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按以下連結進入全文:
http://05232005.blogspot.com/
歷代志上第四章,第九節到第十節:『雅比斯比他眾弟兄更尊貴、他母親給他起名叫雅比斯、意思說、我生他甚是痛苦。雅比斯求告以色列的神說、甚願你賜福與我、擴張我的境界、常與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神就應允他所求的』
最近在基督徒的圈子裡面,雅比斯的禱告變成非常熱門的話題。在美國各地,所有的基督徒的書店裡面,我們會發現,現在最暢銷的一本書,就是〞雅比斯的禱告〞。而且它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有的為著成人的、有的為著兒童的,那麼因為它是非常暢銷的緣故,所以現在到處大家都談論雅比斯的禱告。〞雅比斯禱告〞這本書所以這樣受人歡迎,就是因為它的確能夠鼓勵很多基督徒本來不禱告的,現在他們學會禱告;而且不光禱告,他們的禱告要得著答應。所以這本書的暢銷,就代表背後神就會用雅比斯的禱告,來鼓勵更多的人到神面前去禱告。那麼因著這個暢銷的現象,所以現在有所謂雅比斯的行動、有雅比斯的經驗。那我們相信,將來如果這個雅比斯禱告的運動越來越熱烈的話,也許有一天會有雅比斯的三明治。但是不管怎麼樣,我們知道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因為因著這本書,就叫千千萬萬的基督徒從禱告裡面更多認識神,知道神是聽禱告的神,所以他們就根據雅比斯的禱告,就有很多很寶貴的經驗。
有關〞雅比斯的禱告〞一書的作者概述:
這本書的作者叫做Brues Wilkinson,他曾經在聖經的基礎上有美好的基礎。那麼它也是一個福音機構,叫做Walk Through the Bible ministries,他可以說是創始人,同時也是負責人,神實在很用他。這本書不光是告訴我們應該怎樣禱告,像雅比斯的禱告一樣,禱告能夠得到答應;而且我們知道雅比斯的禱告主要有四點:第一就是『求你賜福與我』、第二『擴張我的境界』、第三『常與我同在』、第四『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這是四點的禱告。所以寫書的人就證明給我們看,如果你照著雅比斯的禱告,你看見神的確要祝福我們,而且要擴充我們的境界、祂的手不離開我們、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那麼第三個禱告就是『常與我同在』,在原文的意思就是〞你的手常與我同在〞,所以簡單的來說,這是雅比斯禱告大概的四個重點。那麼作者就勉勵基督徒,我們可以照著雅比斯的禱告,結果神最後一定聽我們的禱告。
然後他用自己的經驗來做見證,他的的確確在事奉神的經歷裡面,求神擴充他的疆界、境界。比方說他這個福音機構,向來每年大概會主導二十個到三十個Bible Conference,就是聖經的講座;但是現在每年就是二千五百個,意思就是每一個周末,他們就要主導五十個聖經的特會。所以從這裡作者可以做見證說,這個禱告的的確確在他們身上是應驗的,所以希望所有跟著這樣禱告的人,他們也能夠從禱告裡面得著好處。那麼同時作者也做見證說,從一九九八年開始,他們有另外一個運動,叫World Teach。這個運動他們有一個十五年的異象,就是希望在十五年之內,他們能夠建立全球最大的一個聖經教導網,意思就是希望能夠找到十二萬的聖經的教師。這樣的話,到那個時候大概是全球每五萬人,就會有一位聖經的教師,所以他們就朝這個方向向主要,他們的禱告乃是雅比斯的禱告。結果一九九九年果然神聽他們禱告,他們工作範圍居然影響到二十三個國家,大概是有二千五百個教師就被興起。那麼到二千年的時候,他們有一個展望,是希望能夠擴充到三十五個國家,然後能有五千位教師被興起。那麼到了年底以後,你發現果然他們是超過了當初所想像的三十幾個國家,然後是七千九百八十二個教師被興起。然後他們兩千零一年又有個展望,希望能夠到五十個國家,最少有一萬二千個教師被興起。
所以聽見他所做的見證我們知道,所有讀這本書的讀者很自然就想到,雅比斯的禱告應該幫助很多的人。不光在作者身上是非常非常有效的,那麼也希望讀者同樣能夠進入、學會這樣的禱告,那當然所有的祝福就會臨到,而且能擴充這樣境界、常與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所以可以說是最近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因著他們在那裡推動的World Teach,很自然的雅比斯的禱告就變成在基督徒圈子裡面最熱門的話題。而且這個運動可以說也是非常熱門的運動,是一個屬靈運動。那麼從一面來講,我們很高興,因為的的確確從此以後,大家可以對神的話更有認識。那不只,而且他們可以建立一個禱告的生活,那麼與神中間就有很真實的經歷,就像當初的穆勒一樣。我們知道當初穆勒辦孤兒院,神聽了他許多的禱告,所以從穆勒的見證裡面,我們知道我們的神的確是聽禱告的神。
星期一, 5月 23, 2005
星期六, 5月 21, 2005
對初期教會使徒職份看法
**以下信息選自真理的恢復討論網**
個人認為,目前很多對初期使徒們服事果效的教導,由於受到某些信息影響,以致無意中貶抑甚至定罪其他使徒的職份,而獨遵或過於高舉保羅的職份。下面願意從整本聖經來察考詳看,是否真是如此,同時順便交通一些個人的領受和感覺。
???有關召會初期使徒們之服事與彼此間配搭之關係???
?有關使徒雅各之職事
(i)雅各書之中心思想
雅各書之中心思想大致包括:
•要有活的信心及應該顯出之義的生活(即行為)
•要守「愛人如己」這至尊的律法
•要親近神不與世俗為友
•要忍耐試探堅固恆忍等候主來
或有人以為雅各書太強調高舉律法和行為,而似乎輕忽保羅所強調的因信稱義。其實雅各書1:1一開始就強調其為主的僕人,而高舉神和主耶穌基督;其次1:3,4及2:14 – 26並沒有否認信心的果效,而是加強著重經過試驗有實際顯出之成全完備、毫無缺欠之「活」的信心,而非口惠而不實之「死」的信心,此與馬太福音7:20,21主之教導(此似乎與使徒行傳2:21及羅馬書10:13有所矛盾,其實若從是否真心及有關國度之獎賞來看,則並不矛盾)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此處之教導與保羅因信稱義之教導,在身體配搭服事之原則下,不但沒有牴觸,反而有相輔相成之效。至於遵守律法,雅各並未叫弟兄們守各個律法的規條,而是強調要「愛人如己」這至尊的律法(2:8),保羅也是如此教導聖徒(加拿太書5:14),此也是主所吩咐務必要守的(馬太福音22: 37 - 40; 約翰福音13:34)。另外雅各書5:12有關不可起誓之教導,完全遵守主之教導(馬太福音5:33 – 37),而非舊約可以起誓之教導,再次證明雅各並未死守舊約規條。至於5:14,15醫病禱告之實行,並不能說用油抹病人就是將舊約之作法帶入而有?雜,因為主差遣十二門徒出去傳道並為人醫病趕鬼,也曾用油抹病人(馬可福音6:13),此作法可能使病人容易敞開及有信心。但作法不重要,重點是5:14,15乃強調奉主的名及出於信心的祈禱,沒有必要以可有可無之旁枝末節而否定其核心的價值。同樣,主在馬太福音8:2 -4潔淨長大痲瘋的患者後,叫他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並獻上摩西所吩咐的禮物,豈可因此責備說主是死守舊約的律法規條。
(ii)使徒行傳21:20 – 26中雅各及保羅態度之探討
此處經節提到:有謠言說保羅教訓一切「在外邦的猶太人」,不要給孩子行割禮,而非十五章耶路撒冷會議決議不給「信主的外邦人」受割禮的為難。以致保羅在交通中願意以行動清除謠言,其後23:1保羅亦表明包括此次行動在內,為其憑著良心且心甘情願所作。另外21:25亦再次強調信主的外邦人不必受此割禮的限制,與耶城會議決議沒有矛盾。使徒雅各在此顧到猶太信徒之軟弱,應與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八章及9:20 – 23之向何種人就作何種人,為要得著何種人,及羅馬書十四章不要辯論所疑惑的事是一樣的負擔,而與是否有?雜無關(此或許如同主在馬太福音17:24 – 27讓彼得去納稅之實行,亦為顧到人的軟弱,怕人絆倒)。同樣,不能因保羅在使徒行傳18:18還願之作為因屬舊約之規條(民數記6:5, 13 – 18),就指控保羅有?雜或新舊混雜,亦可以此類推於雅各之作為。此外,耶城會議之後,保羅乃是歡喜帶著此決議到各教會交付實行(15:30,31; 16:4,5),且此條規主要是為外邦信徒而非要猶太信徒不受割禮,甚至提摩太僅因母親是猶太人,保羅都主動為他行割禮而並非受雅各等強迫(16:3)。而保羅所以沒有勉強提多受割禮,主要因為提多是希利尼人(即希臘人),而不是猶太人(加拉太書2:3)。另外,保羅即使寫信給羅馬的外邦信徒要心裡受割禮,但並沒有要猶太信徒不受外面的割禮,且說明猶太人之割禮仍有其本身的益處(羅馬書2:25; 3:1-3; 30-31; 4:11,12; 哥林多前書7:18 - 20)。這些都顯示保羅贊同此決議並無委屈求全或勉強容忍。並且保羅在書信中多次提到其最後一次到耶城,乃為將馬其頓與亞該亞等地聖徒的捐獻帶到耶城(羅馬書15:25,26;哥林多後書八、九章;使徒行傳19:21),而非要去與雅各解決所謂的?雜 (若在使徒行傳9:26 - 28保羅未被使徒接納前,以及使徒行傳11:30,12:25受託送捐項至耶城之次數不計,則保羅第一次到耶城乃為對付外邦信徒受割禮之事,第二次到耶城則可能除了問安還有還願(18:18 – 22)。因猶太人還願,其所剪之頭髮要帶到耶城,放在平安祭的火上燒掉)。
若我們一再自認為且強調:保羅不能容忍雅各讓猶太人受割禮之實行。是否無形中等於認為:保羅以為「必須不受割禮才符合真理」,這是另一種自加的規條,對保羅為極大的侮辱與汙衊。
保羅對行割禮之基本態度應是:不反對猶太人受割禮,但反對必須受割禮才能得救稱義之教導和實行。因為無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受割禮不受割禮,都無關緊要,要緊的就是作新造的人(加拉太書6:15)。並且在基督耶穌?,受割禮不受割禮,全無功效?惟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纔有功效(加拉太書5:6)。
(iii)耶路撒冷聖殿被毀原因之探討
在馬太福音23:37 – 38及24:2主指出,耶路撒冷變成荒場及聖殿被毀,是因為以色列百姓頑梗背逆且殺害先知和奉差遣的。另外,路加福音21:5 – 24也進一步提到:耶路撒冷變成荒場及聖殿被毀(21:5,6,20),是受到報應(21:22),因為其祖宗殺害先知與流義人之血的罪,都歸到當時那世代的身上(馬太福音23:29 -36)。
另據一世紀史家約瑟夫記載,那時猶太人被殺約一百一十萬,被擄到各國為奴隸的約九萬人;而四世紀史家優西比烏說,基督信徒在耶城被毀前,因記起主在路加的預言(21:20,21),得以及時逃避,並未受到重大的人身災難。因此,不僅主的預言得到驗證:耶城被毀,頑梗、背逆、不信的猶太人受到災禍,而數以萬計信主的猶太人卻蒙保守,且藉此向四方散逸,使福音及主的工作得以迅速擴展。
(iv)教會初期耶路撒冷教會情形之探討
耶路撒冷教會,可說由約120位聖徒聚會及同心合意的禱告,而開始有具體雛型之出現(徒1:13 -15)。五旬節門徒被聖靈澆灌之後,得救人數增加至3000多人(徒2:41)。且因著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天天同心合意在殿?、在家中,擘餅、祈禱、用飯,主將得救的人,繼續天天加給他們(徒2:42 -47)。並因著彼得、約翰等使徒剛強的見證,進一步使人數擴增近萬(當場聽信的,光男丁數目約5000, 徒4:4)。且大家一心一意,凡物公用,都蒙大恩(徒4:32,33),使信而歸主的人越發增添(徒5:14)。又因著揀選司提反等七位執事,配搭服事日常供給之事物,以顧到聖徒各面的需要,以致神的道更形興旺,門徒加增甚多(徒6:2 -7)。但緊接著司提反殉道(徒8章),且教會大遭不信主之猶太人逼迫(徒8:1 -4),使福音得以向耶路撒冷附近之撒瑪利亞等地傳揚。接著保羅得救,耶路撒冷及猶太附近之加利利、撒瑪利亞各處教會都得平安、被建立,且人數增多(徒9:31)。後來彼得見異象,接納外邦信徒(徒10章),並使耶路撒冷之門徒們也接納外邦信徒,且歸榮耀與神(徒11:18)。並進一步向希利尼人傳講,而使多人信而歸主(徒11:19 -26)。不久大饑荒發生,外邦信徒也顧到耶路撒冷信徒的需要(徒11:27 -30),而有彼此相顧之實際(羅15:25, 27)。因著希律王迫害使徒,且不歸榮耀與神,以致受罰被蟲咬死,使神的道日見興旺,越發廣傳(徒12章)。直至少數可能是法利賽教門的信徒,到外邦教會講說受割禮之事,造成困擾,以致有耶路撒冷會議,且定規外邦信徒,只需禁戒偶像的污穢和姦淫,並勒死的牲畜,和血,其餘沒有其他的規條限制。使外邦眾教會,得了安慰與歡喜(徒15:1 -31)。直到保羅,為將外邦眾教會之供給帶到耶路撒冷教會,而最後一次到耶路撒冷時,耶路撒冷教會的信徒已有好多萬(徒21:20)。這都說出,耶路撒冷教會信徒,是一直在那裡同心合意興旺福音,並且一直在神的眷顧、保守、與祝福之中。
保羅在其書信中提到耶路撒冷教會時,都是積極正面的。在羅15: 27提到,耶路撒冷教會對外邦眾教會,有屬靈上的幫助。在林前16:3提到,將眾教會的捐資供應耶路撒冷教會。在帖前2:14 -16,則稱讚帖撒羅尼迦的聖徒們效法猶太中在基督耶穌裡神的各教會,能忍受同族人的苦害。並斥責那些不信主的猶太人,不僅苦害信主的猶太人,也不許聖徒傳道給外邦人,使外邦人得救,神的忿怒臨在他們身上,已經到了極處。從這些經節可看出,保羅乃是稱許耶路撒冷等猶太中的教會,而斥責不信主的猶太人。故因著神智慧的安排,在保羅寫此書信沒多久,就藉著羅馬提多太子,派兵將耶路撒冷及其中背逆不信的猶太人,澈底的毀滅。但其中的信徒,因著相信主及主的預言,而及時逃避。耶路撒冷的被毀,是必然的,因為主的預言必須成就;但其中信主的聖徒又必須蒙保守,才會有神如此奇妙的安排與作為。
因著耶城被毀,使忠信的猶太信徒向四方擴散,一方面能藉著他們,使福音迅速向外擴展廣傳,另一方面又能藉著他們,堅定外邦已建立之教會,幫助外邦信徒,去破除那些自居為正統的猶太人及神的選民,但不相信耶穌基督之猶太人,所造成的污染與破壞。事實上,在初期教會的末了時期,由使徒約翰的書信及啟示錄來看,原先開始時那些猶太教的守律法行割禮之影響,已經不存在了。反而是如尼哥拉黨、耶洗別、及巴蘭的教訓等與世俗妥協、生活放蕩、拜外邦偶像、放蕩荒淫、及為利混亂神的道之異端教訓大行其道,而這些均非正統猶太教之教訓。
或有教導說,因著使徒雅各之啟示不夠、異象不清楚,使所帶領之耶路撒冷教會滿了攙雜、不蒙神稱許,所以神不得不藉著毀滅耶路撒冷,以澈底清除使徒雅各等服事的根基。暫且不論耶城被毀之主要原因,已經在馬太福音23:37 – 38,24:2及路加福音21:5 – 24,有明確而清楚的記載。在上述教導之主要依據:「你看猶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萬,並且都為律法熱心」(徒21:20),及據此由教導者個人領會擴大延伸出來之許多看法之外,個人試著從聖經本文去找,是否有任何其他明言或暗示,直接說到使徒雅各及耶路撒冷教會之攙雜,或高舉猶太教。就如前面所查之結果,論到耶路撒冷教會,是滿了積極正面且被神稱許的。對此,個人感覺某種程度上就像巴蘭一樣,本來要查使徒雅各及耶路撒冷教會之攙雜或罪孽,卻不得不發出類似的感讚說:「未見使徒雅各有攙雜,也未見耶路撒冷教會有敗壞。有主和他同在,有歡呼王的聲音在他們中間」,「主沒有咒詛的,我焉能咒詛,主沒有怒罵的,我焉能怒罵」(民23:8, 21)。如此,說神要毀滅耶路撒冷有攙雜不蒙稱許之教會,乃是不符聖經記載與歷史事實。
使徒雅各在行傳21:20,說到猶太信徒為律法熱心,乃是說明猶太信徒仍然很重視律法。然而重視律法與信主且愛主並不衝突,就如一般中國信徒仍然很熱心且重視傳統文化道德(拜偶像等並非傳統文化道德),而這與他們信主且熱心傳福音並不衝突一樣。因為猶太信徒雖然重視律法,但並沒有教導說,必須靠律法得救。就如我們也重視倫理道德,但並沒有教導說,必須靠倫理道德得救一樣。當時從亞西亞等外邦地來的猶太人,汙蔑保羅,說保羅教導在外邦的猶太人,要離棄摩西、不要給猶太小孩行割禮、猶太人也不要守規條等(徒21:21,27,28)。但事實上,保羅從未這樣教導。他乃是講,外邦信徒(非猶太人與猶太信徒),可不受割禮與一些猶太人的規條,因為無法靠那些得救。就如初期在中國大陸及台灣傳福音,只是傳講不能靠倫理道德得救,就被汙蔑說,基督教教人不要父母、不要倫理道德一樣(現在可能仍有類似情形)。故使徒雅各請保羅澄清這樣的汙蔑與謠言,何來攙雜之有。而猶太信徒重視且遵行律法,但並未傳講要靠律法得救,又怎麼會因此不討主喜悅。主自己都說:「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太5:17 -20)。
雅各約在主後62年,耶城被毀前(時為主後70年),因猶太人在耶城暴動而為主殉道,其在耶城和聖殿被毀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應該是被殺害的先知,而不是造成耶城和聖殿被毀的元兇。
?有關亞波羅之職事
(i)以弗所召會墮落原因之探討
亞波羅最先在以弗所單曉得約翰的洗禮,但在百基拉、亞居拉給其講解神的道之後,他就得到開啟,緊接著他就到哥林多服事(使徒行傳18:24 – 19:1),保羅甚至稱許他的服事乃是在保羅栽種之根基上予以澆灌(哥林多前書3:6)。而以弗所召會部份聖徒雖先受約翰的洗禮,但後來藉著保羅亦受聖靈的浸(使徒行傳18:24 – 19 : 10)。保羅甚至教導勸戒以弗所召會三年之久(使徒行傳20:31),故以弗所召會之真理相當清楚,甚至能試驗分辨假使徒,並且恨惡尼哥拉黨人的異端行為,其墮落乃是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啟示錄2:1 – 7),而非因亞波羅最初之教導而認識不清。再者,在寫哥林多前書時,亞波羅與保羅一同在以弗所配搭服事(16:8,12,19),此時亞波羅絕對與保羅一樣,傳耶穌基督及聖靈的浸,故以前亞波羅未知道神的道之前所傳約翰的浸禮,不可能能繼續在以弗所大部份的聖徒中間產生影響或發酵。而保羅在提摩太後書1:15所提「凡在亞西亞的人都離棄我」,應是指所有陪伴保羅到羅馬之亞西亞的聖徒,其中包括腓吉路和黑摩其尼,而並非指整個以弗所召會帶頭離開保羅的教訓和信仰。首先,若其敘述對象為召會而非個人,則後面之舉例應為召會如「其中包括**召會」,而非「其中包括腓吉路和黑摩其尼」這種針對個人之敘述。其次,若所有亞西亞的召會都離棄保羅的教訓和信仰,那其中的非拉鐵非召會如何蒙主的稱許(啟示錄1:4, 3:7-13)。那時離棄保羅的,除了亞西亞的聖徒外,還有其他原先陪伴保羅的(4:16),其中還包括其屬靈的兒子提多,僅剩路加陪他在一起(4:10,11)。他們因保羅坐監(此次坐監,行動大受限制),或怕受牽連或個人認為繼續留在羅馬之效益不大,而離開返回其原來差派之召會(4: 10)。實際上,保羅在此書信最後還向百基拉、亞居拉和阿尼色弗一家人問安,此時他們應在以弗所(1:16 – 18; 4:19; 使徒行傳18:18,19,26),而以弗所召會可能在亞居拉和百基拉家中聚會(哥林多前書16:19 ),甚至提摩太本人都可能在以弗所召會服事,故保羅才特別提到從亞西亞來的腓吉路和黑摩其尼及阿尼色弗一家人,並最後還請其代向百基拉等人問安。另外,提前1:20及提後2:17,4:14都題到許米乃和亞力山大,加上提前1:3,說明他們一直在以弗所,亦可證明此時提摩太在以弗所,他不可能帶頭離棄保羅的教訓和信仰。以弗所召會後來所以會離棄起初的愛,很可能就是自以為知識全備而不知不覺自傲,以致於失去了謙卑和愛心。
或有人謂,保羅在很多書信中都提到愛,以弗所召會離棄愛,就是離棄保羅的教訓,但其他使徒的書信中也都提到愛,若特別強調是「離棄保羅的教訓」,而非平衡的說到是「離棄主藉使徒們傳講的教訓」,會有誤導聖徒且高舉保羅之嫌。
(ii)哥林多召會有分門別類原因之探討
哥林多召會會有分門別類,主要因為他們不成熟、屬靈生命度量不夠(3:1,2)及心腸狹窄(哥林多後書6:11,12), 自己喜歡拿使徒們來比較並且論斷,而帶入分門別類(哥林多前書3:21,22; 4:3,6; 1:12),並非亞波羅或保羅或彼得甚或基督真實生命的感覺給他們有這樣的教導。就是因為他們屬靈生命幼嫩,才會後來受異端教訓之影響(15:12),而偏離了亞波羅、保羅和彼得等眾使徒所傳講的(15:11)。寫此書信時,保羅和亞波羅同在一起配搭服事,至於保羅勸亞波羅同弟兄們去哥林多,他所以這時不願意去,可能因為保羅不能同去(4:17; 16:7,8),故他不願意在保羅不能同去之情形下前往,而非不願意與保羅同去。或謂保羅明知有些哥林多人比較喜歡亞波羅,他仍然鼓勵亞波羅到哥林多去而顯示其度量,豈不亦顯示亞波羅不願意在保羅不能同去之情形下前往,否則他大可藉此機會前往作自己的工。
(iii)保羅對亞波羅服事之評價
保羅對亞波羅之服事有極高的評價,包括稱許其服事為在保羅之服事上澆灌加強(哥林多前書3:6),以及要聖徒效法他們(4:6)。直到保羅服事的末期為主殉道前,還囑咐提多要敬重亞波羅之服事(提多書3:13),甚至此書信可能還是保羅請西納和亞波羅路過提多處時帶給提多的,故請提多收信後趕緊給他們送行。故並不是自亞波羅沒有聽保羅之勸去哥林多之後,兩人就不再同作主工或者聖經就不再提亞波羅了。另經探討,希伯來書很可能是亞波羅所寫,相關佐證經節附錄於後。
?有關巴拿巴之職事
在使徒行傳15章兩人分開之前,巴拿巴與保羅一起配搭服事,在兩人分開之後,由於路加跟著保羅,故其以後之記載無法包括巴拿巴之行蹤,不能以此斷定此後神不再使用他,就如使徒行傳12:2以後就沒有提到使徒約翰的名字,也不能說此後神不再使用使徒約翰。甚至更多聖經上極少提到或沒有提到的主的僕人,不能說神不再或沒有使用他們。同樣,除了保羅自己、跟隨並記載其行止的路加、以及彼得外,其他使徒之書信均未提到保羅,這些在書信中從未提到保羅之使徒(包括使徒約翰在內),就他們而言,絕不會自認在所謂「保羅那份職事」的帶領下,豈能說他們都不在那「所謂的中心異象裡」, 不在「所謂的神聖經綸啟示裡」,也不在主的心意裡。這是何等嚴重的指控,豈能不慎!再以倒香膏之伯大尼的馬利亞與主復活後最先向她顯現之抹大拉的馬利亞為例,除了福音書之外,使徒行傳及使徒們的書信均未提到她們,寫這些書信時,她們應該還活在世上。豈可說福音書之後(即主復活之後),她們就不在「所謂的神聖經綸啟示裡」,也不在主的心意裡!要知道即使她們肉身過去之後,卻要因信仍舊說話(來11:4),猶如歷世歷代在信上得了美好證據之信徒一樣(來11章)。主自己也說,普天之下,無論在甚麼地方傳福音,也要述說她們所行的,以為記念(太26:13; 約12:3)。
雖然保羅與巴拿巴在揀選配搭服事者一事上有不同的看法,但兩人為主作工之心志都一樣,故兩人雖不在一起為主作工,保羅仍然稱許其服事(哥林多前書9:6),且在歌羅西書4:10也特別提到歌羅西召會所熟知的巴拿巴,而並不是自使徒行傳15章之後聖經就不再記載巴拿巴了。另外,新約之原則乃配搭服事,除了主之外,並沒有絕對的領頭。保羅與巴拿巴並提時,他們名字順序的交互排列可以說明此點,且並非自使徒行傳13章以後保羅之名字就一直在前,以後仍有交替(14:14, 15:25),直至15章結束,兩人分開之後。
?有關使徒們彼此之關係
使徒們如保羅、巴拿巴、亞波羅等彼此之關係,在當時應是各人分別承當主的託付,到各處傳福音及餵養各地的聖徒,並沒有誰高誰低、誰一定要順服誰之等次差別,亦即沒有主從之分。至於或由於年齡輩份較低如馬可,或由於受全教會之差派如西拉(使徒行傳15:22 – 27),或由於在屬靈生命上為使徒們屬靈的兒子如提摩太、提多、馬可 (使徒行傳16:1 – 3; 腓立比書2:22; 提摩太前書1:2,18;提摩太後書1:2,6;提多書1:4;彼得前書5:13)… 等原因,能夠隨時接受使徒們個人之吩咐或差派,幫他們傳遞消息或配搭服事之外,這種稍有主從之分的情形並不能適用於前述使徒們之關係。實際上, 接受使徒們吩咐或差派之同工,也不是只服事單一的使徒,或只聽從一個使徒的差派。如西拉與馬可就交替服事過彼得和保羅(彼得前書5:12,13;提摩太後書4:11;歌羅西書4:10),馬可也服事過巴拿巴。
此外,使徒彼得在彼得後書3:15,16提到保羅的書信,應該是有聖徒對保羅書信中一些深奧難懂的道理有疑惑而向彼得請教。彼得指出:保羅一切的書信所講論的事(3:16上半),也都是像彼得及其它使徒一樣,要提醒他們、激發他們誠實的心,叫他們記念眾申言者所說的話和主的命令(3:1,2),也都會提到主的再來,要聖徒殷勤忍耐。至於信中一些難明白的,若是本身根基不夠,不要隨意解釋,免得扭曲其原意而自取沉淪(3:16下半)。這只是彼得要聖徒注意,書信的主要目的是堅固他們的信仰,而不要落入知識道理的網羅中。此處之提到保羅書信,只是印證保羅的服事和其他使徒一樣,是幫助聖徒的,而不是說彼得服在保羅的權柄下並順從保羅的帶領。這就猶如有聖徒對某一位主的僕人之教導有疑惑,而向另一位主的僕人請教。另一位主的僕人稱許那位同工也有主給他的一份職事,聖徒要照著個人生命的度量,能領受多少就領受多少,不要太複雜,這並不表示這位同工就是服在那位同工的權柄下並順從那位同工的帶領。
彼得看待保羅的書信,絕不會像現在許多人所認為的與一般的經書同等。因為當時所謂的經書,乃是律法書和先知書等歷代相傳且每逢聚集或重大節期要帶著百姓宣導。在當時,彼得應該不會也不敢把保羅甚至他自己的書信視為與這些經書同等並列。把彼得、約翰、雅各、猶大和保羅所有主的僕人之書信視為經書,乃數十年甚至於數百年之後的聖徒,但絕非彼得當時自己的想法。基於此,說彼得推崇保羅之書信且視為與當時之經書同等,因此順從保羅帶領之說法,絕非事實。
因為並不認為保羅的書信能與當時的經書相提並列,彼得才說保羅是照著神給他的「智慧」而不是「啟示」寫一切的信(彼得後書3:15)。律法書和先知書等當時所謂的經書,除了記載已教導遵行之神的命令、法則及作為外,那些難明白的多是神藉眾先知直接傳講所受「啟示」之將要成就的事與預言,這些啟示與預言不可隨私意解說(彼得前書1:10 -12; 彼得後書1:19 -21),而保羅的書信,除了主要傳講及印證經書上所預言的彌賽亞為主耶穌外,並沒有其他難明白的玄妙預言可探究。
彼得意思應該是:有關基督福音教訓的基要部份,使徒們都講過了,保羅也是講論這些事,沒有甚麼特別不一樣。而彼得所以強調不要強解保羅書信如強解別的經書一樣,是因為保羅的書信像彼得及其它使徒書信一樣,只是盡心竭力的,常常提醒聖徒那些主藉使徒們已傳講的事(彼得後書1:12 -18),而並沒有其他特別的預言和啟示,有不明白處也不需強解。如果你學識不夠,或信仰不堅固,硬認為裡面除了基要真理之外,還有些甚麼高深的奧祕啟示或玄學思想,就容易曲解其意並自取毀壞。
至於為何保羅書信會有許多難明白的,而其他使徒的書信比較不會。主要因為保羅所面對的,是充斥希臘哲學、羅馬制度及各式各樣的外邦文化,有時又有一些猶太的規條教訓加入,一般人心思的營壘非常堅固。保羅除了靠著神的能力,也使用他屬世的學問和推羅的技能,藉著諸般智慧的言語,去將各樣的計謀,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們都順服基督(哥林多後書10:4,5)。在此情形下,其書信難免有一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辯論式表達語言,及各式各樣類似於辯析的哲學式語法和言詞。對這些語彙,若不能完全明白作者的思路,就比較容易產生困惑。而其他使徒的書信,因對象主要為猶太人,他們除了對主耶穌是否為要來的彌賽亞有所困惑外,對其他聖經的教導都很清楚,比較不會受其他文化思想的影響,所以不需要用艱深難懂之哲學式語法和言詞來辯正。
另外,「同工」之解釋,照著聖經的教導,應該擴大為「同作主工」而非「同在一處作工」(羅馬書16:9; 哥林多前書16:16; 腓利門書1:1)。故不能說,沒有和保羅同在一處工作或沒有跟隨保羅工作,就不與保羅同工或保羅不與他們同工,就如現在弟兄們雖在不同之地方服事,但仍然「彼此同工」,彼此同作主工。至於使徒之定義,若依照保羅之教導,範圍應該也非常廣闊(羅馬書16:7)。
?有關屬靈生命的栽種、澆灌與生長及立根基與建造之探討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3:6,10,11談到栽種、澆灌、生長與立根基。其中根基乃是主耶穌基督;立根基猶如栽種或撒種;澆灌猶如建造;栽種與澆灌也就是現今所謂的「生」與「養」,這些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神的憐憫是否叫他生長。保羅在3:11所強調的是那已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以及不能立「別的根基」,而非強調除他之外,「沒有人」能立此根基,實際上,使徒與先知們都能立此根基(以弗所書2:20)。保羅在此所以提出「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乃是僅僅針對哥林多召會而言,因為哥林多召會可說是保羅最先傳福音給他們,而相信受浸並接受保羅的教訓(使徒行傳18:1 – 11; 哥林多前書4:15; 哥林多後書10:14)。也就是保羅先給他們立了相信主耶穌基督之根基,別人不能再傳耶穌基督以外的福音給他們,亦即不能再立別的根基。至於別的召會如羅馬和歌羅西等,不是保羅最先傳福音所建立的召會,即使是保羅亦不能再立別的根基(羅馬書15:20),只能在別人已立好的根基上澆灌與建造。
至於保羅在哥林多前書3:6 -15所說的,意思是他這聰明的工頭,在哥林多聖徒這些神所建造的房屋上,已經立好了耶穌基督這好根基,而不是律法、規條及世上的小學等不好的根基,別人只能在這好根基上建造。至於是用金、銀、寶石或草、木、禾?,建造的人自行向主負責。或者說,他在哥林多聖徒這些神所耕種的田地上,已經撒下了耶穌基督這獨一麥子的好種,而非律法、規條及世上小學等亂七八糟的粺子,別人只能在這好種子上澆灌。至於澆灌的是滋養的肥料,或是不合適的東西,澆灌的人自行向主負責。而非強調他自己是「聰明的工頭」,別人只能照他的方式或藍圖來澆灌或建造。
甚至13 -15節所提之工程,還不是僅僅限於主藉主的僕人,供應甚麼材料讓聖徒建造。還廣泛的包含每一個聖徒自己,當與弟兄姊妹建造時,是用基督的神性與人性,這能耐火且經得起試驗的材料去建造;還是用個人天然的情感等,無法耐火且經不起試驗的材料去建造。各人到時,以自己的工程能否存留,從主得賞賜。
召會是活神的家、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我們這些活石,需要來到主面前,被建造成為神在靈裡的居所(彼前2:4 -7)。這個活神的家、神在靈裡的居所-召會-的建造,必須是主耶穌自己為建造的根基和房角的頭塊石頭(彼前2:4 -7),且必須是建造在主的話上,才能穩如磐石,經得起雨淋、水沖和風吹任何風波,而不會倒塌(太7:24 -28)。
???個人對有關我們對使徒們及主的僕人們應有之態度的認知???
