的法子,頗有效力。我們弟兄們每人在胸前背后挂上白布。前面寫的是“你要死”,后面寫的是“信耶穌得救”。還有其他類似的單句。手裡拿著旗子,口裡唱著詩,這樣游行各處。看見的人真希奇。就是這樣把許多人帶到聚會的地方來了。天天都是這樣游行,天天都有人來聽福音。在亭子的外面,在廚房裡,在客堂裡,都坐滿了人。
我們租了些凳子聚會,但是,租的期限是兩禮拜。現在日子滿了,錢也沒有了,聚會停止不停止呢?凳子隻好還人。我就報告說,以后凡是要來聚會的,都要自己帶凳子來。這一天下午,整山(倉前山)隻見人搬凳子。年老的也有,年輕的也有,男學生也有,女學生也有。警察見了,都有點希奇。每天散會時,我們又報告說,願意把凳子放在這裡的,我們盡力保管,不過如有遺失,我們不負賠還的責。要帶回去的,就請帶回去。這樣每天三次聚會,都是各人自己帶凳子。
感謝主,他特別的祝福,有幾百人得了救。這一次,把救恩的根基,打得頂清楚。本來,在中國,許多信徒對救恩不大清楚。就是從七八年前起,藉著那次的聚會,藉著弟兄們到處去傳揚,就有許多人清楚了。
起首租房子聚會
聚會差不多聚了一個月,我們中間就有一班少年的弟兄說,從今以后,該有一聚會的地方。那時我們缺乏錢,租房子有點作不到。我回到學校裡去,和幾位得救的弟兄商量,就是和陸忠信弟兄、繆受訓弟兄,王畏三弟兄等商量,我們看該繼續對學生的工作。我第一次去租何姓的房子。這家裡的人都得了救。他們說,隻認定租給我,每月房租是九元。我回去和幾位弟兄一同禱告,求神給我們錢,因為一進去,就要出三個月的房租。
我每禮拜六,都要到馬江去聽和教士個人講道。我去了,她對我說,在這裡有二十七元,是一位朋友叫我送給你們為作工之用。這個數目剛好,因房租每月九元,三個月要二十七元,不多也不少。我一回去,就很大方的先交三個月。后來又是禱告主,主又有了供給。這是在福州作工的起頭。
多人復興
我一生沒有看見有一次復興勝過那次復興的!那次天天都有得救的人。好像無論什麼人,並一並就得救了。每天早起五點鐘,我一到學校,就看見無論在那裡,都有人拿著一本聖經在那裡看。總有一百多人在那裡讀經。本來看小說是很時髦,現在要看的隻好偷著看了。現在看聖經是頂體面了。我們的學校一共有八班,每班有正副班長各一人。頂希奇的,差不多每一班的班長都得救了。所有出名的運動家也得救了。我們的校長說,你們所作的我都佩服,隻是你們對聖公會的態度,是我所悲傷的。這是因校長是聖公會的教友,我們卻不肯屬於宗派之下。
天天背著旗子游行的有六十幾人。福州不過有十幾萬的人。我們天天這樣背旗游行,天天有幾十人出去分單張,整個福州城都震動了。
有好多弟兄才得救,就給他們受浸。這時候,我們按著聖經起首聚會了。在福州的聚會就是這樣起頭的。后來信主的人越過越多,鄉下也起首有工作了。
首次到南京
一九二四年,我到杭州作點工,就遇見了張光榮弟兄。這個時候,在福州有一點事情發生。因同工者對教會的真理看法有點不同。我因避免裂痕,所以就離開福州,暫住馬尾。(雖然近幾年來,我與王載弟兄所走的道路有些不同了,但是,當初那一段的同心,也是不可抹煞的!)我覺得應當作一點特別的事,所以就到南京,幫助一點《靈光報》的事。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因南洋有呼召,所以我就去到南洋。從此南洋的聚會也起頭了。一九二五年五月回國后,就在福建羅星塔租房住下了。
創刊《基督徒報》
《復興報》是一九二三年一月起出刊的。這個報本是無定期的刊物,一直出到一九二五年。我住在羅星塔的時候,覺得要出一種定期的刊物,多注重一點得救的真理,多注重一點教會的真理,也講到一點關乎預言和預表的事。我辦這個報的本意,不過是一暫時的性質。這個報就是《基督徒報》。一九二五年出了兩期,一九二六年出了十期,因著需要的緣故,一九二七年又出了十二期。
廈門一帶聚會的起頭
一九二六年的上半年,我曾到過廈門、鼓浪嶼、漳州、同安作一點見証,有頂多的人得了救。下半年我又去一次。不過這時候我人很累,一面領會,一面又寫稿子,另外還要寫信,我已經有些病了。本來定規聚十天會,那知到第九天我就病倒了。后來有王連俊弟兄來繼續作幾天的工。廈門、同安一帶的聚會也起首了。所以閩南的工作,是在一九二六的下半年就起頭了,並非在一九二八年才起頭的。
二次到南京
我在廈門的病,據有的醫生說,恐怕有生命的危險,也許隻有幾個月的盼望了。我並不怕死。不過我想到我多年在主的面前所學習的、所經歷的功課,都沒有寫出來,難道把這些都帶進墳墓裡去麼?同時李小姐、成寄歸先生都有信請我到南京休息些時。我素性不願白吃人飯,所以到了南京,住在成先生的家裡,仍是帶病幫助校改成先生所譯的可可福的函授課程。不過隻改了頭四卷,我就病得作不下去了。
我未到南京前一年,雖然曾和李小姐說過教會的真理;但是,她的態度很硬,並未接受什麼,因此我就索性不提了。后來李小姐因讀一本教會的歷史,看見各宗派的由來,並不合聖經,她就有些明白了。不久,我聽說她受了浸。又不久,她和幾位姊妹每主日也起首擘餅聚會了。我到了南京,當然到會一同記念主。因我曾在金陵大學講過幾次道,就得著了兩位弟兄回頭過來,我們就接納他們與我們一同擘餅了。這是我們在南京作工的起頭。
來到上海
我因要專心寫《屬靈的人》,不久又離開南京,去到鄉間。(就是無錫漕橋鎮。此時,作工的姊妹,因時局的問題,已離開此地,把房子托給我照料了。《屬靈的人》頭四卷,就是我帶著病在這裡寫成的。)一九二七年三月,南京有軍事行動,漕橋也駐有軍隊。我因受托住在這裡,幸駐兵未動一草一木。不過聽見南京的消息不大好,弟兄姊妹又音信不通,所以我就由漕橋動身來到上海。到了上海之后,才知道弟兄姊妹已先后來此了。我們未到上海之前,在辛家花園汪宅,已有擘餅聚會。我們都到了上海以后,就遷在賡慶裡聚會。福音書房,也就是在這時候從羅星塔遷到上海的。
第一次的特別聚會
一九二七年底,我們天天有一祈禱會。江北、平陽一帶的信徒,因從我們的文字見証得了幫助,就有信給我們。我們看見他們可受造就,我們也覺得在中國的信徒,實在有需要,就預備開一特別會。一九二八年一月,我們租得了這裡的房子(哈同路文德裡),二月一日,就起首有特別的聚會了。這一次聚會,我們中心的信息,是隻講到神永遠的旨意,和基督的得勝。我們並沒有提到教會的真理等問題。這次聚會,從外埠隻來了二三十位弟兄姊妹。神給他們亮光,叫他們知道該怎樣走道路。受浸、離宗派等問題,都是他們自己解決的。四年以來,在江北,得救的、復興的,已有七八百弟兄姊妹。聚會已有十余處之多。平陽、泰順一帶,也有聚會十余處,得救的、復興的,約有四千多人了。這都是主親自所作的工,並不是近來才起頭的。
在上海五年的大概情形
我們自從一九二八年遷到文德裡以后,因《基督徒報》已停刊,所以仍繼續發刊《復興報》,就是近五年來所出的新《復興報》。《講經記錄》,是一九三○年才出刊的。
我們幾個同工的,在上海數年,目的在要人跟從主的自己,跟從聖經的教訓,跟從聖靈的引導,所以並不盼望有什麼人來歸於我們,也是不應當盼望有什麼人歸於我們。這並非所謂的閉關自守,也不是什麼惟我獨是,不過願意忠心到底而已。我因帶病寫《屬靈的人》這部書,書成我更是大病,差不多的日子都是過床上的生活,地上的帳棚,常有傾倒的可能,所以在上海的頭幾年,並沒有什麼正式的工作。近兩年來,才算有一點起頭作工。去年才又有了一次特別的聚會。這次中心的信息,是講到新約和神的智慧兩個大題。在外埠的弟兄姊妹,這次來的更多了。
我們並沒有任何的會名
我們與許多弟兄姊妹之所以脫離宗派,就是因宗派是一個罪惡。我們除了歸於基督的名下之外,實在沒有任何的名稱。有人稱我們為“小群”,這是不知道我們的人的說法。“小群”二字,是我們一本暫編詩歌的名稱。因一九二七年,我們感覺到詩歌的需要,就先預備了二十首關於贊美一類的詩。此后或選擇,或著作,又陸續加了一百六十四首。我們盼望預備到三百首才正式出版。所以在暫編本序裡,有“至於開始預備這詩歌的原因,以及它的命名、釋意……等特點,都待正式出版時,再行詳細說明”的話。實在“小群”二字,全新約隻說過一次,就是見於路加福音十二章三十二節。主在那次用這二字,是指全教會說的,按主來看,全教會在地上,不過是一小群。這一小群,包括古今中外所有真相信主,真得了救的基督人。主在約翰福音十章十六節,也明說他的羊隻有一群,歸於一個牧人。所以“小群詩歌”,意即教會聚會時所用的詩歌,此外並沒有別的意思了。外人不察,以“小群”稱我們,大約就是因這本詩歌的名稱而有所誤會了。實在所有信主者,都是小群中之一,所以這本《小群詩歌》,是為著神所有兒女預備的。我盼望經過這次的解釋以后,不再有人如此的稱呼我們了。(從前因為我辦《基督徒報》,曾有人稱我們為“基督徒會”過。)
弟兄姊妹們,我們所以不要有任何名稱的緣故,是因為有了基督的名就夠了。所有的問題,隻在乎基督的名夠不夠滿足我們的心!基督人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這一個人是屬於基督的人。好比一個女子出了嫁,她就被人稱她為某某人的師母了。她能不能在她丈夫的名之外,另加上一個別的男子的名字呢?如果這樣的話,我們要說她是怎樣的一個女子呢?所以,我們在基督之外另有什麼名稱,就好像有一個女子有了二重的丈夫,這是主所恨惡的。我們除了作一基督人以外,不能作長老會的人,不能作衛斯理會的人,不能作路德會裡的人,不能作任何公會裡的人。我們不能以一國立的教會,來把神的兒女分開,也不能以一私立的教會,來把神的兒女分開。無論是一個名人(像路德、衛斯理等),是一個禮節(像浸禮),是一個制度(像公理會等),是一種組織法(像救世軍等),隻要是把神的兒女來分開的,我們都不能有分在內。隻要是一個宗派,就無論它是原有的,或者是新有的,都是應當脫離的。我說了,我再說,我們是脫離宗派,不是脫離教會,這是我們必須弄清楚的。
還有,我們所爭的,並非怎樣受浸、怎樣擘餅。我們所爭的,乃是聖經怎樣說。如果是主的話,我們就應當跟從。如果長老的遺傳有權柄,就主的話更有權柄。是長老所定規的靠得住呢,是主所定規的靠得住?主在馬可福音說的頂嚴:“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你們承接遺傳,廢了神的道。”(七7、13)沒有一個人憑著遺傳行事,而能不把神的話放在一邊的。
牧師制度不合聖經
我所反對的,不是牧師的恩賜,乃是牧師的制度。我為什麼說牧師的制度不對呢?全新約隻提過牧師(人的)一次,就是在以弗所書四章十一節提過一次。但是,現在的牧師已是失真的了。天主教是把神甫擺在一個頂大的地位,更正教是把牧師擺在一個頂大的地位。牧師的制度,不隻是天主教神甫制的脫胎變相,而且也無異於以色列國祭司的制度。神原來要以色列全國的人,都成為祭司,但是,他們墮落了,所以神才立一家的人,代替全國為祭司。從此,祭司成了神人之間的一種職分。人不能直接親近神,神也不直接的來曉諭人,都得藉著一般特等的人,來親近,來曉諭。人和神彼此沒有直接的交通,這是猶太教。 基督教與猶太教有何等的不同呢!“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是藉著他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他的身體。”(來十19-20)換一句話說,主來就是要把居間的祭司階級打破。基督已經死了,幔子已經裂開了,每一基督人都可直接進到神的面前了,居間祭司的職分,已經永遠取消。因為每一信徒,在神面前都是祭司,基督的功績,已經無條件的叫每一基督人都成為祭司(啟一6;彼前二5)。
牧師的制度,是不是有居間為祭司的性質呢?是不是把教會變作一個有階級的組織呢?惟獨牧師專管屬靈的事,平信徒隻要去管自己的事。所以受浸、擘餅,都隻有牧師可以作,好像隻有牧師是有屬靈的權柄的。就是長老,也不過隻能管事務。我今天並不是要起來與牧師作難,我所反對的,是牧師的制度,把基督的工作抹煞了!牧師的制度不取消,就難怪許多的信徒不進步了。平信徒們自己不負責,讓牧師包辦聚會的事。但是,我們要知道舊約和新約的大不同,就是舊約是有居間的階級的,新約是沒有居間的階級的。天主教是把基督的血所成功的來抹煞,把神甫排在神人之中,叫信徒失去新的地位。更正教藉著牧師也是回到舊約祭司居間的制度,叫信徒失去新的地位。我再說,我不是反對牧師,我是反對牧師的制度。如果誰有牧師的恩賜,我不但不反對他,並且我還要尊敬他。但是,加果把牧師當作一個制度,用牧師來管理教會,我就要反對,因這是不合聖經的行為。
今年十一月的特別聚會
這次的聚會,是怎樣起頭的呢?因為一九二六年,我曾寫信到英國一家書店買幾本書,並說些所以羨慕那些書的原因,就有一老人來信問我為什麼買那樣的書。我隻好回答他說,我因為脫離了宗派,所以買那樣的書。他就去告訴他的一位老朋友。兩年前,他們中間有一位弟兄,有事要到香港來,他們就托他到上海來看看我們。他回去以后,就把我們的情形,告訴了他們一點。他們都是離開宗派,歸於主名下的人。他們聽見也有人在中國是離了宗派,完全歸於主的名下,就希奇得不得了。並且因為在主裡面沒有猶太人、希利尼人的分別,加之探望弟兄,是一個聖經的教訓,就定規有四位弟兄從英、從美、從澳來到我們中間,與我們交通。
當他們這樣定規了要來,我們就寫信通知素日與我們有交通的弟兄們,內中有一段是說:“他們既然蒙主的引導要來,我們在主裡面就應當接納。不過我們還要請弟兄們記得,我們永遠是沒有一個名稱叫我們與別的信徒分別的。我們隻屬於基督的身體,我們不願意加入任何的團體。所以,這些弟兄來,我們歡迎他們,接納他們。但是,這並不是說,我們加入他們的團體;也不是說,他們加入我們的團體。人若在基督裡,就是‘裡面’的人了,並不必加入;人若不在基督裡,就是加入,也不是‘裡面’的人。”
等到他們到了上海(一共來了八位弟兄姊妹),在主日擘餅聚會接納他們的前后,對他們,對大眾,我們曾有以下的談話和報告,就是:“一、我們沒有一個中國國家的交通(以國界立會,好像中華基督教會)。二、我們接受這些弟兄,是以弟兄的資格接受他們,並不是接受他們所代表的;意思就是:我們隻接受他們自己這幾個人,並非接受他們背后的什麼團體(所謂的弟兄會)。三、我們這樣的彼此有交通,並非中國的交通,和西國的“弟兄”的交通合並為一。我們是沒有派別的,也盼望永遠沒有派別。我們彼此交通,是弟兄和弟兄間的交通,並非弟兄會的李文派和我們間的交通。四、我們永遠要保守:1.在基督人普通所共有的名字之外,不再有特別的名稱,也不將基督人所普通共有的名字拿來私用。2.在眾聖徒所共有的交通外,我們不願再有交通;在眾聖徒所共有的交通內,我們也不願有另外的交通。就如所謂‘黨外無黨,黨內無派’3.在聖經之外,沒有特別的信條,我們要保守一本公開的聖經。”
這以上的情形,是我們這次棸會的來源與去因。這樣,不但我們沒有屬於誰,並且也沒有誰來隸屬於我們。
末了的話
最后,我盼望在中國的西教士,應當注重傳福音,領人歸向主;不當建立宗派,把神的兒女來分門別類。我更盼望在中國的信徒,應當回到聖經,不當把長老的遺傳,當作道理教導人。
按:教會組織的真理,在聖經中並不是頂主要的,頂主要的乃是基督和他的得勝。我們所注重的,並不是教會的真理,乃是基督;但是,在明白的人中,我們也說教會的事情。因為這雖不是主要的真理,卻也是聖經的真理。我個人希望我們在各地的同工,多注意引人認識基督和他的得勝。除了願意順服的人之外,不必多提起教會的組織。但願主叫我們能明了他“一切的旨意”。(付印前柝聲手注)
星期三, 11月 02, 2005
前兩貼文的回應 - 關懷者
一、關於「摩根」弟兄小傳一文,其中「基督的危機」一書,應譯為「基督(生平中)的關鍵時機」(The Crisis Of The Christ), 按「crisis」一字在此不宜譯為「危機」,應譯為「關鍵時機」,或「關鍵時刻」,是指特別時機的特別事件。美國活泉出版社已出該書,這的確是一本極佳著作,值得細嚼慢嚥、深思默想的讀!