?對所有主的僕人在主所託付他們的那一份職份上應有之態度
在對待主的僕人方面,我們應該敬重主所託付他們的那一份職份,不可因著特別看重某一位主僕之職份,就有意或無意的貶抑其他主僕之職份,就像保羅要求哥林多聖徒對待他與亞波羅一樣,不要重這個輕那個(林前4:6)。除非有確切的證據,顯明他們的教導是異端或要信徒偏離主並以別的取代主的地位,否則就會在破壞或迫害主所託付他們之那一份職份的罪上有份。
主的豐富和旨意太廣大太深奧了,沒有一個人能將神豐富的智慧、知識與判斷能完全的知曉或釐清,難怪保羅會在羅馬書十一章33-36節有這樣的感讚(當然,雖然如此無法測度,但主一點點的恩典就夠我們享用不盡)。人只能藉著各種的開啟教導和啟示,照著主量給個人的生命度量,去追尋主的蹤跡並得著主的心意。故在最後同歸於一個元首之下的原則下,主藉著每個與他同工的人,以不同的領會方式及不同的表達方式,去解決滿足各種不同的需要。在積極方面,無論以任何角度去闡釋聖經或主僕人的話,以幫助聖徒能更愛主及愛召會與眾人,這絕對沒有問題。但若在沒有直接顯明之證據下,似乎不適合以自己的領會和闡釋,去否定或貶抑主僕人為主工作中一些與自己意見或看法不同的作法。否則若被論斷之主僕的工作是出於神,恐怕我們倒是攻擊神了(徒5:38,39)。我們最多僅能對事不對人的,就著所質疑之信息或傳講,其中可能不妥或不正確之部份,完全從聖經本文的教導或記載方面,予以澄清或辯正,切不可涉及人身攻擊。這種不涉及人身攻擊,在彼此敞開且平和的靈裡,一同好好的研讀且尋求,聖經各個記載與教導的真實內函與意義,使主的話,在彼此謙卑尋求中,為我們解開,並發出亮光,使我們這些愚昧的得以通達(詩119:130),這是我們每個主的僕人該有的態度。
每個主僕人的工作,是得賞賜或受虧損自有主負責(林前3:13 -15),而我們不適合取代主作審判者,即使論斷都不合適,免得我們被論斷(太7:1),並且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那日,我們也都要站在神的臺前(羅14:4,10)。我們該有之態度應是「不可再彼此論斷,寧可定意誰也不給弟兄放下絆腳跌人之物(羅14:13)」「時候未到,甚麼都不要論斷,只等主來,他要照出暗中的隱情,顯明人心的意念,那時各人要從神那裡得著稱讚(林前4:5)」。
另外,對於服事上的一些向何種人就作何種人之作法,不可因為自己或喜歡的人採用,就是有變通和彈性;對於非自己喜歡的人採用,就批評為宗教規條或攙雜,不可給人有兩種尺度和標準之感覺。同樣,也不要給人有「一口兩舌」的感覺,對於在聖經一些真理認識上,與我們領會及實行不同之聖徒們,若人數沒有我們多,就說主映證祝福我們的看見與實行;若人數比我們多,就說他們的啟示不夠、真理實行太低、太屬世、甚至有?雜…等等。對同為神的兒女,同作基督耶穌見證人的聖徒們,這些的比較與說法不太妥當。
還有,若特別高抬某一位主僕之職份,即使並未將其取代主的地位,但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傳講的人會直接,或聽道的人會間接,替被高抬的主僕「搭棚」,這是主所不喜悅的(馬太福音17:4 -8)。因為任何主的僕人,充其量最多像摩西及以利亞一樣,只不過是主的僕人和見證人,而我們的神是戀愛以致於嫉妒的(雅4:5)。我們應該平衡的去看待主分別託付給他僕人們的職份,因為職事也有分別,主卻是一位(林前12:5)。
再者,對於沒有實際同在一起過之主的僕人或聖徒,我們可能特別注重那些有文字留下或留下較多者。就像我們可能會從所讀以往聖徒之信息,或者別的地方召會通訊,來認定以往那時或現今那地聖徒之情形,對有文字留下或留下較多之聖徒,我們就認為他們比較愛主,屬靈程度與生命度量較高。相對的,對於沒有留下文字,或留下文字較少之聖徒,就認為他們的屬靈程度較低、生命度量也較少。但對當時或當地與他們有實際配搭接觸之聖徒而言,不見得有相同的認知和感受。這種純以文字記載多寡,來作為判斷聖徒屬靈生命程度之依據的做法,並不一定準確。所以就某種程度上,「不因人廢言、不以言舉人」這句話,還是有其一定的參考價值。
?對所有主的僕人在其與真理無關之言語行為上應有之態度
對所有主的僕人,我們完全敬重主所託付他們的那一份職份,至於與真理無關之言語行為或教導實行,可能彼此間看法會有不同。對此,我們不適合在其間作仲裁,免得落入知識善惡的網羅中,自有主的恩膏在各人身上有不同的領會和帶領。在主的僕人間有不同意見時,我們常會不知不覺偏向我們所更為敬重或喜好者那一邊,而定罪另一邊(注意:喜歡採用那一邊之意見都沒有關係,但不能貶抑或定罪另一邊之感覺和看法)。例如,我們常常因著過於高舉保羅的職份,在愛屋及烏心理下,可能就會定罪與保羅意見或看法不同之主的僕人。事實上,除了主之外,沒有一個完全人,包括保羅在內。雖說「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林前2:15)」,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就在任何事上都看得準、做的對。像保羅也會有錯誤的時候,例如在對待大祭司的事上,保羅就曾經認錯道歉(徒23:2 -5)。而相似的情況,主的作為就完全無可指責(約18:19 -23)。在人都不完全,也會有軟弱且感覺看法不一定絕對正確之情形下,下面以個人的領會來討論保羅希望聖徒對自己言行之態度,以及個人如何看待一些其它主的僕人或聖徒與保羅在一些看法及意見不同時的感覺。
(i)保羅要聖徒對自己言行之態度
保羅自承其所知有限所傳也有限(林前13:9 -12),並且他和一般聖徒一樣,也會有軟弱(林後11:29)。所以保羅最多要求聖徒要效法他,像他效法基督一樣(林前11:1),而不敢要聖徒跟從他。因為效法是有自主和選擇性的,而跟從是沒有自主和選擇性的。除了主是完全可以跟從外,沒有任何人可以完全沒有選擇的跟從,甚至包括保羅在內。即或是效法,保羅都要求聖徒不可過於聖經所記,免得重這個輕那個(林前4:6)。即使保羅如此謙卑謹慎,深怕有人把他看高了,過於在其身上所看見所聽見的,主仍然允許一根刺加在他的肉體上,免得其過於自高(林後12:6,7)。
保羅在提後3:10所說:「你已經”服從(恢復版繙為:緊緊跟隨)”了我的教訓」,希臘原文為”par-a-kolouthe??”,中文意思為”考察、在旁隨同”,英文意思為”beside-simultaneous-ride”。而主呼召門徒所說:「來”跟從”我」,希臘原文為”opis??”, 中文意思為”跟在背後”, 英文意思為”behind”。兩種詞句的語氣及內涵完全不同,在目標方向等的判斷上,前者的伴隨者,可以觀察選擇,必要時可予以調整目標方向,而後者的跟從者,是無法觀察目標方向,而予以選擇並調整的。這也說出,除了主是完全可以跟從外,沒有任何人可以完全沒有選擇的跟從,甚至包括保羅在內。
(ii)推羅及該撒利亞的聖徒與保羅之不同的感覺和看法
保羅最後一次到耶路撒冷前,推羅及該撒利亞的聖徒被聖靈感動,勸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而保羅與他們的感覺不同,定意要上耶路撒冷(徒21:3 -4, 8 - 14)。雖然彼此感覺不同,但並沒有絕對的對錯,各人只是照著主給各人的感覺交通和實行而已。
(iii)巴拿巴與保羅之不同的感覺和看法
在使徒行傳15:37 – 40,巴拿巴與保羅在是否揀選馬可做配搭一事上,有不同的感覺和看法,甚至造成彼此分開。其實兩人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若硬是要追究彼此分開之責,可能保羅的責任還要大些,因保羅可能錯怪了馬可。其實馬可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並非去愛世界,可能家裡有事,或感覺任務告一段落,需回到耶路撒冷去照顧聖徒或服事彼得,也或者想回去繼續搜集編寫馬可福音(徒12:12, 25; 13:13 )。而後來,保羅第一次坐監及第二次坐監殉道前,都稱讚且需要馬可的配搭服事(西4:10; 門24; 提後4:11),這期間,馬可從未在服事主的事上退縮,也未看到保羅在書信中有責備馬可,或馬可有向保羅認錯道歉之舉動,均可說明或許馬可在此事上並無不當。
無論如何,巴拿巴與保羅兩人並沒有為此彼此攻擊,甚至在主奇妙的安排下,兩人分頭擴展主的工作。
(iv)亞波羅與保羅之不同的感覺和看法
在前往哥林多召會勸導聖徒之時間點上,亞波羅與保羅有不同的感覺和看法,這也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各人只是照著主給各人的感覺而行而已(林前16:12)。
(v)彼得與保羅之不同的感覺和看法
保羅在加拉太書2:11 -14提到他抵擋彼得之行為,從保羅當時之認知及我們一般的領會來講,可能認為彼得軟弱了、害怕了、退縮了、違背真理了,但是若從彼得當時的角度來思考,則或許不盡然如此。要知當時耶城信主的猶太人相當多(徒21:20),而較清楚彼得所見異象和啟示的,應僅限於少數核心有配搭之聖徒(徒11:1 -18)。由於耶城幾乎都是猶太人而較少外邦信徒,一般猶太信徒與外邦信徒很少有同處之機會,以致有關猶太信徒與外邦信徒在一同喫飯這件事上該當如何,可能沒有廣範的去教導。當從耶城來的猶太信徒(不一定是雅各差派的,就如行傳15:1,24之例子,更不會是當初有份於行傳11:1 -18交通之聖徒)來到時,彼得他們正在與外邦人一同用飯。當時,一般猶太人絕不肯與外邦人一同用飯,但彼得與巴拿巴也不可能不接待外來的猶太信徒。在此情形下,可能彼得感覺對於此教導實行,沒有其急迫性與絕對必要性。也可能彼得認為,他從主所得的啟示和領會,乃是可以接納外邦信徒並與他們一起用飯,但沒有要勉強其他猶太信徒一定得和外邦信徒一同用飯,除非他們已受教導和開啟,像當時在安提阿的猶太信徒及巴拿巴一樣。又或者彼得另有其他的想法,如顧到耶路撒冷尚未受教導和開啟之猶太信徒的軟弱,或時機未成熟,不必引起無謂的爭論等,但應該絕對不是害怕或退縮。要知道,行傳中記載彼得多次為主受逼被囚,仍然不顧生死放膽傳講,從未有害怕退縮之情形(徒4:1 -20, 5:17 -41, 12:1 -17)。又由歷史考據得知,彼得最後為了主,主動要求倒釘十字架殉道。這種種為主視死如歸之表現,怎麼可能會因與外邦信徒一同喫飯這件並未犯錯的事,而害怕一些默默無聞的聖徒責難。即使對雅各本人,彼得也只會尊重而不會害怕。何況這異象和啟示,還是主最先藉著彼得教導包括雅各在內的其他使徒和聖徒,使他們不再質疑且歸榮耀與神,他怎麼會因這個實行而害怕從雅各那裡來的人。至於彼得為何沒有表白,甚至於在提到保羅之書信時也未就此著墨,或許因其謙忍成熟之生命度量,不僅教導聖徒要忍受冤屈,自己也有這樣的實行(彼前2:19 -23)。就像主和許多有生命度量之聖徒一樣,遇冤屈不為自己辯駁。
彼得是個急性子的人,凡是喜歡帶頭搶先,好勝且不顧後果(太14:28;16:16, 22;17:4, 25; 18:21; 19:27; 26:33 -35,51; 可11:20; 路12:41, 24:12; 約6:68, 13:6 ,24, 36; 18:10)。但在經過主三次提醒他要儆醒禱告(可14:37 -42)、三次否認主(可14: 71,72)、及主復活後三次問他是否愛主及託付他餵養主的小羊之後(約21:15 –19),在他性格上就開始有極大的轉變。從凡事自己強出頭,轉變為不再信靠自己;從一遇挫折就再回到世界打魚去,轉變為能堅定持續、甘心樂意、用愛牧養主的羊,且作群羊的榜樣(彼前5:1 -3)。在四福音書中的彼得,是個敢衝敢撞充滿天然個性的人;但在行傳及其他書信中之彼得,卻是個不再躁進,天然完全被破碎,而能因著主的代求,回頭以後靠著主堅固眾人之被主變化的人(路22:32)。彼得之戒慎與謙卑自守,可由下列許多例子看出:在領受接納外邦人之啟示上,經再三確定才領受(徒10:9 -16)。天使救其出監,起先不敢當作是真的,以為是自己的感覺(徒12:9)。完全把自己當作一般人,而不高抬自己(徒10:25,26)。不以保羅原為迫害聖徒之人而接納他,並與他同住(徒9:26,27; 加1:18)。在關於外邦信徒受割禮之事上,先讓大家盡量辯論和訴說個人意見,再溫柔平和的訴說他從主所受的託付和負擔,而使他們被折服並靜默無言(徒15:7 -12)。在保羅書信中被其明言或暗指,和其他使徒娶妻並帶著一同往來(林前9:5)、為最大的使徒(林後11:5)、為有名望的(加2:6)、僅傳福音給受割禮的人(加2:7,8)、被責備行的不正,與福音真理不合(加2:14)等。且不管保羅是否說者無心,但從旁觀的聽者有意來看,這些敘述絕不會是稱讚,反而有貶抑之意。事實上,彼得在跟隨主之前就已結婚,主並未予以否定,反而醫治其岳母的熱病(太8:14,15)。關於嫁娶,除了主耶穌自己,因其等待迎娶宇宙中獨一的新婦--預備好且裝飾整齊的召會,而根本不需地上的婚娶外,一般聖徒的嫁娶乃是正常而合理的,至於個人因特別的負擔而不嫁娶,那是另當別論(太19:10 -12)。另外被說到,僅受託傳福音給受割禮的人和作受割禮之人的使徒,實際上,彼得是最早受主啟示和託付,去接納外邦人並傳福音給他們,且給他們施浸,又以此教導其他的使徒和弟兄們去實行(徒10,11章)。但對這些加諸在其身上的誤會和指責,彼得並未為自己有任何的辯駁,即使在其書信中提到保羅時,對這些未盡公平的說法也未置一詞。事實上,至少就外在而言,當時彼得之威望絕對超過保羅,他若是要辯駁,信服他的應該佔多數,但他不作此圖,反顯出謙讓容忍的心。
至於保羅也像彼得一樣是個急性子的人,加拉太書及哥林多前後書可說是保羅最早的書信,一方面可能當時其年輕氣盛,未經個性全然被破碎之歷練,另一方面當時他可能尚未廣泛的被各處聖徒所熟知和接受,故竭力為其使徒的職份辯護,難免語氣會有急躁之處。這也無可厚非,即使摩西這樣忠信的僕人(來3:2,5),也都會有急躁之處(詩106:32,33)。至於保羅後期的其它書信,則可能因飽經憂患和歷練,而較少顯示其早年性烈如火、話中帶刺的一面,反而更多的流露其人性拔高而溫和謙讓的一面。
(vi)保羅殉道前陪伴保羅之同工與保羅之不同的感覺和看法
保羅殉道前,許多陪伴保羅之同工離開他,保羅對此很不諒解(提後1:15, 4:10,16)。對保羅而言,可能認為同工應該陪他,但設身處地的從其他同工立場來看,則不見得如此。因為保羅第一次坐監時,除了不能到處自由行動外,還可以在自己住處接待來見他的人,及傳講神的話,而不被禁止(徒28:30,31),因此包括底馬等都能盡心盡力幫助他(西4:14; 門24)。而從歷史上知道,這次被囚則受到許多限制,且外面的逼迫增加,也不能自由傳道。在當時這種處處受限難以發揮功用,且除了羅馬之外,各處召會及聖徒也大受逼迫的情況下,說不定這些同工認為,回到各處召會扶持聖徒,比繼續留在羅馬陪伴保羅更有需要(例如提多也像使徒一樣,到處建立召會、設立長老、扶持聖徒、解決召會的難處等(多1:5,6, 3:12 加2:1林後2:12,13, 7:6, 13 -15, 8:6,16,17,23)。在當時羅馬政權開始對召會與聖徒大加逼迫時,各處的召會與聖徒們,可能更需要提多等同工之幫助與加強)。至於路加,則另當別論,因他至少可以以醫生的身份和專長,繼續留下照顧保羅的身體及記載保羅的言行。不過即使同工離開他,保羅也只能說他們是離棄他個人,而不敢說是離棄主,因為離棄保羅絕對並不等同離棄主或離棄主的道。若是有人離棄主的道,保羅一定毫不妥協、指名道姓的說出來,如同指責許米乃、腓理徒及亞力山大一樣(提後2:16 -18, 4:14,15)。
若平和且平衡的看待此事,在面對此極大逼迫的處理態度上,選擇離開之同工不一定有錯,因為主教導門徒要靈巧像蛇及可以避開逼迫(太10:16, 23) ,就如同主聽見約翰下監及殉道時所行(太4:12, 14:10 -13)。當然,避開只是不正面衝突,而不是放棄或否認所信仰的道。所以無論是正面抵擋,或是暫時避開,只要照著主的引領而行並且堅守所信仰的道,都能蒙主的稱許。就像面臨亞哈王及耶洗別的迫害,以利亞選擇正面迎擊,而另外七千人選擇暗中隱藏等待時機,或繞道側面攻擊。這在神眼中都是忠信有見識的,並非如以利亞所想的,只有他的作法才是不背棄神、為神站住。
至於保羅對這些離開同工之語氣,或許稍微過於激烈(提後4:16)。這也難免,許多主的僕人,在肉身遭到迫害與難處時,或多或少也都會抱怨或控告。例如以利亞遭逼時的抱怨與控告(王上19:3,4,9,10;羅11:2,3);約拿遭到小環境時的抱怨發怒(拿4:7 -9);施洗約翰坐監時的差門徒詰問主(太11:2,3)。而主面臨肉身要釘十字架這極大的痛苦時,也向父禱告,若是可行,就將這杯撤去(太26:39; 路22:42 -44) ,但主卻不會抱怨及遷怒於人,且完全順服父神的旨意。任何人都會有軟弱,甚至主所重用的僕人也不例外。但主能體恤我們的軟弱,因為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來4:15)。
無論如何,主的僕人一些無傷大雅之看法、意見及作為,即使稍有缺點和暇疵,仍然無損其在主面前服事的果效,及我們對其服事應有的敬重。以上以保羅為例,只是希望我們知道,人都不完全,都會有軟弱,藉此提醒我們,任何人的教導與信息,乃是要幫助我們,更多愛主、認識主。要叫我們「不見一人,只見耶穌(太17:8)」,且望斷以及於耶穌。
另外,在彼此配搭服事上,有關該選擇誰做配搭、該何時去規勸看望召會與聖徒、該如何傳講與實行一些真理、及該如何面對逼迫????等,這些無關核心真理之做法,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各人只要照著主在每人身上之帶領,順著恩膏的塗抹,去教導或實行即可。不要彼此論斷與定罪,也不要讓這些與真理無關之言語行為成為我們之間的絆腳跌人之物。
*彼得與保羅之職份的補充說明
拜神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4:24)。由於主無法實際以肉身去看見、接觸與追隨,以致一般有心追求且切慕屬靈的聖徒,若是在主的話上根基不夠,或是信心不足,有一個普遍的危機,就是在「眼見是實」的情形下,容易將追求或跟隨的目標與對象,不知不覺轉移或投射在一些特別有恩賜的人身上,這是絕對得罪神的事。為避免這種情形,除了我們服事聖徒時,必須時時滿了謙卑,以免無意中被聖徒高舉,這樣不僅被服事的聖徒不得造就,我們自己也會失去主的賞賜,因我們已經從人得了賞賜(太6:1 -5, 16 -18)。也需諸事都有節制,要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林前9:25 -27)。另外,也需要教導聖徒知道,任何人,即使其再有恩賜,再被主重用,也不過是主的僕人,只不過被主使用來幫助、成全我們,但絕對不能成為我們標榜或抬舉的對象。其實我們常常會因為過於抬舉某一些主的僕人,以致無意中輕忽了另一些主僕人的職份。以初期召會的使徒們為例,我們可能認為,剛開始主在彼得的身上託付大些,後來則在保羅的身上託付大些。這些錯誤的觀感,可能由於我們對聖經的記載,僅有片面而不完全的瞭解,下面願意嘗試辨明之。
許多聖徒所以會高舉保羅,主要被保羅一些為見證其經歷與看見之強烈的表白語氣所震撼。如:其不是從人領受和教導,乃是從主所啟示的(加1:12);並且深知諸般的奧秘(羅11:25, 16:25 -27; 林前2:1,2, 7 -10, 14:2, 15:51; 林後12:1 -4, 弗1:9 -14, 3:3 -11, 6:19,20; 西1:25 -27, 2:2,4:3; 提前3:16);還有三層天的經歷(林後12:1 -4)等。而彼得等使徒,對自己的經歷與領受,在他們寫給聖徒的書信中,似乎並沒有太多的著墨與強調。當然,以當時而言,他們不需強調,大家也都知道他們的職份,絕不會輕忽或貶抑。保羅則另當別論,需要多方的強調與辯明。以彼得和保羅為例,如果撇開他們個人主觀的感知與敘述不論,客觀的來看,彼得的經歷與領受絕不會在保羅之下。
首先,從有關基督的福音乃是直接從主所啟示這方面來看,彼得乃是真正第一個完全不是出於人的教導,而是天上的父直接啟示他的,且在主尚是肉身的時候就看見了,還蒙主在眾使徒面前親自的稱許(太16:15 -20)。保羅雖也是直接從主領受啟示(徒9:3 -9, 22:6 -21, 26:12 -20),但基本上是「印證」與「加強」彼得、約翰等使徒們所傳講的,而並非完全不同的「看見」與「傳講」(徒26:22,23);並且雖然可能沒有人直接向保羅傳福音,但司提反殉道前之申訴與見證,必定或多或少在保羅的深處產生影響,即便當時少年掃羅是極端的排斥(使徒行傳第七章; 22:20)。就如也有不少愛主的人,初次接觸聖徒,也會極端排斥與逼迫,但後來蒙主光照,悔改信主一樣。那些被逼迫但剛強為主站住之聖徒,一定也在他們深處留下印象,而播下生命的種子。在接納外邦信徒方面,彼得也不是出於人的教導,而完全是主直接從天上向他啟示的(使徒行傳第十章)。
再就諸般的奧秘這方面來看,有關基督是神的奧秘而言(羅16:25 -27; 弗1:9 -10,西2:2;林前2:1,2;提前3:16),彼得、約翰等使徒雖沒有用「奧秘」這個詞句,但也有傳講這樣的啟示與內涵(彼前1:20; 約1:1 -14)。有關召會是基督的奧秘及基督信徒豫先蒙揀選得榮耀之奧秘而言(弗1:11 -14,西1:26,27;林前2:7 -10; 弗3:3 -11),彼得也有雖然敘述詞句不同,但含意類似之傳講(彼前1:3,4, 2:5,9)。有關死人復活的奧祕(林前15:51-54),和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的奧祕(羅11:25),除了撒都該人不信死人復活外,一般猶太人都相信(太22:23 -32),並且經上都有預言以色列要得救的事,這些事,對外邦人為奧秘,但對猶太人而言,乃是耳熟能詳,不需特別強調說明。還有聽見隱密的言語(林後12: 4),應該屬於個人與神之間親密的交通,像方言一樣(林前14: 2),彼得說不定也有這方面的經歷,但因為與造就召會無關(林前14:1 -28),故沒必要在給召會的書信中提出來,只對自己和神說,就是了(林前14: 28)。
至於三層天的經歷(林後12:1 -4),如果保羅所說「或在身內,或在身外,我都不知道」之描述,不是描述保羅真正肉身的被提,但謙虛的表示不知道,而是描述靈性的拔高與開啟;則應是類似於彼得的「魂遊象外」之經歷(徒10:10; 22:17)。這也符合此經歷乃是補充,加強說明對前一節所提之主的顯現和啟示的感受。而保羅多次經歷主的顯現,並領受異象和啟示(徒9:3 -6, 18:9,10, 22:17 -21, 23:11, 27:23,24)。在此情形下,三層天並非屬物質層次的分別,而是屬靈層次的分別。在個人經歷方面,猶如體、魂、靈,三種不同的層次。在更大的層面方面,則有地上的、空中掌權的、及諸天之上神的寶座前,三種的層次。保羅在此強調他屬靈的經歷不輸別人,因為當時有許多假教師和假使徒,標榜自己屬靈的經歷,並傳異端的教導。例如行邪術的西門(徒8:9 –24),其教導包含: 強調自己屬靈的經歷和異能,並高抬自己為神的大能者(徒8:9,10)、否認主的道成肉身(約壹2:18 -23; 4:1 -6; 約貳7),即否認主的神性和人性、在神和人之間還有諸靈,必須藉著敬拜天使來親近神(西2:18)---等。據教會史記載,此人後來在許多教會造成很大的傷害,「諾斯底主義」即與他和他的教導有很大的淵源。
另外,即使保羅與彼得兩人所承受的託付或許稍有差益,以及服事的時間點亦有交錯與重疊,就他們個別而言,絕對是分別從主接受託付與負擔。但在神新約的經綸?,從主的眼中整體來看,卻絕對是同時執行神經綸的行動,而不是互相交棒,或一個跌倒另一個取而代之,如同舊約的掃羅與大衛一樣。因為新約的原則,乃是我們到主面前來,個個像活石,被(主)建造成為屬靈的殿,成為聖別的祭司體系,藉著耶穌基督,獻上神所悅納的屬靈祭物(彼前2:5,9)。我們這些君尊的祭司體系,乃是直接被主安排建造,而非間接經過主以外的所謂工頭或祭司長來安排建造。
聖經中保羅之書信所以較其他使徒為多,一方面如前所述,主要因為保羅所服事的外邦信徒與召會,面對的是多樣的外邦文化與異端教訓,再加上他們基本的舊約聖經知識又不夠,易受那些文化或教導的影響。故保羅即使在其他地方服事,也要時常藉著書信題醒他們。另外,應該也有主奇妙的安排。因為其他使徒們,即使沒有太多的書信,甚至沒有書信,因為至少在肉身跟隨過主耶穌,也被主親自設立,連領受聖靈的分賜與澆灌,都有眾多人的見證(約20:22; 徒2:1 -42)。眾人對他們的服事,沒有問題,對他們的為主奉獻,也認為是理所當然。但保羅是個人蒙揀選,且見證的人少(徒9:3 -7),能印證的信徒又只有亞拿尼亞一人(徒9:10 -18)。就外在而言,其使徒職份較易受到質疑。藉著這樣書信數量的安排,使保羅之職份不致被輕忽,使我們這些後世,未在肉身看見且跟隨主的,但在靈中得著重生和開啟的聖徒,有效法的榜樣,且認為如此的事奉乃是合理,且理所當然的(羅12:1)。當然,也不要因主奇妙的安排,而趨向另一個極端,反而輕忽其他使徒的職份,這絕非主的心意。
前面以保羅和彼得為例,並不是叫我們趨向另一個極端,去高舉彼得或其他的使徒,只不過提醒我們,我們應該敬重彼得、保羅或任何主的僕人,他們在主面前服事聖徒的職份,及寶貴他們為傳講耶穌基督,所釋放之純淨話語和生命供應的部份。但不該過於所當看重的,以免落入重這個輕那個,甚至將目光從主的身上轉到人的身上。另外,對於聖經的教導與實行,或者一些相關記載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時,例如,有關聖經對彼得與保羅之相關記載,許多人的領會,可能與我上面陳述之看法不同,但這些都不該影響我們在靈?的合一,更不能造成彼此間的批評、論斷與分裂。反而這些與真理無關的不同領會、看法與實行,應該使我們個人更專一向主,更愛所有的聖徒。我們也要彼此接納,如同主接納我們一樣,使榮耀歸與神(羅15:7)。願主更多的憐憫我們,使我們將主藉使徒們所傳純淨的話,和所交託的善道,用在基督耶穌?的信心和愛心,常常守著,並靠著那住在我們?面的聖靈,牢牢的守著(提後1:13,14)。並且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乃是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從上面召我們來得的獎賞(腓3:13,14)。願主賜福給他的召會與他所揀選的兒女,願榮耀歸給他!
?對所有主的僕人在其所服事的對象及地方上應有之態度
一般與真理無關之作法和實行,應尊重所服事對象之當地或原本服事者之帶領和感覺,除主之外,無論個人或少數的一群人,都不該有超出地方之外的絕對領頭。這是何以保羅願意接受給猶太人受割禮之交通(徒21:17 -26),以及盡可能不在別人已服事之地方服事(羅15:20-23),且認為各人有各人服事的界限(林後10:13)。彼得對耶路撒冷之服事也尊重雅各之帶領(徒12:17,15:13 -21),因為雅各主要一直都在耶路撒冷服事(徒21:17,18; 加1:19);而彼得及約翰等使徒雖同為配搭,但大部份之時間都周遊四方服事,而並沒有一直待在耶路撒冷服事(徒9:32, 加2:12)。另外,彼得也尊重保羅在安提阿之服事帶領,雖然彼得可能如前所述另有想法,但此時仍然接受保羅之帶領和實行(加2:11 -19)。
在召會初期,藉著使徒們的配搭,神的道得以向四方擴展。例如,因著保羅有推羅的技術及屬世的學問,說話行事都有才能,所以雖非絕對,但比較適合到外邦語言文化都不同之地方開展。而彼得、約翰原為漁夫,雅各(耶穌之弟)原為木匠之子,他們因為受限於屬世的學問不高,相較之下,則比較適合服事所熟悉之文化和人民(即耶路撒冷地區和散逸外邦各處的猶太人(加2:7 -9))。在此互補配搭的原則下,神的道得以向四方各族傳播擴展。同樣,今天照著主給各人的恩賜(含語言能力、職業技能等)和託付,被安置在各方各族、各行各業及各層面,去傳揚福音、散播生命,以滿足各式各樣的需要,使主的旨意能通行於全地。故每個主所使用的僕人,無論在那裡,都各盡其職,接受元首基督的帶領,彼此配搭、彼此同工,不可有誰高誰低之比較和分別。
?對傳講神的話或聖經的教導應有之態度
在傳講神的話或聖經時,有關真理教導之基本態度,應為類似於啟示錄22:18,19及彼得後書3:16下所述:不可任意加添聖經上所沒有之教導,也不可任意刪除聖經上所明示之教導,免得那日被神加添災禍或刪去應得的份。至於聖經上一些深奧難明之真理或隱諱未明之實行,則不可任憑己意強解它,以做為論斷或定罪別人之依據,免得自取沉淪。任何之傳講,尤其牽涉到批評論斷時,在引用經節時,切不可斷章取義且任意加入自己主觀的意見;即使是正面積極的鼓勵和述說,也盡可能要與聖經記載的事實相符,以免所傳講的信息被打折扣。要避免這種錯引經節或錯誤領會之情形發生,最好之方式就是好好的勤讀、細讀聖經本文,且以當時的時代背景作參考,從整體的觀念去思索和默想作者可能之思緒、負擔與正常合理之表達方式,如此方不致偏離作者之原意。如果實在無法領會,則寧可閉口不言。
談到「加添」,人類最早之墮落,除了不聽神的命令,遇見試誘不先問問神之外,就是由於任意「加添」神的話和神的命令。當蛇來誘惑夏娃的時候,由於夏娃沒有準確傳述神的命令,而任意「加添」一些自己的意思和話語,以致緊接著就帶入了偏離與墮落。明明神只是吩咐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不可喫」,因為喫的日子必定死;但夏娃卻偏偏要加上一句「也不可摸」,變成「不可喫也不可摸,免得死」。被誘惑不是引入墮落的主因,主耶穌剛出來盡職時,撒旦也來誘惑他,但主抵擋誘惑完全引用神的話,即「經上記著說」 (馬太福音4:1 -11),而沒有任何自添的話。夏娃會被試誘牽引,就是起初對神的話引用不準確,以致帶入偏離和迷惑,進一步造成墮落和背叛。若夏娃僅單純傳述神正確的話,而沒有自己加添的意見,其「己」就不會因此出頭,也不會帶進以後的疑惑、偏離與墮落。
今天我們的教導若不準確,也常常會將聖經單純的教導「不可×××免得×××」與「必須×××否則×××」變成「不可×××「也不可×××」免得×××」與「必須×××「和×××」否則×××」。或者更進一步,將聖經明文規定且大家都知道之「不可×××」與「必須×××」省略,而直接簡化成自行加添之「不可×××」與「必須×××」,並特別強調之。例如召會初期之「不可喫葷」、「必須受割禮」,或近期「不可讀非我們所認可之信息」、「必須跟隨**(並非主自己)之帶領」等。這種教導與實行很容易帶進困擾和紛爭,以致中了仇敵之詭計,須特別戒慎並且恐懼戰兢,以免帶進主工作的分裂與破壞。
真理是絕對且獨一的,但做法和實行卻是相對而多面的,兩者不能混淆。現今對真理之教導,基本上不太會任意刪除,但常常會因過度的引用延伸,以致不知不覺將一些做法和實行當作真理,而帶進了混淆和紛爭。此種以某些特別之實行或教訓當作真理來教導,而將別人或不是屬我們所認可之主僕人的另一種實行方式或教訓視為「不同的教訓 (或異教)(提前1:3,6:3)」,以致造成基督身體之分裂,嚴格的說,此種教導,就某一方面而言,就是「加添」和「?雜」。所謂「不同的教訓」,乃是否認主的神性與人性,並說復活的事已過;或者以節期、飲食等規條作法取代主, 這些教導「不服從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與那合乎敬虔的道理」(提前6:3)會造成我們的背道與偏離,而並不是我們之外或不屬我們所認可之聖徒所傳講但仍然為「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與那合乎敬虔的道理」的叫作「不同的教訓」。
保羅在提前1:3所說:不可「教導不同的(原文)」(和合本翻為「傳異教」,恢復版翻為「教導與神的經綸不同的事(“與神的經綸”及”事”為外加的」),雖然此處經節沒有直接說明甚麼是「教導不同的」,但在提前6:3又再一次提到「教導不同的」(在希臘原文?,兩處經節使用同一個字”hetero-didaskale??”),後面緊接著說明這種情形乃是「不服從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與那合乎敬虔的道理(恢復版翻為:不贊同健康的話,就是我們主耶穌基督的話,以及合乎那敬虔的教訓)」。並且無論是彼得、約翰、猶大或保羅,任何使徒之書信,在論到不同的教訓或不健康的教訓時,都是屬於「背離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與那合乎敬虔的道理」,而從沒有任何一處說到,若「合乎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與那合乎敬虔的道理」之教訓,因為傳講的人不同就是「不同的教訓」或所謂「不同的職事」。
講到所謂「一」的真理,原則上除了「一個身體」、「一個靈」、「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浸」、「一神」這七個獨一(弗4:4 -6),及記載與闡述這些獨一的「獨一聖經」外,不該有其他外加的「一個**」。尤其在一些帶領、實行或某些傳講的信息方面,即使再好,最多只能以見證之方式,分享敘述其對個人經歷之相對的好。而不能對所有聖徒鼓吹或要求,使這些帶領、實行或傳講的信息,變成「獨一」遵行的法規,而否決其他也符合聖經真理之帶領、實行或傳講的信息。這樣去行,會有傳揚或高舉自己之危險,是得罪神的事,因為可能不知不覺在搭造隱而未現的巴別塔(創11:1 -9)。
至於保羅在林前14:1 -19中,所說「若吹無定的號聲,誰能預備打仗呢(14: 8)」,是指:講方言,如果不能藉著啟示、知識、預言或教訓,將其講解繙出來,則如同吹沒有規則或旋律的號聲,別人聽不懂,如此則使人無所適從,以致完全沒有意義。也無法使人從中得著裝備、訓練和成全,這樣怎能預備應付打仗。而並不是說,只有一種的號聲,或大家只吹一個號。
另外,所謂「一個水流」或「一道生命水的河」,乃是講到它的「源頭是一」。從起初流自伊甸的中心,然後分成四道,流向四方,且環繞供應全地,水流中散佈有金子、珍珠和紅瑪瑙(創2:10 -14)。到末了,被滋潤供應的聖徒,成了「眾水的聲音(啟14:1 -5)」,且從起初為四面散佈的珍寶,變成新耶路撒冷中,被建造起來的珍寶(啟21:10 -21),但這生命水的河,仍然流自神和羔羊的寶座,那獨一的中心(啟22:1)。所以這水流,並不是只流經一處,或只在某處才有。
?對接受主僕人或任何人傳講神的話、聖經的教導或帶領實行應有之態度
如果對主僕人或任何人之傳講、教導或帶領實行有所困惑時,最好用聖經或主的話,逐一的比較檢驗,如同當初庇哩亞賢明的聖徒,以考查聖經來檢驗保羅的傳講一般(徒17:10,11 ,對庇哩亞聖徒以聖經來檢驗保羅傳講的行為,保羅並未生氣或指責他們,認為他們不信任他或抵擋他,聖經反而稱許他們的行為是賢明的、開明的。任何主的僕人都該有這樣的態度,不怕自己或任何人的信息被聖徒以聖經本文來檢驗討論,反而要因此讚美且誇耀聖徒,因為唯有如此,主的話才不會被遮敝與誤導,也更容易被完全解開與被領受)。不能因著某人有名望(無論是屬世或屬靈的名望),就盲目的接受與追隨。因為到那日,各人要自行向主交帳與負責,而不能推給帶領的人(當然帶領的人該負的責任,也是其自行向主負責)。否則接受異端教訓,或有份宗教組織實行的人,豈不是也可推給帶領的人,而表明無辜。除非真是不知道、不認識時所行,否則怎能逃罪呢?
?對個人從神所領受的亮光與啟示及與我們領受稍有不同之聖徒應有之態度
對於所領受的亮光與啟示,要心存謙卑和感謝,不可為著過於強調突顯而有意或無意的貶抑別人的領受,否則不知不覺會有高傲的靈出來,而失去了謙卑的愛,以致中了仇敵的詭計。啟示錄中之以弗所召會應為我們的借鏡。以利亞的時代,神告訴以利亞,不是他所認為的僅有他一人是為主站住,還有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未曾與巴力親嘴的(王上19:10,14,18;羅11:2- 5)。同樣的,今天不是僅僅我們或我們所認知的一般人在為主站住。在主眼中,還不知有多少萬倍是我們所不知曉的聖徒們,也是愛主為主站住的。
?對聖徒間或由於看法不同或由於實行不同甚至所謂的帶領不同而有爭議時我們在事情的判斷上應有之態度
當聖徒們甚至主所重用的僕人間,或由於看法不同,或由於實行不同,甚至所謂的帶領不同,而有爭議時,最好使雙方都能到主面前蒙光照,放下各自的堅持,彼此寬容,重新在主裡有靈裡的合一。若實在無法勸服,而雙方又彼此對立,甚至定罪時,此時雙方很可能隱藏有使徒所擔憂之貪圖虛名、彼此惹氣、互相嫉妒的情形(加5:26)。這時我們千萬不要落入或有份於這樣的爭競中,而不知不覺成為選邊站的人。否則我們也就變成使徒所責備之哥林多召會,那種各自標榜所領受的帶領,或抬舉所喜好的主僕,或自認清高,說我是屬基督,而看不起其他的聖徒之分門別類的情形。但也不適合為了所謂的「合一」,而裝作視而不見,或者單方面勸一方為了所謂的「合一」而退讓,這是另一形式的選邊站。即使有外表的合一(勿寧說有外表的一致),而並沒有真正靈裡的合一,此與我們所定罪的宗教組織或團體,又有甚麼差別。為了基督身體真實內裡的合一,避免進一步的分裂,我們這些靠靈而生的,就當靠靈而行(加5:25),不是出於私利,乃是本著誠實,出於神,且在神面前,憑著基督來傳講或論斷(林後2:17)。最好的方式,就是針對雙方在看法、實行或帶領有異議的地方,一點一點的,用聖經或主的話來檢驗,而不是從旁人的信息、交通或見證來判斷。因為任何人的信息、交通或見證,即使動機單純,但都可能不自覺而出於情感、心思等屬魂或肉體的部份,使第三者易於混淆。也不是看那邊人多或勢力大,就認為是出於神,因為主恢復的歷史中,反而常常居於少數的一方,是為著真理受逼迫。唯有聖經或主那活潑純淨的話,纔能將靈與魂刺入剖開,且辨明人心中的思念和主意,而滿有澄清的功效(來4:12)。我們需要時時提醒眾人,在神面前鄭重的囑咐他們,不可為言辭爭辯,並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正直的來分解真理的話(提後2:14,15)。
說到對神話語的領會,由於各人經歷的不同,生命度量的不同,領受角度的不同等?,可能會造成不同的認知與領會。就如觀看四活物的臉面,若從前面看是人的面,若從右面看是獅子的面,若從左面看是牛的面,若從後面看是鷹的面。從不同的角度觀看,會有不同的彰顯(結1:5 -10)。但若把所有不同角度的觀看結果綜合起來,就可以顯出其完整的面貌。同樣的,若將聖徒們對聖經經節一些不同的領會,與相關好的實行,堆加起來,更能將主話語的豐富顯現出來。領會與啟示或所謂看見異象之不同(某種程度上,寧可說,所承受的託付與所領受的功用恩賜不同),在積極面,並不會造成不同心合意,反而更能顧到基督身體各方面的需要。若會因領會與啟示或所謂看見異象之不同而無法同心合意,表示這樣的領會與啟示或所謂看見異象,還是在知識道理的?面。這樣不同心合意的情形,常常是因我們自認為,自己所領會與啟示或所謂看見異象才是正確且唯一的,而那些與我們不同之領會與啟示或所謂看見異象,是膚淺或不正確,而排斥或定罪他們,以致造成分門別類與無法同心合意。這都顯示出,我們有時是否太狂妄自大了,越過自己的份。
神一開始把人安頓在伊甸園,沒有別的定規,就是不准人喫善惡樹上的果子,「喫的日子必定死」。因為能分別善惡,就有好壞、定罪審判、懲罰獎賞的問題,這都是屬於神的權柄。人不能有此權柄,不能逾越此界限,該守住該有的地位。何時不守本份,像撒旦一樣,甚麼時候就「必定死」。故此我們不該自己替代主,作論斷審判者。隨意定意這個聖徒是金銀寶石,那個聖徒是草木禾?,連使徒保羅都不敢自己來論斷,他甚至連自己都不論斷自己,因這是由主來判斷(林前3:12- 14, 4:3,4)。或者對同樣都是根據聖經而並無明顯偏離的不同領會與實行,任意論斷這樣的教導和實行是純淨的麥子,而那樣的教導和實行是有毒的稗子。且不論如此的指控,可能完全不正確,即使有可能正確,判斷篩選的工作仍是由主自己執行(太13:24 -30)。我們切不可像不守本位的天使,或逆性作夢的人般,任意毀謗自己所不知道的,這樣會在這些事上敗壞自己(猶6 -10)。任何的批評與論斷,必須根據聖經,就事論事的按正直分解辨明神的話,而非空泛不具體的亂扣帽子般,去任意批評聖徒及其教導與實行。當我們領受一些教導與帶領而帶進實行時,切忌去批評論斷其他聖徒不同的領受與實行方式,否則就與當初主所責備的法利賽人和文士們批評論斷門徒一樣,「…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太15:1 -9)。
且不論我們現在把許多以往使徒或聖徒們,各人的啟示和異象綜整起來,當作一個「團體的異象」來教導。按著聖經記載原始的所謂異象,乃是神按著祂的旨意,隨著神的意思,啟示或分賜給各人。如彼得在約帕硝皮匠西門家?所見之異象(徒10:5 -16),約翰在拔摩的海島上所見之異象(啟示錄),保羅在往大馬色的路上所見之異象(徒9:3 -9);或同時同在一處的人,如彼得、雅各、約翰所見,主改變形像之異象(太17:1 -7)等…。論到每人所看見之異象或有不同,但個人認為,就某種程度上,可說是所承受的託付或所領受的功用及恩賜不同。就像有一個聖徒年輕時,讀主給五千人喫飽的故事,當讀到「你們給他們喫罷」(太14:16;可6:37;路9:13)時,靈裡深受感動與開啟,立刻將自己奉獻給主;門徒與主配合去供應餵飽眾人的「異象」,控制他一生的道路,直到年老體衰,仍受這「異象」的支配,而滿了深處的喜樂。也有聖徒讀到一些先賢蠻荒福音開展的傳記,及受保羅馬其頓異象的激勵(徒16:9,10) ,而答應主的呼召,到偏遠地方去開展。也有聖徒,本來落在極深的罪惡中(世人所論的罪行,而非聖經所論的罪性),得救之後,那些沉淪在罪惡之人的可憐光景,日夜在他腦中縈繞,這樣的「異象」,催促他專去尋找拯救那些一般人不敢接觸的人。也有聖徒,感覺許多信徒對主話語的領受不夠,落在屬靈的饑餓中,而願一生花費在主話語的辨明和解開上…。這些領受的異象或託付雖有不同,但從主來看,都是同心合意,為著主這屬天職事的工作,也都是直接受主所差遣和支配。所以在本質上,這些個人從主所領受的異象或託付,彼此之間,無法比較也沒有高低深淺之分。出於神的,若將其彼此比較,硬分高低深淺,那是知識善惡樹,是仇敵的工作。
因為我們「所知有限,所傳也有限(林前13:9 -12)」,並且所受的啟示與領會也有限,只要不是明顯的偏離事實或異端的教導,我們不該堅持自己的看法與領會,讓彼此在自由且合一的靈裡,盡量交通個人從主所領受的亮光與啟示,使真理及主的話,更加透亮與顯明。切不可為著堅持維護自己的看法、領會與實行,而在非關真理的辨明與表白方面,彼此批評攻擊。因我們的仇敵是撒旦或異端的教訓,而不是也接受且傳講基督福音真理,但領受與實行方式和自己不同的弟兄姊妹。以更極端的例子而言,即使有人傳基督是出於嫉妒、紛爭、結黨,甚至不誠實和假意,我們都不必特意去抵毀,反而要為此歡喜,並且還要歡喜,因為基督究竟被傳開了(腓1:15 -18)。
*關於對聖徒之批評論斷
對一些我們從來沒有實際接觸和認識過之聖徒或主的僕人,我們不適合人云亦云的跟著批評論斷,因為如此行,除了不符合聖經之教導(太7:1; 羅14:13; 林前4:5),甚至連當時拿淫婦來責難主之文士和法利賽人都不如,至少他們還會來問主的意見,讓主有機會來開導,讓他們自覺不見得比被批評的人更義(約8:3 -9)。也比不上我們所看不起、認為沒有啟示的教法師如迦瑪列,他們至少有敬畏的心,不敢隨意論斷,深怕會抵擋得罪神(徒5:33 -39)。當別人講到,其他聖徒或主的僕人如何如何時(有關負面的批評論斷),我們是真正回到主面前尋求,我比被批評論斷的聖徒更義、更愛主嗎?還是我們甚至連我們所批評論斷的人都沒有實際的接觸過,只不過人云亦云的跟著別人搖旗吶喊而已?如果被批評論斷的聖徒也是愛主、愛聖徒,僅因從主的領受與實行與我們不同,就不被認同和被排擠,就某種程度而言,則我們與當時被聳動而用石頭打死司提反之百姓(徒6:12; 7:57 -58),及主受審時,受祭司長和長老挑唆,跟著喊說:「釘死他、釘死他」「除掉他、除掉他」之眾人,又有何差別(太27:20 -26;可15:10 -15;路23:18 -25;約19:15 -16)。我們若真有看見與負擔,針對你所批評論斷的聖徒,在對事不對人的原則下,將其那一點教導與聖經真理不合,明指出來,而非任意安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如:「不在時代的異象?」「不在流中」「不跟從***(若***代表主,則明確指出那一處教導與實行是不跟從主;若***代表主以外的任何人、事、物,恐怕是自己偏離聖經純淨的教導了)」。
今天我們有一個很大的危機,就是似乎在我們與主之間,還有另一個憑藉或判斷的標準。例如我們對聖徒的要求,以及衡量聖徒愛主的標準,常常不是「對主,你如何」,而是「對***(並非主自己),你如何」。態度極像當日將主釘死之猶太人的口吻,「你若***,就不是***的***。凡以自己為***,就是背叛***」(約19:12)。其實很多有實際經歷與生命度量的聖徒,也查不出來被批評論斷的聖徒,甚麼地方的教導與聖經真理不合,或有其他異端的言行,只因像彼拉多一樣,見說也無濟於事,反要生亂(太27:24),或要討眾人的喜悅(可15: 15),就只好任憑他們。在這種情形下,不是主的話得了勝,而是他們的聲音就得了勝(路23:23)。在對弟兄姊妹的帶領上,此情況非常可慮。
「恨能挑啟爭端,愛能遮掩一切過錯」(箴10:12)。教會初期所以會帶進混亂與分裂,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有太多的教導與實行,並且各自堅持自己的實行而否定別人的實行,以致彼此間那真實的愛失去了。所以使徒約翰在初期教會的晚期,當所有其他的使徒都已被主接去後,寫信給聖徒們,並沒有甚麼高言大志或特別的真理教導,反而一再的強調「愛、愛、愛」(約壹;約貳;約參)。一方面這樣的教導是舊命令,因為早已教導過了;一方面這樣的教導又是新命令,因為聖徒們已經失去了,所以須再恢復、重新起頭(約壹2:7)。若聖徒們真能彼此相愛、並且彼此鑑賞各自從主所有不同的領受與實行,則不需要一天到晚強調合一,也會有實際愛?合一的顯出。反之,若嘴?說愛聖徒,但當聖徒在真理的領受與實行,與自己或自己所認為正確的教導或帶領(非關聖經真理)不同時,就以不以為然之態度對之,此時自設的規條與作法,已在自己與對方間,立起了隔斷的牆,豈真能有內?實際合一的顯出?! 我們應當放下自己的堅持,「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那靈的一」(弗4:2,3),不讓任何人、事、物,成為我們與聖徒間的攔阻。套用保羅的話:「甚麼能使我們與弟兄姊妹的愛隔絕呢?難道是個人不同的領會麼、是不同的經歷麼、是不同的啟示麼、是不同的帶領麼、是不同的實行麼、是不同的看見麼、是不同的作法麼…我們深信無論是好、是壞、是屬靈的、是屬世的、是以往的、是將來的、是高深的、是低淺的、是任何主以外的人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弟兄姊妹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主基督耶穌?的」。
有關希伯來書作者之探討
希伯來書作者可能不是保羅之相關經節:
(i)以弗所書(約主後64年﹐羅馬監獄)六?21~22:打發推基古去以弗所﹐此時提摩太可能在以弗所(參提前一?3)。
(ii)腓立比書(約主後64年﹐以弗所書之後﹐羅馬監獄)一?1 :可能推基古去以弗所後﹐提摩太替換趕來服事保羅﹐故與保羅同時具名。二?19~24:可証明此時提摩太並未坐監﹐而保羅或許快要被釋放。
(iii)提摩太前書(約主後65年﹐保羅第一次獲釋) 一?3 :可能保羅獲釋﹐提摩太想來服事保羅﹐但保羅勸其仍住在以弗所。
(iv)提摩太後書(約主後67年﹐羅馬監獄) 四?9~22 :保羅獲釋沒多久﹐又被監禁﹐其間提摩太並未繫獄﹐故可能保羅叫他儘快來照顧﹐此時提摩太可能在以弗所﹐而保羅再次打發推基古去以弗所替換。
(v)希伯來書(依恢復版註約主後64年﹐保羅第一次獲釋)十三?23:表明寫信者未坐監而提摩太則坐監剛被釋放。
若作者是保羅則(v)與(i)~ (iv) 衝突
(vi)希伯來書二?3~4﹐四?2:可証明作者是因聽信福音得救﹐而不是像保羅乃是主直接向他顯現啟示(加拉太書一?11~12) 。
希伯來書之可能作者:眾說紛紜﹐但近代聖經學者較多主張可能為亞波羅﹐理由
如下:
(i)希伯來書一個主要重點,即針對希伯來人,引用聖經和神的話極力證明述說主的身位與職份﹐此與使徒行傳十八?24~28有關亞波羅之記載相符合。
(ii)亞波羅係聽信福音得救(使徒行傳十八?25~26)﹐此符合前述(vi) 。
(iii)前述(v)表明作者與提摩太相當熟稔且彼此同工(不一定同時同地同工)﹐此與林前十六?10~12之記載相符合。
(iv)希伯來書許多思想與啟示與保羅類似﹐說明作者與保羅相當熟稔且彼此同工﹐而許多的思想與啟示亦受保羅之影響。而由保羅傳道初期稱許亞波羅之服事(林前三?6﹐22﹐四?6) 和印證亞波羅之同工(林前十六?12)﹐直至保羅傳道末期殉道前仍與亞波羅同工(提多書三?13)﹐說明亞波羅與保羅一直同心同靈甚至同魂;再者由行傳十八?24~28﹐亦可看出亞波羅是個相當敞開易接受交通﹐並吸收後再供應出去的一位。亞波羅這些表顯與上述希伯來書作者相似。
(v) 希伯來書作者不具名可能顯示作者謙虛不顯揚﹐此亦與亞波羅之個性一致。行傳十八?25~26顯示其謙虛受教﹐以及林前十六?8﹐12保羅希望其去服事哥林多教會﹐由於保羅無法同去而哥林多教會聖徒又分別高抬保羅或亞波羅(此乃聖徒自行分門別類而非保羅與亞波羅之教導)﹐或許亞波羅認為保羅不在場之狀況下﹐哥林多教會聖徒會特別標榜亞波羅﹐故其寧可有機會再與保羅同去﹐亦顯示其不願受人之抬舉。
(vi)希伯來書之文章筆法類似於當時亞力山大城著名之猶太學派之筆法﹐而亞波羅之成長及教育背景與此相符(行傳十八?24) 。
個人認為,目前很多對初期使徒們服事果效的教導,由於受到某些信息影響,以致無意中貶抑甚至定罪其他使徒的職份,而獨遵或過於高舉保羅的職份。下面願意從整本聖經來察考詳看,是否真是如此,同時順便交通一些個人的領受和感覺。
???有關召會初期使徒們之服事與彼此間配搭之關係???