二、關於評論華理克《標竿人生》一書,弟也曾寫一文關於橄欖出版社出的「我的信念-巴克萊來的信仰宣告」一書的書評。這書實在不宜!鍾馬田弟兄說巴克萊是福音派中最危險的人物。(本文是否也請您切出貼上?)
該書P.77-80說他相信「普救論」,意即,祂相信有一天連撒旦魔鬼、墮落的天使、不信主、不接受救恩的世人,都會得救。
這是鬼魔的道理,若是,則神豈是公義?神雖是慈愛,卻也是公義。「公義和公平是祂寶座的根基」!若有普救之結局,則我們今天何必努力傳福音,何必為真道打仗?又何必持守信仰?又聖經有些明言的話該擺何處?是否應將之割除呢?例如:
「他們要受刑罰,就是永遠沉淪,離開主的面和他權能的榮光。」(帖後一9)
「那獸被擒拿;那在獸面前曾行奇事、迷惑受獸印記和拜獸像之人的假先知,也與獸同被擒拿。他們兩個就活活的被扔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裡。」(啟十九20)
「那迷惑他們的魔鬼被扔在硫磺的火湖裡,就是獸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們必晝夜受痛苦,直到永永遠遠。」(啟二十10)
「死亡和陰間也被扔在火湖裡;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若有人名字沒記在生命冊上,他就被扔在火湖裡。」(啟二十14,15)
「惟有膽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殺人的、淫亂的、行邪術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說謊話的,他們的分就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裡;這是第二次的死。」(啟二十一8)
神的話是不可廢的,巴克萊算甚麼,竟敢與神頂嘴,強解神的話!
我曾勸某基督徒書房不要進這書,也不要賣這書,更要有膽量向橄欖出版社說不,並提出嚴重警告和抗議,因這書出去,不知要傷害多少年幼無知的信徒,並要給撒旦鬼魔多少的快意呢!
真理當得伸張,錯誤當下寶座!無論巴克萊是何等的謙沖斯文,著作等身,享譽天下,錯誤即是錯誤,何況這是大錯、大害!神是可畏的,每一個人都得向祂交帳!
二、關於評論華理克《標竿人生》一書,弟也曾寫一文關於橄欖出版社出的「我的信念-巴克萊來的信仰宣告」一書的書評。這書實在不宜!鍾馬田弟兄說巴克萊是福音派中最危險的人物。(本文是否也請您切出貼上?)
該書P.77-80說他相信「普救論」,意即,祂相信有一天連撒旦魔鬼、墮落的天使、不信主、不接受救恩的世人,都會得救。
這是鬼魔的道理,若是,則神豈是公義?神雖是慈愛,卻也是公義。「公義和公平是祂寶座的根基」!若有普救之結局,則我們今天何必努力傳福音,何必為真道打仗?又何必持守信仰?又聖經有些明言的話該擺何處?是否應將之割除呢?例如:
「他們要受刑罰,就是永遠沉淪,離開主的面和他權能的榮光。」(帖後一9)
「那獸被擒拿;那在獸面前曾行奇事、迷惑受獸印記和拜獸像之人的假先知,也與獸同被擒拿。他們兩個就活活的被扔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裡。」(啟十九20)
「那迷惑他們的魔鬼被扔在硫磺的火湖裡,就是獸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們必晝夜受痛苦,直到永永遠遠。」(啟二十10)
「死亡和陰間也被扔在火湖裡;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若有人名字沒記在生命冊上,他就被扔在火湖裡。」(啟二十14,15)
「惟有膽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殺人的、淫亂的、行邪術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說謊話的,他們的分就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裡;這是第二次的死。」(啟二十一8)
神的話是不可廢的,巴克萊算甚麼,竟敢與神頂嘴,強解神的話!
我曾勸某基督徒書房不要進這書,也不要賣這書,更要有膽量向橄欖出版社說不,並提出嚴重警告和抗議,因這書出去,不知要傷害多少年幼無知的信徒,並要給撒旦鬼魔多少的快意呢!
真理當得伸張,錯誤當下寶座!無論巴克萊是何等的謙沖斯文,著作等身,享譽天下,錯誤即是錯誤,何況這是大錯、大害!神是可畏的,每一個人都得向祂交帳!
星期二, 11月 01, 2005
摩根 (G.Campbell Morgan 1863-1945)
摩 根 ( G. Campbell Morgan 1863 - 1945 )
上一代英國釋經派出色的傳道人摩根,開始傳道的地方是在英國,但是,他在美國也贏得了同等的尊敬。他因沒有受過良好的學校教育,在他事業的起始時,就為循理會所拒:因此,他轉入公理宗,藉著他的講道及他的著作,他使每個教派都蒙福了。
從某一方面說,他的偉大,已使他無法屬於任何教派。一九零四年,他成為倫敦西敏寺教堂的牧師,那時西敏寺年久失修,成了公理會的大包袱,他上任不久,這座有二千五百座位的大教堂,以及兩個樓座都坐滿了人。據說,從清潔工人在地上撿到的鈕扣數目,就可看出人湧入教堂要搶先入座的熱烈情況。雖然,這種說法可能過分,但有的時候,教堂已經坐滿,他就在預定一小時以前開講了…。
冬天,每隔一週的星期二,他代鄰區的一位牧師講道,平均聽眾數目是一千七百人至二千人。星期三下午也與主日學教員一起研究星期日要講授的聖經課。西敏寺教堂的講台也經過改建,裝上了大黑板,以備他教授聖經課時用。黑板上有聽眾看不到的暗線,使他在黑板上畫線時能畫得直。摩根曾說:[我不是單為自己做的,而是要作一個教師;去幫助那些因為他們日常工作不能像傳道人用那樣多時間去研讀聖經的人。他用圖解、大綱、追求簡單、清楚與簡短,他說,傳道人是〝解釋者〞,要使聽的人可以明白。
摩根從未以單一教會為足。他在一週之中在英格蘭各地旅行講道,他用早晚的時間讀書,他的傳記中說:〝這遊行講道並未叫他站在講台上,面對聽眾時缺乏準備。這項準備常用其它方式做成,因為他早起晚睡。那些擠到教堂,為聖經的奇妙所感動,第一次,或以新方式,看見聖經信息之力量的人,對於摩根在半夜燈下的準備工作,則毫無所知。這位在講台上如此充滿活力的人,他們沒有看見他在清晨五時就在燈下在打開的聖經前作筆記了。他們也沒有看見他坐在馳過原野的火車車廂?,他的心思默想著許多經文,探索、分析其中的真理,並尋求解釋。
在那個神學正進行大爭論的時代,他在西敏寺教堂的工作,對那些維護聖經基本信仰的人,正是一個堅強的堡壘。從一九一九至一九三二年,他旅行美國,在慕迪北野夏季聖經大會中扮演了一個主要的角色。在那幾年中,他只在家中停留過八個月。從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二年,他擔任費城長老教會大教堂的牧師,但他仍然每週旅行到紐約及波士頓去講解聖經;一九三二年,他接受了急迫的召請。再次回到英國倫敦西敏寺教堂,會堂與會眾又再次需要重建,他看來是唯一能作成這大工的人。
對他說,講道,或說教導人聖經,講解闡釋聖經,永遠是一項快樂。是甚麼使他成為一個屬靈的偉人的呢?
他的日記一再記載:〝讀經整個上午〞,並且,他總是很晚才上床。年輕的傳道人問他成功的秘訣時,摩根博士回答說:〝努力工作,殷勤努力工作、工作。〞早晨六點鐘一過,他就到書房,好安靜地研讀聖經。人不可在上午打擾他,他是在研讀聖經。神對人講的話需要人專心去領受,而摩根博士就有這 份專心。
為他寫傳記的作家描寫他關心他聽眾的情形時說:〝這強有力的信息;這些專心的聽眾,講者與聽者之間完全合一的氣氛,乃是熱切專心,獻於〝我只有一件事〞傳道的結果。對摩根說,他無比的責任,以及他心上經常的擔子,乃是餵養主的羊群,他主日學中最小的羔羊,在他看來,與最成熟的學生同樣重要。
他在為聖經每卷書預備大綱時,在他提筆之前,他計畫先讀五十遍。他講到他一次坐下來讀完出埃及記全卷,這樣有四十遍之後,他才開始寫下一些釋經的注解。這些綱要及註釋,就構成了今天英文版的〝 The Analyzed Bible〞。
據說,他可隨時用聖經任何一章講一篇道,但是,他每次講道,卻總要用一小時作特別準備。他對聖經的一般準備是不斷的,濃厚的。〝我可以說,〞他說:〝我經常在火車上讀聖經。〞但是,地並非隱士,他十分喜愛與人接觸。他在慕迪的聖經大會中;下午的時間全用在社交及康樂活動;他總是成為人群中的核心,這時他並不與人討論深奧的道理,只是講一些有趣的故事,與人共度歡樂的時間。
西敏寺教堂的講台既專獻為解釋聖經,摩根為兒童所設立的主日學也是以聖經為中心就不足為怪了。這可讓我們看出,對摩根博土說,對所有年齡階段的人,研究聖經都是同樣的重要。
在他的計畫中,有四年的聖經初級課程,學生在這項課程中熟讀聖經中的故事,摩根博土發現,聖經中有一百五十個故事,適合五至八歲的孩子。九至十二歲少年階段,他說,特別對連環的故事有興趣。因此,他以聖經的傳記材料,為少年人編了一百五十三課聖經課。在那最艱難的十三至十六歲的年月階段,青春期的青少年正培植出人際關係的感覺。因此,研究聖經歷史可以引起他們的興趣。十六歲之後,青年人就可接受聖經中一些必須遲延的重要的教訓--以色列的律法、詩歌、大小先知的信息、耶穌的教訓,及使徒們的著作。
摩根如何使研讀聖經成為他一生專長的呢?在十六歲之前,他從未懷疑過聖經的權威。他身為浸禮會傳道人的兒子,他從未想過,任何誠實、受人尊敬的人,會懷疑聖經是神的話。
以後,他接受師資教育時,他聽到達爾文.赫胥黎、施賓塞等人,這些人的哲學在宗教界投下了陰影。〝到了一個時侯,我對甚麼都沒有確 信,〞他說,他 三年之久失去了信心,他在〝世俗的殿堂?〞辯論新書中所講的題目,他的媳婦耶爾描寫他如何解決困難的情形說:
〝最後,危機臨到,他向自己承認,對聖經是否賦有神對人說話的權威,他完全失去了確信。他立即取消了一切講道約會。那時,他將他所有的書籍,攻擊聖經及為聖經辯護的書,全都放在屋角的櫃子?。現在我聽到鎖的聲響,他說,他出去,到街上書店??,買了一本新聖經,帶著聖經回到家中,他對自己說:〝我已不再確信,這本聖經像父親所說那樣具有權威,是神的話,但是,有一件事我卻有把握,它若是神的話,我若是有開明的心思,不帶偏見的去讀它,它必會使我心靈獲得保證。聖經找到了我,〞他說:〝那時,一八八三年,我開始研讀聖經,自此,他人生的後五十年,沒有一年他不出版一兩本著作。他著作了七十本書,其中一些書是所有傳道人為了充實自己所必讀的書。讀它們就會得益處。其中的許多內容,進入道其他傳道人的講詞中。施韋.伯稱〝基督的危機〞一書,是摩根最偉大的著作。他的兩卷〝聖經中的活信息〞是釋經者的另一顆珠寶。〝路加福音〞、〝使徒行傳〞、〝偉大的醫生〞 都是神學中寶貴的著作。
摩根之成為偉大的傳道人,乃是因為他以神的話作課本。研究他的工作、他的嗜好、他的感情,他的偉大是由於他的這項習慣所造成的。
評論華理克《標竿人生》一書 - Merv Tucker
評論華理克《標竿人生》一書
Merv Tucker
華理克是加州馬鞍峰教會的牧師,亦是暢銷系列書《直奔標竿:目標導向的教會》(The Purpose Driven? Church)及《標竿人生》(The Purpose Driven ? Life)的作者。《直奔標竿:目標導向的教會》一書的主要對象是牧師及教會領袖,現在的《標竿人生》,華理克將注意力轉移到平信徒身上。自從該書在2002年出版以後,數以千計的教會採用過或正在採用此書去推行一個名為「標竿人生40日」的運動。
華理克也許是一位誠懇的基督教牧師,而他的著作對今天的信徒也能帶出一些實際的真理。然而,該書雖有一些頗正面的地方,但它被推銷為「屬靈旅程」的事實,卻叫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所有的錯謬都該在聖經的亮光下揭示出來。華理克用了很多聖經學者稱之為「斷章取義法」(proof texting),意思即是他經常經節抽離上下文,去支持他的論點或增加說服力。
在該書的附錄三中,華理克解釋他用了15個不同聖經翻譯版本。他說:「不論譯本如何貼切,都有其局限。」這也許是對的。但用15個不同的譯本,而他們許多都是意譯及自由翻譯,這卻不是很好的學術性策略。用不同譯本聖經可能有助讀經,但當使用意譯及自由翻譯的譯本時,原文意思就可能失去。
請不要誤解我的意思,自由翻譯版本如The Message,或意譯版本如The Living Bible, The New Living Bible (譯者按:中文版主要採用當代聖經、現代中文譯文及聖經新譯本),它們都 有其地位,但只是在它們與原本意思吻合那部分才是這樣。你們將會看到,它們某些地方並不是這樣。當我們嚴肅地研究時,最好只採用兩三個可靠的版本,並一路沿用它們。當某一節有些難明的地方,可給予一些解釋及亮光,這才是好的解經法。
華理克在附錄三的末端說:「有時我僅列出要旨經文,並沒有全句引用。我這樣做是效法基督的榜樣,主耶穌與門徒引用舊約經典時,只引用能顯示真理的部分經節。」
然而,耶穌及使徒引用舊約經節時並沒有抽離上下文的意思,這點是華理克須要注意的。
引言
華理克在第9頁中說:「每當神要預備人去成就他的目的時,他往往使用四十天的時間:
挪亞的生命被四十天的雨所改變。
摩西在西乃山上四十天的經歷改變了他的一生。
以色列探子四十天在應許之地,生命被改變。
大衛因著歌利亞四十日的挑戰生命被改變。
以利亞仗著神的一頓飯走了四十天,生命更新而改變。
尼尼微城的人因著神給予的四十天機會而悔改,生命得改變。
主耶穌在曠野經歷四十天的考驗,得著力量。
使徒因著復活的主向他們顯現並同在四十天,生命被改變。」
這是錯誤地解釋聖經。聖經沒有教導當神要用某些人時祂要用四十天,如華理克所提議的。
「挪亞的後代記在下面。挪亞是個義人,在當時的世代是個完全人。挪亞與神同行。」(創6:9)。四十日的雨根本不是用來改造挪亞,像華理克所錯誤地提議。挪亞在下雨前已經預備好了;他花了約一百年去造方舟並傳義道。「神也沒有寬容上古的世代,曾叫洪水臨到那不敬虔的世代,卻保護了傳義道的挪亞一家八口。」(彼後2:5)
四十天的大雨是神用來審判那個邪惡又強暴的世代,不是用來預備及改造挪亞的時間。「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耶和華說:我要將所造的人和走獸,並昆蟲,以及空中的飛鳥,都從地上除滅,因為我造他們後悔了。惟有挪亞在耶和華眼前蒙恩。挪亞的後代記在下面。挪亞是個義人,在當時的世代是個完全人。挪亞與神同行。挪亞生了三個兒子,就是閃、含、雅弗。世界在神面前敗壞,地上滿了強暴。神觀看世界,見是敗壞了;凡有血氣的人在地上都敗壞了行為。神就對挪亞說:『凡有血氣的人,他的盡頭已經來到我面前;因為地上滿了他們的強暴,我要把他們和地一併毀滅。』」(創6:5-13)
摩西不是如華理克所說,被召上西乃山給神改造。摩西已經從一個任性的,曾殺害一個埃及人的青年希伯來人,在他為岳父牧養羊群的四十年中改變過來。當摩西仍在埃及的時候已經知道神是叫他拯救祂的百姓,但他們卻不明白。「他將到四十歲,心中起意去看望他的弟兄以色列人;到了那裡,見他們一個人受冤屈,就護庇他,為那受欺壓的人報仇,打死了那埃及人。他以為弟兄必明白神是藉他的手搭救他們;他們卻不明白。」(徒7:23-25)。摩西的問題,像今天許多教會一樣,就是企圖用自己的力量去作工。我們驚訝在與神獨處的四十年中祂是如何改造一個人。
摩西在何時預備好被神呼召去作工?