?有關使徒雅各之職事
(i)雅各書之中心思想
雅各書之中心思想大致包括:
•要有活的信心及應該顯出之義的生活(即行為)
•要守「愛人如己」這至尊的律法
•要親近神不與世俗為友
•要忍耐試探堅固恆忍等候主來
或有人以為雅各書太強調高舉律法和行為,而似乎輕忽保羅所強調的因信稱義。其實雅各書1:1一開始就強調其為主的僕人,而高舉神和主耶穌基督;其次1:3,4及2:14 – 26並沒有否認信心的果效,而是加強著重經過試驗有實際顯出之成全完備、毫無缺欠之「活」的信心,而非口惠而不實之「死」的信心,此與馬太福音7:20,21主之教導(此似乎與使徒行傳2:21及羅馬書10:13有所矛盾,其實若從是否真心及有關國度之獎賞來看,則並不矛盾)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此處之教導與保羅因信稱義之教導,在身體配搭服事之原則下,不但沒有牴觸,反而有相輔相成之效。至於遵守律法,雅各並未叫弟兄們守各個律法的規條,而是強調要「愛人如己」這至尊的律法(2:8),保羅也是如此教導聖徒(加拿太書5:14),此也是主所吩咐務必要守的(馬太福音22: 37 - 40; 約翰福音13:34)。另外雅各書5:12有關不可起誓之教導,完全遵守主之教導(馬太福音5:33 – 37),而非舊約可以起誓之教導,再次證明雅各並未死守舊約規條。至於5:14,15醫病禱告之實行,並不能說用油抹病人就是將舊約之作法帶入而有?雜,因為主差遣十二門徒出去傳道並為人醫病趕鬼,也曾用油抹病人(馬可福音6:13),此作法可能使病人容易敞開及有信心。但作法不重要,重點是5:14,15乃強調奉主的名及出於信心的祈禱,沒有必要以可有可無之旁枝末節而否定其核心的價值。同樣,主在馬太福音8:2 -4潔淨長大痲瘋的患者後,叫他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並獻上摩西所吩咐的禮物,豈可因此責備說主是死守舊約的律法規條。
(ii)使徒行傳21:20 – 26中雅各及保羅態度之探討
此處經節提到:有謠言說保羅教訓一切「在外邦的猶太人」,不要給孩子行割禮,而非十五章耶路撒冷會議決議不給「信主的外邦人」受割禮的為難。以致保羅在交通中願意以行動清除謠言,其後23:1保羅亦表明包括此次行動在內,為其憑著良心且心甘情願所作。另外21:25亦再次強調信主的外邦人不必受此割禮的限制,與耶城會議決議沒有矛盾。使徒雅各在此顧到猶太信徒之軟弱,應與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八章及9:20 – 23之向何種人就作何種人,為要得著何種人,及羅馬書十四章不要辯論所疑惑的事是一樣的負擔,而與是否有?雜無關(此或許如同主在馬太福音17:24 – 27讓彼得去納稅之實行,亦為顧到人的軟弱,怕人絆倒)。同樣,不能因保羅在使徒行傳18:18還願之作為因屬舊約之規條(民數記6:5, 13 – 18),就指控保羅有?雜或新舊混雜,亦可以此類推於雅各之作為。此外,耶城會議之後,保羅乃是歡喜帶著此決議到各教會交付實行(15:30,31; 16:4,5),且此條規主要是為外邦信徒而非要猶太信徒不受割禮,甚至提摩太僅因母親是猶太人,保羅都主動為他行割禮而並非受雅各等強迫(16:3)。而保羅所以沒有勉強提多受割禮,主要因為提多是希利尼人(即希臘人),而不是猶太人(加拉太書2:3)。另外,保羅即使寫信給羅馬的外邦信徒要心裡受割禮,但並沒有要猶太信徒不受外面的割禮,且說明猶太人之割禮仍有其本身的益處(羅馬書2:25; 3:1-3; 30-31; 4:11,12; 哥林多前書7:18 - 20)。這些都顯示保羅贊同此決議並無委屈求全或勉強容忍。並且保羅在書信中多次提到其最後一次到耶城,乃為將馬其頓與亞該亞等地聖徒的捐獻帶到耶城(羅馬書15:25,26;哥林多後書八、九章;使徒行傳19:21),而非要去與雅各解決所謂的?雜 (若在使徒行傳9:26 - 28保羅未被使徒接納前,以及使徒行傳11:30,12:25受託送捐項至耶城之次數不計,則保羅第一次到耶城乃為對付外邦信徒受割禮之事,第二次到耶城則可能除了問安還有還願(18:18 – 22)。因猶太人還願,其所剪之頭髮要帶到耶城,放在平安祭的火上燒掉)。
若我們一再自認為且強調:保羅不能容忍雅各讓猶太人受割禮之實行。是否無形中等於認為:保羅以為「必須不受割禮才符合真理」,這是另一種自加的規條,對保羅為極大的侮辱與汙衊。
保羅對行割禮之基本態度應是:不反對猶太人受割禮,但反對必須受割禮才能得救稱義之教導和實行。因為無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受割禮不受割禮,都無關緊要,要緊的就是作新造的人(加拉太書6:15)。並且在基督耶穌?,受割禮不受割禮,全無功效?惟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纔有功效(加拉太書5:6)。
(iii)耶路撒冷聖殿被毀原因之探討
在馬太福音23:37 – 38及24:2主指出,耶路撒冷變成荒場及聖殿被毀,是因為以色列百姓頑梗背逆且殺害先知和奉差遣的。另外,路加福音21:5 – 24也進一步提到:耶路撒冷變成荒場及聖殿被毀(21:5,6,20),是受到報應(21:22),因為其祖宗殺害先知與流義人之血的罪,都歸到當時那世代的身上(馬太福音23:29 -36)。
另據一世紀史家約瑟夫記載,那時猶太人被殺約一百一十萬,被擄到各國為奴隸的約九萬人;而四世紀史家優西比烏說,基督信徒在耶城被毀前,因記起主在路加的預言(21:20,21),得以及時逃避,並未受到重大的人身災難。因此,不僅主的預言得到驗證:耶城被毀,頑梗、背逆、不信的猶太人受到災禍,而數以萬計信主的猶太人卻蒙保守,且藉此向四方散逸,使福音及主的工作得以迅速擴展。
(iv)教會初期耶路撒冷教會情形之探討
耶路撒冷教會,可說由約120位聖徒聚會及同心合意的禱告,而開始有具體雛型之出現(徒1:13 -15)。五旬節門徒被聖靈澆灌之後,得救人數增加至3000多人(徒2:41)。且因著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天天同心合意在殿?、在家中,擘餅、祈禱、用飯,主將得救的人,繼續天天加給他們(徒2:42 -47)。並因著彼得、約翰等使徒剛強的見證,進一步使人數擴增近萬(當場聽信的,光男丁數目約5000, 徒4:4)。且大家一心一意,凡物公用,都蒙大恩(徒4:32,33),使信而歸主的人越發增添(徒5:14)。又因著揀選司提反等七位執事,配搭服事日常供給之事物,以顧到聖徒各面的需要,以致神的道更形興旺,門徒加增甚多(徒6:2 -7)。但緊接著司提反殉道(徒8章),且教會大遭不信主之猶太人逼迫(徒8:1 -4),使福音得以向耶路撒冷附近之撒瑪利亞等地傳揚。接著保羅得救,耶路撒冷及猶太附近之加利利、撒瑪利亞各處教會都得平安、被建立,且人數增多(徒9:31)。後來彼得見異象,接納外邦信徒(徒10章),並使耶路撒冷之門徒們也接納外邦信徒,且歸榮耀與神(徒11:18)。並進一步向希利尼人傳講,而使多人信而歸主(徒11:19 -26)。不久大饑荒發生,外邦信徒也顧到耶路撒冷信徒的需要(徒11:27 -30),而有彼此相顧之實際(羅15:25, 27)。因著希律王迫害使徒,且不歸榮耀與神,以致受罰被蟲咬死,使神的道日見興旺,越發廣傳(徒12章)。直至少數可能是法利賽教門的信徒,到外邦教會講說受割禮之事,造成困擾,以致有耶路撒冷會議,且定規外邦信徒,只需禁戒偶像的污穢和姦淫,並勒死的牲畜,和血,其餘沒有其他的規條限制。使外邦眾教會,得了安慰與歡喜(徒15:1 -31)。直到保羅,為將外邦眾教會之供給帶到耶路撒冷教會,而最後一次到耶路撒冷時,耶路撒冷教會的信徒已有好多萬(徒21:20)。這都說出,耶路撒冷教會信徒,是一直在那裡同心合意興旺福音,並且一直在神的眷顧、保守、與祝福之中。
保羅在其書信中提到耶路撒冷教會時,都是積極正面的。在羅15: 27提到,耶路撒冷教會對外邦眾教會,有屬靈上的幫助。在林前16:3提到,將眾教會的捐資供應耶路撒冷教會。在帖前2:14 -16,則稱讚帖撒羅尼迦的聖徒們效法猶太中在基督耶穌裡神的各教會,能忍受同族人的苦害。並斥責那些不信主的猶太人,不僅苦害信主的猶太人,也不許聖徒傳道給外邦人,使外邦人得救,神的忿怒臨在他們身上,已經到了極處。從這些經節可看出,保羅乃是稱許耶路撒冷等猶太中的教會,而斥責不信主的猶太人。故因著神智慧的安排,在保羅寫此書信沒多久,就藉著羅馬提多太子,派兵將耶路撒冷及其中背逆不信的猶太人,澈底的毀滅。但其中的信徒,因著相信主及主的預言,而及時逃避。耶路撒冷的被毀,是必然的,因為主的預言必須成就;但其中信主的聖徒又必須蒙保守,才會有神如此奇妙的安排與作為。
因著耶城被毀,使忠信的猶太信徒向四方擴散,一方面能藉著他們,使福音迅速向外擴展廣傳,另一方面又能藉著他們,堅定外邦已建立之教會,幫助外邦信徒,去破除那些自居為正統的猶太人及神的選民,但不相信耶穌基督之猶太人,所造成的污染與破壞。事實上,在初期教會的末了時期,由使徒約翰的書信及啟示錄來看,原先開始時那些猶太教的守律法行割禮之影響,已經不存在了。反而是如尼哥拉黨、耶洗別、及巴蘭的教訓等與世俗妥協、生活放蕩、拜外邦偶像、放蕩荒淫、及為利混亂神的道之異端教訓大行其道,而這些均非正統猶太教之教訓。
或有教導說,因著使徒雅各之啟示不夠、異象不清楚,使所帶領之耶路撒冷教會滿了攙雜、不蒙神稱許,所以神不得不藉著毀滅耶路撒冷,以澈底清除使徒雅各等服事的根基。暫且不論耶城被毀之主要原因,已經在馬太福音23:37 – 38,24:2及路加福音21:5 – 24,有明確而清楚的記載。在上述教導之主要依據:「你看猶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萬,並且都為律法熱心」(徒21:20),及據此由教導者個人領會擴大延伸出來之許多看法之外,個人試著從聖經本文去找,是否有任何其他明言或暗示,直接說到使徒雅各及耶路撒冷教會之攙雜,或高舉猶太教。就如前面所查之結果,論到耶路撒冷教會,是滿了積極正面且被神稱許的。對此,個人感覺某種程度上就像巴蘭一樣,本來要查使徒雅各及耶路撒冷教會之攙雜或罪孽,卻不得不發出類似的感讚說:「未見使徒雅各有攙雜,也未見耶路撒冷教會有敗壞。有主和他同在,有歡呼王的聲音在他們中間」,「主沒有咒詛的,我焉能咒詛,主沒有怒罵的,我焉能怒罵」(民23:8, 21)。如此,說神要毀滅耶路撒冷有攙雜不蒙稱許之教會,乃是不符聖經記載與歷史事實。
使徒雅各在行傳21:20,說到猶太信徒為律法熱心,乃是說明猶太信徒仍然很重視律法。然而重視律法與信主且愛主並不衝突,就如一般中國信徒仍然很熱心且重視傳統文化道德(拜偶像等並非傳統文化道德),而這與他們信主且熱心傳福音並不衝突一樣。因為猶太信徒雖然重視律法,但並沒有教導說,必須靠律法得救。就如我們也重視倫理道德,但並沒有教導說,必須靠倫理道德得救一樣。當時從亞西亞等外邦地來的猶太人,汙蔑保羅,說保羅教導在外邦的猶太人,要離棄摩西、不要給猶太小孩行割禮、猶太人也不要守規條等(徒21:21,27,28)。但事實上,保羅從未這樣教導。他乃是講,外邦信徒(非猶太人與猶太信徒),可不受割禮與一些猶太人的規條,因為無法靠那些得救。就如初期在中國大陸及台灣傳福音,只是傳講不能靠倫理道德得救,就被汙蔑說,基督教教人不要父母、不要倫理道德一樣(現在可能仍有類似情形)。故使徒雅各請保羅澄清這樣的汙蔑與謠言,何來攙雜之有。而猶太信徒重視且遵行律法,但並未傳講要靠律法得救,又怎麼會因此不討主喜悅。主自己都說:「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太5:17 -20)。
雅各約在主後62年,耶城被毀前(時為主後70年),因猶太人在耶城暴動而為主殉道,其在耶城和聖殿被毀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應該是被殺害的先知,而不是造成耶城和聖殿被毀的元兇。
?有關亞波羅之職事
(i)以弗所召會墮落原因之探討
亞波羅最先在以弗所單曉得約翰的洗禮,但在百基拉、亞居拉給其講解神的道之後,他就得到開啟,緊接著他就到哥林多服事(使徒行傳18:24 – 19:1),保羅甚至稱許他的服事乃是在保羅栽種之根基上予以澆灌(哥林多前書3:6)。而以弗所召會部份聖徒雖先受約翰的洗禮,但後來藉著保羅亦受聖靈的浸(使徒行傳18:24 – 19 : 10)。保羅甚至教導勸戒以弗所召會三年之久(使徒行傳20:31),故以弗所召會之真理相當清楚,甚至能試驗分辨假使徒,並且恨惡尼哥拉黨人的異端行為,其墮落乃是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啟示錄2:1 – 7),而非因亞波羅最初之教導而認識不清。再者,在寫哥林多前書時,亞波羅與保羅一同在以弗所配搭服事(16:8,12,19),此時亞波羅絕對與保羅一樣,傳耶穌基督及聖靈的浸,故以前亞波羅未知道神的道之前所傳約翰的浸禮,不可能能繼續在以弗所大部份的聖徒中間產生影響或發酵。而保羅在提摩太後書1:15所提「凡在亞西亞的人都離棄我」,應是指所有陪伴保羅到羅馬之亞西亞的聖徒,其中包括腓吉路和黑摩其尼,而並非指整個以弗所召會帶頭離開保羅的教訓和信仰。首先,若其敘述對象為召會而非個人,則後面之舉例應為召會如「其中包括**召會」,而非「其中包括腓吉路和黑摩其尼」這種針對個人之敘述。其次,若所有亞西亞的召會都離棄保羅的教訓和信仰,那其中的非拉鐵非召會如何蒙主的稱許(啟示錄1:4, 3:7-13)。那時離棄保羅的,除了亞西亞的聖徒外,還有其他原先陪伴保羅的(4:16),其中還包括其屬靈的兒子提多,僅剩路加陪他在一起(4:10,11)。他們因保羅坐監(此次坐監,行動大受限制),或怕受牽連或個人認為繼續留在羅馬之效益不大,而離開返回其原來差派之召會(4: 10)。實際上,保羅在此書信最後還向百基拉、亞居拉和阿尼色弗一家人問安,此時他們應在以弗所(1:16 – 18; 4:19; 使徒行傳18:18,19,26),而以弗所召會可能在亞居拉和百基拉家中聚會(哥林多前書16:19 ),甚至提摩太本人都可能在以弗所召會服事,故保羅才特別提到從亞西亞來的腓吉路和黑摩其尼及阿尼色弗一家人,並最後還請其代向百基拉等人問安。另外,提前1:20及提後2:17,4:14都題到許米乃和亞力山大,加上提前1:3,說明他們一直在以弗所,亦可證明此時提摩太在以弗所,他不可能帶頭離棄保羅的教訓和信仰。以弗所召會後來所以會離棄起初的愛,很可能就是自以為知識全備而不知不覺自傲,以致於失去了謙卑和愛心。
或有人謂,保羅在很多書信中都提到愛,以弗所召會離棄愛,就是離棄保羅的教訓,但其他使徒的書信中也都提到愛,若特別強調是「離棄保羅的教訓」,而非平衡的說到是「離棄主藉使徒們傳講的教訓」,會有誤導聖徒且高舉保羅之嫌。
(ii)哥林多召會有分門別類原因之探討
哥林多召會會有分門別類,主要因為他們不成熟、屬靈生命度量不夠(3:1,2)及心腸狹窄(哥林多後書6:11,12), 自己喜歡拿使徒們來比較並且論斷,而帶入分門別類(哥林多前書3:21,22; 4:3,6; 1:12),並非亞波羅或保羅或彼得甚或基督真實生命的感覺給他們有這樣的教導。就是因為他們屬靈生命幼嫩,才會後來受異端教訓之影響(15:12),而偏離了亞波羅、保羅和彼得等眾使徒所傳講的(15:11)。寫此書信時,保羅和亞波羅同在一起配搭服事,至於保羅勸亞波羅同弟兄們去哥林多,他所以這時不願意去,可能因為保羅不能同去(4:17; 16:7,8),故他不願意在保羅不能同去之情形下前往,而非不願意與保羅同去。或謂保羅明知有些哥林多人比較喜歡亞波羅,他仍然鼓勵亞波羅到哥林多去而顯示其度量,豈不亦顯示亞波羅不願意在保羅不能同去之情形下前往,否則他大可藉此機會前往作自己的工。
(iii)保羅對亞波羅服事之評價
保羅對亞波羅之服事有極高的評價,包括稱許其服事為在保羅之服事上澆灌加強(哥林多前書3:6),以及要聖徒效法他們(4:6)。直到保羅服事的末期為主殉道前,還囑咐提多要敬重亞波羅之服事(提多書3:13),甚至此書信可能還是保羅請西納和亞波羅路過提多處時帶給提多的,故請提多收信後趕緊給他們送行。故並不是自亞波羅沒有聽保羅之勸去哥林多之後,兩人就不再同作主工或者聖經就不再提亞波羅了。另經探討,希伯來書很可能是亞波羅所寫,相關佐證經節附錄於後。
?有關巴拿巴之職事
在使徒行傳15章兩人分開之前,巴拿巴與保羅一起配搭服事,在兩人分開之後,由於路加跟著保羅,故其以後之記載無法包括巴拿巴之行蹤,不能以此斷定此後神不再使用他,就如使徒行傳12:2以後就沒有提到使徒約翰的名字,也不能說此後神不再使用使徒約翰。甚至更多聖經上極少提到或沒有提到的主的僕人,不能說神不再或沒有使用他們。同樣,除了保羅自己、跟隨並記載其行止的路加、以及彼得外,其他使徒之書信均未提到保羅,這些在書信中從未提到保羅之使徒(包括使徒約翰在內),就他們而言,絕不會自認在所謂「保羅那份職事」的帶領下,豈能說他們都不在那「所謂的中心異象裡」, 不在「所謂的神聖經綸啟示裡」,也不在主的心意裡。這是何等嚴重的指控,豈能不慎!再以倒香膏之伯大尼的馬利亞與主復活後最先向她顯現之抹大拉的馬利亞為例,除了福音書之外,使徒行傳及使徒們的書信均未提到她們,寫這些書信時,她們應該還活在世上。豈可說福音書之後(即主復活之後),她們就不在「所謂的神聖經綸啟示裡」,也不在主的心意裡!要知道即使她們肉身過去之後,卻要因信仍舊說話(來11:4),猶如歷世歷代在信上得了美好證據之信徒一樣(來11章)。主自己也說,普天之下,無論在甚麼地方傳福音,也要述說她們所行的,以為記念(太26:13; 約12:3)。
雖然保羅與巴拿巴在揀選配搭服事者一事上有不同的看法,但兩人為主作工之心志都一樣,故兩人雖不在一起為主作工,保羅仍然稱許其服事(哥林多前書9:6),且在歌羅西書4:10也特別提到歌羅西召會所熟知的巴拿巴,而並不是自使徒行傳15章之後聖經就不再記載巴拿巴了。另外,新約之原則乃配搭服事,除了主之外,並沒有絕對的領頭。保羅與巴拿巴並提時,他們名字順序的交互排列可以說明此點,且並非自使徒行傳13章以後保羅之名字就一直在前,以後仍有交替(14:14, 15:25),直至15章結束,兩人分開之後。
?有關使徒們彼此之關係
使徒們如保羅、巴拿巴、亞波羅等彼此之關係,在當時應是各人分別承當主的託付,到各處傳福音及餵養各地的聖徒,並沒有誰高誰低、誰一定要順服誰之等次差別,亦即沒有主從之分。至於或由於年齡輩份較低如馬可,或由於受全教會之差派如西拉(使徒行傳15:22 – 27),或由於在屬靈生命上為使徒們屬靈的兒子如提摩太、提多、馬可 (使徒行傳16:1 – 3; 腓立比書2:22; 提摩太前書1:2,18;提摩太後書1:2,6;提多書1:4;彼得前書5:13)… 等原因,能夠隨時接受使徒們個人之吩咐或差派,幫他們傳遞消息或配搭服事之外,這種稍有主從之分的情形並不能適用於前述使徒們之關係。實際上, 接受使徒們吩咐或差派之同工,也不是只服事單一的使徒,或只聽從一個使徒的差派。如西拉與馬可就交替服事過彼得和保羅(彼得前書5:12,13;提摩太後書4:11;歌羅西書4:10),馬可也服事過巴拿巴。
此外,使徒彼得在彼得後書3:15,16提到保羅的書信,應該是有聖徒對保羅書信中一些深奧難懂的道理有疑惑而向彼得請教。彼得指出:保羅一切的書信所講論的事(3:16上半),也都是像彼得及其它使徒一樣,要提醒他們、激發他們誠實的心,叫他們記念眾申言者所說的話和主的命令(3:1,2),也都會提到主的再來,要聖徒殷勤忍耐。至於信中一些難明白的,若是本身根基不夠,不要隨意解釋,免得扭曲其原意而自取沉淪(3:16下半)。這只是彼得要聖徒注意,書信的主要目的是堅固他們的信仰,而不要落入知識道理的網羅中。此處之提到保羅書信,只是印證保羅的服事和其他使徒一樣,是幫助聖徒的,而不是說彼得服在保羅的權柄下並順從保羅的帶領。這就猶如有聖徒對某一位主的僕人之教導有疑惑,而向另一位主的僕人請教。另一位主的僕人稱許那位同工也有主給他的一份職事,聖徒要照著個人生命的度量,能領受多少就領受多少,不要太複雜,這並不表示這位同工就是服在那位同工的權柄下並順從那位同工的帶領。
彼得看待保羅的書信,絕不會像現在許多人所認為的與一般的經書同等。因為當時所謂的經書,乃是律法書和先知書等歷代相傳且每逢聚集或重大節期要帶著百姓宣導。在當時,彼得應該不會也不敢把保羅甚至他自己的書信視為與這些經書同等並列。把彼得、約翰、雅各、猶大和保羅所有主的僕人之書信視為經書,乃數十年甚至於數百年之後的聖徒,但絕非彼得當時自己的想法。基於此,說彼得推崇保羅之書信且視為與當時之經書同等,因此順從保羅帶領之說法,絕非事實。
因為並不認為保羅的書信能與當時的經書相提並列,彼得才說保羅是照著神給他的「智慧」而不是「啟示」寫一切的信(彼得後書3:15)。律法書和先知書等當時所謂的經書,除了記載已教導遵行之神的命令、法則及作為外,那些難明白的多是神藉眾先知直接傳講所受「啟示」之將要成就的事與預言,這些啟示與預言不可隨私意解說(彼得前書1:10 -12; 彼得後書1:19 -21),而保羅的書信,除了主要傳講及印證經書上所預言的彌賽亞為主耶穌外,並沒有其他難明白的玄妙預言可探究。
彼得意思應該是:有關基督福音教訓的基要部份,使徒們都講過了,保羅也是講論這些事,沒有甚麼特別不一樣。而彼得所以強調不要強解保羅書信如強解別的經書一樣,是因為保羅的書信像彼得及其它使徒書信一樣,只是盡心竭力的,常常提醒聖徒那些主藉使徒們已傳講的事(彼得後書1:12 -18),而並沒有其他特別的預言和啟示,有不明白處也不需強解。如果你學識不夠,或信仰不堅固,硬認為裡面除了基要真理之外,還有些甚麼高深的奧祕啟示或玄學思想,就容易曲解其意並自取毀壞。
至於為何保羅書信會有許多難明白的,而其他使徒的書信比較不會。主要因為保羅所面對的,是充斥希臘哲學、羅馬制度及各式各樣的外邦文化,有時又有一些猶太的規條教訓加入,一般人心思的營壘非常堅固。保羅除了靠著神的能力,也使用他屬世的學問和推羅的技能,藉著諸般智慧的言語,去將各樣的計謀,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們都順服基督(哥林多後書10:4,5)。在此情形下,其書信難免有一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辯論式表達語言,及各式各樣類似於辯析的哲學式語法和言詞。對這些語彙,若不能完全明白作者的思路,就比較容易產生困惑。而其他使徒的書信,因對象主要為猶太人,他們除了對主耶穌是否為要來的彌賽亞有所困惑外,對其他聖經的教導都很清楚,比較不會受其他文化思想的影響,所以不需要用艱深難懂之哲學式語法和言詞來辯正。
另外,「同工」之解釋,照著聖經的教導,應該擴大為「同作主工」而非「同在一處作工」(羅馬書16:9; 哥林多前書16:16; 腓利門書1:1)。故不能說,沒有和保羅同在一處工作或沒有跟隨保羅工作,就不與保羅同工或保羅不與他們同工,就如現在弟兄們雖在不同之地方服事,但仍然「彼此同工」,彼此同作主工。至於使徒之定義,若依照保羅之教導,範圍應該也非常廣闊(羅馬書16:7)。
?有關屬靈生命的栽種、澆灌與生長及立根基與建造之探討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3:6,10,11談到栽種、澆灌、生長與立根基。其中根基乃是主耶穌基督;立根基猶如栽種或撒種;澆灌猶如建造;栽種與澆灌也就是現今所謂的「生」與「養」,這些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神的憐憫是否叫他生長。保羅在3:11所強調的是那已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以及不能立「別的根基」,而非強調除他之外,「沒有人」能立此根基,實際上,使徒與先知們都能立此根基(以弗所書2:20)。保羅在此所以提出「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乃是僅僅針對哥林多召會而言,因為哥林多召會可說是保羅最先傳福音給他們,而相信受浸並接受保羅的教訓(使徒行傳18:1 – 11; 哥林多前書4:15; 哥林多後書10:14)。也就是保羅先給他們立了相信主耶穌基督之根基,別人不能再傳耶穌基督以外的福音給他們,亦即不能再立別的根基。至於別的召會如羅馬和歌羅西等,不是保羅最先傳福音所建立的召會,即使是保羅亦不能再立別的根基(羅馬書15:20),只能在別人已立好的根基上澆灌與建造。
至於保羅在哥林多前書3:6 -15所說的,意思是他這聰明的工頭,在哥林多聖徒這些神所建造的房屋上,已經立好了耶穌基督這好根基,而不是律法、規條及世上的小學等不好的根基,別人只能在這好根基上建造。至於是用金、銀、寶石或草、木、禾?,建造的人自行向主負責。或者說,他在哥林多聖徒這些神所耕種的田地上,已經撒下了耶穌基督這獨一麥子的好種,而非律法、規條及世上小學等亂七八糟的粺子,別人只能在這好種子上澆灌。至於澆灌的是滋養的肥料,或是不合適的東西,澆灌的人自行向主負責。而非強調他自己是「聰明的工頭」,別人只能照他的方式或藍圖來澆灌或建造。
甚至13 -15節所提之工程,還不是僅僅限於主藉主的僕人,供應甚麼材料讓聖徒建造。還廣泛的包含每一個聖徒自己,當與弟兄姊妹建造時,是用基督的神性與人性,這能耐火且經得起試驗的材料去建造;還是用個人天然的情感等,無法耐火且經不起試驗的材料去建造。各人到時,以自己的工程能否存留,從主得賞賜。
召會是活神的家、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我們這些活石,需要來到主面前,被建造成為神在靈裡的居所(彼前2:4 -7)。這個活神的家、神在靈裡的居所-召會-的建造,必須是主耶穌自己為建造的根基和房角的頭塊石頭(彼前2:4 -7),且必須是建造在主的話上,才能穩如磐石,經得起雨淋、水沖和風吹任何風波,而不會倒塌(太7:24 -28)。
???個人對有關我們對使徒們及主的僕人們應有之態度的認知???