當祂在燒著的荊棘叢中遇到神的時候。從神當時對摩西所說的話我們就清楚知道了:「故此,我要打發你去見法老,使你可以將我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出3:10)。留意摩西在十一節的回應:「摩西對神說:『我是什麼人,竟能去見法老,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呢﹖』」(出3:11)。哦!那年青急燥的摩西已經死去了,現在神有的是一個可用可差的人,一個真正謙卑的人,「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民12:3)
摩西上西乃山不是要受神的改造,聖經清楚明他上去是接受律法及遵從神的吩咐。主對摩西說:「耶和華對摩西說:『你上山到我這裡來,住在這裡,我要將石版並我所寫的律法和誡命賜給你,使你可以教訓百姓。』」(出24:12)。摩西是否在山上四十晝夜?是!但不是為了被改造,而是更加著重於明白神「到我這裡來」的命令。(12節)
華理克又說:「以色列探子四十天在應許之地,生命被改變。」他們果真如此!十個探子回來後向百姓報惡信,顯出他們的不信。這惡信使以色列人反叛轉離神。只有約書亞及迦勒仍然忠心於主。事實上,民數記說:「惟獨我的僕人迦勒,因他另有一個心志,專一跟從我,我就把他領進他所去過的那地;他的後裔也必得那地為業。」(民14:24)。對於那十個探子來說,在迦南地的四十天實在要付上何等大的代價,因他們所報的惡信,而被神擊打滅亡了:「這些報惡信的人都遭瘟疫,死在耶和華面前。」(37節)。以色列人亦要飄流曠野,一年頂一日:「按你們窺探那地的四十日,一年頂一日,你們要擔當罪孽四十年,就知道我與你們疏遠了。」(34節)
華理克宣稱大衛因歌利亞四十天的挑戰而被改造也是牽強附會的。
若華理克先生將這主張放回當時的聖經情境中,他該會發現大衛是受祂父親所差遣,帶一些食物給在掃羅軍中的哥哥們。大衛在歌利亞向以色列辱罵及挑戰的最後一日才來到。他更加不知道之前所發生的事。當他來到戰線之時,他的心就因這未受割禮的非利士人向永生神的軍隊罵陣大為激憤。
大衛不是因歌利亞四十天的辱罵而改變的。大衛是合神心意的人。事實上,我們發現當撒母耳膏立大衛作王的那日起,神的靈已經有能地降在他身上:「撒母耳就用角裡的膏油,在他諸兄中膏了他。從這日起,耶和華的靈就大大感動大衛。撒母耳起身回拉瑪去了。」(撒上16:13)」。
我們又被引導相信以利亞因著神給他一頓能維持四十天力量的飯因而改變。我對神能給予一頓能維持四十天、甚至八十天力量的飯毫不懷疑,但這段經文根本不是講及這些。
當以利亞到達何烈山時,他進入了一個山洞過夜。神的話臨到以利亞:「以利亞啊,你在這?做什麼?」這個問題的目的要在顯出隱藏在以利亞心?的思想及感受。以利亞回答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王上19:10)。以利亞的說話充滿了灰心絕望,亦含著一種報復的心情,他認為神應該立刻刑罰那些拜偶像的人。因為以利亞看不到他的熱心帶出甚麼結果,就認為一切都完了。可憐的以利亞想用狂風去改變事物,但有時神卻喜用柔和的方式來顯出祂的恩典。
當他在與神相遇的經歷中明白到這些事實,他就能夠返回神所指引的道上。這與那頓能維持四十天力量的飯毫無關係。那頓飯與那四十天的路程從沒有改變以利亞的狀況。
我思想這段經文好一段時間,它的意思是何等的豐富。請你們自行翻閱。(王上19)
當約拿在尼尼微城中宣布神即將在四十天內審判尼尼微城並其完全毀滅,整個城的人都悔改了。這是關於神的審判,以及那城的人披麻蒙灰的悔改而得著暫時恩免的事。當神看見他們悔改及他們如何轉離惡道,祂便憐憫他們,並不將所說的災降與他們。(拿3:10)。我們知道不久後尼尼微城終於因著它的罪行而被神消滅了。
華理克主張主在曠野四十天中得著能力。這又是誤解聖經。事實是,四卷福音有三卷清楚地指出當耶穌受浸時聖靈有形體地降在主身上。約翰福音告訴我們施洗約翰看見聖靈降下到在主身上,他亦因這事件知道耶穌是誰。「約翰又作見證說:『我曾看見聖靈,彷彿鴿子從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我先前不認識他,只是那差我來用水施洗的、對我說:你看見聖靈降下來,住在誰的身上,誰就是用聖靈施洗的。我看見了,就證明這是神的兒子。』」(約1:32-34)
耶穌是在受浸時被聖靈充滿而得著能力的,不是從曠野四十天的試探及試煉來的,那是按著天父的安排,被聖靈引導,要兒子去完成的。路加福音說:「耶穌滿有聖靈的能力,回到加利利;他的名聲就傳遍了四方。」(路4:14),但沒有證據證明耶穌是在那四十天得著能力。反而主被聖靈充滿而得著能力卻有很清楚的聖經根據。祂何時被聖靈充滿呢?就是在祂受浸之時。
華理克企圖令我們相信門徒在耶穌復活後的四十天相處而改變。這又是缺乏聖經證明。事實是在五旬節那天開始,門徒始由害怕膽怯的人變為勇敢的傳道者。是因著聖靈的降臨他們才被改造過來。「我要將我父所應許的降在你們身上,你們要在城裡等候,直到你們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路24:49);「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
聖經沒有教導神會用四十天去預備人去作工。這是濫用經文去試圖說服讀者該書的重要性。
四十這個數字的確有其重要性;它主要是與試探、試煉及審判有關。
四十天的大雨是為著審判。
摩西四十年的曠野生活是要試驗、訓練及使他謙卑。
歌利亞四十天的辱罵是要試驗及試煉以色列。
以色列在曠野的四十年是因為神的試驗及審判。
摩西在西乃山接受律法的四十天也是關於試驗神的子民,看他們會否在摩西死後仍然向神忠心,若不然,神的審判便會臨到。
第二天
華理克在第22頁中?:「你的父母未必有計劃地將你生下,但神卻是。」在現今的世界,成千上萬的嬰兒在婚姻以外而出生,以上的話將這些出生直接歸因於神的旨意,以致神要對因罪而誕生之事負責。然而,神沒有並計劃嬰孩在婚姻以外出生。這些出生是犯罪的結果,不是神的計劃。
華理克將詩篇138:8上半節(「耶和華必成全關乎我的事」)抽離上下文來作該日的思想。
他首先建立一個神計劃你的架構,說神沒有對你的出生感到驚奇,然後他說:「你活著是因為神定意要創造你!」將這話與詩篇138:8扯上關係是錯誤的。這節詩篇是關於大衛的神將大衛從他仇敵中拯救出來。「我雖行在患難中,你必將我救活;我的仇敵發怒,你必伸手抵擋他們;你的右手也必救我。」(7節)
華理克只引用第八節的上半部分,這樣作就使以大衛的請求「耶和華啊,你的慈愛永遠長存!求你不要離棄你手所造的」為結尾的整節經文的原意誤解了。
又一次,在第23頁他強調雖然有些孩童在罪中出生的,他們也是神所計劃的。這並不可能的。神不會計劃罪或參與其中。神的旨意是要孩童在婚姻的架構內出生,但若他們不是,神對他們的愛就如祂對所有人的愛一般。神在他們出生前知道他們嗎?是。神在他們母腹中將他們編造起來嗎?是。祂計劃私生子女嗎?不是,他們是罪的結果。
華理克在24頁繼續他的主題。他說:「他創造你的動機是因為他愛你。」不錯,這說法部分是對的,但他引用「當世界的根基未立定之先,神已經計畫並且揀選我們,讓我們成為他愛的焦點」(弗1:4上《信息版聖經》)這節經文來作支持,這是很明顯地誤用聖經。再一次,他將經文抽離上下文,只用半節經文來作引證。
這節文是關於神對相信的人主權的揀選,這是對信主的人說的。「揀選」這個字希臘文是'eklegomai',意思即是「選出、選擇」。這是關於神在信主的人顯明祂恩召的一個明確之宣言。若我們把它放在正確的情境中,我們就會看到揀選是引致聖潔及無可指責的地步。華理克不能引用這節經文叫人相信神創造及揀選所有人,因為祂愛我們。
在第25頁華理克引用一節經文「你們出生以來,我就照顧呵護你們,直到你年老髮白,我還是這樣懷抱著你!我造了你,必定照顧你。」(賽 46:3-4),但在這之前他評注說:「因為在三位一體的相交之中,神並不寂寞,但他造你是因為要向你顯明他的愛」,然後才列出經文來,這又是將經文抽離上下文去遷就他所說的;這節經文根本不是關於神創造人類來表達祂的愛,但再一次他又故意地刪去第三節的頭一部分:「雅各家,以色列家一切餘剩的要聽我言…」這是關於以色列家及雅各家的。
不只如此,華理克在書末附註中剔除了「上」這字眼來顯示經文的上半部份沒有被引用,這又是誤導,因為大部分人不會翻查整節的經文。若這不是故意的誤導,為甚麼華理克有時會加「上」「下」的標號,有時卻不加呢?這必然是想隱藏將經文抽離上下文的事實。若不,他為何會這樣做呢?
第三天
在「很多人都為需要被認同要而推動」的題目下,華理克指出有人嘗試從朋友、家人及老師得到認同。他接著說:「我並不知道所有成功之道,但是我確知想要取悅每一個人註定失敗。讓別人來操縱自己的人,肯定會錯失神在你生命中的計畫。耶穌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華理克想表達的或許是好意及正確的,但他又一次錯誤引用聖經來作他想法的根據。
馬太6:24是我們稱為登山寶訓的一部分,這節是與耶穌講述要積攢財寶在天上,不是在地上,因為你的財寶在那?,你們的心也在那?之教訓放在一起的。耶穌接著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24節)
這些經文根本與想望嬴得別人的認同毫無關係。但再一次,華理克只拿經文的一部分,不引用整句經文,但在書末的附註中卻令人覺得他已給予讀者整節的經文。事實上,若有人想將第24節放在任何情境中,那他最少須要從第19節讀至第34節,因為第25節是以「所以」開首,它就將之前的經文串聯起來,並為耶穌的言論及思想的延續。
單取用24節的首部分,並把它與試圖討人喜悅、得人認同拉的事扯上關係,這是異常差勁的解經法。
在第31頁底採用《信息版聖經》(The Message)翻譯的箴言13:7,完全失卻了原本的意義。
《信息版聖經》說:「虛假炫耀,卻是貧乏可憐,簡樸清淡,卻有豐盛生命。」
The LITV版本說:「有些人充作富裕,卻一無所有;有些人充作貧窮,卻大有錢財。」
The NIV 版本說:「有人扮裝富裕,卻一無所有;有人扮裝貧窮,卻大有錢財。」
(譯者按:和合本譯作「假作富足的,卻一無所有;裝作貧窮的,卻廣有財物。」
你們可以看到,《信息版聖經》對這節的翻譯差強人意。
其實在第一天(第19頁),我們也看到同樣的問題。《信息版聖經》翻譯馬太16:25有誤導的成份。它說:「單靠自己是徒然的,自我奉獻和犧牲才是覓得真正自己的良方,亦是我(耶穌)的方法。」
ASV版本說:「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將要失喪它;凡為我的緣故失去他生命的,將要得著它。」
NIV版本說:「因為凡想要救自己生命的將要失喪它;但凡為我失去他生命的,將要得著它。」
(譯者按:和合本譯作「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
分別多麼大!
第五天
在「生命是一項測試」這副標題下,華理克用希西家王作為例子(第43頁)。他說:「這件事神離開他,要試驗他,好知道他心內如何。」(代下32:31)。希伯來文所用的「試驗」這字是 'nasa' (去測試,去證實某人的德行或忠心),這一次的經文應用是正確的。但是,在下一頁(第44頁),仍在那副標題下,華理克說:「可喜的是神要你勝過這些人生的考驗,因此,他絕不容許你面臨的考驗大過他所給你去應付的恩典」,他接著便引用Today's English Version (譯者按:中文版是用聖經新譯本) 來引文:「你們所受的試探(英 文譯本是test),無非是人受得起的。上帝是信實的,他心不容許你們受試探(tested)過於你們抵受得住的,而且在受試探(put to the test)的時候,必定給你們一條出路,使你們能忍受得住。」(林前10:13)
問題是,現代英文版本翻譯”test”是不正確的,希臘原文是"peirasmos",即是temptation (試探)的意思。這節文不像在列王紀下神試驗希西家王,哥林多前書的經文是關於我們被魔鬼或罪惡試探。將兩段聖經連繫起來去假設神有時也會試驗我們,如華理克在這教導所說的,是完全錯誤的。
這兩節文中所發生的其實是非常不同的兩件事。一個是試驗,另一個是試探。當我們受試驗是神是會負責,但我們受試探卻不是出於神。雅各書1:13-14說:「人被試探,不可說:『我是被神試探』;因為神不能被惡試探,他也不試探人。各但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
用林前10:13關於受試探的經文應用於受試驗的情況中,這是斷章取義的。此外,在第27天(第209)頁,在「戰勝試探」的標題下,華理克提及試探時,再次用相同的經文,但換了一個不同的版本使該節經文說出他當日想要說的。他這次採用的翻譯是New Living Translation,因為它是用temptation這個字(這次是正確的)而不用tested那個字。這是故意操縱聖經來達到自己目的。
華理克接著開始一個新副標題,叫作「人生是一個信託」。他在第44頁底說:「神給人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管理並照顧神在世上的東西。他從來沒有廢除這個角色,這也是我們今天人生的目的之一。我們應視所享用的每一樣東西為神所託付的。」他接著便引用林前4:7下作參考。華理克說得對,人類是負責看管大地,他引用的經文也是正確的(創1:28)。可是他為加強他論點之說服力而引用的林前4:7下,卻是他在第五天所討論的毫無關係。他又再一次將經文抽離上下文來加重他說話的份量。
林前的這節聖經是保羅對驕傲及自滿發出溫和的警告及責備的一部分。這段聖經是指向在哥林多教會那些恃著他們是從某人信主及受洗而自誇的信徒,然而保羅卻願意他們想到使他們與人不同的是神,而不是人,其實他們從不同的工人或使徒得著及享受的恩典都是出於神,因此他們不應該自高自大。事實上,這是保羅在1:11-17所說的延續,因為有人說:「『我是屬保羅的』;『我是屬磯法的』;『我是屬基督的』」(12節)。其餘的經文我讓你們自己去讀。(13-17節)。
保羅不是要說明我們有責任去看管神的「東西」(第44頁)的道理,他是處理哥林多教會信徒從神那?藉著使徒得著的救恩而起驕傲的問題。
第七天
這天清楚向我們顯明了關於救恩不合聖經之教導。第58頁所陳述的華理克版本的福音令人深切的苦惱。第一至第六日似乎是為第七日的信息舖排,並假設那些仍未信主的讀者已經預備好邀請耶穌進入他們的心。他接著給予他們一個禱文邀禱告去「接受救恩」。這個禱文就是「耶穌,我相信你,我接受你。」之後他補充說:「假如你剛才誠意禱告,恭喜你!歡迎你加入神的大家庭!」我們不知道你的感受如何,但我的心卻是因這假福音極為憂傷,它根不是福音!
悔改在哪??最偉大的傳福音使者耶穌傳悔改之道。(太4:17)。彼得傳悔改之道。(徒2:38)。保羅也是傳悔改之道。(徒20:21)
認罪在哪??(約壹1:9)
十字架在哪??(林前2:2)
被釘的神子在哪??(徒2:36)
洗淨我們一切罪的血在哪??(彼前1:18-19;啟1:5)
復活的主在哪??(提後2:8;路24:6)
事實是,從一天起至如今所說的內容中從沒有提及任何基督為我們作過的事。
這是非常使人傷心的所謂「投其所好」(seeker friendly)迷惑。我最近讀過雅各馬唐納(James McDonald)所寫的一句話。那是他對「投其所好」運動的回應,我很喜歡他的評語:「投其所好運動,副標題:如何將你的教會充滿稗子。」
那個評語比華理克整個的「非福音」表達了更多事實。比華理克的「非福音」更加令人傷心的是,成千上萬的牧師及長老向他們會眾推介這書好像非常有價值似的。
第八天
我們不需走多遠便能再次發現華理克的解經問題。在「討神喜悅是向神敬拜」,他只給予我們約翰4:23中的幾個字。他說在第64頁說:「神造我們擁有這種渴望,因為神喜愛敬拜他的人!耶穌說:“父在尋找敬拜他的人。”」這是錯誤解釋聖經,不單是將經文抽離上下文,更是將經文斷開來切合他的目的。在書末列出經文出處的附註中沒有註明該節是出自甚麼版本聖經的。何解?在我手中有23個不同的聖經版本,包括希臘文附註及新約希臘原文聖經。我翻查每一本都沒有發現23節譯為「父在尋找敬拜他的人」,其他經文也沒有這句話。
這段經文是關於有心靈及誠實去敬拜神,而這些人正是神所尋找的。華理克曲解了該段經文的整個意思。
在第65頁,他說:「神喜愛所有不同形式的音樂,因為不論快慢、新舊各音量大小,都是他創造的。可能你不全都喜歡,但神卻是。只要是心靈和誠實的敬拜,便是敬拜的行動。」
這是錯誤及不合聖經的。許多人喜歡嘈吵的敬拜、搖滾樂的敬拜,以及其他令神不悅的音樂形式是為了滿足自己尋求快樂的慾望。神沒有如華理克所假設,創作所有類型的音樂。音樂本身可以說是從神來的一個恩賜,但神沒有創作搖滾樂或饒舌音樂(Rap music)或鄉村音樂及其他像它們出於人的淫蕩及罪性的音樂。
希作來書12:28-29說:「所以我們既得了不能震動的國,就當感恩,照神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事奉或譯敬拜)神。因為我們的神乃是烈火。」第29節是直接引用申命記4:24,當摩西警告以色列民關於拜偶像之時,他就這樣說:「因為耶和華—你的神乃是烈火,是忌邪的神。」令我們注意的是,希伯來書作者將這節經文放在那還境中作為對教會敬拜神的警告。我們最好更多明白甚麼是神喜悅的敬拜。我們敬拜中若有任何一部分是為了自己的享受、自己的高興或自己的娛樂,就不是合神心意的敬拜,因為著重點不是在神身上,而是在於自己身上。這樣作就不是「心靈和誠實」的敬拜。
請記著我引用華理克第一本《標竿》系列書籍的那些說話。在《直奔標竿:目標導向的教會》(Purpose Driven ? Church)他鼓勵年輕的牧師用爵士樂或搖滾樂取代那些古老的教會音樂,使他們的會眾生動起來。他鼓勵教會要模仿文化及使教會配合起來。請問這如何與「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以及「你們這些淫亂的人哪,豈不知與世俗為友就是與神為敵嗎?所以凡想要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神為敵了。」(雅4:4)等經文相合呢?
華理克又在《直奔標竿:目標導向的教會》說:「計劃出你想望崇拜要帶出的氣氛,然後就創造它。」(第264頁)。在我來說,這似乎是人的操縱,聖靈帶領的敬拜在哪??
「我們用古典音樂、鄉村音樂、爵士音樂、搖滾音樂、雷蓋音樂、舒情音樂,甚至饒舌音樂。會眾永不知道下次的是甚麼。結果是我們沒有令任何人歡喜。所以我們將音樂轉為一種—搖滾!我們經時在報章被指為一間喜愛搖滾的教會!我們採用我們教會中大部分人喜愛在電台收聽的那類音樂。」(第285頁)
「因著我們的音樂,成千上萬的人都被吸引來了。」(第285頁)。很有趣,我還以為耶穌才是其吸引力。
「馬鞍峰教會現在有一隊完善的流行/搖滾樂團。」(第290頁)
「有時我會想到我們會多接觸多少人,若在我們早年的聚會中已經有MIDI質素的音樂。」
這顯出他一直是強調那種類型的音樂最為會眾想望及喜愛,過於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神。華理克在《標竿人生》所說的好像與《直奔標竿:目標導向的教會》完全不同。一方面他說我們應該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神,但另一方面他又提倡給予會眾他們所喜歡的。以人為中心的敬拜就不是以神為中心的敬拜。
結語
我抽取這書的首八天來分析,因為這已經顯示了該書的論調及問題了。這些問題不止於那八天,而充滿著本書。我相信分析整本書也沒有多大用處,因為任何頭腦開明及真正愛主話語的人已經能從本文中發現很大的問題,不單是該書有問題,華理克的神學及解經也有問題。
我不推薦這書。我知道有些人會覺得本分析文是吹毛求疵及缺乏愛心,畢竟該書也有一些很好的論點。亦有些人會說我們不應論斷,而有些經文也是講到我們不要論斷別人。我也承認這一點。但那些經文不是關於判別教義、假教師及假先知的。事實上,新約聖經針對錯謬教義的篇幅比針對錯謬行為的多一倍。何解?因為錯誤的教義會導致錯誤的行為。實際上保羅亦曾經指名道姓的提到那些傳錯誤教訓的人。提後2:17-18、提後4:14、提前1:20以及加1:8-9保羅說:「但無論是我們,是天上來的使者,若傳福音給你們,與我們所傳給你們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我們已經說了,現在又說,若有人傳福音給你們,與你們所領受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
最沒有愛心的事就是我們不去警告人那些錯誤的教導。耶穌吩咐信徒「不可按外貌斷定是非,總要按公平斷定是非。」(約7:24)。聖經非常清楚地及重複地指出人有被迷惑的可能。假教師不單「欺哄人」,也是「被人欺哄」。(提後3:13)。神要求我們要分辨教義及道理。神盼望教會得著保護,免受假教師及其教導所影響(徒20:27-31、提後3:13、約壹4:1-6)。當我們去分辯並將所有教訓帶回聖經的亮光下,這實際上就不是我們去論斷,而是神的話語本身去論斷。準繩必須是從天上從神那?來。那任何教導不與神的話相符,它就是錯謬的教導,我們必須避開它。
又會有人說:「只要它能帶出好的東西,有些人受感動,它就可以接受吧。」我們通常用這個論據使我們感覺好些,我們可以藉此逃避面對神絕對的真理。
但神從來亦永遠不會用結果判斷事情。他只會用祂真理的亮光來判斷事情。
父神是獨一的真神。(耶10:1;約17:3)
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約14:6)
聖靈第一及首要是真理的聖靈。(約壹5:6)
既然神的三個位格都是真理,神如何能接受不是真理的事情呢?這樣作就是與神的所是相違。有些人受感動之事實並不是神賜福或那事很有價值的象徵。這只是神成就祂自己的應許,祂的話不會徒然返回。(賽55:11)。
Merv Tucker
華理克是加州馬鞍峰教會的牧師,亦是暢銷系列書《直奔標竿:目標導向的教會》(The Purpose Driven? Church)及《標竿人生》(The Purpose Driven ? Life)的作者。《直奔標竿:目標導向的教會》一書的主要對象是牧師及教會領袖,現在的《標竿人生》,華理克將注意力轉移到平信徒身上。自從該書在2002年出版以後,數以千計的教會採用過或正在採用此書去推行一個名為「標竿人生40日」的運動。
華理克也許是一位誠懇的基督教牧師,而他的著作對今天的信徒也能帶出一些實際的真理。然而,該書雖有一些頗正面的地方,但它被推銷為「屬靈旅程」的事實,卻叫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所有的錯謬都該在聖經的亮光下揭示出來。華理克用了很多聖經學者稱之為「斷章取義法」(proof texting),意思即是他經常經節抽離上下文,去支持他的論點或增加說服力。
在該書的附錄三中,華理克解釋他用了15個不同聖經翻譯版本。他說:「不論譯本如何貼切,都有其局限。」這也許是對的。但用15個不同的譯本,而他們許多都是意譯及自由翻譯,這卻不是很好的學術性策略。用不同譯本聖經可能有助讀經,但當使用意譯及自由翻譯的譯本時,原文意思就可能失去。
請不要誤解我的意思,自由翻譯版本如The Message,或意譯版本如The Living Bible, The New Living Bible (譯者按:中文版主要採用當代聖經、現代中文譯文及聖經新譯本),它們都 有其地位,但只是在它們與原本意思吻合那部分才是這樣。你們將會看到,它們某些地方並不是這樣。當我們嚴肅地研究時,最好只採用兩三個可靠的版本,並一路沿用它們。當某一節有些難明的地方,可給予一些解釋及亮光,這才是好的解經法。
華理克在附錄三的末端說:「有時我僅列出要旨經文,並沒有全句引用。我這樣做是效法基督的榜樣,主耶穌與門徒引用舊約經典時,只引用能顯示真理的部分經節。」
然而,耶穌及使徒引用舊約經節時並沒有抽離上下文的意思,這點是華理克須要注意的。
引言
華理克在第9頁中說:「每當神要預備人去成就他的目的時,他往往使用四十天的時間:
挪亞的生命被四十天的雨所改變。
摩西在西乃山上四十天的經歷改變了他的一生。
以色列探子四十天在應許之地,生命被改變。
大衛因著歌利亞四十日的挑戰生命被改變。
以利亞仗著神的一頓飯走了四十天,生命更新而改變。
尼尼微城的人因著神給予的四十天機會而悔改,生命得改變。
主耶穌在曠野經歷四十天的考驗,得著力量。
使徒因著復活的主向他們顯現並同在四十天,生命被改變。」
這是錯誤地解釋聖經。聖經沒有教導當神要用某些人時祂要用四十天,如華理克所提議的。
「挪亞的後代記在下面。挪亞是個義人,在當時的世代是個完全人。挪亞與神同行。」(創6:9)。四十日的雨根本不是用來改造挪亞,像華理克所錯誤地提議。挪亞在下雨前已經預備好了;他花了約一百年去造方舟並傳義道。「神也沒有寬容上古的世代,曾叫洪水臨到那不敬虔的世代,卻保護了傳義道的挪亞一家八口。」(彼後2:5)
四十天的大雨是神用來審判那個邪惡又強暴的世代,不是用來預備及改造挪亞的時間。「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耶和華說:我要將所造的人和走獸,並昆蟲,以及空中的飛鳥,都從地上除滅,因為我造他們後悔了。惟有挪亞在耶和華眼前蒙恩。挪亞的後代記在下面。挪亞是個義人,在當時的世代是個完全人。挪亞與神同行。挪亞生了三個兒子,就是閃、含、雅弗。世界在神面前敗壞,地上滿了強暴。神觀看世界,見是敗壞了;凡有血氣的人在地上都敗壞了行為。神就對挪亞說:『凡有血氣的人,他的盡頭已經來到我面前;因為地上滿了他們的強暴,我要把他們和地一併毀滅。』」(創6:5-13)
摩西不是如華理克所說,被召上西乃山給神改造。摩西已經從一個任性的,曾殺害一個埃及人的青年希伯來人,在他為岳父牧養羊群的四十年中改變過來。當摩西仍在埃及的時候已經知道神是叫他拯救祂的百姓,但他們卻不明白。「他將到四十歲,心中起意去看望他的弟兄以色列人;到了那裡,見他們一個人受冤屈,就護庇他,為那受欺壓的人報仇,打死了那埃及人。他以為弟兄必明白神是藉他的手搭救他們;他們卻不明白。」(徒7:23-25)。摩西的問題,像今天許多教會一樣,就是企圖用自己的力量去作工。我們驚訝在與神獨處的四十年中祂是如何改造一個人。
摩西在何時預備好被神呼召去作工?