?對所有主的僕人在主所託付他們的那一份職份上應有之態度
在對待主的僕人方面,我們應該敬重主所託付他們的那一份職份,不可因著特別看重某一位主僕之職份,就有意或無意的貶抑其他主僕之職份,就像保羅要求哥林多聖徒對待他與亞波羅一樣,不要重這個輕那個(林前4:6)。除非有確切的證據,顯明他們的教導是異端或要信徒偏離主並以別的取代主的地位,否則就會在破壞或迫害主所託付他們之那一份職份的罪上有份。
主的豐富和旨意太廣大太深奧了,沒有一個人能將神豐富的智慧、知識與判斷能完全的知曉或釐清,難怪保羅會在羅馬書十一章33-36節有這樣的感讚(當然,雖然如此無法測度,但主一點點的恩典就夠我們享用不盡)。人只能藉著各種的開啟教導和啟示,照著主量給個人的生命度量,去追尋主的蹤跡並得著主的心意。故在最後同歸於一個元首之下的原則下,主藉著每個與他同工的人,以不同的領會方式及不同的表達方式,去解決滿足各種不同的需要。在積極方面,無論以任何角度去闡釋聖經或主僕人的話,以幫助聖徒能更愛主及愛召會與眾人,這絕對沒有問題。但若在沒有直接顯明之證據下,似乎不適合以自己的領會和闡釋,去否定或貶抑主僕人為主工作中一些與自己意見或看法不同的作法。否則若被論斷之主僕的工作是出於神,恐怕我們倒是攻擊神了(徒5:38,39)。我們最多僅能對事不對人的,就著所質疑之信息或傳講,其中可能不妥或不正確之部份,完全從聖經本文的教導或記載方面,予以澄清或辯正,切不可涉及人身攻擊。這種不涉及人身攻擊,在彼此敞開且平和的靈裡,一同好好的研讀且尋求,聖經各個記載與教導的真實內函與意義,使主的話,在彼此謙卑尋求中,為我們解開,並發出亮光,使我們這些愚昧的得以通達(詩119:130),這是我們每個主的僕人該有的態度。
每個主僕人的工作,是得賞賜或受虧損自有主負責(林前3:13 -15),而我們不適合取代主作審判者,即使論斷都不合適,免得我們被論斷(太7:1),並且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那日,我們也都要站在神的臺前(羅14:4,10)。我們該有之態度應是「不可再彼此論斷,寧可定意誰也不給弟兄放下絆腳跌人之物(羅14:13)」「時候未到,甚麼都不要論斷,只等主來,他要照出暗中的隱情,顯明人心的意念,那時各人要從神那裡得著稱讚(林前4:5)」。
另外,對於服事上的一些向何種人就作何種人之作法,不可因為自己或喜歡的人採用,就是有變通和彈性;對於非自己喜歡的人採用,就批評為宗教規條或攙雜,不可給人有兩種尺度和標準之感覺。同樣,也不要給人有「一口兩舌」的感覺,對於在聖經一些真理認識上,與我們領會及實行不同之聖徒們,若人數沒有我們多,就說主映證祝福我們的看見與實行;若人數比我們多,就說他們的啟示不夠、真理實行太低、太屬世、甚至有?雜…等等。對同為神的兒女,同作基督耶穌見證人的聖徒們,這些的比較與說法不太妥當。
還有,若特別高抬某一位主僕之職份,即使並未將其取代主的地位,但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傳講的人會直接,或聽道的人會間接,替被高抬的主僕「搭棚」,這是主所不喜悅的(馬太福音17:4 -8)。因為任何主的僕人,充其量最多像摩西及以利亞一樣,只不過是主的僕人和見證人,而我們的神是戀愛以致於嫉妒的(雅4:5)。我們應該平衡的去看待主分別託付給他僕人們的職份,因為職事也有分別,主卻是一位(林前12:5)。
再者,對於沒有實際同在一起過之主的僕人或聖徒,我們可能特別注重那些有文字留下或留下較多者。就像我們可能會從所讀以往聖徒之信息,或者別的地方召會通訊,來認定以往那時或現今那地聖徒之情形,對有文字留下或留下較多之聖徒,我們就認為他們比較愛主,屬靈程度與生命度量較高。相對的,對於沒有留下文字,或留下文字較少之聖徒,就認為他們的屬靈程度較低、生命度量也較少。但對當時或當地與他們有實際配搭接觸之聖徒而言,不見得有相同的認知和感受。這種純以文字記載多寡,來作為判斷聖徒屬靈生命程度之依據的做法,並不一定準確。所以就某種程度上,「不因人廢言、不以言舉人」這句話,還是有其一定的參考價值。
?對所有主的僕人在其與真理無關之言語行為上應有之態度
對所有主的僕人,我們完全敬重主所託付他們的那一份職份,至於與真理無關之言語行為或教導實行,可能彼此間看法會有不同。對此,我們不適合在其間作仲裁,免得落入知識善惡的網羅中,自有主的恩膏在各人身上有不同的領會和帶領。在主的僕人間有不同意見時,我們常會不知不覺偏向我們所更為敬重或喜好者那一邊,而定罪另一邊(注意:喜歡採用那一邊之意見都沒有關係,但不能貶抑或定罪另一邊之感覺和看法)。例如,我們常常因著過於高舉保羅的職份,在愛屋及烏心理下,可能就會定罪與保羅意見或看法不同之主的僕人。事實上,除了主之外,沒有一個完全人,包括保羅在內。雖說「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林前2:15)」,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就在任何事上都看得準、做的對。像保羅也會有錯誤的時候,例如在對待大祭司的事上,保羅就曾經認錯道歉(徒23:2 -5)。而相似的情況,主的作為就完全無可指責(約18:19 -23)。在人都不完全,也會有軟弱且感覺看法不一定絕對正確之情形下,下面以個人的領會來討論保羅希望聖徒對自己言行之態度,以及個人如何看待一些其它主的僕人或聖徒與保羅在一些看法及意見不同時的感覺。
(i)保羅要聖徒對自己言行之態度
保羅自承其所知有限所傳也有限(林前13:9 -12),並且他和一般聖徒一樣,也會有軟弱(林後11:29)。所以保羅最多要求聖徒要效法他,像他效法基督一樣(林前11:1),而不敢要聖徒跟從他。因為效法是有自主和選擇性的,而跟從是沒有自主和選擇性的。除了主是完全可以跟從外,沒有任何人可以完全沒有選擇的跟從,甚至包括保羅在內。即或是效法,保羅都要求聖徒不可過於聖經所記,免得重這個輕那個(林前4:6)。即使保羅如此謙卑謹慎,深怕有人把他看高了,過於在其身上所看見所聽見的,主仍然允許一根刺加在他的肉體上,免得其過於自高(林後12:6,7)。
保羅在提後3:10所說:「你已經”服從(恢復版繙為:緊緊跟隨)”了我的教訓」,希臘原文為”par-a-kolouthe??”,中文意思為”考察、在旁隨同”,英文意思為”beside-simultaneous-ride”。而主呼召門徒所說:「來”跟從”我」,希臘原文為”opis??”, 中文意思為”跟在背後”, 英文意思為”behind”。兩種詞句的語氣及內涵完全不同,在目標方向等的判斷上,前者的伴隨者,可以觀察選擇,必要時可予以調整目標方向,而後者的跟從者,是無法觀察目標方向,而予以選擇並調整的。這也說出,除了主是完全可以跟從外,沒有任何人可以完全沒有選擇的跟從,甚至包括保羅在內。
(ii)推羅及該撒利亞的聖徒與保羅之不同的感覺和看法
保羅最後一次到耶路撒冷前,推羅及該撒利亞的聖徒被聖靈感動,勸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而保羅與他們的感覺不同,定意要上耶路撒冷(徒21:3 -4, 8 - 14)。雖然彼此感覺不同,但並沒有絕對的對錯,各人只是照著主給各人的感覺交通和實行而已。
(iii)巴拿巴與保羅之不同的感覺和看法
在使徒行傳15:37 – 40,巴拿巴與保羅在是否揀選馬可做配搭一事上,有不同的感覺和看法,甚至造成彼此分開。其實兩人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若硬是要追究彼此分開之責,可能保羅的責任還要大些,因保羅可能錯怪了馬可。其實馬可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並非去愛世界,可能家裡有事,或感覺任務告一段落,需回到耶路撒冷去照顧聖徒或服事彼得,也或者想回去繼續搜集編寫馬可福音(徒12:12, 25; 13:13 )。而後來,保羅第一次坐監及第二次坐監殉道前,都稱讚且需要馬可的配搭服事(西4:10; 門24; 提後4:11),這期間,馬可從未在服事主的事上退縮,也未看到保羅在書信中有責備馬可,或馬可有向保羅認錯道歉之舉動,均可說明或許馬可在此事上並無不當。
無論如何,巴拿巴與保羅兩人並沒有為此彼此攻擊,甚至在主奇妙的安排下,兩人分頭擴展主的工作。
(iv)亞波羅與保羅之不同的感覺和看法
在前往哥林多召會勸導聖徒之時間點上,亞波羅與保羅有不同的感覺和看法,這也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各人只是照著主給各人的感覺而行而已(林前16:12)。
(v)彼得與保羅之不同的感覺和看法
保羅在加拉太書2:11 -14提到他抵擋彼得之行為,從保羅當時之認知及我們一般的領會來講,可能認為彼得軟弱了、害怕了、退縮了、違背真理了,但是若從彼得當時的角度來思考,則或許不盡然如此。要知當時耶城信主的猶太人相當多(徒21:20),而較清楚彼得所見異象和啟示的,應僅限於少數核心有配搭之聖徒(徒11:1 -18)。由於耶城幾乎都是猶太人而較少外邦信徒,一般猶太信徒與外邦信徒很少有同處之機會,以致有關猶太信徒與外邦信徒在一同喫飯這件事上該當如何,可能沒有廣範的去教導。當從耶城來的猶太信徒(不一定是雅各差派的,就如行傳15:1,24之例子,更不會是當初有份於行傳11:1 -18交通之聖徒)來到時,彼得他們正在與外邦人一同用飯。當時,一般猶太人絕不肯與外邦人一同用飯,但彼得與巴拿巴也不可能不接待外來的猶太信徒。在此情形下,可能彼得感覺對於此教導實行,沒有其急迫性與絕對必要性。也可能彼得認為,他從主所得的啟示和領會,乃是可以接納外邦信徒並與他們一起用飯,但沒有要勉強其他猶太信徒一定得和外邦信徒一同用飯,除非他們已受教導和開啟,像當時在安提阿的猶太信徒及巴拿巴一樣。又或者彼得另有其他的想法,如顧到耶路撒冷尚未受教導和開啟之猶太信徒的軟弱,或時機未成熟,不必引起無謂的爭論等,但應該絕對不是害怕或退縮。要知道,行傳中記載彼得多次為主受逼被囚,仍然不顧生死放膽傳講,從未有害怕退縮之情形(徒4:1 -20, 5:17 -41, 12:1 -17)。又由歷史考據得知,彼得最後為了主,主動要求倒釘十字架殉道。這種種為主視死如歸之表現,怎麼可能會因與外邦信徒一同喫飯這件並未犯錯的事,而害怕一些默默無聞的聖徒責難。即使對雅各本人,彼得也只會尊重而不會害怕。何況這異象和啟示,還是主最先藉著彼得教導包括雅各在內的其他使徒和聖徒,使他們不再質疑且歸榮耀與神,他怎麼會因這個實行而害怕從雅各那裡來的人。至於彼得為何沒有表白,甚至於在提到保羅之書信時也未就此著墨,或許因其謙忍成熟之生命度量,不僅教導聖徒要忍受冤屈,自己也有這樣的實行(彼前2:19 -23)。就像主和許多有生命度量之聖徒一樣,遇冤屈不為自己辯駁。
彼得是個急性子的人,凡是喜歡帶頭搶先,好勝且不顧後果(太14:28;16:16, 22;17:4, 25; 18:21; 19:27; 26:33 -35,51; 可11:20; 路12:41, 24:12; 約6:68, 13:6 ,24, 36; 18:10)。但在經過主三次提醒他要儆醒禱告(可14:37 -42)、三次否認主(可14: 71,72)、及主復活後三次問他是否愛主及託付他餵養主的小羊之後(約21:15 –19),在他性格上就開始有極大的轉變。從凡事自己強出頭,轉變為不再信靠自己;從一遇挫折就再回到世界打魚去,轉變為能堅定持續、甘心樂意、用愛牧養主的羊,且作群羊的榜樣(彼前5:1 -3)。在四福音書中的彼得,是個敢衝敢撞充滿天然個性的人;但在行傳及其他書信中之彼得,卻是個不再躁進,天然完全被破碎,而能因著主的代求,回頭以後靠著主堅固眾人之被主變化的人(路22:32)。彼得之戒慎與謙卑自守,可由下列許多例子看出:在領受接納外邦人之啟示上,經再三確定才領受(徒10:9 -16)。天使救其出監,起先不敢當作是真的,以為是自己的感覺(徒12:9)。完全把自己當作一般人,而不高抬自己(徒10:25,26)。不以保羅原為迫害聖徒之人而接納他,並與他同住(徒9:26,27; 加1:18)。在關於外邦信徒受割禮之事上,先讓大家盡量辯論和訴說個人意見,再溫柔平和的訴說他從主所受的託付和負擔,而使他們被折服並靜默無言(徒15:7 -12)。在保羅書信中被其明言或暗指,和其他使徒娶妻並帶著一同往來(林前9:5)、為最大的使徒(林後11:5)、為有名望的(加2:6)、僅傳福音給受割禮的人(加2:7,8)、被責備行的不正,與福音真理不合(加2:14)等。且不管保羅是否說者無心,但從旁觀的聽者有意來看,這些敘述絕不會是稱讚,反而有貶抑之意。事實上,彼得在跟隨主之前就已結婚,主並未予以否定,反而醫治其岳母的熱病(太8:14,15)。關於嫁娶,除了主耶穌自己,因其等待迎娶宇宙中獨一的新婦--預備好且裝飾整齊的召會,而根本不需地上的婚娶外,一般聖徒的嫁娶乃是正常而合理的,至於個人因特別的負擔而不嫁娶,那是另當別論(太19:10 -12)。另外被說到,僅受託傳福音給受割禮的人和作受割禮之人的使徒,實際上,彼得是最早受主啟示和託付,去接納外邦人並傳福音給他們,且給他們施浸,又以此教導其他的使徒和弟兄們去實行(徒10,11章)。但對這些加諸在其身上的誤會和指責,彼得並未為自己有任何的辯駁,即使在其書信中提到保羅時,對這些未盡公平的說法也未置一詞。事實上,至少就外在而言,當時彼得之威望絕對超過保羅,他若是要辯駁,信服他的應該佔多數,但他不作此圖,反顯出謙讓容忍的心。
至於保羅也像彼得一樣是個急性子的人,加拉太書及哥林多前後書可說是保羅最早的書信,一方面可能當時其年輕氣盛,未經個性全然被破碎之歷練,另一方面當時他可能尚未廣泛的被各處聖徒所熟知和接受,故竭力為其使徒的職份辯護,難免語氣會有急躁之處。這也無可厚非,即使摩西這樣忠信的僕人(來3:2,5),也都會有急躁之處(詩106:32,33)。至於保羅後期的其它書信,則可能因飽經憂患和歷練,而較少顯示其早年性烈如火、話中帶刺的一面,反而更多的流露其人性拔高而溫和謙讓的一面。
(vi)保羅殉道前陪伴保羅之同工與保羅之不同的感覺和看法
保羅殉道前,許多陪伴保羅之同工離開他,保羅對此很不諒解(提後1:15, 4:10,16)。對保羅而言,可能認為同工應該陪他,但設身處地的從其他同工立場來看,則不見得如此。因為保羅第一次坐監時,除了不能到處自由行動外,還可以在自己住處接待來見他的人,及傳講神的話,而不被禁止(徒28:30,31),因此包括底馬等都能盡心盡力幫助他(西4:14; 門24)。而從歷史上知道,這次被囚則受到許多限制,且外面的逼迫增加,也不能自由傳道。在當時這種處處受限難以發揮功用,且除了羅馬之外,各處召會及聖徒也大受逼迫的情況下,說不定這些同工認為,回到各處召會扶持聖徒,比繼續留在羅馬陪伴保羅更有需要(例如提多也像使徒一樣,到處建立召會、設立長老、扶持聖徒、解決召會的難處等(多1:5,6, 3:12 加2:1林後2:12,13, 7:6, 13 -15, 8:6,16,17,23)。在當時羅馬政權開始對召會與聖徒大加逼迫時,各處的召會與聖徒們,可能更需要提多等同工之幫助與加強)。至於路加,則另當別論,因他至少可以以醫生的身份和專長,繼續留下照顧保羅的身體及記載保羅的言行。不過即使同工離開他,保羅也只能說他們是離棄他個人,而不敢說是離棄主,因為離棄保羅絕對並不等同離棄主或離棄主的道。若是有人離棄主的道,保羅一定毫不妥協、指名道姓的說出來,如同指責許米乃、腓理徒及亞力山大一樣(提後2:16 -18, 4:14,15)。
若平和且平衡的看待此事,在面對此極大逼迫的處理態度上,選擇離開之同工不一定有錯,因為主教導門徒要靈巧像蛇及可以避開逼迫(太10:16, 23) ,就如同主聽見約翰下監及殉道時所行(太4:12, 14:10 -13)。當然,避開只是不正面衝突,而不是放棄或否認所信仰的道。所以無論是正面抵擋,或是暫時避開,只要照著主的引領而行並且堅守所信仰的道,都能蒙主的稱許。就像面臨亞哈王及耶洗別的迫害,以利亞選擇正面迎擊,而另外七千人選擇暗中隱藏等待時機,或繞道側面攻擊。這在神眼中都是忠信有見識的,並非如以利亞所想的,只有他的作法才是不背棄神、為神站住。
至於保羅對這些離開同工之語氣,或許稍微過於激烈(提後4:16)。這也難免,許多主的僕人,在肉身遭到迫害與難處時,或多或少也都會抱怨或控告。例如以利亞遭逼時的抱怨與控告(王上19:3,4,9,10;羅11:2,3);約拿遭到小環境時的抱怨發怒(拿4:7 -9);施洗約翰坐監時的差門徒詰問主(太11:2,3)。而主面臨肉身要釘十字架這極大的痛苦時,也向父禱告,若是可行,就將這杯撤去(太26:39; 路22:42 -44) ,但主卻不會抱怨及遷怒於人,且完全順服父神的旨意。任何人都會有軟弱,甚至主所重用的僕人也不例外。但主能體恤我們的軟弱,因為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來4:15)。
無論如何,主的僕人一些無傷大雅之看法、意見及作為,即使稍有缺點和暇疵,仍然無損其在主面前服事的果效,及我們對其服事應有的敬重。以上以保羅為例,只是希望我們知道,人都不完全,都會有軟弱,藉此提醒我們,任何人的教導與信息,乃是要幫助我們,更多愛主、認識主。要叫我們「不見一人,只見耶穌(太17:8)」,且望斷以及於耶穌。
另外,在彼此配搭服事上,有關該選擇誰做配搭、該何時去規勸看望召會與聖徒、該如何傳講與實行一些真理、及該如何面對逼迫????等,這些無關核心真理之做法,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各人只要照著主在每人身上之帶領,順著恩膏的塗抹,去教導或實行即可。不要彼此論斷與定罪,也不要讓這些與真理無關之言語行為成為我們之間的絆腳跌人之物。
*彼得與保羅之職份的補充說明
拜神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4:24)。由於主無法實際以肉身去看見、接觸與追隨,以致一般有心追求且切慕屬靈的聖徒,若是在主的話上根基不夠,或是信心不足,有一個普遍的危機,就是在「眼見是實」的情形下,容易將追求或跟隨的目標與對象,不知不覺轉移或投射在一些特別有恩賜的人身上,這是絕對得罪神的事。為避免這種情形,除了我們服事聖徒時,必須時時滿了謙卑,以免無意中被聖徒高舉,這樣不僅被服事的聖徒不得造就,我們自己也會失去主的賞賜,因我們已經從人得了賞賜(太6:1 -5, 16 -18)。也需諸事都有節制,要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林前9:25 -27)。另外,也需要教導聖徒知道,任何人,即使其再有恩賜,再被主重用,也不過是主的僕人,只不過被主使用來幫助、成全我們,但絕對不能成為我們標榜或抬舉的對象。其實我們常常會因為過於抬舉某一些主的僕人,以致無意中輕忽了另一些主僕人的職份。以初期召會的使徒們為例,我們可能認為,剛開始主在彼得的身上託付大些,後來則在保羅的身上託付大些。這些錯誤的觀感,可能由於我們對聖經的記載,僅有片面而不完全的瞭解,下面願意嘗試辨明之。
許多聖徒所以會高舉保羅,主要被保羅一些為見證其經歷與看見之強烈的表白語氣所震撼。如:其不是從人領受和教導,乃是從主所啟示的(加1:12);並且深知諸般的奧秘(羅11:25, 16:25 -27; 林前2:1,2, 7 -10, 14:2, 15:51; 林後12:1 -4, 弗1:9 -14, 3:3 -11, 6:19,20; 西1:25 -27, 2:2,4:3; 提前3:16);還有三層天的經歷(林後12:1 -4)等。而彼得等使徒,對自己的經歷與領受,在他們寫給聖徒的書信中,似乎並沒有太多的著墨與強調。當然,以當時而言,他們不需強調,大家也都知道他們的職份,絕不會輕忽或貶抑。保羅則另當別論,需要多方的強調與辯明。以彼得和保羅為例,如果撇開他們個人主觀的感知與敘述不論,客觀的來看,彼得的經歷與領受絕不會在保羅之下。
首先,從有關基督的福音乃是直接從主所啟示這方面來看,彼得乃是真正第一個完全不是出於人的教導,而是天上的父直接啟示他的,且在主尚是肉身的時候就看見了,還蒙主在眾使徒面前親自的稱許(太16:15 -20)。保羅雖也是直接從主領受啟示(徒9:3 -9, 22:6 -21, 26:12 -20),但基本上是「印證」與「加強」彼得、約翰等使徒們所傳講的,而並非完全不同的「看見」與「傳講」(徒26:22,23);並且雖然可能沒有人直接向保羅傳福音,但司提反殉道前之申訴與見證,必定或多或少在保羅的深處產生影響,即便當時少年掃羅是極端的排斥(使徒行傳第七章; 22:20)。就如也有不少愛主的人,初次接觸聖徒,也會極端排斥與逼迫,但後來蒙主光照,悔改信主一樣。那些被逼迫但剛強為主站住之聖徒,一定也在他們深處留下印象,而播下生命的種子。在接納外邦信徒方面,彼得也不是出於人的教導,而完全是主直接從天上向他啟示的(使徒行傳第十章)。
再就諸般的奧秘這方面來看,有關基督是神的奧秘而言(羅16:25 -27; 弗1:9 -10,西2:2;林前2:1,2;提前3:16),彼得、約翰等使徒雖沒有用「奧秘」這個詞句,但也有傳講這樣的啟示與內涵(彼前1:20; 約1:1 -14)。有關召會是基督的奧秘及基督信徒豫先蒙揀選得榮耀之奧秘而言(弗1:11 -14,西1:26,27;林前2:7 -10; 弗3:3 -11),彼得也有雖然敘述詞句不同,但含意類似之傳講(彼前1:3,4, 2:5,9)。有關死人復活的奧祕(林前15:51-54),和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的奧祕(羅11:25),除了撒都該人不信死人復活外,一般猶太人都相信(太22:23 -32),並且經上都有預言以色列要得救的事,這些事,對外邦人為奧秘,但對猶太人而言,乃是耳熟能詳,不需特別強調說明。還有聽見隱密的言語(林後12: 4),應該屬於個人與神之間親密的交通,像方言一樣(林前14: 2),彼得說不定也有這方面的經歷,但因為與造就召會無關(林前14:1 -28),故沒必要在給召會的書信中提出來,只對自己和神說,就是了(林前14: 28)。
至於三層天的經歷(林後12:1 -4),如果保羅所說「或在身內,或在身外,我都不知道」之描述,不是描述保羅真正肉身的被提,但謙虛的表示不知道,而是描述靈性的拔高與開啟;則應是類似於彼得的「魂遊象外」之經歷(徒10:10; 22:17)。這也符合此經歷乃是補充,加強說明對前一節所提之主的顯現和啟示的感受。而保羅多次經歷主的顯現,並領受異象和啟示(徒9:3 -6, 18:9,10, 22:17 -21, 23:11, 27:23,24)。在此情形下,三層天並非屬物質層次的分別,而是屬靈層次的分別。在個人經歷方面,猶如體、魂、靈,三種不同的層次。在更大的層面方面,則有地上的、空中掌權的、及諸天之上神的寶座前,三種的層次。保羅在此強調他屬靈的經歷不輸別人,因為當時有許多假教師和假使徒,標榜自己屬靈的經歷,並傳異端的教導。例如行邪術的西門(徒8:9 –24),其教導包含: 強調自己屬靈的經歷和異能,並高抬自己為神的大能者(徒8:9,10)、否認主的道成肉身(約壹2:18 -23; 4:1 -6; 約貳7),即否認主的神性和人性、在神和人之間還有諸靈,必須藉著敬拜天使來親近神(西2:18)---等。據教會史記載,此人後來在許多教會造成很大的傷害,「諾斯底主義」即與他和他的教導有很大的淵源。
另外,即使保羅與彼得兩人所承受的託付或許稍有差益,以及服事的時間點亦有交錯與重疊,就他們個別而言,絕對是分別從主接受託付與負擔。但在神新約的經綸?,從主的眼中整體來看,卻絕對是同時執行神經綸的行動,而不是互相交棒,或一個跌倒另一個取而代之,如同舊約的掃羅與大衛一樣。因為新約的原則,乃是我們到主面前來,個個像活石,被(主)建造成為屬靈的殿,成為聖別的祭司體系,藉著耶穌基督,獻上神所悅納的屬靈祭物(彼前2:5,9)。我們這些君尊的祭司體系,乃是直接被主安排建造,而非間接經過主以外的所謂工頭或祭司長來安排建造。
聖經中保羅之書信所以較其他使徒為多,一方面如前所述,主要因為保羅所服事的外邦信徒與召會,面對的是多樣的外邦文化與異端教訓,再加上他們基本的舊約聖經知識又不夠,易受那些文化或教導的影響。故保羅即使在其他地方服事,也要時常藉著書信題醒他們。另外,應該也有主奇妙的安排。因為其他使徒們,即使沒有太多的書信,甚至沒有書信,因為至少在肉身跟隨過主耶穌,也被主親自設立,連領受聖靈的分賜與澆灌,都有眾多人的見證(約20:22; 徒2:1 -42)。眾人對他們的服事,沒有問題,對他們的為主奉獻,也認為是理所當然。但保羅是個人蒙揀選,且見證的人少(徒9:3 -7),能印證的信徒又只有亞拿尼亞一人(徒9:10 -18)。就外在而言,其使徒職份較易受到質疑。藉著這樣書信數量的安排,使保羅之職份不致被輕忽,使我們這些後世,未在肉身看見且跟隨主的,但在靈中得著重生和開啟的聖徒,有效法的榜樣,且認為如此的事奉乃是合理,且理所當然的(羅12:1)。當然,也不要因主奇妙的安排,而趨向另一個極端,反而輕忽其他使徒的職份,這絕非主的心意。
前面以保羅和彼得為例,並不是叫我們趨向另一個極端,去高舉彼得或其他的使徒,只不過提醒我們,我們應該敬重彼得、保羅或任何主的僕人,他們在主面前服事聖徒的職份,及寶貴他們為傳講耶穌基督,所釋放之純淨話語和生命供應的部份。但不該過於所當看重的,以免落入重這個輕那個,甚至將目光從主的身上轉到人的身上。另外,對於聖經的教導與實行,或者一些相關記載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時,例如,有關聖經對彼得與保羅之相關記載,許多人的領會,可能與我上面陳述之看法不同,但這些都不該影響我們在靈?的合一,更不能造成彼此間的批評、論斷與分裂。反而這些與真理無關的不同領會、看法與實行,應該使我們個人更專一向主,更愛所有的聖徒。我們也要彼此接納,如同主接納我們一樣,使榮耀歸與神(羅15:7)。願主更多的憐憫我們,使我們將主藉使徒們所傳純淨的話,和所交託的善道,用在基督耶穌?的信心和愛心,常常守著,並靠著那住在我們?面的聖靈,牢牢的守著(提後1:13,14)。並且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乃是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從上面召我們來得的獎賞(腓3:13,14)。願主賜福給他的召會與他所揀選的兒女,願榮耀歸給他!