當祂在燒著的荊棘叢中遇到神的時候。從神當時對摩西所說的話我們就清楚知道了:「故此,我要打發你去見法老,使你可以將我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出3:10)。留意摩西在十一節的回應:「摩西對神說:『我是什麼人,竟能去見法老,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呢﹖』」(出3:11)。哦!那年青急燥的摩西已經死去了,現在神有的是一個可用可差的人,一個真正謙卑的人,「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民12:3)
摩西上西乃山不是要受神的改造,聖經清楚明他上去是接受律法及遵從神的吩咐。主對摩西說:「耶和華對摩西說:『你上山到我這裡來,住在這裡,我要將石版並我所寫的律法和誡命賜給你,使你可以教訓百姓。』」(出24:12)。摩西是否在山上四十晝夜?是!但不是為了被改造,而是更加著重於明白神「到我這裡來」的命令。(12節)
華理克又說:「以色列探子四十天在應許之地,生命被改變。」他們果真如此!十個探子回來後向百姓報惡信,顯出他們的不信。這惡信使以色列人反叛轉離神。只有約書亞及迦勒仍然忠心於主。事實上,民數記說:「惟獨我的僕人迦勒,因他另有一個心志,專一跟從我,我就把他領進他所去過的那地;他的後裔也必得那地為業。」(民14:24)。對於那十個探子來說,在迦南地的四十天實在要付上何等大的代價,因他們所報的惡信,而被神擊打滅亡了:「這些報惡信的人都遭瘟疫,死在耶和華面前。」(37節)。以色列人亦要飄流曠野,一年頂一日:「按你們窺探那地的四十日,一年頂一日,你們要擔當罪孽四十年,就知道我與你們疏遠了。」(34節)
華理克宣稱大衛因歌利亞四十天的挑戰而被改造也是牽強附會的。
若華理克先生將這主張放回當時的聖經情境中,他該會發現大衛是受祂父親所差遣,帶一些食物給在掃羅軍中的哥哥們。大衛在歌利亞向以色列辱罵及挑戰的最後一日才來到。他更加不知道之前所發生的事。當他來到戰線之時,他的心就因這未受割禮的非利士人向永生神的軍隊罵陣大為激憤。
大衛不是因歌利亞四十天的辱罵而改變的。大衛是合神心意的人。事實上,我們發現當撒母耳膏立大衛作王的那日起,神的靈已經有能地降在他身上:「撒母耳就用角裡的膏油,在他諸兄中膏了他。從這日起,耶和華的靈就大大感動大衛。撒母耳起身回拉瑪去了。」(撒上16:13)」。
我們又被引導相信以利亞因著神給他一頓能維持四十天力量的飯因而改變。我對神能給予一頓能維持四十天、甚至八十天力量的飯毫不懷疑,但這段經文根本不是講及這些。
當以利亞到達何烈山時,他進入了一個山洞過夜。神的話臨到以利亞:「以利亞啊,你在這?做什麼?」這個問題的目的要在顯出隱藏在以利亞心?的思想及感受。以利亞回答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王上19:10)。以利亞的說話充滿了灰心絕望,亦含著一種報復的心情,他認為神應該立刻刑罰那些拜偶像的人。因為以利亞看不到他的熱心帶出甚麼結果,就認為一切都完了。可憐的以利亞想用狂風去改變事物,但有時神卻喜用柔和的方式來顯出祂的恩典。
當他在與神相遇的經歷中明白到這些事實,他就能夠返回神所指引的道上。這與那頓能維持四十天力量的飯毫無關係。那頓飯與那四十天的路程從沒有改變以利亞的狀況。
我思想這段經文好一段時間,它的意思是何等的豐富。請你們自行翻閱。(王上19)
當約拿在尼尼微城中宣布神即將在四十天內審判尼尼微城並其完全毀滅,整個城的人都悔改了。這是關於神的審判,以及那城的人披麻蒙灰的悔改而得著暫時恩免的事。當神看見他們悔改及他們如何轉離惡道,祂便憐憫他們,並不將所說的災降與他們。(拿3:10)。我們知道不久後尼尼微城終於因著它的罪行而被神消滅了。
華理克主張主在曠野四十天中得著能力。這又是誤解聖經。事實是,四卷福音有三卷清楚地指出當耶穌受浸時聖靈有形體地降在主身上。約翰福音告訴我們施洗約翰看見聖靈降下到在主身上,他亦因這事件知道耶穌是誰。「約翰又作見證說:『我曾看見聖靈,彷彿鴿子從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我先前不認識他,只是那差我來用水施洗的、對我說:你看見聖靈降下來,住在誰的身上,誰就是用聖靈施洗的。我看見了,就證明這是神的兒子。』」(約1:32-34)
耶穌是在受浸時被聖靈充滿而得著能力的,不是從曠野四十天的試探及試煉來的,那是按著天父的安排,被聖靈引導,要兒子去完成的。路加福音說:「耶穌滿有聖靈的能力,回到加利利;他的名聲就傳遍了四方。」(路4:14),但沒有證據證明耶穌是在那四十天得著能力。反而主被聖靈充滿而得著能力卻有很清楚的聖經根據。祂何時被聖靈充滿呢?就是在祂受浸之時。
華理克企圖令我們相信門徒在耶穌復活後的四十天相處而改變。這又是缺乏聖經證明。事實是在五旬節那天開始,門徒始由害怕膽怯的人變為勇敢的傳道者。是因著聖靈的降臨他們才被改造過來。「我要將我父所應許的降在你們身上,你們要在城裡等候,直到你們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路24:49);「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
聖經沒有教導神會用四十天去預備人去作工。這是濫用經文去試圖說服讀者該書的重要性。
四十這個數字的確有其重要性;它主要是與試探、試煉及審判有關。
四十天的大雨是為著審判。
摩西四十年的曠野生活是要試驗、訓練及使他謙卑。
歌利亞四十天的辱罵是要試驗及試煉以色列。
以色列在曠野的四十年是因為神的試驗及審判。
摩西在西乃山接受律法的四十天也是關於試驗神的子民,看他們會否在摩西死後仍然向神忠心,若不然,神的審判便會臨到。
第二天
華理克在第22頁中?:「你的父母未必有計劃地將你生下,但神卻是。」在現今的世界,成千上萬的嬰兒在婚姻以外而出生,以上的話將這些出生直接歸因於神的旨意,以致神要對因罪而誕生之事負責。然而,神沒有並計劃嬰孩在婚姻以外出生。這些出生是犯罪的結果,不是神的計劃。
華理克將詩篇138:8上半節(「耶和華必成全關乎我的事」)抽離上下文來作該日的思想。
他首先建立一個神計劃你的架構,說神沒有對你的出生感到驚奇,然後他說:「你活著是因為神定意要創造你!」將這話與詩篇138:8扯上關係是錯誤的。這節詩篇是關於大衛的神將大衛從他仇敵中拯救出來。「我雖行在患難中,你必將我救活;我的仇敵發怒,你必伸手抵擋他們;你的右手也必救我。」(7節)
華理克只引用第八節的上半部分,這樣作就使以大衛的請求「耶和華啊,你的慈愛永遠長存!求你不要離棄你手所造的」為結尾的整節經文的原意誤解了。
又一次,在第23頁他強調雖然有些孩童在罪中出生的,他們也是神所計劃的。這並不可能的。神不會計劃罪或參與其中。神的旨意是要孩童在婚姻的架構內出生,但若他們不是,神對他們的愛就如祂對所有人的愛一般。神在他們出生前知道他們嗎?是。神在他們母腹中將他們編造起來嗎?是。祂計劃私生子女嗎?不是,他們是罪的結果。
華理克在24頁繼續他的主題。他說:「他創造你的動機是因為他愛你。」不錯,這說法部分是對的,但他引用「當世界的根基未立定之先,神已經計畫並且揀選我們,讓我們成為他愛的焦點」(弗1:4上《信息版聖經》)這節經文來作支持,這是很明顯地誤用聖經。再一次,他將經文抽離上下文,只用半節經文來作引證。
這節文是關於神對相信的人主權的揀選,這是對信主的人說的。「揀選」這個字希臘文是'eklegomai',意思即是「選出、選擇」。這是關於神在信主的人顯明祂恩召的一個明確之宣言。若我們把它放在正確的情境中,我們就會看到揀選是引致聖潔及無可指責的地步。華理克不能引用這節經文叫人相信神創造及揀選所有人,因為祂愛我們。
在第25頁華理克引用一節經文「你們出生以來,我就照顧呵護你們,直到你年老髮白,我還是這樣懷抱著你!我造了你,必定照顧你。」(賽 46:3-4),但在這之前他評注說:「因為在三位一體的相交之中,神並不寂寞,但他造你是因為要向你顯明他的愛」,然後才列出經文來,這又是將經文抽離上下文去遷就他所說的;這節經文根本不是關於神創造人類來表達祂的愛,但再一次他又故意地刪去第三節的頭一部分:「雅各家,以色列家一切餘剩的要聽我言…」這是關於以色列家及雅各家的。
不只如此,華理克在書末附註中剔除了「上」這字眼來顯示經文的上半部份沒有被引用,這又是誤導,因為大部分人不會翻查整節的經文。若這不是故意的誤導,為甚麼華理克有時會加「上」「下」的標號,有時卻不加呢?這必然是想隱藏將經文抽離上下文的事實。若不,他為何會這樣做呢?
第三天
在「很多人都為需要被認同要而推動」的題目下,華理克指出有人嘗試從朋友、家人及老師得到認同。他接著說:「我並不知道所有成功之道,但是我確知想要取悅每一個人註定失敗。讓別人來操縱自己的人,肯定會錯失神在你生命中的計畫。耶穌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華理克想表達的或許是好意及正確的,但他又一次錯誤引用聖經來作他想法的根據。
馬太6:24是我們稱為登山寶訓的一部分,這節是與耶穌講述要積攢財寶在天上,不是在地上,因為你的財寶在那?,你們的心也在那?之教訓放在一起的。耶穌接著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24節)
這些經文根本與想望嬴得別人的認同毫無關係。但再一次,華理克只拿經文的一部分,不引用整句經文,但在書末的附註中卻令人覺得他已給予讀者整節的經文。事實上,若有人想將第24節放在任何情境中,那他最少須要從第19節讀至第34節,因為第25節是以「所以」開首,它就將之前的經文串聯起來,並為耶穌的言論及思想的延續。
單取用24節的首部分,並把它與試圖討人喜悅、得人認同拉的事扯上關係,這是異常差勁的解經法。
在第31頁底採用《信息版聖經》(The Message)翻譯的箴言13:7,完全失卻了原本的意義。
《信息版聖經》說:「虛假炫耀,卻是貧乏可憐,簡樸清淡,卻有豐盛生命。」
The LITV版本說:「有些人充作富裕,卻一無所有;有些人充作貧窮,卻大有錢財。」
The NIV 版本說:「有人扮裝富裕,卻一無所有;有人扮裝貧窮,卻大有錢財。」
(譯者按:和合本譯作「假作富足的,卻一無所有;裝作貧窮的,卻廣有財物。」
你們可以看到,《信息版聖經》對這節的翻譯差強人意。
其實在第一天(第19頁),我們也看到同樣的問題。《信息版聖經》翻譯馬太16:25有誤導的成份。它說:「單靠自己是徒然的,自我奉獻和犧牲才是覓得真正自己的良方,亦是我(耶穌)的方法。」
ASV版本說:「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將要失喪它;凡為我的緣故失去他生命的,將要得著它。」
NIV版本說:「因為凡想要救自己生命的將要失喪它;但凡為我失去他生命的,將要得著它。」
(譯者按:和合本譯作「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
分別多麼大!
第五天
在「生命是一項測試」這副標題下,華理克用希西家王作為例子(第43頁)。他說:「這件事神離開他,要試驗他,好知道他心內如何。」(代下32:31)。希伯來文所用的「試驗」這字是 'nasa' (去測試,去證實某人的德行或忠心),這一次的經文應用是正確的。但是,在下一頁(第44頁),仍在那副標題下,華理克說:「可喜的是神要你勝過這些人生的考驗,因此,他絕不容許你面臨的考驗大過他所給你去應付的恩典」,他接著便引用Today's English Version (譯者按:中文版是用聖經新譯本) 來引文:「你們所受的試探(英 文譯本是test),無非是人受得起的。上帝是信實的,他心不容許你們受試探(tested)過於你們抵受得住的,而且在受試探(put to the test)的時候,必定給你們一條出路,使你們能忍受得住。」(林前10:13)
問題是,現代英文版本翻譯”test”是不正確的,希臘原文是"peirasmos",即是temptation (試探)的意思。這節文不像在列王紀下神試驗希西家王,哥林多前書的經文是關於我們被魔鬼或罪惡試探。將兩段聖經連繫起來去假設神有時也會試驗我們,如華理克在這教導所說的,是完全錯誤的。
這兩節文中所發生的其實是非常不同的兩件事。一個是試驗,另一個是試探。當我們受試驗是神是會負責,但我們受試探卻不是出於神。雅各書1:13-14說:「人被試探,不可說:『我是被神試探』;因為神不能被惡試探,他也不試探人。各但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
用林前10:13關於受試探的經文應用於受試驗的情況中,這是斷章取義的。此外,在第27天(第209)頁,在「戰勝試探」的標題下,華理克提及試探時,再次用相同的經文,但換了一個不同的版本使該節經文說出他當日想要說的。他這次採用的翻譯是New Living Translation,因為它是用temptation這個字(這次是正確的)而不用tested那個字。這是故意操縱聖經來達到自己目的。
華理克接著開始一個新副標題,叫作「人生是一個信託」。他在第44頁底說:「神給人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管理並照顧神在世上的東西。他從來沒有廢除這個角色,這也是我們今天人生的目的之一。我們應視所享用的每一樣東西為神所託付的。」他接著便引用林前4:7下作參考。華理克說得對,人類是負責看管大地,他引用的經文也是正確的(創1:28)。可是他為加強他論點之說服力而引用的林前4:7下,卻是他在第五天所討論的毫無關係。他又再一次將經文抽離上下文來加重他說話的份量。
林前的這節聖經是保羅對驕傲及自滿發出溫和的警告及責備的一部分。這段聖經是指向在哥林多教會那些恃著他們是從某人信主及受洗而自誇的信徒,然而保羅卻願意他們想到使他們與人不同的是神,而不是人,其實他們從不同的工人或使徒得著及享受的恩典都是出於神,因此他們不應該自高自大。事實上,這是保羅在1:11-17所說的延續,因為有人說:「『我是屬保羅的』;『我是屬磯法的』;『我是屬基督的』」(12節)。其餘的經文我讓你們自己去讀。(13-17節)。
保羅不是要說明我們有責任去看管神的「東西」(第44頁)的道理,他是處理哥林多教會信徒從神那?藉著使徒得著的救恩而起驕傲的問題。
第七天
這天清楚向我們顯明了關於救恩不合聖經之教導。第58頁所陳述的華理克版本的福音令人深切的苦惱。第一至第六日似乎是為第七日的信息舖排,並假設那些仍未信主的讀者已經預備好邀請耶穌進入他們的心。他接著給予他們一個禱文邀禱告去「接受救恩」。這個禱文就是「耶穌,我相信你,我接受你。」之後他補充說:「假如你剛才誠意禱告,恭喜你!歡迎你加入神的大家庭!」我們不知道你的感受如何,但我的心卻是因這假福音極為憂傷,它根不是福音!