?對所有主的僕人在其所服事的對象及地方上應有之態度
一般與真理無關之作法和實行,應尊重所服事對象之當地或原本服事者之帶領和感覺,除主之外,無論個人或少數的一群人,都不該有超出地方之外的絕對領頭。這是何以保羅願意接受給猶太人受割禮之交通(徒21:17 -26),以及盡可能不在別人已服事之地方服事(羅15:20-23),且認為各人有各人服事的界限(林後10:13)。彼得對耶路撒冷之服事也尊重雅各之帶領(徒12:17,15:13 -21),因為雅各主要一直都在耶路撒冷服事(徒21:17,18; 加1:19);而彼得及約翰等使徒雖同為配搭,但大部份之時間都周遊四方服事,而並沒有一直待在耶路撒冷服事(徒9:32, 加2:12)。另外,彼得也尊重保羅在安提阿之服事帶領,雖然彼得可能如前所述另有想法,但此時仍然接受保羅之帶領和實行(加2:11 -19)。
在召會初期,藉著使徒們的配搭,神的道得以向四方擴展。例如,因著保羅有推羅的技術及屬世的學問,說話行事都有才能,所以雖非絕對,但比較適合到外邦語言文化都不同之地方開展。而彼得、約翰原為漁夫,雅各(耶穌之弟)原為木匠之子,他們因為受限於屬世的學問不高,相較之下,則比較適合服事所熟悉之文化和人民(即耶路撒冷地區和散逸外邦各處的猶太人(加2:7 -9))。在此互補配搭的原則下,神的道得以向四方各族傳播擴展。同樣,今天照著主給各人的恩賜(含語言能力、職業技能等)和託付,被安置在各方各族、各行各業及各層面,去傳揚福音、散播生命,以滿足各式各樣的需要,使主的旨意能通行於全地。故每個主所使用的僕人,無論在那裡,都各盡其職,接受元首基督的帶領,彼此配搭、彼此同工,不可有誰高誰低之比較和分別。
?對傳講神的話或聖經的教導應有之態度
在傳講神的話或聖經時,有關真理教導之基本態度,應為類似於啟示錄22:18,19及彼得後書3:16下所述:不可任意加添聖經上所沒有之教導,也不可任意刪除聖經上所明示之教導,免得那日被神加添災禍或刪去應得的份。至於聖經上一些深奧難明之真理或隱諱未明之實行,則不可任憑己意強解它,以做為論斷或定罪別人之依據,免得自取沉淪。任何之傳講,尤其牽涉到批評論斷時,在引用經節時,切不可斷章取義且任意加入自己主觀的意見;即使是正面積極的鼓勵和述說,也盡可能要與聖經記載的事實相符,以免所傳講的信息被打折扣。要避免這種錯引經節或錯誤領會之情形發生,最好之方式就是好好的勤讀、細讀聖經本文,且以當時的時代背景作參考,從整體的觀念去思索和默想作者可能之思緒、負擔與正常合理之表達方式,如此方不致偏離作者之原意。如果實在無法領會,則寧可閉口不言。
談到「加添」,人類最早之墮落,除了不聽神的命令,遇見試誘不先問問神之外,就是由於任意「加添」神的話和神的命令。當蛇來誘惑夏娃的時候,由於夏娃沒有準確傳述神的命令,而任意「加添」一些自己的意思和話語,以致緊接著就帶入了偏離與墮落。明明神只是吩咐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不可喫」,因為喫的日子必定死;但夏娃卻偏偏要加上一句「也不可摸」,變成「不可喫也不可摸,免得死」。被誘惑不是引入墮落的主因,主耶穌剛出來盡職時,撒旦也來誘惑他,但主抵擋誘惑完全引用神的話,即「經上記著說」 (馬太福音4:1 -11),而沒有任何自添的話。夏娃會被試誘牽引,就是起初對神的話引用不準確,以致帶入偏離和迷惑,進一步造成墮落和背叛。若夏娃僅單純傳述神正確的話,而沒有自己加添的意見,其「己」就不會因此出頭,也不會帶進以後的疑惑、偏離與墮落。
今天我們的教導若不準確,也常常會將聖經單純的教導「不可×××免得×××」與「必須×××否則×××」變成「不可×××「也不可×××」免得×××」與「必須×××「和×××」否則×××」。或者更進一步,將聖經明文規定且大家都知道之「不可×××」與「必須×××」省略,而直接簡化成自行加添之「不可×××」與「必須×××」,並特別強調之。例如召會初期之「不可喫葷」、「必須受割禮」,或近期「不可讀非我們所認可之信息」、「必須跟隨**(並非主自己)之帶領」等。這種教導與實行很容易帶進困擾和紛爭,以致中了仇敵之詭計,須特別戒慎並且恐懼戰兢,以免帶進主工作的分裂與破壞。
真理是絕對且獨一的,但做法和實行卻是相對而多面的,兩者不能混淆。現今對真理之教導,基本上不太會任意刪除,但常常會因過度的引用延伸,以致不知不覺將一些做法和實行當作真理,而帶進了混淆和紛爭。此種以某些特別之實行或教訓當作真理來教導,而將別人或不是屬我們所認可之主僕人的另一種實行方式或教訓視為「不同的教訓 (或異教)(提前1:3,6:3)」,以致造成基督身體之分裂,嚴格的說,此種教導,就某一方面而言,就是「加添」和「?雜」。所謂「不同的教訓」,乃是否認主的神性與人性,並說復活的事已過;或者以節期、飲食等規條作法取代主, 這些教導「不服從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與那合乎敬虔的道理」(提前6:3)會造成我們的背道與偏離,而並不是我們之外或不屬我們所認可之聖徒所傳講但仍然為「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與那合乎敬虔的道理」的叫作「不同的教訓」。
保羅在提前1:3所說:不可「教導不同的(原文)」(和合本翻為「傳異教」,恢復版翻為「教導與神的經綸不同的事(“與神的經綸”及”事”為外加的」),雖然此處經節沒有直接說明甚麼是「教導不同的」,但在提前6:3又再一次提到「教導不同的」(在希臘原文?,兩處經節使用同一個字”hetero-didaskale??”),後面緊接著說明這種情形乃是「不服從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與那合乎敬虔的道理(恢復版翻為:不贊同健康的話,就是我們主耶穌基督的話,以及合乎那敬虔的教訓)」。並且無論是彼得、約翰、猶大或保羅,任何使徒之書信,在論到不同的教訓或不健康的教訓時,都是屬於「背離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與那合乎敬虔的道理」,而從沒有任何一處說到,若「合乎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與那合乎敬虔的道理」之教訓,因為傳講的人不同就是「不同的教訓」或所謂「不同的職事」。
講到所謂「一」的真理,原則上除了「一個身體」、「一個靈」、「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浸」、「一神」這七個獨一(弗4:4 -6),及記載與闡述這些獨一的「獨一聖經」外,不該有其他外加的「一個**」。尤其在一些帶領、實行或某些傳講的信息方面,即使再好,最多只能以見證之方式,分享敘述其對個人經歷之相對的好。而不能對所有聖徒鼓吹或要求,使這些帶領、實行或傳講的信息,變成「獨一」遵行的法規,而否決其他也符合聖經真理之帶領、實行或傳講的信息。這樣去行,會有傳揚或高舉自己之危險,是得罪神的事,因為可能不知不覺在搭造隱而未現的巴別塔(創11:1 -9)。
至於保羅在林前14:1 -19中,所說「若吹無定的號聲,誰能預備打仗呢(14: 8)」,是指:講方言,如果不能藉著啟示、知識、預言或教訓,將其講解繙出來,則如同吹沒有規則或旋律的號聲,別人聽不懂,如此則使人無所適從,以致完全沒有意義。也無法使人從中得著裝備、訓練和成全,這樣怎能預備應付打仗。而並不是說,只有一種的號聲,或大家只吹一個號。
另外,所謂「一個水流」或「一道生命水的河」,乃是講到它的「源頭是一」。從起初流自伊甸的中心,然後分成四道,流向四方,且環繞供應全地,水流中散佈有金子、珍珠和紅瑪瑙(創2:10 -14)。到末了,被滋潤供應的聖徒,成了「眾水的聲音(啟14:1 -5)」,且從起初為四面散佈的珍寶,變成新耶路撒冷中,被建造起來的珍寶(啟21:10 -21),但這生命水的河,仍然流自神和羔羊的寶座,那獨一的中心(啟22:1)。所以這水流,並不是只流經一處,或只在某處才有。
?對接受主僕人或任何人傳講神的話、聖經的教導或帶領實行應有之態度
如果對主僕人或任何人之傳講、教導或帶領實行有所困惑時,最好用聖經或主的話,逐一的比較檢驗,如同當初庇哩亞賢明的聖徒,以考查聖經來檢驗保羅的傳講一般(徒17:10,11 ,對庇哩亞聖徒以聖經來檢驗保羅傳講的行為,保羅並未生氣或指責他們,認為他們不信任他或抵擋他,聖經反而稱許他們的行為是賢明的、開明的。任何主的僕人都該有這樣的態度,不怕自己或任何人的信息被聖徒以聖經本文來檢驗討論,反而要因此讚美且誇耀聖徒,因為唯有如此,主的話才不會被遮敝與誤導,也更容易被完全解開與被領受)。不能因著某人有名望(無論是屬世或屬靈的名望),就盲目的接受與追隨。因為到那日,各人要自行向主交帳與負責,而不能推給帶領的人(當然帶領的人該負的責任,也是其自行向主負責)。否則接受異端教訓,或有份宗教組織實行的人,豈不是也可推給帶領的人,而表明無辜。除非真是不知道、不認識時所行,否則怎能逃罪呢?
?對個人從神所領受的亮光與啟示及與我們領受稍有不同之聖徒應有之態度
對於所領受的亮光與啟示,要心存謙卑和感謝,不可為著過於強調突顯而有意或無意的貶抑別人的領受,否則不知不覺會有高傲的靈出來,而失去了謙卑的愛,以致中了仇敵的詭計。啟示錄中之以弗所召會應為我們的借鏡。以利亞的時代,神告訴以利亞,不是他所認為的僅有他一人是為主站住,還有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未曾與巴力親嘴的(王上19:10,14,18;羅11:2- 5)。同樣的,今天不是僅僅我們或我們所認知的一般人在為主站住。在主眼中,還不知有多少萬倍是我們所不知曉的聖徒們,也是愛主為主站住的。
?對聖徒間或由於看法不同或由於實行不同甚至所謂的帶領不同而有爭議時我們在事情的判斷上應有之態度
當聖徒們甚至主所重用的僕人間,或由於看法不同,或由於實行不同,甚至所謂的帶領不同,而有爭議時,最好使雙方都能到主面前蒙光照,放下各自的堅持,彼此寬容,重新在主裡有靈裡的合一。若實在無法勸服,而雙方又彼此對立,甚至定罪時,此時雙方很可能隱藏有使徒所擔憂之貪圖虛名、彼此惹氣、互相嫉妒的情形(加5:26)。這時我們千萬不要落入或有份於這樣的爭競中,而不知不覺成為選邊站的人。否則我們也就變成使徒所責備之哥林多召會,那種各自標榜所領受的帶領,或抬舉所喜好的主僕,或自認清高,說我是屬基督,而看不起其他的聖徒之分門別類的情形。但也不適合為了所謂的「合一」,而裝作視而不見,或者單方面勸一方為了所謂的「合一」而退讓,這是另一形式的選邊站。即使有外表的合一(勿寧說有外表的一致),而並沒有真正靈裡的合一,此與我們所定罪的宗教組織或團體,又有甚麼差別。為了基督身體真實內裡的合一,避免進一步的分裂,我們這些靠靈而生的,就當靠靈而行(加5:25),不是出於私利,乃是本著誠實,出於神,且在神面前,憑著基督來傳講或論斷(林後2:17)。最好的方式,就是針對雙方在看法、實行或帶領有異議的地方,一點一點的,用聖經或主的話來檢驗,而不是從旁人的信息、交通或見證來判斷。因為任何人的信息、交通或見證,即使動機單純,但都可能不自覺而出於情感、心思等屬魂或肉體的部份,使第三者易於混淆。也不是看那邊人多或勢力大,就認為是出於神,因為主恢復的歷史中,反而常常居於少數的一方,是為著真理受逼迫。唯有聖經或主那活潑純淨的話,纔能將靈與魂刺入剖開,且辨明人心中的思念和主意,而滿有澄清的功效(來4:12)。我們需要時時提醒眾人,在神面前鄭重的囑咐他們,不可為言辭爭辯,並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正直的來分解真理的話(提後2:14,15)。
說到對神話語的領會,由於各人經歷的不同,生命度量的不同,領受角度的不同等?,可能會造成不同的認知與領會。就如觀看四活物的臉面,若從前面看是人的面,若從右面看是獅子的面,若從左面看是牛的面,若從後面看是鷹的面。從不同的角度觀看,會有不同的彰顯(結1:5 -10)。但若把所有不同角度的觀看結果綜合起來,就可以顯出其完整的面貌。同樣的,若將聖徒們對聖經經節一些不同的領會,與相關好的實行,堆加起來,更能將主話語的豐富顯現出來。領會與啟示或所謂看見異象之不同(某種程度上,寧可說,所承受的託付與所領受的功用恩賜不同),在積極面,並不會造成不同心合意,反而更能顧到基督身體各方面的需要。若會因領會與啟示或所謂看見異象之不同而無法同心合意,表示這樣的領會與啟示或所謂看見異象,還是在知識道理的?面。這樣不同心合意的情形,常常是因我們自認為,自己所領會與啟示或所謂看見異象才是正確且唯一的,而那些與我們不同之領會與啟示或所謂看見異象,是膚淺或不正確,而排斥或定罪他們,以致造成分門別類與無法同心合意。這都顯示出,我們有時是否太狂妄自大了,越過自己的份。
神一開始把人安頓在伊甸園,沒有別的定規,就是不准人喫善惡樹上的果子,「喫的日子必定死」。因為能分別善惡,就有好壞、定罪審判、懲罰獎賞的問題,這都是屬於神的權柄。人不能有此權柄,不能逾越此界限,該守住該有的地位。何時不守本份,像撒旦一樣,甚麼時候就「必定死」。故此我們不該自己替代主,作論斷審判者。隨意定意這個聖徒是金銀寶石,那個聖徒是草木禾?,連使徒保羅都不敢自己來論斷,他甚至連自己都不論斷自己,因這是由主來判斷(林前3:12- 14, 4:3,4)。或者對同樣都是根據聖經而並無明顯偏離的不同領會與實行,任意論斷這樣的教導和實行是純淨的麥子,而那樣的教導和實行是有毒的稗子。且不論如此的指控,可能完全不正確,即使有可能正確,判斷篩選的工作仍是由主自己執行(太13:24 -30)。我們切不可像不守本位的天使,或逆性作夢的人般,任意毀謗自己所不知道的,這樣會在這些事上敗壞自己(猶6 -10)。任何的批評與論斷,必須根據聖經,就事論事的按正直分解辨明神的話,而非空泛不具體的亂扣帽子般,去任意批評聖徒及其教導與實行。當我們領受一些教導與帶領而帶進實行時,切忌去批評論斷其他聖徒不同的領受與實行方式,否則就與當初主所責備的法利賽人和文士們批評論斷門徒一樣,「…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太15:1 -9)。
且不論我們現在把許多以往使徒或聖徒們,各人的啟示和異象綜整起來,當作一個「團體的異象」來教導。按著聖經記載原始的所謂異象,乃是神按著祂的旨意,隨著神的意思,啟示或分賜給各人。如彼得在約帕硝皮匠西門家?所見之異象(徒10:5 -16),約翰在拔摩的海島上所見之異象(啟示錄),保羅在往大馬色的路上所見之異象(徒9:3 -9);或同時同在一處的人,如彼得、雅各、約翰所見,主改變形像之異象(太17:1 -7)等…。論到每人所看見之異象或有不同,但個人認為,就某種程度上,可說是所承受的託付或所領受的功用及恩賜不同。就像有一個聖徒年輕時,讀主給五千人喫飽的故事,當讀到「你們給他們喫罷」(太14:16;可6:37;路9:13)時,靈裡深受感動與開啟,立刻將自己奉獻給主;門徒與主配合去供應餵飽眾人的「異象」,控制他一生的道路,直到年老體衰,仍受這「異象」的支配,而滿了深處的喜樂。也有聖徒讀到一些先賢蠻荒福音開展的傳記,及受保羅馬其頓異象的激勵(徒16:9,10) ,而答應主的呼召,到偏遠地方去開展。也有聖徒,本來落在極深的罪惡中(世人所論的罪行,而非聖經所論的罪性),得救之後,那些沉淪在罪惡之人的可憐光景,日夜在他腦中縈繞,這樣的「異象」,催促他專去尋找拯救那些一般人不敢接觸的人。也有聖徒,感覺許多信徒對主話語的領受不夠,落在屬靈的饑餓中,而願一生花費在主話語的辨明和解開上…。這些領受的異象或託付雖有不同,但從主來看,都是同心合意,為著主這屬天職事的工作,也都是直接受主所差遣和支配。所以在本質上,這些個人從主所領受的異象或託付,彼此之間,無法比較也沒有高低深淺之分。出於神的,若將其彼此比較,硬分高低深淺,那是知識善惡樹,是仇敵的工作。
因為我們「所知有限,所傳也有限(林前13:9 -12)」,並且所受的啟示與領會也有限,只要不是明顯的偏離事實或異端的教導,我們不該堅持自己的看法與領會,讓彼此在自由且合一的靈裡,盡量交通個人從主所領受的亮光與啟示,使真理及主的話,更加透亮與顯明。切不可為著堅持維護自己的看法、領會與實行,而在非關真理的辨明與表白方面,彼此批評攻擊。因我們的仇敵是撒旦或異端的教訓,而不是也接受且傳講基督福音真理,但領受與實行方式和自己不同的弟兄姊妹。以更極端的例子而言,即使有人傳基督是出於嫉妒、紛爭、結黨,甚至不誠實和假意,我們都不必特意去抵毀,反而要為此歡喜,並且還要歡喜,因為基督究竟被傳開了(腓1:15 -18)。
*關於對聖徒之批評論斷
對一些我們從來沒有實際接觸和認識過之聖徒或主的僕人,我們不適合人云亦云的跟著批評論斷,因為如此行,除了不符合聖經之教導(太7:1; 羅14:13; 林前4:5),甚至連當時拿淫婦來責難主之文士和法利賽人都不如,至少他們還會來問主的意見,讓主有機會來開導,讓他們自覺不見得比被批評的人更義(約8:3 -9)。也比不上我們所看不起、認為沒有啟示的教法師如迦瑪列,他們至少有敬畏的心,不敢隨意論斷,深怕會抵擋得罪神(徒5:33 -39)。當別人講到,其他聖徒或主的僕人如何如何時(有關負面的批評論斷),我們是真正回到主面前尋求,我比被批評論斷的聖徒更義、更愛主嗎?還是我們甚至連我們所批評論斷的人都沒有實際的接觸過,只不過人云亦云的跟著別人搖旗吶喊而已?如果被批評論斷的聖徒也是愛主、愛聖徒,僅因從主的領受與實行與我們不同,就不被認同和被排擠,就某種程度而言,則我們與當時被聳動而用石頭打死司提反之百姓(徒6:12; 7:57 -58),及主受審時,受祭司長和長老挑唆,跟著喊說:「釘死他、釘死他」「除掉他、除掉他」之眾人,又有何差別(太27:20 -26;可15:10 -15;路23:18 -25;約19:15 -16)。我們若真有看見與負擔,針對你所批評論斷的聖徒,在對事不對人的原則下,將其那一點教導與聖經真理不合,明指出來,而非任意安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如:「不在時代的異象?」「不在流中」「不跟從***(若***代表主,則明確指出那一處教導與實行是不跟從主;若***代表主以外的任何人、事、物,恐怕是自己偏離聖經純淨的教導了)」。
今天我們有一個很大的危機,就是似乎在我們與主之間,還有另一個憑藉或判斷的標準。例如我們對聖徒的要求,以及衡量聖徒愛主的標準,常常不是「對主,你如何」,而是「對***(並非主自己),你如何」。態度極像當日將主釘死之猶太人的口吻,「你若***,就不是***的***。凡以自己為***,就是背叛***」(約19:12)。其實很多有實際經歷與生命度量的聖徒,也查不出來被批評論斷的聖徒,甚麼地方的教導與聖經真理不合,或有其他異端的言行,只因像彼拉多一樣,見說也無濟於事,反要生亂(太27:24),或要討眾人的喜悅(可15: 15),就只好任憑他們。在這種情形下,不是主的話得了勝,而是他們的聲音就得了勝(路23:23)。在對弟兄姊妹的帶領上,此情況非常可慮。