悔改在哪??最偉大的傳福音使者耶穌傳悔改之道。(太4:17)。彼得傳悔改之道。(徒2:38)。保羅也是傳悔改之道。(徒20:21)
認罪在哪??(約壹1:9)
十字架在哪??(林前2:2)
被釘的神子在哪??(徒2:36)
洗淨我們一切罪的血在哪??(彼前1:18-19;啟1:5)
復活的主在哪??(提後2:8;路24:6)
事實是,從一天起至如今所說的內容中從沒有提及任何基督為我們作過的事。
這是非常使人傷心的所謂「投其所好」(seeker friendly)迷惑。我最近讀過雅各馬唐納(James McDonald)所寫的一句話。那是他對「投其所好」運動的回應,我很喜歡他的評語:「投其所好運動,副標題:如何將你的教會充滿稗子。」
那個評語比華理克整個的「非福音」表達了更多事實。比華理克的「非福音」更加令人傷心的是,成千上萬的牧師及長老向他們會眾推介這書好像非常有價值似的。
第八天
我們不需走多遠便能再次發現華理克的解經問題。在「討神喜悅是向神敬拜」,他只給予我們約翰4:23中的幾個字。他說在第64頁說:「神造我們擁有這種渴望,因為神喜愛敬拜他的人!耶穌說:“父在尋找敬拜他的人。”」這是錯誤解釋聖經,不單是將經文抽離上下文,更是將經文斷開來切合他的目的。在書末列出經文出處的附註中沒有註明該節是出自甚麼版本聖經的。何解?在我手中有23個不同的聖經版本,包括希臘文附註及新約希臘原文聖經。我翻查每一本都沒有發現23節譯為「父在尋找敬拜他的人」,其他經文也沒有這句話。
這段經文是關於有心靈及誠實去敬拜神,而這些人正是神所尋找的。華理克曲解了該段經文的整個意思。
在第65頁,他說:「神喜愛所有不同形式的音樂,因為不論快慢、新舊各音量大小,都是他創造的。可能你不全都喜歡,但神卻是。只要是心靈和誠實的敬拜,便是敬拜的行動。」
這是錯誤及不合聖經的。許多人喜歡嘈吵的敬拜、搖滾樂的敬拜,以及其他令神不悅的音樂形式是為了滿足自己尋求快樂的慾望。神沒有如華理克所假設,創作所有類型的音樂。音樂本身可以說是從神來的一個恩賜,但神沒有創作搖滾樂或饒舌音樂(Rap music)或鄉村音樂及其他像它們出於人的淫蕩及罪性的音樂。
希作來書12:28-29說:「所以我們既得了不能震動的國,就當感恩,照神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事奉或譯敬拜)神。因為我們的神乃是烈火。」第29節是直接引用申命記4:24,當摩西警告以色列民關於拜偶像之時,他就這樣說:「因為耶和華—你的神乃是烈火,是忌邪的神。」令我們注意的是,希伯來書作者將這節經文放在那還境中作為對教會敬拜神的警告。我們最好更多明白甚麼是神喜悅的敬拜。我們敬拜中若有任何一部分是為了自己的享受、自己的高興或自己的娛樂,就不是合神心意的敬拜,因為著重點不是在神身上,而是在於自己身上。這樣作就不是「心靈和誠實」的敬拜。
請記著我引用華理克第一本《標竿》系列書籍的那些說話。在《直奔標竿:目標導向的教會》(Purpose Driven ? Church)他鼓勵年輕的牧師用爵士樂或搖滾樂取代那些古老的教會音樂,使他們的會眾生動起來。他鼓勵教會要模仿文化及使教會配合起來。請問這如何與「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以及「你們這些淫亂的人哪,豈不知與世俗為友就是與神為敵嗎?所以凡想要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神為敵了。」(雅4:4)等經文相合呢?
華理克又在《直奔標竿:目標導向的教會》說:「計劃出你想望崇拜要帶出的氣氛,然後就創造它。」(第264頁)。在我來說,這似乎是人的操縱,聖靈帶領的敬拜在哪??
「我們用古典音樂、鄉村音樂、爵士音樂、搖滾音樂、雷蓋音樂、舒情音樂,甚至饒舌音樂。會眾永不知道下次的是甚麼。結果是我們沒有令任何人歡喜。所以我們將音樂轉為一種—搖滾!我們經時在報章被指為一間喜愛搖滾的教會!我們採用我們教會中大部分人喜愛在電台收聽的那類音樂。」(第285頁)
「因著我們的音樂,成千上萬的人都被吸引來了。」(第285頁)。很有趣,我還以為耶穌才是其吸引力。
「馬鞍峰教會現在有一隊完善的流行/搖滾樂團。」(第290頁)
「有時我會想到我們會多接觸多少人,若在我們早年的聚會中已經有MIDI質素的音樂。」
這顯出他一直是強調那種類型的音樂最為會眾想望及喜愛,過於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神。華理克在《標竿人生》所說的好像與《直奔標竿:目標導向的教會》完全不同。一方面他說我們應該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神,但另一方面他又提倡給予會眾他們所喜歡的。以人為中心的敬拜就不是以神為中心的敬拜。
結語
我抽取這書的首八天來分析,因為這已經顯示了該書的論調及問題了。這些問題不止於那八天,而充滿著本書。我相信分析整本書也沒有多大用處,因為任何頭腦開明及真正愛主話語的人已經能從本文中發現很大的問題,不單是該書有問題,華理克的神學及解經也有問題。
我不推薦這書。我知道有些人會覺得本分析文是吹毛求疵及缺乏愛心,畢竟該書也有一些很好的論點。亦有些人會說我們不應論斷,而有些經文也是講到我們不要論斷別人。我也承認這一點。但那些經文不是關於判別教義、假教師及假先知的。事實上,新約聖經針對錯謬教義的篇幅比針對錯謬行為的多一倍。何解?因為錯誤的教義會導致錯誤的行為。實際上保羅亦曾經指名道姓的提到那些傳錯誤教訓的人。提後2:17-18、提後4:14、提前1:20以及加1:8-9保羅說:「但無論是我們,是天上來的使者,若傳福音給你們,與我們所傳給你們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我們已經說了,現在又說,若有人傳福音給你們,與你們所領受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
最沒有愛心的事就是我們不去警告人那些錯誤的教導。耶穌吩咐信徒「不可按外貌斷定是非,總要按公平斷定是非。」(約7:24)。聖經非常清楚地及重複地指出人有被迷惑的可能。假教師不單「欺哄人」,也是「被人欺哄」。(提後3:13)。神要求我們要分辨教義及道理。神盼望教會得著保護,免受假教師及其教導所影響(徒20:27-31、提後3:13、約壹4:1-6)。當我們去分辯並將所有教訓帶回聖經的亮光下,這實際上就不是我們去論斷,而是神的話語本身去論斷。準繩必須是從天上從神那?來。那任何教導不與神的話相符,它就是錯謬的教導,我們必須避開它。
又會有人說:「只要它能帶出好的東西,有些人受感動,它就可以接受吧。」我們通常用這個論據使我們感覺好些,我們可以藉此逃避面對神絕對的真理。
但神從來亦永遠不會用結果判斷事情。他只會用祂真理的亮光來判斷事情。
父神是獨一的真神。(耶10:1;約17:3)
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約14:6)
聖靈第一及首要是真理的聖靈。(約壹5:6)
既然神的三個位格都是真理,神如何能接受不是真理的事情呢?這樣作就是與神的所是相違。有些人受感動之事實並不是神賜福或那事很有價值的象徵。這只是神成就祂自己的應許,祂的話不會徒然返回。(賽55:11)。
聖經希臘文釋義-羅馬10-12-關懷者
羅馬書第十章
一、「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4)
「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著義。」(和合本)
「其實基督乃是律法的終極,叫一切信的人都歸於義的。」(呂振中)
「原來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的都得著義。」(恢復本)
「其實,基督已經終止了法律的功效,使一切信他的人都得以成為義人。」(現中)
「總結」原文是τελο?(telos),意思是結局、總結、終結、結束。
依上下文看,保羅在這?給我們看見,律法到基督就結束了,律法時代性的功用已經過去,神以律法對待人的原則也已過去。他說以色列人「…向神有熱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識;因為不知道神的義,想要立自己的義,就不服神的義了。 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著義。」(2?4)所以,人得稱為義是因信基督,不是因行律法。從前神要摩西對以色列人說:「…你們要守我的律例典章;人若遵行,就必因此活著,我是耶和華。」(利十八5)那時,摩西絕不是欺騙神的百姓,只是他們信不來,也不明白人憑自己根本遵行不來神的律法,也無法藉著行律法滿足神公義的要求。人若想要以行律法來討神的喜悅,只有帶來律法的咒詛,因為律法的義只能「成就在我們這不照著肉體,只照著靈而行的人身上。」(羅八4)所以保羅說:「摩西寫著說:『人若行那出於律法的義,就必因此活著。』惟有出於信心的義…」(十5,6)叫人「心?相信,就可以稱義,口?承認,就可以得救。」(10)他說:「我們曉得律法上的話,都是對律法以下之人說的,好塞住各人的口,叫普世的人都伏在神審判之下,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三19,20)又說:「…人稱義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穌基督;…我們因信基督稱義,不因行律法稱義,因為凡有血氣的,沒有一人因行律法稱義。」(加二16)又說:「但這信還未來以先我們被看守在律法之下,直圈到那將來的信顯明出來;這樣,律法是我們訓蒙的師傅,引我們到基督那?,使我們因信稱義,但這信既然來到,我們從此就不在師傅的手下了。所以,你們因信基督耶穌,都是神的兒子。」(三23?26,另譯)
可見神為人擺出二條稱義的路:一條是全守律法得稱義;一條是因信基督得稱義。前者除了基督之外,沒有一個能通過試驗,「因為凡遵守全律法的,只在一條上跌倒,他就是犯了眾條」(雅二10);後者卻是一條簡便、輕省、容易的路,人只要因信聯於基督就蒙神稱義,因為基督的來到成全了律法(太五17),並且藉著他的死,了結律法,使所有信他的人都得著神的稱義,也得著基督作我們的義。今天人若選擇行律法得稱義的路,人只得被留在受咒詛、被定罪的局面?;但人若仰臉憑信信入基督,人就進入神的稱義、恩待、憐憫並豐盛的恩慈?。
我們是從基督開始的人,不是從律法開始的人!
二、「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他對一切呼求他的人是豐富的」(12)
「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沒有分別,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和合本)
「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沒有區別?同一位主是萬人的主,豐豐富富的恩待一切呼求他的人。」(呂振中)
「因為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沒有分別,眾人同有一位主,他對一切呼求他的人是豐富的」(恢復本)
「這話是指所有的人說的,因為沒有猶太人跟外邦人的區別;上帝是萬人的主,他要豐豐富富地賜福給所有呼求他的人。」(現中)
「豐富」原文是πλουτεω(plouteo),意思是使之豐富、使之成為豐盛。又因為本字在此是用現在分詞,表示繼續不斷的動作,因此本節可以直譯為:「…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他對一切呼求他的人一直是豐富的。」
基督有測不透、追測不盡的豐富要給每一位得救、呼求他名的信徒享用。「呼求主名」是信徒非常自然的事。但「呼求主名」不是機械式的呼喊,也不是空洞、無意的呼喊。「呼求主名」是帶著強烈的情感、極深的愛慕來說出、喊著、喊出主的聖名。「呼求主名」可以小聲、輕聲、大聲、唱著、宣告、吶喊…,但人必須是回到靈中,轉到主前,才可能有正確、甜美的「呼求主名」。反之,「呼求主名」也會帶我們回到靈中,活在主前,把我們從煩雜的人事物中,紛擾的心思、心情中救拔出來,使我們住留在靈中,享受主同在的平安和安息。
我們對主認識的深淺和經歷的多寡,將決定我們享受主豐富的程度。我們對他的認識、經歷、享受…,應與日俱深、俱廣、俱高。
羅馬書第十一章
一、「激動…發憤」(11,14,十19)「惹動…妒忌」(恢復本)
「反倒因他們的過失,救恩便臨到外邦人,要激動他們發憤。…或者可以激動我骨肉之親發憤,好救他們一些人。」「我再說,以色列人不知道嗎﹖先有摩西說:我要用那不成子民的,惹動你們的憤恨;我要用那無知的民觸動你們的怒氣。」(和合本)
「因他們的過犯、拯救便臨到了外國人,好激動他們的羨妒。…或者可以激動我骨肉之親的羨妒,來救他們一些人。」「但是我說,以色列難道不明白麼?先有摩西說?『我要激動你們羨妒那不是國民的,我要惹動你們氣忿那蒙昧的國民。』」(呂振中)
「反倒因他們的過失,救恩便臨到外邦人,好惹動他們妒忌。…或者可以惹動我骨肉之親妒忌,好救他們一些人。」「但我說,以色列人不知道麼?先有摩西說,“我要用那不是國民的,惹動你們妒忌;我要用那無知的民,觸動你們發怒。”」(恢復本)
「由於他們的過犯,拯救便臨到了外邦人,使猶太人嫉妒發憤起來。…或者我也可以激發同胞的嫉妒發憤的心,藉此拯救他們當中的一些人。」「我要再問:以色列人真的不知道嗎?首先,摩西用上帝的話回答了這個問題:我要以「不算為民」的民引起你們的嫉妒,用愚昧的國來激動你們的怒氣。」(現中)
「激動…發憤」(「惹動…妒忌」)原文是παραζηλοω(parazeloo),由παρα(para)「在…旁邊」(至於字首作加強語氣之用)和ζηλοω(zeloo)「嫉妒」,或因嫉妒所生之「熱心」(羅十2,林後七7,九2,十一2)、「焦急」(約二17)、「迫切」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惹起妒忌、惹動憤恨或激起發憤。
保羅說以色列人雖然「向神有熱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識;因為不知道神的義,想要立自己的義,就不服神的義了。」(羅十2,3)他們因為拒絕福音,拒絕神的救法,救恩便臨到外邦人。「那本來不追求義的外邦人,反得了義,就是因信而得的義,但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義,反得不著律法的義。」(九30,31)神藉摩西對他們說:「我要用那不成子民的,惹動你們的憤恨;我要用那無知的民,觸動你們的怒氣。」(十19)又藉以賽亞對他們說:「沒有尋找我的,我叫他們遇見;沒有訪問我的,我向他們顯現。」(20)至於以色列人,祂說:「我整天伸手,招呼那悖逆頂嘴的百姓。」(21)保羅說:「…因他們的過失,救恩便臨到外邦人,要激動他們發憤。…或者可以激動我骨肉之親發憤,好救他們一些人。」(十一11,14)
外邦人的得救、蒙恩、蒙福,的確成為以色列人的刺激,藉此應該可以激動他們發憤,催促他們省思,逼他們回到神前求問,或者他們可以省悟過來,從神手中接過救恩來。神的心是如此盼望,就是先知、使徒也是如此盼望。但是,令人失望的是,直到救恩成功後二千年的今天,以色列人仍是向神強項。他們只有少數人是信神、信聖經的,但即使是這些,也仍是不信耶穌是基督,是彌賽亞。為此,他們整個民族付上極大的代價。雖然如此,神仍耐心等待他們的回轉。神向著他們似乎是嚴厲的;向著外邦人似乎是滿了恩慈的(22)。神好像一點「不愛惜原來的枝子」(21),「他們因為不信,所以被折下來」(20),而我們卻是「逆著性,得接在好橄欖上」(24),「一同得著橄欖根的肥汁」(17)。即便如此,神仍給他們存留恩典。「以色列人雖多如海沙,得救的不過是剩下的餘數」(九27),這是事實。「若不是萬軍之主給我們存留餘種,我們早已像所多瑪、蛾摩拉的樣子了。」(29)這是神的憐憫。「剩下的餘數」是他們強項的結果;「存留餘種」則是神的憐憫。「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十一26),這是神的信實,但這事的應驗還待將來!那時之前,聖經至少告訴我們,「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太二十四14);聖殿要重建(15);外邦人得救的數目要添滿(羅十一25);「耶路撒冷要被外邦人踐踏,直到外邦人的日期滿了」(路二十一24)。
二、「祂的判斷,何其難測,祂的蹤跡,何其難尋!」(33)
「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蹤跡何其難 尋!」(和合本)
「極深哪!上帝智慧與知識之豐富阿!他的判斷、多麼不能探索阿!他的道路、多麼追蹤不盡阿!」(呂振中)
「深哉,神的豐富、智慧和知識!祂的判斷何其難測,祂的道路何其難尋!」(恢復本)
「上帝的恩典多麼豐富!他的智慧和知識多麼深奧!誰能解釋他的決斷?誰能探測他的道路?」(現中)
「何其難測」原文是ανεξεραυνητο?(anekseraunetos),由α(a)置於字首為反義之意和εκ(eκ)「出於」,並εραυν?ω(eraυnao)「尋找」、「搜尋」、「查考」、「考察」三字複合而成,所以意思是無從尋找、無法測知。「何其難尋」原文是ανεξιχνιαστο?(aneksichniastos),由α(a)置於字首為反義之意和εκ(eκ)「出於」,並ιχνιαζω(ichniazo,其名詞為ιχνο?(ichnos))「足跡」、「腳蹤」三字複合而成,所以意思是無法追溯、不知其足跡、不知其腳蹤。
保羅說:「深哉,神的豐富、智慧和知識!祂的判斷,何其難測,祂的蹤跡,何其難尋!」(33,另譯)神在完成祂救恩工作的過程時,祂有夠用的能力和智慧,來應付一切不可能的事。歷史給我們看見,雖然幾經峰迴路轉,關鍵性的時刻祂都能化險為夷。洪水要滅全地所有的活物時,挪亞作為義人在神眼前蒙恩,不僅他和他一家人得救,所有物種的生命也得以保全(創六?八);人類集體在巴別塔敵擋背叛神時,亞伯拉罕答應神的呼召,往神應許之地邁進(十一,十二);亞伯拉罕和撒拉在不可能的情形下,憑信生了以撒(十七,十八,二十一);以色列人在埃及經過四代、四百年,又是碰上剛硬到底的法老王,但神還是藉著摩西把他們領出來(十五13?16,出一?十二);猶大國時亞哈謝王的母后亞她利雅起來勦滅王室時,大衛家的統緒幾乎完全斷絕,那時,約蘭王的女兒,亞哈謝的妹子約示巴,將亞哈謝的兒子約阿施從那被殺的王子中偷出來,把他和他的乳母都藏在臥房?,躲避亞她利雅,免去了殺身之禍,也使得大衛家的統緒得以接續不斷(王下十一),使大衛的後裔基督得以降生;猶大國被擄到巴比倫後,神照先知耶利米所預言的,使他們少部分遺民得以歸回,基督方得以降生於伯利恆(請參拉,尼二書);當以色列全體被擄,波斯帝國掌權期間,仇敵藉亞甲人哈曼要勦滅全體以色列時,神在暗中預備了末底改和女子以斯帖施行奇妙的救法(斯)…。這些只是聖經所記史實中的犖犖大端,其他的我們無法一一述說。我們要說神在一切歷史的過程,在一切的人事物中掌權,使祂的公義得以伸張,使祂的慈愛得以顯明,使祂的恩典得以臨到。
羅馬書十一章這?給我們看見,在接受救恩的事上以色列人拒絕了,救恩因此就臨到外邦人身上,表面上看來好像是神故意要以色列人失敗,好讓救恩能臨到外邦人身上。但保羅說:「…他們失腳是要他們跌倒嗎?斷乎不是!反倒因他們的過失,救恩便臨到外邦人,要激動他們發憤。若他們的過失為天下的富足,他們的缺乏為外邦人的富足,何況他們的豐滿呢?」神並未預定以色列人失腳、跌倒;祂乃是要祂的救恩從以色列臨到萬邦,因為「神願意萬人得救」(提前二4)。以色列人當時若是歡喜迎接救主基督的來臨,國度時代就要來臨,萬邦必要因她蒙福。雖然神在祂的先見?預知以色列人要拒絕救恩而失去救恩,但這並不影響祂旨意的完成。神沒有棄絕以色列人,雖然就著福音說,他們成了神和我們的仇敵;但就著揀選說,因著列祖的緣故他們仍是蒙愛的(28),「因為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29)就是神預知以色列人要拒絕救恩,棄絕神的兒子,福音仍是先傳給他們,「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約四22),「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羅一16)所以,就著整體以色列人來說,他們幾乎都拒絕了救恩,棄絕了神的兒子,但仍有少數的人得救:十二使徒、一百二十人(徒一15)、五百多位弟兄(林前十五6)、主耶穌肉身的兄弟、巴拿巴、保羅、亞波羅、西拉…。而且,今天我們手中的新約聖經也幾乎是由這班猶太信徒寫成的。正像神回應以利亞的話說:「我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羅十一4)所以,「照著揀選的恩典,還有所留的餘數。」(5)雖然大多是「頑梗不化的」(7)、心是昏迷的(8)、眼睛是昏矇的(10),但「他們若不是長久不信,仍要被接上,因為神能夠把他們從新接上。」(23)保羅說有一個奧祕是我們外邦信徒要知道的,他恐怕我們自以為聰明,那就是「以色列人有幾分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於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25,26)福音、恩典、憐憫、救恩又回到以色列人身上!當以色列全家得救時,就應驗了經上所說的話說:「必有一位救主,從錫安出來,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惡」(賽五十九20,21);又說:「我除去他們罪的時候,這就是我與他們所立的約。」(二十七9,耶三十一33,34)那時也證實了「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羅十一29)保羅接著總結的對外邦信徒說:「你們從前不順服神,如今因他們的不順服,你們倒蒙了憐恤。這樣,他們也是不順服,叫他們因著施給你們的憐恤,現在也就蒙憐恤。因為神將眾人都圈在不順服之中,特意要憐恤眾人。」(30?32)
簡單看過這些,我們真要從心深處和保羅一同說:
「 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
祂的判斷,何其難測,祂的蹤跡,何其難尋!
誰知道主的思念?誰作過祂的謀士呢?
誰是先給了祂,使祂後來償還呢?
因為萬有都是本於祂,藉著祂,歸於祂。
願榮耀歸給祂,直到永遠。阿們! 」 (33?36)
羅馬書第十二章
一、「不要模倣這個世代」或「不要一直被模成這個世代(的樣子)」(2)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和合本)
「別和今世同形狀了」(呂振中)
「不要模倣這世代」(恢復本)
「不要被這世界同化」(現中)
「模倣」原文是συσχηματιομαι(suschematizomai)與συμμοφιζω(summophizo),「模成」、「同形」(羅八29,腓三21)雖相近,卻不相同。前者由συν(sun)「同」和σχηματιζομαι(schematizomai)二字複合而成,而其名詞為σχημα, schema,是指外型、外形,所以συσχηματιζομαι(suschematizomai)是指外型、外形的相像、相同,並不涉及內在本質或素質,因此可以譯為「模倣」、「倣效」。又因為本字是現在式被動,因此可以譯為「不要一直被模成這個世代(的樣子)」。
在人所居住的世界中每一片段的時間?,世人有其特定的流行、風尚、品味、價值觀、生活用語…,因此「世代」乃世界體系?的一段時間的片段,「世俗」或「風俗」則是在特定地方、區域、種族、社會、國家?人們的想法、作法、興趣、愛好…。世人雖然活在世界中,卻是實際的活在他們自己的那一個世代中。又因為全地都掌握在魔鬼的手中(約壹五19),牠是「這世界的王」(約十二31,十四30,十六11),是「這世界的神」(林後四4),是「管轄這幽暗世界的」(弗六12),因此整個世界和其中的諸世代基本上是反對神、敵檔神的。整個體系是由牠所操控(雖然仍在神的掌權之下),因此人在其中所吞吐呼吸的,皆是這世界的思維、想法、興趣、愛好、風尚、理想、盼望、目標…,人在其中不自覺,也不由自主的與世浮沉、隨波逐流。在這體系?,從最低俗、最粗鄙的犯罪情事,到最高級、最文雅、最高尚的宗教、哲理、道德、行善…,都一樣在那惡者的掌握之下。
保羅說:「不要一直被模成這個世代(的樣子),反要藉著心思的更新而變化」(2上)。人若跟著這世代走,被模成這個世代的樣子、口味、喜好、思維,其心思必是被這世代的東西所佔滿,心思既昏暗、混沌,沒有得著更新,也就無法進一步「察驗何為神那美好、可喜悅、並純全的旨意」(2下)。人的心思左右人生活行動的方向。思念如何,觀念如何,決策、舉動就如何。一個天然、屬世的心思不可能有屬靈的決斷,更不可能明白神的旨意。「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不要作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蕩;乃要被聖靈充滿。」(弗五15?18)要明白神的旨意,一個人必須被聖靈充滿,獻上身體做活祭,不被模成這個世代的樣子,才有清明的心思得以領會神的旨意。沒有符合這些條件,人可以很聰明,很機伶,仍然無法領會神的旨意。
二、「反要藉著心思的更新而變化」(2)
「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和合本)
「乃要以心思之更新而變了形質」(呂振中)
「反要藉著心思的更新而變化」(恢復本)
「要讓上帝改造你們,更新你們的心思意念」(現中)
「更新」原文是αακαιωσι?(anakainosis),由ανα(ana)「再」、「繼續」、「接著」和καινο?(kainos)性質上的「新」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一直是新的,所以是不斷的更新、一再的更新。
主的工作在基督徒身上,從起點靈的重生到終點的身體得贖、進入榮耀,頭尾都是一剎那間的事,但過程的魂的得救或魂的救恩(彼前一9)乃是一生之久的事,而魂的得救或魂的救恩最為關鍵的乃是心思的更新。心思是魂的領導、帶頭器官,牠引導情感和意志的方向。有正確、正常的心思才會有正確、正常的魂。所以,心思若得了更新,魂生命才起變化。這就是基督徒生命的長進。心思未得更新,魂生命未起變化,基督徒的生命就沒有長進。年日的過去,境遇的經過,我們的生命是否長進了?我們的心思是否更新了?我們的魂生命是否起了變化?我們對主的認識、經歷是否更深、更廣?神的神聖性情,主人性的美德在我們身上是否構成更多、彰顯更明?保羅對我們說:「當恐懼戰兢,作成你們自己的救恩。」(腓二12)
心思的更新固然帶來魂生命的變化,但我們要知道心思的更新因何而來、因何而起。簡要的說,心思的更新是來自於我們把心思置於靈上,其結果就使心思與靈相調為一,成為靈的心思(羅八6),聖靈因此有路得以將生命分賜到魂生命?面,使心思得以更新,魂生命得以變化。過程中也必有基督十字架的殺死和基督復活生命的分賜;在我們這面則有信和順從的配合。
心思的更新帶進心思的清明、情感的節制、意志的柔軟,這樣敞著臉的魂生命,如同明鏡觀看主的榮光,就要漸漸變化成為主的形像,榮上加榮,如同從主靈變成的(林後三18)。
「變化」原文是μεταμορφοω(metamophoo),由μετα(meta)「改變」、「變化」和μορφοω(mophoo)二字複合而成,後者之名詞為μορφη(mophe),意為內在本質或素質所顯之外形、形狀、形像、模樣,因此μεταμορφοω(metamophoo)是變形、變像。主耶穌在變化山上的「變像」(太十七2,可九2)和我們「變化」成主的榮形,都是用本字。又因為本字在此是現在式被動,因此可以譯為「反要藉著心思的更新而一直被變化」。
可見這?藉著心思的更新而有的「變化」,不是外在、短暫、偶發的改變,而是內在、本質、長時的改變,就好像食物的消化、吸收所帶來新陳代謝的變化那樣。兒童的長高、長壯,生命的長大、成熟都是同樣的故事。照樣,屬靈生命的脫舊更新、長大成熟,都不是短暫年日能成,也不是外面模倣得來的,必須藉著心思日日的更新得著變化才成的。我們仰望主給我們夠多的年日,夠多的境遇和夠多的配合,使我們屬靈的心思日日更新,生命日日長大,至終「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四13)。
一、「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4)
「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著義。」(和合本)
「其實基督乃是律法的終極,叫一切信的人都歸於義的。」(呂振中)
「原來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的都得著義。」(恢復本)
「其實,基督已經終止了法律的功效,使一切信他的人都得以成為義人。」(現中)
「總結」原文是τελο?(telos),意思是結局、總結、終結、結束。
依上下文看,保羅在這?給我們看見,律法到基督就結束了,律法時代性的功用已經過去,神以律法對待人的原則也已過去。他說以色列人「…向神有熱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識;因為不知道神的義,想要立自己的義,就不服神的義了。 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著義。」(2?4)所以,人得稱為義是因信基督,不是因行律法。從前神要摩西對以色列人說:「…你們要守我的律例典章;人若遵行,就必因此活著,我是耶和華。」(利十八5)那時,摩西絕不是欺騙神的百姓,只是他們信不來,也不明白人憑自己根本遵行不來神的律法,也無法藉著行律法滿足神公義的要求。人若想要以行律法來討神的喜悅,只有帶來律法的咒詛,因為律法的義只能「成就在我們這不照著肉體,只照著靈而行的人身上。」(羅八4)所以保羅說:「摩西寫著說:『人若行那出於律法的義,就必因此活著。』惟有出於信心的義…」(十5,6)叫人「心?相信,就可以稱義,口?承認,就可以得救。」(10)他說:「我們曉得律法上的話,都是對律法以下之人說的,好塞住各人的口,叫普世的人都伏在神審判之下,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三19,20)又說:「…人稱義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穌基督;…我們因信基督稱義,不因行律法稱義,因為凡有血氣的,沒有一人因行律法稱義。」(加二16)又說:「但這信還未來以先我們被看守在律法之下,直圈到那將來的信顯明出來;這樣,律法是我們訓蒙的師傅,引我們到基督那?,使我們因信稱義,但這信既然來到,我們從此就不在師傅的手下了。所以,你們因信基督耶穌,都是神的兒子。」(三23?26,另譯)
可見神為人擺出二條稱義的路:一條是全守律法得稱義;一條是因信基督得稱義。前者除了基督之外,沒有一個能通過試驗,「因為凡遵守全律法的,只在一條上跌倒,他就是犯了眾條」(雅二10);後者卻是一條簡便、輕省、容易的路,人只要因信聯於基督就蒙神稱義,因為基督的來到成全了律法(太五17),並且藉著他的死,了結律法,使所有信他的人都得著神的稱義,也得著基督作我們的義。今天人若選擇行律法得稱義的路,人只得被留在受咒詛、被定罪的局面?;但人若仰臉憑信信入基督,人就進入神的稱義、恩待、憐憫並豐盛的恩慈?。
我們是從基督開始的人,不是從律法開始的人!