「恨能挑啟爭端,愛能遮掩一切過錯」(箴10:12)。教會初期所以會帶進混亂與分裂,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有太多的教導與實行,並且各自堅持自己的實行而否定別人的實行,以致彼此間那真實的愛失去了。所以使徒約翰在初期教會的晚期,當所有其他的使徒都已被主接去後,寫信給聖徒們,並沒有甚麼高言大志或特別的真理教導,反而一再的強調「愛、愛、愛」(約壹;約貳;約參)。一方面這樣的教導是舊命令,因為早已教導過了;一方面這樣的教導又是新命令,因為聖徒們已經失去了,所以須再恢復、重新起頭(約壹2:7)。若聖徒們真能彼此相愛、並且彼此鑑賞各自從主所有不同的領受與實行,則不需要一天到晚強調合一,也會有實際愛?合一的顯出。反之,若嘴?說愛聖徒,但當聖徒在真理的領受與實行,與自己或自己所認為正確的教導或帶領(非關聖經真理)不同時,就以不以為然之態度對之,此時自設的規條與作法,已在自己與對方間,立起了隔斷的牆,豈真能有內?實際合一的顯出?! 我們應當放下自己的堅持,「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那靈的一」(弗4:2,3),不讓任何人、事、物,成為我們與聖徒間的攔阻。套用保羅的話:「甚麼能使我們與弟兄姊妹的愛隔絕呢?難道是個人不同的領會麼、是不同的經歷麼、是不同的啟示麼、是不同的帶領麼、是不同的實行麼、是不同的看見麼、是不同的作法麼…我們深信無論是好、是壞、是屬靈的、是屬世的、是以往的、是將來的、是高深的、是低淺的、是任何主以外的人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弟兄姊妹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主基督耶穌?的」。
有關希伯來書作者之探討
希伯來書作者可能不是保羅之相關經節:
(i)以弗所書(約主後64年﹐羅馬監獄)六?21~22:打發推基古去以弗所﹐此時提摩太可能在以弗所(參提前一?3)。
(ii)腓立比書(約主後64年﹐以弗所書之後﹐羅馬監獄)一?1 :可能推基古去以弗所後﹐提摩太替換趕來服事保羅﹐故與保羅同時具名。二?19~24:可証明此時提摩太並未坐監﹐而保羅或許快要被釋放。
(iii)提摩太前書(約主後65年﹐保羅第一次獲釋) 一?3 :可能保羅獲釋﹐提摩太想來服事保羅﹐但保羅勸其仍住在以弗所。
(iv)提摩太後書(約主後67年﹐羅馬監獄) 四?9~22 :保羅獲釋沒多久﹐又被監禁﹐其間提摩太並未繫獄﹐故可能保羅叫他儘快來照顧﹐此時提摩太可能在以弗所﹐而保羅再次打發推基古去以弗所替換。
(v)希伯來書(依恢復版註約主後64年﹐保羅第一次獲釋)十三?23:表明寫信者未坐監而提摩太則坐監剛被釋放。
若作者是保羅則(v)與(i)~ (iv) 衝突
(vi)希伯來書二?3~4﹐四?2:可証明作者是因聽信福音得救﹐而不是像保羅乃是主直接向他顯現啟示(加拉太書一?11~12) 。
希伯來書之可能作者:眾說紛紜﹐但近代聖經學者較多主張可能為亞波羅﹐理由
如下:
(i)希伯來書一個主要重點,即針對希伯來人,引用聖經和神的話極力證明述說主的身位與職份﹐此與使徒行傳十八?24~28有關亞波羅之記載相符合。
(ii)亞波羅係聽信福音得救(使徒行傳十八?25~26)﹐此符合前述(vi) 。
(iii)前述(v)表明作者與提摩太相當熟稔且彼此同工(不一定同時同地同工)﹐此與林前十六?10~12之記載相符合。
(iv)希伯來書許多思想與啟示與保羅類似﹐說明作者與保羅相當熟稔且彼此同工﹐而許多的思想與啟示亦受保羅之影響。而由保羅傳道初期稱許亞波羅之服事(林前三?6﹐22﹐四?6) 和印證亞波羅之同工(林前十六?12)﹐直至保羅傳道末期殉道前仍與亞波羅同工(提多書三?13)﹐說明亞波羅與保羅一直同心同靈甚至同魂;再者由行傳十八?24~28﹐亦可看出亞波羅是個相當敞開易接受交通﹐並吸收後再供應出去的一位。亞波羅這些表顯與上述希伯來書作者相似。
(v) 希伯來書作者不具名可能顯示作者謙虛不顯揚﹐此亦與亞波羅之個性一致。行傳十八?25~26顯示其謙虛受教﹐以及林前十六?8﹐12保羅希望其去服事哥林多教會﹐由於保羅無法同去而哥林多教會聖徒又分別高抬保羅或亞波羅(此乃聖徒自行分門別類而非保羅與亞波羅之教導)﹐或許亞波羅認為保羅不在場之狀況下﹐哥林多教會聖徒會特別標榜亞波羅﹐故其寧可有機會再與保羅同去﹐亦顯示其不願受人之抬舉。
(vi)希伯來書之文章筆法類似於當時亞力山大城著名之猶太學派之筆法﹐而亞波羅之成長及教育背景與此相符(行傳十八?24) 。
第三篇 神的同在--得啟示和受靈膏
神的永遠心意—住在人中間
我們都知道,基督教兩千年來業已偏離了原初的地位和根基,而變成為現在一些巨大人為的制度系統和事物了。今日我們所熟悉的基督教乃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東西。人的手插進了神的事情,人照著自己的判斷和眼光來製造一些事情,因此,基督教就產生了現今一切混亂、分裂、和攙雜的情形。今日要進入基督教確實是一件令人卻步的事。基督教業已變成它自身的一個極大的攔阻。所以我們覺得應當在這幾次的信息中,透過今日基督教一切演變累積的情形而回到當初去,來從新發現並說明一些原初根基的原則。我們求主引領我們進入真實基督教的那些清楚確定的事情?面。
我們要提起兩處聖經。一處是舊約出埃及記第二十五章八節,"又當為我造聖所,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一處是新約約翰福音第一章十四節,"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我們曾說,這個"住"字在原文乃含有"支搭帳幕"的意思。另譯即"道成了肉身,支搭帳幕在我們中間"。由上兩處聖經,我們可以看見神那永遠的思想。第一處聖經說出神永遠思想的豫表和象徵,第二處聖經說出神永遠思想的實際和真體。神永遠的思想和心意就是要住在人中間。我們曾說過,當初人在伊甸園?的時候,一切的事如何都是照著神的心意的,神來到園內與人同住,而得著祂所喜悅的。但不久人犯罪,神必須退去。從那時起,神願與人同住的這件事就被懸擱、停滯了。到了出埃及記,我們看見神把這件事又重新題出來。神吩咐摩西要為祂造一個聖所,使祂可以住在他們中間。但摩西所造的聖所所代表的乃是不完全的。我們不能說,神住在以色列人中一切的時間都是愉快,歡喜的。因此有某些事仍需要來成全,以完全滿足神的心。所以在舊約神藉著會幕住在以色列人中間,那不過是豫表和象徵,但到了新約,神乃是在祂兒子?住在人中間,這就是真實和實體了。神的兒子成了肉身,支搭帳幕在我們中間。
神的兒子基督乃是神的帳幕。我們對此事需要十分清楚才可。神現在一直到永遠所居住的地方乃是在祂兒子的?面。神的兒子這個人乃是神的居所;不是豫表乃是實體;不是為著一時的,乃是為著永遠的。基督乃是神的帳幕。祂的名字叫以馬內利—神與人同在。祂的職事就是在帳幕?的一切事奉。祂的十字架就是帳幕?的一切祭物。帳幕的外院有門,祂就是門。只有藉著祂才能到神那?去。帳幕的門內有一個大祭壇。祂的十字架就是大祭壇。再往?有一個銅洗濯盆,這就是祂經過十字架並藉著祂生命的靈洗淨我們,使我們來到神的面前。這一切的事都是必須作的,但卻是單單為著一件事—神要與人同在。每一件事都是與這一個結果有關係—主要與我們同在。
神的同在使一切變為神聖
在舊約神對帳幕的每一點都有詳細的說明,在新約也是這樣。每一件事都是為著神的同在而表現基督。在神那?一切的事都不是僅僅一些事物,並且對神來說也不都是神聖的。一切事物的神聖與否乃視有否神的同在。這件事要改變我們整個的思想。你來到這個國家,這個城市?,你看到許多宗教的建築物,並且有十字架立在上面。一切進入那些建築物?的人都是低著頭,並且表示非常的虔誠。他們認為這是神聖的建築。如果你干犯了他們中間的某些事,他們就說,'這是褻瀆'!然而這一切的事在神看來卻都是無意義的,並且是沒有甚麼價值的。神所注重的事不是甚麼奇妙的建築,不是甚麼建築?的一些奇妙的事物,也不是房頂上立著的十字架;神所唯一注重的事乃是那個地方,那班人中間,到底有沒有祂的同在。在這個地方有神自己的同在麼?如果這個地方沒有神的同在,這個地方就與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分別。自然,你們大多數的人都同意這件事。但到底現在我們自己的情形是怎樣的?有神的同在麼?(註一)
我們基督徒常常來到一起聚集,我們就說,我們進到神的家中。或者有的人當他們進入這個聚會所的時候,他們就覺得進入神的家了。他們在這?祈禱時,他們就說,我們很歡喜,我們能在神家中祈禱。試問到底有甚麼事情能使一個地方變作神的家?到底有甚麼事情使這個地方變為神聖的?請記得,不是這個建築,不是這個聚會的會眾,也不是任何的方法或立場能使這個地方成為神聖的,並變作神的家。唯一使這個地方能成為神聖並變作神的家的,就是'主在這?'。主對我們所在的地方,或者我們聚集的會眾,都是沒有興趣的;祂所唯一注意和關心的事,就是到底這個地方,或者這班人中間,有沒有給祂一個地位,使祂可以喜樂著同在。我不知道曠野的會幕現在是在何處。我想它已經深深的被埋在地下了。我也不知道所羅門建造的聖殿現在是在那?。你可以試著把它找出來,但我想必是枉廢你的時間。你們要看見,神乃是把那些東西統統埋葬了。有人以為那些東西是那麼神聖,以致神應當保存它。然而神沒有那樣作。當會幕停止它所要成全之真實意義的時候,神就不再把它當作神聖的了。當聖殿停止它所要成全的真實目的的時候,神就離棄它,並且允許外邦人一而再,再而三的來踐踏和毀壞!今天人把這個作法,那個立場…當作真理,當作神聖的,而來保存它,但神從來不保存這些東西。神的目的就是祂的同在。我想這些話都是非常基本和簡單的,但我們乃是直接回到原初來看基礎的事。
約翰福音開頭說"起初.....神"(中文聖經譯作'太初'),神不僅是在"起初"的神,並且也是一直到末了的神。請記得,神所在的地方乃是祂兒子所在的地方。神的兒子在那?,神就在那?。的確,我們必須非常的謹慎,我們千萬不要建立某種錯誤和虛謊的立場而來代替了神的同在。不是在這?,不是在那?,不是在山上,也不是在耶路撒冷,乃是在神的兒子—耶穌基督—同在的地方。我們必須把一切別的事物統統擺在一邊,而說﹕'如果主與你們同在,我就在你們中間,並與你們同行'。我們在此所說的,乃是越過今日的基督教而直接回到原初的地位和根基上。
神一切的開頭—呈現祂的兒子
關於神的同在,有兩件事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件事就是﹕神一切的開頭都是先引見並呈現祂的兒子。神兒子的啟示總是神開頭作任何一件事的根基。在舊約聖經中,神作任何一件事都是先引見並呈現祂的兒子,雖然在豫表和象徵中,也許有的人明白,有的人不明白,但神的兒子總是在那?。自然這是一個很偉大的工作來研讀聖經。如果在創世記中,你明白神在創造?的工作,你就要看見耶穌基督,並且你要在許多細節上看見神在基督?的某些表現。對於那些開啟屬靈眼睛的人來說,這實在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聖經論到神的兒子說,'萬有都是藉著祂創造的,並且是經過祂而歸於祂的'(參西一16)。如果你確實是一個藝術家、雕刻家、或設計家,你不是僅僅創造一些作品,你乃是把你自己表現在那些作品?。當人看見你的作品的時候,人能看見你的思想,你的智慧,和你的心。整個的作品都是說明並呈現創作者。人能從創造物?看見那位創造者。如果神的兒子確實創造了萬物,祂就不是僅僅創造了一些客觀的東西,祂乃是把祂自己擺進所創造之萬物的?面。如果你有屬靈的眼光和認識,你就要看見某些事是比所造的萬物本身還要多了許多。你能在每一件事上看見創造者。這就是神在每一件事上呈現祂的兒子。這也就是神兒子的啟示。神作事的起頭就是在此。
當你來到會幕這件事上的時候,你看見會幕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出於人的思想和觀念。會幕完全是出於神的思想和心意。神對摩西說,"要謹慎作這些物件,都要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神在祂自己的思想和心意中只有一個目的和目標。祂作每一件事都是向著那個目的和目標。神的那個目的和目標就是祂的兒子。所有會幕的每一部分和每一細節,都是豫示並表現神的兒子。這是神的另一個起頭。這個起頭乃是祂組織以色列國成為地上一個有確定目標的子民。讓我再強調這件事,神作每一件事的起頭,都是呈現並啟示祂的兒子。如果我們越過這件事,神總是帶我們回頭來。在得救這件事上就是如此。真實基督徒生命的開始就是看見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基督徒生命的增長也是如此。神保守一切真實屬靈的增長都是在於耶穌基督的啟示。在從事於神的一切工作上也是如此。一切神的工作得以真實的成全,也都是在於看見主耶穌。主耶穌自己也是活在這個原則中。祂說,"子憑著自己不能作甚麼,惟有看見父所作的,子才能作"(約五19)。又說,"我的教訓不是我自己的,乃是那差我來者的"(約七16)。因此,在主耶穌身上,乃是父作事,父說話。祂的生活乃是以父為祂的出發點。祂永遠不作也不說,除非祂的父指示祂。這件事對主耶穌是真實的,對我們每一個人也必須是真實的。我們今生能彀活出基督徒真實的生活,都是在於看見主耶穌。
我們再來看一點會幕所豫表的事。有一個概括的事實,就是會幕完全不是一個'事物',乃是一個'神聖的意義'。這個'神聖的意義'乃是隱藏的。如果一個外人看見這個會幕,充其量覺得它不過是一個奇異、有趣的東西而已。他們不明白會幕是甚麼意思。但會幕的真理和意義乃是隱藏在?面的。只有屬靈的眼睛被開啟的人才能看見其中的真理和奧秘。約翰在主升天許多年之後說,"祂成了肉身,支搭帳幕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見過祂的榮光,就是父獨生子的榮光"。他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已經認識祂的?面了。我們已經看見祂?面的那個神聖的意義了'。主在地上的時候,祂乃是神真實的帳幕,也是神在世上真實的居所。但人如何看祂呢?以賽亞說,"我們看見祂的時候,也無美貌使我們羨慕祂"(賽五十三2)。祂乃是被人厭棄,被人拒絕的一位。正如人看見會幕時說,'這不是甚麼美麗的東西!完全是一些獸皮搭起來的,沒有甚麼叫人可羨慕的地方'!他們厭棄,拒絕它。但約翰看見耶穌時,他說,"我們看見祂的榮光,就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翰得著了耶穌基督?面的啟示。
自然不只約翰看見這個啟示,使徒保羅也看見這個啟示。保羅把每一件事都擺在這個啟示中。他一生的生活和事奉都是由於這一件事,"神樂意將祂兒子啟示在我?面"(加一16)。所以無論是在生活和事奉上,或者是在工作和教會中,神的開始總是在於將耶穌基督啟示在人心?。我們在神的工作上永遠不該作任何的事,除非主啟示在我們?面。這就是為甚麼基督徒的委員會常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試問,我們為甚麼招集一班人聚集在一起?我們以為他們都是很聰明,在事業上相當成功,在世界上也是具有一些影響的人,所以我們招集他們來在一起思考並研討主的工作。如果是這樣,就難怪主的工作向前進行的的那麼遲慢。在新約聖經中,我們可以看見,神一切工作的發起和開始,都是來自於禱告的聚集。這種禱告的聚集不是僅僅一種形式或外表的東西,這乃是說明一切受託神工作的人都是深深活在十字架下,一面徹底的棄絕了己的原則和一切屬乎人的,另一面絕對的降服於聖靈和主的旨意。對於這一點我們有許多的話要說。但我們乃是回到原初去指明一點﹕沒有一件屬乎神的事是由人發起或開始的。
為神作工需要先被聖靈所膏
關於神的同在的第二件重要的事,就是在作神的工作以前需要先被聖靈所膏。當舊約的會幕被建造之時,首要的事自然是會幕的樣式是由天上來的,那就是耶穌基督的啟示。但有了這個天上的樣式以後,神並沒有說,'好了,現在你們可以把這個樣式交給人去作了'!不!聖經告訴我們,乃是神的靈先充滿了兩個人,然後再讓這兩個人去作各樣的工作。"我以我的靈充滿了他,使他能作各樣的工"(出三十一3)。不論有關會幕的那一種工作都是做工的人被神的靈充滿而後成全的。主耶穌自己也是如此。祂沒有開始祂那偉大的工作,直等到聖靈膏了祂。聖經說,神以聖靈和能力膏了祂,祂才週流四方行善事(參徒十38)。如果主耶穌由聖靈生,三十年活在聖靈?,當祂為神工作時,仍需要聖靈來膏祂,就我們在主的工作上更應當如此。請記得,由聖靈生和被聖靈所膏乃是兩件不同的事。由聖靈生乃是帶進一個新生命,成為神的孩子,而進入神的國。被聖靈所膏乃是關於為神作工的。我們要作神的工,就需要聖靈來膏我們。舊約的那兩個人,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必須被神的靈所膏,亦即被神的靈充滿,才能作各樣的工。今日我們在主的工作上,也是如此(註二)。
或者在三而一的神?面最難明白的一位就是聖靈。我們能明白父神,我們能明白子神,但對聖靈總是一個奧秘。雖然如此,聖靈卻是相當實在的,如同父神和子神那麼實在一樣。在我們的生命和經歷中,有許多最偉大的事是我們不明白的,實在是一個奧秘。就如我們的呼吸,我們時時呼吸,但我們從來沒有說,'現在我要呼了,現在我要吸了'!我們就是那麼呼,那麼吸。若不呼吸,就必死亡。有呼吸就證明仍在活著,又如生命,生命實在是一個奧秘。雖然是奧秘,但卻是非常實在的。又如電流,電流也是一個奧秘,但也是實在的。你能藉著它所發出的光和能得知它的實在。聖靈也是如此。有一個事實,就是在聖靈?的實際、能力、生命和亮光。你雖然不能明白,但卻是事實。
曠野的會幕得以建造起來乃是聖靈的工作。主耶穌成為神真實的帳幕,祂的一切也都是聖靈的工作。如果神對摩西說,'你要謹慎,作會幕的一切工作都要照著山上指示你的樣式',就神也要同樣的對我們說,'你們今日作我的一切工作,都要照著我的兒子—基督'。你們要注意,神從來沒有把任何一件事留給人,要人憑自己的思想去成全。會幕的材料金、銀、麻、.....,但都不是人可以隨已意而行的,必須照著山上指示的樣式。今日從事於主的工作也是如此。這件事是照著基督麼?那件事能表現基督麼?在主的工作上,不是你的意思,你的觀念,你的判斷,像你作世界的事一樣。你從事於主的一切工作都必須是藉著神的靈,並且由天上發出才可。你有沒有等侯在神的面前,得著祂的指示呢?請記得,一切主的工作都必須是聖靈的起頭。行傳?使徒們的一切工作都是具體說明這件事。
我們上面所說的都是簡單、基本的,但我仰望主使你們所看見的比我所說的更多。每一件不出於基督的事都要崩潰和瓦解。但願你們不至於陷在錯誤?。今日整個的基督教都要被帶進試驗中,到底有多少成分是照著基督的?到底有多少是聖靈照著基督而發起的?神要再一次說,'我不單要震動地,還要震動天'。一切被震動的都要挪去,只有那些不被震動的才能長存。甚麼才能永久長存呢?不是曠野的會幕,不是一些制度、方法、實行或立場,乃是耶穌基督。只有一切出於基督並且是基督的,才能存到永遠。
註一﹕我們現在有沒有'神的同在',完全決定於我們有沒有﹕1.'隨時隨事'都由聖靈起頭?2.'隨時隨事'都受聖靈管治和訓練、默然無聲學習順從?亦即不僅心中毫無怨言,而且全人向'主'俯伏敬拜讚美?3,'隨時隨事'都被聖靈所膏,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一位活的人(基督)在我們身上表現彰顯?