二、「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他對一切呼求他的人是豐富的」(12)
「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沒有分別,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和合本)
「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沒有區別?同一位主是萬人的主,豐豐富富的恩待一切呼求他的人。」(呂振中)
「因為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沒有分別,眾人同有一位主,他對一切呼求他的人是豐富的」(恢復本)
「這話是指所有的人說的,因為沒有猶太人跟外邦人的區別;上帝是萬人的主,他要豐豐富富地賜福給所有呼求他的人。」(現中)
「豐富」原文是πλουτεω(plouteo),意思是使之豐富、使之成為豐盛。又因為本字在此是用現在分詞,表示繼續不斷的動作,因此本節可以直譯為:「…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他對一切呼求他的人一直是豐富的。」
基督有測不透、追測不盡的豐富要給每一位得救、呼求他名的信徒享用。「呼求主名」是信徒非常自然的事。但「呼求主名」不是機械式的呼喊,也不是空洞、無意的呼喊。「呼求主名」是帶著強烈的情感、極深的愛慕來說出、喊著、喊出主的聖名。「呼求主名」可以小聲、輕聲、大聲、唱著、宣告、吶喊…,但人必須是回到靈中,轉到主前,才可能有正確、甜美的「呼求主名」。反之,「呼求主名」也會帶我們回到靈中,活在主前,把我們從煩雜的人事物中,紛擾的心思、心情中救拔出來,使我們住留在靈中,享受主同在的平安和安息。
我們對主認識的深淺和經歷的多寡,將決定我們享受主豐富的程度。我們對他的認識、經歷、享受…,應與日俱深、俱廣、俱高。
羅馬書第十一章
一、「激動…發憤」(11,14,十19)「惹動…妒忌」(恢復本)
「反倒因他們的過失,救恩便臨到外邦人,要激動他們發憤。…或者可以激動我骨肉之親發憤,好救他們一些人。」「我再說,以色列人不知道嗎﹖先有摩西說:我要用那不成子民的,惹動你們的憤恨;我要用那無知的民觸動你們的怒氣。」(和合本)
「因他們的過犯、拯救便臨到了外國人,好激動他們的羨妒。…或者可以激動我骨肉之親的羨妒,來救他們一些人。」「但是我說,以色列難道不明白麼?先有摩西說?『我要激動你們羨妒那不是國民的,我要惹動你們氣忿那蒙昧的國民。』」(呂振中)
「反倒因他們的過失,救恩便臨到外邦人,好惹動他們妒忌。…或者可以惹動我骨肉之親妒忌,好救他們一些人。」「但我說,以色列人不知道麼?先有摩西說,“我要用那不是國民的,惹動你們妒忌;我要用那無知的民,觸動你們發怒。”」(恢復本)
「由於他們的過犯,拯救便臨到了外邦人,使猶太人嫉妒發憤起來。…或者我也可以激發同胞的嫉妒發憤的心,藉此拯救他們當中的一些人。」「我要再問:以色列人真的不知道嗎?首先,摩西用上帝的話回答了這個問題:我要以「不算為民」的民引起你們的嫉妒,用愚昧的國來激動你們的怒氣。」(現中)
「激動…發憤」(「惹動…妒忌」)原文是παραζηλοω(parazeloo),由παρα(para)「在…旁邊」(至於字首作加強語氣之用)和ζηλοω(zeloo)「嫉妒」,或因嫉妒所生之「熱心」(羅十2,林後七7,九2,十一2)、「焦急」(約二17)、「迫切」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惹起妒忌、惹動憤恨或激起發憤。
保羅說以色列人雖然「向神有熱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識;因為不知道神的義,想要立自己的義,就不服神的義了。」(羅十2,3)他們因為拒絕福音,拒絕神的救法,救恩便臨到外邦人。「那本來不追求義的外邦人,反得了義,就是因信而得的義,但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義,反得不著律法的義。」(九30,31)神藉摩西對他們說:「我要用那不成子民的,惹動你們的憤恨;我要用那無知的民,觸動你們的怒氣。」(十19)又藉以賽亞對他們說:「沒有尋找我的,我叫他們遇見;沒有訪問我的,我向他們顯現。」(20)至於以色列人,祂說:「我整天伸手,招呼那悖逆頂嘴的百姓。」(21)保羅說:「…因他們的過失,救恩便臨到外邦人,要激動他們發憤。…或者可以激動我骨肉之親發憤,好救他們一些人。」(十一11,14)
外邦人的得救、蒙恩、蒙福,的確成為以色列人的刺激,藉此應該可以激動他們發憤,催促他們省思,逼他們回到神前求問,或者他們可以省悟過來,從神手中接過救恩來。神的心是如此盼望,就是先知、使徒也是如此盼望。但是,令人失望的是,直到救恩成功後二千年的今天,以色列人仍是向神強項。他們只有少數人是信神、信聖經的,但即使是這些,也仍是不信耶穌是基督,是彌賽亞。為此,他們整個民族付上極大的代價。雖然如此,神仍耐心等待他們的回轉。神向著他們似乎是嚴厲的;向著外邦人似乎是滿了恩慈的(22)。神好像一點「不愛惜原來的枝子」(21),「他們因為不信,所以被折下來」(20),而我們卻是「逆著性,得接在好橄欖上」(24),「一同得著橄欖根的肥汁」(17)。即便如此,神仍給他們存留恩典。「以色列人雖多如海沙,得救的不過是剩下的餘數」(九27),這是事實。「若不是萬軍之主給我們存留餘種,我們早已像所多瑪、蛾摩拉的樣子了。」(29)這是神的憐憫。「剩下的餘數」是他們強項的結果;「存留餘種」則是神的憐憫。「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十一26),這是神的信實,但這事的應驗還待將來!那時之前,聖經至少告訴我們,「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太二十四14);聖殿要重建(15);外邦人得救的數目要添滿(羅十一25);「耶路撒冷要被外邦人踐踏,直到外邦人的日期滿了」(路二十一24)。
二、「祂的判斷,何其難測,祂的蹤跡,何其難尋!」(33)
「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蹤跡何其難 尋!」(和合本)
「極深哪!上帝智慧與知識之豐富阿!他的判斷、多麼不能探索阿!他的道路、多麼追蹤不盡阿!」(呂振中)
「深哉,神的豐富、智慧和知識!祂的判斷何其難測,祂的道路何其難尋!」(恢復本)
「上帝的恩典多麼豐富!他的智慧和知識多麼深奧!誰能解釋他的決斷?誰能探測他的道路?」(現中)
「何其難測」原文是ανεξεραυνητο?(anekseraunetos),由α(a)置於字首為反義之意和εκ(eκ)「出於」,並εραυν?ω(eraυnao)「尋找」、「搜尋」、「查考」、「考察」三字複合而成,所以意思是無從尋找、無法測知。「何其難尋」原文是ανεξιχνιαστο?(aneksichniastos),由α(a)置於字首為反義之意和εκ(eκ)「出於」,並ιχνιαζω(ichniazo,其名詞為ιχνο?(ichnos))「足跡」、「腳蹤」三字複合而成,所以意思是無法追溯、不知其足跡、不知其腳蹤。
保羅說:「深哉,神的豐富、智慧和知識!祂的判斷,何其難測,祂的蹤跡,何其難尋!」(33,另譯)神在完成祂救恩工作的過程時,祂有夠用的能力和智慧,來應付一切不可能的事。歷史給我們看見,雖然幾經峰迴路轉,關鍵性的時刻祂都能化險為夷。洪水要滅全地所有的活物時,挪亞作為義人在神眼前蒙恩,不僅他和他一家人得救,所有物種的生命也得以保全(創六?八);人類集體在巴別塔敵擋背叛神時,亞伯拉罕答應神的呼召,往神應許之地邁進(十一,十二);亞伯拉罕和撒拉在不可能的情形下,憑信生了以撒(十七,十八,二十一);以色列人在埃及經過四代、四百年,又是碰上剛硬到底的法老王,但神還是藉著摩西把他們領出來(十五13?16,出一?十二);猶大國時亞哈謝王的母后亞她利雅起來勦滅王室時,大衛家的統緒幾乎完全斷絕,那時,約蘭王的女兒,亞哈謝的妹子約示巴,將亞哈謝的兒子約阿施從那被殺的王子中偷出來,把他和他的乳母都藏在臥房?,躲避亞她利雅,免去了殺身之禍,也使得大衛家的統緒得以接續不斷(王下十一),使大衛的後裔基督得以降生;猶大國被擄到巴比倫後,神照先知耶利米所預言的,使他們少部分遺民得以歸回,基督方得以降生於伯利恆(請參拉,尼二書);當以色列全體被擄,波斯帝國掌權期間,仇敵藉亞甲人哈曼要勦滅全體以色列時,神在暗中預備了末底改和女子以斯帖施行奇妙的救法(斯)…。這些只是聖經所記史實中的犖犖大端,其他的我們無法一一述說。我們要說神在一切歷史的過程,在一切的人事物中掌權,使祂的公義得以伸張,使祂的慈愛得以顯明,使祂的恩典得以臨到。
羅馬書十一章這?給我們看見,在接受救恩的事上以色列人拒絕了,救恩因此就臨到外邦人身上,表面上看來好像是神故意要以色列人失敗,好讓救恩能臨到外邦人身上。但保羅說:「…他們失腳是要他們跌倒嗎?斷乎不是!反倒因他們的過失,救恩便臨到外邦人,要激動他們發憤。若他們的過失為天下的富足,他們的缺乏為外邦人的富足,何況他們的豐滿呢?」神並未預定以色列人失腳、跌倒;祂乃是要祂的救恩從以色列臨到萬邦,因為「神願意萬人得救」(提前二4)。以色列人當時若是歡喜迎接救主基督的來臨,國度時代就要來臨,萬邦必要因她蒙福。雖然神在祂的先見?預知以色列人要拒絕救恩而失去救恩,但這並不影響祂旨意的完成。神沒有棄絕以色列人,雖然就著福音說,他們成了神和我們的仇敵;但就著揀選說,因著列祖的緣故他們仍是蒙愛的(28),「因為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29)就是神預知以色列人要拒絕救恩,棄絕神的兒子,福音仍是先傳給他們,「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約四22),「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羅一16)所以,就著整體以色列人來說,他們幾乎都拒絕了救恩,棄絕了神的兒子,但仍有少數的人得救:十二使徒、一百二十人(徒一15)、五百多位弟兄(林前十五6)、主耶穌肉身的兄弟、巴拿巴、保羅、亞波羅、西拉…。而且,今天我們手中的新約聖經也幾乎是由這班猶太信徒寫成的。正像神回應以利亞的話說:「我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羅十一4)所以,「照著揀選的恩典,還有所留的餘數。」(5)雖然大多是「頑梗不化的」(7)、心是昏迷的(8)、眼睛是昏矇的(10),但「他們若不是長久不信,仍要被接上,因為神能夠把他們從新接上。」(23)保羅說有一個奧祕是我們外邦信徒要知道的,他恐怕我們自以為聰明,那就是「以色列人有幾分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於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25,26)福音、恩典、憐憫、救恩又回到以色列人身上!當以色列全家得救時,就應驗了經上所說的話說:「必有一位救主,從錫安出來,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惡」(賽五十九20,21);又說:「我除去他們罪的時候,這就是我與他們所立的約。」(二十七9,耶三十一33,34)那時也證實了「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羅十一29)保羅接著總結的對外邦信徒說:「你們從前不順服神,如今因他們的不順服,你們倒蒙了憐恤。這樣,他們也是不順服,叫他們因著施給你們的憐恤,現在也就蒙憐恤。因為神將眾人都圈在不順服之中,特意要憐恤眾人。」(30?32)
簡單看過這些,我們真要從心深處和保羅一同說:
「 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
祂的判斷,何其難測,祂的蹤跡,何其難尋!
誰知道主的思念?誰作過祂的謀士呢?
誰是先給了祂,使祂後來償還呢?
因為萬有都是本於祂,藉著祂,歸於祂。
願榮耀歸給祂,直到永遠。阿們! 」 (33?36)
羅馬書第十二章
一、「不要模倣這個世代」或「不要一直被模成這個世代(的樣子)」(2)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和合本)
「別和今世同形狀了」(呂振中)
「不要模倣這世代」(恢復本)
「不要被這世界同化」(現中)
「模倣」原文是συσχηματιομαι(suschematizomai)與συμμοφιζω(summophizo),「模成」、「同形」(羅八29,腓三21)雖相近,卻不相同。前者由συν(sun)「同」和σχηματιζομαι(schematizomai)二字複合而成,而其名詞為σχημα, schema,是指外型、外形,所以συσχηματιζομαι(suschematizomai)是指外型、外形的相像、相同,並不涉及內在本質或素質,因此可以譯為「模倣」、「倣效」。又因為本字是現在式被動,因此可以譯為「不要一直被模成這個世代(的樣子)」。
在人所居住的世界中每一片段的時間?,世人有其特定的流行、風尚、品味、價值觀、生活用語…,因此「世代」乃世界體系?的一段時間的片段,「世俗」或「風俗」則是在特定地方、區域、種族、社會、國家?人們的想法、作法、興趣、愛好…。世人雖然活在世界中,卻是實際的活在他們自己的那一個世代中。又因為全地都掌握在魔鬼的手中(約壹五19),牠是「這世界的王」(約十二31,十四30,十六11),是「這世界的神」(林後四4),是「管轄這幽暗世界的」(弗六12),因此整個世界和其中的諸世代基本上是反對神、敵檔神的。整個體系是由牠所操控(雖然仍在神的掌權之下),因此人在其中所吞吐呼吸的,皆是這世界的思維、想法、興趣、愛好、風尚、理想、盼望、目標…,人在其中不自覺,也不由自主的與世浮沉、隨波逐流。在這體系?,從最低俗、最粗鄙的犯罪情事,到最高級、最文雅、最高尚的宗教、哲理、道德、行善…,都一樣在那惡者的掌握之下。
保羅說:「不要一直被模成這個世代(的樣子),反要藉著心思的更新而變化」(2上)。人若跟著這世代走,被模成這個世代的樣子、口味、喜好、思維,其心思必是被這世代的東西所佔滿,心思既昏暗、混沌,沒有得著更新,也就無法進一步「察驗何為神那美好、可喜悅、並純全的旨意」(2下)。人的心思左右人生活行動的方向。思念如何,觀念如何,決策、舉動就如何。一個天然、屬世的心思不可能有屬靈的決斷,更不可能明白神的旨意。「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不要作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蕩;乃要被聖靈充滿。」(弗五15?18)要明白神的旨意,一個人必須被聖靈充滿,獻上身體做活祭,不被模成這個世代的樣子,才有清明的心思得以領會神的旨意。沒有符合這些條件,人可以很聰明,很機伶,仍然無法領會神的旨意。
二、「反要藉著心思的更新而變化」(2)
「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和合本)
「乃要以心思之更新而變了形質」(呂振中)
「反要藉著心思的更新而變化」(恢復本)
「要讓上帝改造你們,更新你們的心思意念」(現中)
「更新」原文是αακαιωσι?(anakainosis),由ανα(ana)「再」、「繼續」、「接著」和καινο?(kainos)性質上的「新」二字複合而成,意思是一直是新的,所以是不斷的更新、一再的更新。
主的工作在基督徒身上,從起點靈的重生到終點的身體得贖、進入榮耀,頭尾都是一剎那間的事,但過程的魂的得救或魂的救恩(彼前一9)乃是一生之久的事,而魂的得救或魂的救恩最為關鍵的乃是心思的更新。心思是魂的領導、帶頭器官,牠引導情感和意志的方向。有正確、正常的心思才會有正確、正常的魂。所以,心思若得了更新,魂生命才起變化。這就是基督徒生命的長進。心思未得更新,魂生命未起變化,基督徒的生命就沒有長進。年日的過去,境遇的經過,我們的生命是否長進了?我們的心思是否更新了?我們的魂生命是否起了變化?我們對主的認識、經歷是否更深、更廣?神的神聖性情,主人性的美德在我們身上是否構成更多、彰顯更明?保羅對我們說:「當恐懼戰兢,作成你們自己的救恩。」(腓二12)
心思的更新固然帶來魂生命的變化,但我們要知道心思的更新因何而來、因何而起。簡要的說,心思的更新是來自於我們把心思置於靈上,其結果就使心思與靈相調為一,成為靈的心思(羅八6),聖靈因此有路得以將生命分賜到魂生命?面,使心思得以更新,魂生命得以變化。過程中也必有基督十字架的殺死和基督復活生命的分賜;在我們這面則有信和順從的配合。
心思的更新帶進心思的清明、情感的節制、意志的柔軟,這樣敞著臉的魂生命,如同明鏡觀看主的榮光,就要漸漸變化成為主的形像,榮上加榮,如同從主靈變成的(林後三18)。
「變化」原文是μεταμορφοω(metamophoo),由μετα(meta)「改變」、「變化」和μορφοω(mophoo)二字複合而成,後者之名詞為μορφη(mophe),意為內在本質或素質所顯之外形、形狀、形像、模樣,因此μεταμορφοω(metamophoo)是變形、變像。主耶穌在變化山上的「變像」(太十七2,可九2)和我們「變化」成主的榮形,都是用本字。又因為本字在此是現在式被動,因此可以譯為「反要藉著心思的更新而一直被變化」。
可見這?藉著心思的更新而有的「變化」,不是外在、短暫、偶發的改變,而是內在、本質、長時的改變,就好像食物的消化、吸收所帶來新陳代謝的變化那樣。兒童的長高、長壯,生命的長大、成熟都是同樣的故事。照樣,屬靈生命的脫舊更新、長大成熟,都不是短暫年日能成,也不是外面模倣得來的,必須藉著心思日日的更新得著變化才成的。我們仰望主給我們夠多的年日,夠多的境遇和夠多的配合,使我們屬靈的心思日日更新,生命日日長大,至終「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四13)。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