註二﹕由聖靈生到被聖靈所膏或(充滿聖靈)中間,惟一的功課就是接受聖靈的管治和訓練,在所遭遇之一切苦難試煉,或平順環境中,事事學習順從,(讓祂真實作主),天天改變,由信服到信服,由榮耀到榮耀(羅一16,林前三18原文),意即由信服開始,得重生,靈活過來的榮耀(弗二5),到達信服末了(Receiving the end of your faith),得著魂的救恩(even the salvation of your souls)(彼前一9原文),完全由己生命蒙拯救的榮耀。主耶穌由靈生至靈膏,至少三十年默然無聲學習順從,末了三年半事奉也是如此(來五7-9)。保羅由靈生至靈膏,至少三年在亞拉伯默然無聲學習順從,意即在屬天屬靈的大道上才開始上路,開始受膏事奉(徒九5,二十二10,加一17,18),二十八年後仍然學習順從—耶穌我(個人)的主(my Lord)(腓三8)!今日我們重生後,若無三、五年認真在凡事上默然無聲學習順從,則我們在屬天屬靈的大道上尚未開始上路!十字架的學校(聖靈的學校)無畢業生。達到基督豐滿的最大仇敵就是皮毛、表面、膚淺!今日我們所處的世代,甚麼都是立刻(instant)的,立刻的咖啡,立刻的早餐..,甚至立刻的聖人(instant Sainthood)!事事都是快速贏利,容易獲得,最少麻煩,全不費力,免出代價!因此深的度量全失,持續耐力成為負數!經上說,"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徒十四22),"諸天之國乃是努力進入的(凶猛奪取的)"(太十一12原文)。這都是十字架死生的原則。只有那些由聖靈而生,並且在聖靈管訓中學習順從,與主同受產難之苦的人,才能真正被靈所膏而表現祂的榮耀!"如果我們和祂一同受苦,也必和祂一同得榮耀"(羅八17)。
我們都知道,基督教兩千年來業已偏離了原初的地位和根基,而變成為現在一些巨大人為的制度系統和事物了。今日我們所熟悉的基督教乃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東西。人的手插進了神的事情,人照著自己的判斷和眼光來製造一些事情,因此,基督教就產生了現今一切混亂、分裂、和攙雜的情形。今日要進入基督教確實是一件令人卻步的事。基督教業已變成它自身的一個極大的攔阻。所以我們覺得應當在這幾次的信息中,透過今日基督教一切演變累積的情形而回到當初去,來從新發現並說明一些原初根基的原則。我們求主引領我們進入真實基督教的那些清楚確定的事情?面。
我們要提起兩處聖經。一處是舊約出埃及記第二十五章八節,"又當為我造聖所,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一處是新約約翰福音第一章十四節,"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我們曾說,這個"住"字在原文乃含有"支搭帳幕"的意思。另譯即"道成了肉身,支搭帳幕在我們中間"。由上兩處聖經,我們可以看見神那永遠的思想。第一處聖經說出神永遠思想的豫表和象徵,第二處聖經說出神永遠思想的實際和真體。神永遠的思想和心意就是要住在人中間。我們曾說過,當初人在伊甸園?的時候,一切的事如何都是照著神的心意的,神來到園內與人同住,而得著祂所喜悅的。但不久人犯罪,神必須退去。從那時起,神願與人同住的這件事就被懸擱、停滯了。到了出埃及記,我們看見神把這件事又重新題出來。神吩咐摩西要為祂造一個聖所,使祂可以住在他們中間。但摩西所造的聖所所代表的乃是不完全的。我們不能說,神住在以色列人中一切的時間都是愉快,歡喜的。因此有某些事仍需要來成全,以完全滿足神的心。所以在舊約神藉著會幕住在以色列人中間,那不過是豫表和象徵,但到了新約,神乃是在祂兒子?住在人中間,這就是真實和實體了。神的兒子成了肉身,支搭帳幕在我們中間。
神的兒子基督乃是神的帳幕。我們對此事需要十分清楚才可。神現在一直到永遠所居住的地方乃是在祂兒子的?面。神的兒子這個人乃是神的居所;不是豫表乃是實體;不是為著一時的,乃是為著永遠的。基督乃是神的帳幕。祂的名字叫以馬內利—神與人同在。祂的職事就是在帳幕?的一切事奉。祂的十字架就是帳幕?的一切祭物。帳幕的外院有門,祂就是門。只有藉著祂才能到神那?去。帳幕的門內有一個大祭壇。祂的十字架就是大祭壇。再往?有一個銅洗濯盆,這就是祂經過十字架並藉著祂生命的靈洗淨我們,使我們來到神的面前。這一切的事都是必須作的,但卻是單單為著一件事—神要與人同在。每一件事都是與這一個結果有關係—主要與我們同在。
神的同在使一切變為神聖
在舊約神對帳幕的每一點都有詳細的說明,在新約也是這樣。每一件事都是為著神的同在而表現基督。在神那?一切的事都不是僅僅一些事物,並且對神來說也不都是神聖的。一切事物的神聖與否乃視有否神的同在。這件事要改變我們整個的思想。你來到這個國家,這個城市?,你看到許多宗教的建築物,並且有十字架立在上面。一切進入那些建築物?的人都是低著頭,並且表示非常的虔誠。他們認為這是神聖的建築。如果你干犯了他們中間的某些事,他們就說,'這是褻瀆'!然而這一切的事在神看來卻都是無意義的,並且是沒有甚麼價值的。神所注重的事不是甚麼奇妙的建築,不是甚麼建築?的一些奇妙的事物,也不是房頂上立著的十字架;神所唯一注重的事乃是那個地方,那班人中間,到底有沒有祂的同在。在這個地方有神自己的同在麼?如果這個地方沒有神的同在,這個地方就與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分別。自然,你們大多數的人都同意這件事。但到底現在我們自己的情形是怎樣的?有神的同在麼?(註一)
我們基督徒常常來到一起聚集,我們就說,我們進到神的家中。或者有的人當他們進入這個聚會所的時候,他們就覺得進入神的家了。他們在這?祈禱時,他們就說,我們很歡喜,我們能在神家中祈禱。試問到底有甚麼事情能使一個地方變作神的家?到底有甚麼事情使這個地方變為神聖的?請記得,不是這個建築,不是這個聚會的會眾,也不是任何的方法或立場能使這個地方成為神聖的,並變作神的家。唯一使這個地方能成為神聖並變作神的家的,就是'主在這?'。主對我們所在的地方,或者我們聚集的會眾,都是沒有興趣的;祂所唯一注意和關心的事,就是到底這個地方,或者這班人中間,有沒有給祂一個地位,使祂可以喜樂著同在。我不知道曠野的會幕現在是在何處。我想它已經深深的被埋在地下了。我也不知道所羅門建造的聖殿現在是在那?。你可以試著把它找出來,但我想必是枉廢你的時間。你們要看見,神乃是把那些東西統統埋葬了。有人以為那些東西是那麼神聖,以致神應當保存它。然而神沒有那樣作。當會幕停止它所要成全之真實意義的時候,神就不再把它當作神聖的了。當聖殿停止它所要成全的真實目的的時候,神就離棄它,並且允許外邦人一而再,再而三的來踐踏和毀壞!今天人把這個作法,那個立場…當作真理,當作神聖的,而來保存它,但神從來不保存這些東西。神的目的就是祂的同在。我想這些話都是非常基本和簡單的,但我們乃是直接回到原初來看基礎的事。
約翰福音開頭說"起初.....神"(中文聖經譯作'太初'),神不僅是在"起初"的神,並且也是一直到末了的神。請記得,神所在的地方乃是祂兒子所在的地方。神的兒子在那?,神就在那?。的確,我們必須非常的謹慎,我們千萬不要建立某種錯誤和虛謊的立場而來代替了神的同在。不是在這?,不是在那?,不是在山上,也不是在耶路撒冷,乃是在神的兒子—耶穌基督—同在的地方。我們必須把一切別的事物統統擺在一邊,而說﹕'如果主與你們同在,我就在你們中間,並與你們同行'。我們在此所說的,乃是越過今日的基督教而直接回到原初的地位和根基上。
神一切的開頭—呈現祂的兒子
關於神的同在,有兩件事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件事就是﹕神一切的開頭都是先引見並呈現祂的兒子。神兒子的啟示總是神開頭作任何一件事的根基。在舊約聖經中,神作任何一件事都是先引見並呈現祂的兒子,雖然在豫表和象徵中,也許有的人明白,有的人不明白,但神的兒子總是在那?。自然這是一個很偉大的工作來研讀聖經。如果在創世記中,你明白神在創造?的工作,你就要看見耶穌基督,並且你要在許多細節上看見神在基督?的某些表現。對於那些開啟屬靈眼睛的人來說,這實在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聖經論到神的兒子說,'萬有都是藉著祂創造的,並且是經過祂而歸於祂的'(參西一16)。如果你確實是一個藝術家、雕刻家、或設計家,你不是僅僅創造一些作品,你乃是把你自己表現在那些作品?。當人看見你的作品的時候,人能看見你的思想,你的智慧,和你的心。整個的作品都是說明並呈現創作者。人能從創造物?看見那位創造者。如果神的兒子確實創造了萬物,祂就不是僅僅創造了一些客觀的東西,祂乃是把祂自己擺進所創造之萬物的?面。如果你有屬靈的眼光和認識,你就要看見某些事是比所造的萬物本身還要多了許多。你能在每一件事上看見創造者。這就是神在每一件事上呈現祂的兒子。這也就是神兒子的啟示。神作事的起頭就是在此。
當你來到會幕這件事上的時候,你看見會幕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出於人的思想和觀念。會幕完全是出於神的思想和心意。神對摩西說,"要謹慎作這些物件,都要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神在祂自己的思想和心意中只有一個目的和目標。祂作每一件事都是向著那個目的和目標。神的那個目的和目標就是祂的兒子。所有會幕的每一部分和每一細節,都是豫示並表現神的兒子。這是神的另一個起頭。這個起頭乃是祂組織以色列國成為地上一個有確定目標的子民。讓我再強調這件事,神作每一件事的起頭,都是呈現並啟示祂的兒子。如果我們越過這件事,神總是帶我們回頭來。在得救這件事上就是如此。真實基督徒生命的開始就是看見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基督徒生命的增長也是如此。神保守一切真實屬靈的增長都是在於耶穌基督的啟示。在從事於神的一切工作上也是如此。一切神的工作得以真實的成全,也都是在於看見主耶穌。主耶穌自己也是活在這個原則中。祂說,"子憑著自己不能作甚麼,惟有看見父所作的,子才能作"(約五19)。又說,"我的教訓不是我自己的,乃是那差我來者的"(約七16)。因此,在主耶穌身上,乃是父作事,父說話。祂的生活乃是以父為祂的出發點。祂永遠不作也不說,除非祂的父指示祂。這件事對主耶穌是真實的,對我們每一個人也必須是真實的。我們今生能彀活出基督徒真實的生活,都是在於看見主耶穌。
我們再來看一點會幕所豫表的事。有一個概括的事實,就是會幕完全不是一個'事物',乃是一個'神聖的意義'。這個'神聖的意義'乃是隱藏的。如果一個外人看見這個會幕,充其量覺得它不過是一個奇異、有趣的東西而已。他們不明白會幕是甚麼意思。但會幕的真理和意義乃是隱藏在?面的。只有屬靈的眼睛被開啟的人才能看見其中的真理和奧秘。約翰在主升天許多年之後說,"祂成了肉身,支搭帳幕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見過祂的榮光,就是父獨生子的榮光"。他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已經認識祂的?面了。我們已經看見祂?面的那個神聖的意義了'。主在地上的時候,祂乃是神真實的帳幕,也是神在世上真實的居所。但人如何看祂呢?以賽亞說,"我們看見祂的時候,也無美貌使我們羨慕祂"(賽五十三2)。祂乃是被人厭棄,被人拒絕的一位。正如人看見會幕時說,'這不是甚麼美麗的東西!完全是一些獸皮搭起來的,沒有甚麼叫人可羨慕的地方'!他們厭棄,拒絕它。但約翰看見耶穌時,他說,"我們看見祂的榮光,就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翰得著了耶穌基督?面的啟示。
自然不只約翰看見這個啟示,使徒保羅也看見這個啟示。保羅把每一件事都擺在這個啟示中。他一生的生活和事奉都是由於這一件事,"神樂意將祂兒子啟示在我?面"(加一16)。所以無論是在生活和事奉上,或者是在工作和教會中,神的開始總是在於將耶穌基督啟示在人心?。我們在神的工作上永遠不該作任何的事,除非主啟示在我們?面。這就是為甚麼基督徒的委員會常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試問,我們為甚麼招集一班人聚集在一起?我們以為他們都是很聰明,在事業上相當成功,在世界上也是具有一些影響的人,所以我們招集他們來在一起思考並研討主的工作。如果是這樣,就難怪主的工作向前進行的的那麼遲慢。在新約聖經中,我們可以看見,神一切工作的發起和開始,都是來自於禱告的聚集。這種禱告的聚集不是僅僅一種形式或外表的東西,這乃是說明一切受託神工作的人都是深深活在十字架下,一面徹底的棄絕了己的原則和一切屬乎人的,另一面絕對的降服於聖靈和主的旨意。對於這一點我們有許多的話要說。但我們乃是回到原初去指明一點﹕沒有一件屬乎神的事是由人發起或開始的。
為神作工需要先被聖靈所膏
關於神的同在的第二件重要的事,就是在作神的工作以前需要先被聖靈所膏。當舊約的會幕被建造之時,首要的事自然是會幕的樣式是由天上來的,那就是耶穌基督的啟示。但有了這個天上的樣式以後,神並沒有說,'好了,現在你們可以把這個樣式交給人去作了'!不!聖經告訴我們,乃是神的靈先充滿了兩個人,然後再讓這兩個人去作各樣的工作。"我以我的靈充滿了他,使他能作各樣的工"(出三十一3)。不論有關會幕的那一種工作都是做工的人被神的靈充滿而後成全的。主耶穌自己也是如此。祂沒有開始祂那偉大的工作,直等到聖靈膏了祂。聖經說,神以聖靈和能力膏了祂,祂才週流四方行善事(參徒十38)。如果主耶穌由聖靈生,三十年活在聖靈?,當祂為神工作時,仍需要聖靈來膏祂,就我們在主的工作上更應當如此。請記得,由聖靈生和被聖靈所膏乃是兩件不同的事。由聖靈生乃是帶進一個新生命,成為神的孩子,而進入神的國。被聖靈所膏乃是關於為神作工的。我們要作神的工,就需要聖靈來膏我們。舊約的那兩個人,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必須被神的靈所膏,亦即被神的靈充滿,才能作各樣的工。今日我們在主的工作上,也是如此(註二)。
或者在三而一的神?面最難明白的一位就是聖靈。我們能明白父神,我們能明白子神,但對聖靈總是一個奧秘。雖然如此,聖靈卻是相當實在的,如同父神和子神那麼實在一樣。在我們的生命和經歷中,有許多最偉大的事是我們不明白的,實在是一個奧秘。就如我們的呼吸,我們時時呼吸,但我們從來沒有說,'現在我要呼了,現在我要吸了'!我們就是那麼呼,那麼吸。若不呼吸,就必死亡。有呼吸就證明仍在活著,又如生命,生命實在是一個奧秘。雖然是奧秘,但卻是非常實在的。又如電流,電流也是一個奧秘,但也是實在的。你能藉著它所發出的光和能得知它的實在。聖靈也是如此。有一個事實,就是在聖靈?的實際、能力、生命和亮光。你雖然不能明白,但卻是事實。
曠野的會幕得以建造起來乃是聖靈的工作。主耶穌成為神真實的帳幕,祂的一切也都是聖靈的工作。如果神對摩西說,'你要謹慎,作會幕的一切工作都要照著山上指示你的樣式',就神也要同樣的對我們說,'你們今日作我的一切工作,都要照著我的兒子—基督'。你們要注意,神從來沒有把任何一件事留給人,要人憑自己的思想去成全。會幕的材料金、銀、麻、.....,但都不是人可以隨已意而行的,必須照著山上指示的樣式。今日從事於主的工作也是如此。這件事是照著基督麼?那件事能表現基督麼?在主的工作上,不是你的意思,你的觀念,你的判斷,像你作世界的事一樣。你從事於主的一切工作都必須是藉著神的靈,並且由天上發出才可。你有沒有等侯在神的面前,得著祂的指示呢?請記得,一切主的工作都必須是聖靈的起頭。行傳?使徒們的一切工作都是具體說明這件事。
我們上面所說的都是簡單、基本的,但我仰望主使你們所看見的比我所說的更多。每一件不出於基督的事都要崩潰和瓦解。但願你們不至於陷在錯誤?。今日整個的基督教都要被帶進試驗中,到底有多少成分是照著基督的?到底有多少是聖靈照著基督而發起的?神要再一次說,'我不單要震動地,還要震動天'。一切被震動的都要挪去,只有那些不被震動的才能長存。甚麼才能永久長存呢?不是曠野的會幕,不是一些制度、方法、實行或立場,乃是耶穌基督。只有一切出於基督並且是基督的,才能存到永遠。
註一﹕我們現在有沒有'神的同在',完全決定於我們有沒有﹕1.'隨時隨事'都由聖靈起頭?2.'隨時隨事'都受聖靈管治和訓練、默然無聲學習順從?亦即不僅心中毫無怨言,而且全人向'主'俯伏敬拜讚美?3,'隨時隨事'都被聖靈所膏,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一位活的人(基督)在我們身上表現彰顯?
註二﹕由聖靈生到被聖靈所膏或(充滿聖靈)中間,惟一的功課就是接受聖靈的管治和訓練,在所遭遇之一切苦難試煉,或平順環境中,事事學習順從,(讓祂真實作主),天天改變,由信服到信服,由榮耀到榮耀(羅一16,林前三18原文),意即由信服開始,得重生,靈活過來的榮耀(弗二5),到達信服末了(Receiving the end of your faith),得著魂的救恩(even the salvation of your souls)(彼前一9原文),完全由己生命蒙拯救的榮耀。主耶穌由靈生至靈膏,至少三十年默然無聲學習順從,末了三年半事奉也是如此(來五7-9)。保羅由靈生至靈膏,至少三年在亞拉伯默然無聲學習順從,意即在屬天屬靈的大道上才開始上路,開始受膏事奉(徒九5,二十二10,加一17,18),二十八年後仍然學習順從—耶穌我(個人)的主(my Lord)(腓三8)!今日我們重生後,若無三、五年認真在凡事上默然無聲學習順從,則我們在屬天屬靈的大道上尚未開始上路!十字架的學校(聖靈的學校)無畢業生。達到基督豐滿的最大仇敵就是皮毛、表面、膚淺!今日我們所處的世代,甚麼都是立刻(instant)的,立刻的咖啡,立刻的早餐..,甚至立刻的聖人(instant Sainthood)!事事都是快速贏利,容易獲得,最少麻煩,全不費力,免出代價!因此深的度量全失,持續耐力成為負數!經上說,"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徒十四22),"諸天之國乃是努力進入的(凶猛奪取的)"(太十一12原文)。這都是十字架死生的原則。只有那些由聖靈而生,並且在聖靈管訓中學習順從,與主同受產難之苦的人,才能真正被靈所膏而表現祂的榮耀!"如果我們和祂一同受苦,也必和祂一同得榮耀"(羅八17)。
星期五, 5月 20, 2005
按真理而行
讀中文版《交通》第四卷第三期有感
去年的冬季訓練中,聽到“一個出版”,心裡有點發虛,隱隱然覺出,山雨欲來風滿樓。果不其然,“名”弟兄就出手了!“先知”的“預言”應驗,當然要感謝神,只是裡面不暢快,因為打人的和還手的都是我的弟兄。從前,一大戶人家,老大承繼祖業,自然正宗,老二不服,便打他一棒;老大鬱悶不過,就還了手;旁邊老三冷眼旁觀,樂觀其成;老四上勸下阻,心急如焚;老五說何苦來,我且去打魚……最傷神的是,兄弟諸位皆手持老父親的語錄。雖然老父非完人,真若彼此理論起來,其言尚可借來一用……
其實,還是聖經的話“可信,…我們若與基督同死,也必與祂同活,我們如果忍耐,也必與祂一同作王;我們如果不認祂,祂也必不認我們;我們縱然失信,祂仍是可信的,因為祂不能否定自己。你要將這些事提醒眾人,在神面前鄭重地囑咐他們,不可為言辭爭辯,這是毫無用處的,只能敗壞聽見的人。你當竭力將自己呈獻神前,得蒙稱許,作無愧的工人,正直的分解真理的話。”(提後二11?15)
一位恨惡作老三,無能作老四,實在不願作老五,渴慕作提摩太的弟兄
Y. C.
答:渴慕作提摩太的弟兄:
不知道一個出版是不是我們共同的信仰(common faith),能夠資格成為我們談討中心的理由?也不知道「名」弟兄所說的是不是真理?也不知道先知預言的話是什麼?大概這位先知腦子清楚,能看局面,卻缺少了基督。
我們不能為言辭爭辯,卻要為真理站住,為信仰爭辯(猶3),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正直的分解真理的話。
在基督的身體裡,在教會生活中,沒有老大、老二或老三,這都是組織裡面的東西,也不是主所要的,但願你這位渴慕要成為提摩太的弟兄,能看見基督身體上的肢體是彼此需要的。真實的提摩太是能正直的分解真理的話。盼望你能作一個有異象、有真理、活基督的人。
一個學習只愛基督和祂見證的弟兄
看完這個問答也只有用一頭霧水來形容我的感受,不知什麼時候主才會來拯救我們脫離這種"和稀泥"式的教會生活. [名]弟兄所交通的是不是正直的分解神的話? 你我的良心理最清楚, 有哪一句是出自私利的惡意攻尖? 我相信也找不出來, 但是未何好像[秀才遇到兵有裡卻說不清]乃是因為有太多人已習慣於在泥中打滾,稀奇的是他們卻也甘之如飴,他們接受純淨的神的話語的功能似乎已失去了,取而代之的確是耳朵發癢到一個地步,不聽一些自我膨脹的話 , 不聽一些含沙射影的話, 不在教會中製造一些對立的氣氛, 他們就覺得似乎沒有在教會中盡祂的功用, 因為這已成為這群最獨特的人獨特的口味.
一家人中彼此針鋒相對, 真正解決之道是永無止盡的糾正每一位的反應, 還是去揪出那在這家中不斷製造且加強這不合氣氛的根源? PTSD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創後症候群)是一非常普遍的心理疾病, 說出一個人不但不能從過去的創傷中走出來,這創傷甚至成為他現今的人位,影響這人向著身邊一切人事物的反應. 從得救至今(特別是最近五年)地方教會從來沒有從已過的陰霾中走出來,幾十年下來尖銳的話,時而對內,時而對外,但總不離口. 反觀一些離開地方教會的前輩們,卻都早已得著醫治,如今個個在生命中盡職. 地方教會的PTSD 病得實在不輕, 任何實行都要帶著他們獨一的悲情色彩, 晨興聖言這叫多少聖徒得幫助的好刊物, 一但沾上這色彩, 就與文革時代人人手上搖晃的毛語錄沒有兩樣了, 跟隨職事, 也不再聯於主自己, 而變成宗派性的跟隨LSM狹窄的帶領, 一年七次原本是聖徒們接受使徒教訓和交通的一個甜美的實行, 如今卻成為一個在教會中選邊站的宣告. 今日的問題實在與誰是老大誰是老二無關, 也與誰揮出拳頭無關, 而是在於這攤稀泥而且我們還不停止的滾在其中.
Heshbon
去年的冬季訓練中,聽到“一個出版”,心裡有點發虛,隱隱然覺出,山雨欲來風滿樓。果不其然,“名”弟兄就出手了!“先知”的“預言”應驗,當然要感謝神,只是裡面不暢快,因為打人的和還手的都是我的弟兄。從前,一大戶人家,老大承繼祖業,自然正宗,老二不服,便打他一棒;老大鬱悶不過,就還了手;旁邊老三冷眼旁觀,樂觀其成;老四上勸下阻,心急如焚;老五說何苦來,我且去打魚……最傷神的是,兄弟諸位皆手持老父親的語錄。雖然老父非完人,真若彼此理論起來,其言尚可借來一用……
其實,還是聖經的話“可信,…我們若與基督同死,也必與祂同活,我們如果忍耐,也必與祂一同作王;我們如果不認祂,祂也必不認我們;我們縱然失信,祂仍是可信的,因為祂不能否定自己。你要將這些事提醒眾人,在神面前鄭重地囑咐他們,不可為言辭爭辯,這是毫無用處的,只能敗壞聽見的人。你當竭力將自己呈獻神前,得蒙稱許,作無愧的工人,正直的分解真理的話。”(提後二11?15)
一位恨惡作老三,無能作老四,實在不願作老五,渴慕作提摩太的弟兄
Y. C.
答:渴慕作提摩太的弟兄:
不知道一個出版是不是我們共同的信仰(common faith),能夠資格成為我們談討中心的理由?也不知道「名」弟兄所說的是不是真理?也不知道先知預言的話是什麼?大概這位先知腦子清楚,能看局面,卻缺少了基督。
我們不能為言辭爭辯,卻要為真理站住,為信仰爭辯(猶3),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正直的分解真理的話。
在基督的身體裡,在教會生活中,沒有老大、老二或老三,這都是組織裡面的東西,也不是主所要的,但願你這位渴慕要成為提摩太的弟兄,能看見基督身體上的肢體是彼此需要的。真實的提摩太是能正直的分解真理的話。盼望你能作一個有異象、有真理、活基督的人。
一個學習只愛基督和祂見證的弟兄
看完這個問答也只有用一頭霧水來形容我的感受,不知什麼時候主才會來拯救我們脫離這種"和稀泥"式的教會生活. [名]弟兄所交通的是不是正直的分解神的話? 你我的良心理最清楚, 有哪一句是出自私利的惡意攻尖? 我相信也找不出來, 但是未何好像[秀才遇到兵有裡卻說不清]乃是因為有太多人已習慣於在泥中打滾,稀奇的是他們卻也甘之如飴,他們接受純淨的神的話語的功能似乎已失去了,取而代之的確是耳朵發癢到一個地步,不聽一些自我膨脹的話 , 不聽一些含沙射影的話, 不在教會中製造一些對立的氣氛, 他們就覺得似乎沒有在教會中盡祂的功用, 因為這已成為這群最獨特的人獨特的口味.
一家人中彼此針鋒相對, 真正解決之道是永無止盡的糾正每一位的反應, 還是去揪出那在這家中不斷製造且加強這不合氣氛的根源? PTSD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創後症候群)是一非常普遍的心理疾病, 說出一個人不但不能從過去的創傷中走出來,這創傷甚至成為他現今的人位,影響這人向著身邊一切人事物的反應. 從得救至今(特別是最近五年)地方教會從來沒有從已過的陰霾中走出來,幾十年下來尖銳的話,時而對內,時而對外,但總不離口. 反觀一些離開地方教會的前輩們,卻都早已得著醫治,如今個個在生命中盡職. 地方教會的PTSD 病得實在不輕, 任何實行都要帶著他們獨一的悲情色彩, 晨興聖言這叫多少聖徒得幫助的好刊物, 一但沾上這色彩, 就與文革時代人人手上搖晃的毛語錄沒有兩樣了, 跟隨職事, 也不再聯於主自己, 而變成宗派性的跟隨LSM狹窄的帶領, 一年七次原本是聖徒們接受使徒教訓和交通的一個甜美的實行, 如今卻成為一個在教會中選邊站的宣告. 今日的問題實在與誰是老大誰是老二無關, 也與誰揮出拳頭無關, 而是在於這攤稀泥而且我們還不停止的滾在其中.
Heshbon
星期四, 5月 19, 2005
第二篇 新時代神的帳幕--神的兒子
史伯克
讀經﹕約翰福音四章十九至二十三節。出埃及記二十五章八節。
人的手插進神的事情
我們要越過兩千年來基督教演變的一切光景,而根據約翰福音一章十四節,直接回到當初去看其根基的原則。我想我們大家都承認今日的基督教已演變成為一個巨大人為的制度和系統了。當使徒們離世歸主以後不久,人就開始把自己的手插進基督教?面來。他們把一些真理編成具有某些信條的固定制度;把主的見證搞成一個具有某種禮儀的形式。因著某種原因,人把自己的手插到事情上來。自從亞當把自己的手插到善惡知識的樹上以迄於今,人總是常常要將自己的手插進神的事情?面來。意即人總是把神的事情帶到人手的控制之下。在世界上我們常常用我們的手來控制或管治事情。但如果我們來到神的事情上也用我們的手來控制或管治,那就錯了。但人常常用自己的手來推行神的事情。
非利士人用他們自己的手來處置約櫃,結果遭遇到災禍。大衛年間烏撒用自己的手去扶約櫃,結果被神擊殺而死(參考撒上五,六,二十七;撒下六)。從那時起在以色列人中每一件事差不多都進入了混亂。神見證的櫃被擄,迷失了;以色列人向著神目標的進展也停止不前了;甚至大衛也向神動怒生氣了。這一切的光景都是因為人將自己的手插進了神的事情而產生的結果。已往在神的子民身上常常是這樣,今日在基督教?也常常是這樣。
基督教乃是在一個非常單純美麗並活潑之途徑?開始的。一切的事也都是在生命和聖靈的自由中產生。當聖靈將自己的手擺在事情上時,每一件事都是正確善美的。但當人進來把基督教抓牢並控制在人的手下時,一切的事就要變成混亂,正如今日的光景。我們可以說,今天沒有一個地方比基督教更混亂!主的見證被逮捕,被阻止。由於人的手插在其中,主的見證因而受了限制和捆綁。如果人把主的見證帶到自己的控制之下,就其結果必是危險的,並且是招致災禍的。主的態度總是這樣﹕如果你把手擺在事情上,主總是留給你,而把祂自己的手撤回去。這樣,一切的事必然愈過愈壞。我想我們大家都承認這件事。人愈把自己的手插進神的事情?,事情就必愈形混亂。當人把神的事情控制並掌管在自己手下時,必然產生困難。神所以常常使人軟弱,枯竭,到盡頭,原因是要人認識自己。使徒保羅在天然方面是一個很剛強的人。當他作大數之掃羅的時候,他將自己的手擺在神的事情上。以後主遇見他,擊打他。到末了他說,"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十二9)。
回到原初去
當我說到這?時,我要請大家特別注意﹕我沒有意思要給你們一大堆的教訓和道理。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我剛才所說的。弟兄們,要當心,你們有否把自己的手插進神聖的事情??你們有否試以把聖靈的事控制在你們自己的手中?如果你們那樣作,要當心,神要擊打你!今日基督教所以有那麼多令人畏懼的混亂制度存在,就是因為人把自己的手插進神聖的事情?面。人照著自己的眼光和思想來估量神聖的事,並且對人說,'這就是事情如何必須是這樣作的!這就是我們所必須作的!這就是我們所不應該作的'!我們常常說,當主指示彼得必須去哥尼流家的時候,彼得開頭就曾這樣作過。哥尼流是一個外邦人。彼得總是站在猶太人不與外邦人親近來往的立場上。當聖靈告訴彼得要差他去這個外邦人的家的時候,彼得說,'主阿,這是不可的'(徒十14)!他把自己的手伸出來了。彼得的意思就是,'主阿,現在你是錯謬了,我是正確的!你必須跟隨我,並進入我對舊約聖經了解的思路'!當日實在對彼得以及教會都是一個十分危機的日子。但當彼得把他自己的手撤回去的時候,那一日對教會來說,竟變成何等希奇的日子!所以我們要越過基督教的一切系統和制度,直接回到原初去,就是回到耶穌基督所帶進的原初單純屬靈的原則上去。
約翰四章十九至二十四節這段經文,直接帶我們回到原初去。它說出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耶穌對婦人說,'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祂棄置了整個存到那個時候的舊制度,也就是棄置了整個照著舊約聖經所建立的猶太主義制度。祂藉著這一句'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的話,棄置了整個舊時代,並且引進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等次、和秩序。祂說'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其意義並非指著字面的某時某分,乃是指著這新日子開始的時間。在祂說這話的時候,一個完全新的日子來臨了。這個完全新的日子是甚麼呢?如果你要求耶穌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明,祂必然對你說,'我在這?'!這完全新的日子不僅是一個時間的問題,更是一個人的問題。這個新時代乃是耶穌基督的時代。基督這個活的人就是這個新時代。祂說'我在這?'。如果你仔細讀約翰福音,祂乃是把每一件事皆集中在祂自己身上,我是道路,我是真理,我是生命,我是牧人,我是葡萄樹,我是復活…。若不是我,一切皆不算甚麼。不是道理的系統和制度,乃是一個有位格的活的人。基督教就是基督,基督就是基督教。基督教的一切都是開始自基督,並且永遠不能偏離祂。基督徒生命的進展和增長純粹是耶穌基督在生命中的進展和增長。
神的家—神與人同在
約翰四章這?講論的焦點乃是重在神的家。婦人說,'我們的祖宗在這山(基利心山)上禮拜'。意即我們的祖宗曾說,我們敬拜和事奉的地方是在這基利心山上。人只有在這個地方才能遇見神。但你們猶太人卻說,敬拜和事奉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並且說,人若遇見神,就必須到耶路撒冷的聖殿那?。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人的觀念和思想乃是著重於神的殿,或神的家。既是如此,主耶穌就將這件事帶到新的時代?面來。祂說,'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剛才我們所讀的聖經說,'又當為我造聖所,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出二十五8)。這個有關神的家的事,說出了全部聖經的偉大真理。聖經的起頭和結尾都說到這一件事。聖經起頭說到神在伊甸園?來到人中間。這就是說出神有一個偉大的願望要與人同在。祂所以創造人就是為著這個目的—住在人中間。神並非住在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是人所不知道,不明白的。神乃是要降臨,並要與人同在。這是神的心所一直願望的事!
因此在全部人類歷史中,有一件確定的事,就是神願意與人同在。聖經給我們看見,當神與人同在的時候,那是一件何等奇妙有福的事!但另一面當神向人隱藏,並收回祂同在的時候,那確實是一件最可怕的事!我盼望我們大家都能知道這件事。在我們經歷中最艱難和最痛苦的事,就是我們感覺不到神的同在。如果有一天我們覺得神好像很遠、很遠的離開我們,那實在是一個非常、非常艱苦的日子!但當有一天我們確切的覺得神與我們同在,那確實是我們生命中最佳美的日子!你記得舊約神的僕人摩西曾經這樣對神說,'如果你不親自與我同在,就不要把我們從這?領上去'。意即如果沒有神的同在,就不能向前行。但神說,'我必親自與你同在,同行,並使你得安息'(參考出三十三14,15)。因此,他們才能往前行。神的同在總是一件最重要的事。
新時代神的帳幕—神的兒子
我們稍微再向前說一點。當神對摩西說,'又當為我造聖所,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祂這話乃是指著曠野中的會幕。後來神將有關會幕一切物件的樣式都指示了他們。當他們照著神的樣式作成一切的時候,神就降臨並充滿在會幕中。神親自與他們同在。由這件事可以引我們來看約翰一章十四節。約翰是一個猶太人,對舊約聖經是非常熟悉的。在他所寫的福音書?,我們可以追尋出許多暗示乃是來自舊約聖經。無論何時當他提筆寫書,他總是把舊約聖經的一些事蹟帶進來。如果你們能追尋並研讀他所寫的福音,就必定得著許多非常豐富有益的教訓。
他的福音書開頭說,'太初有道....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這個'住'字在原文乃含有'支搭帳幕'的意思。在約翰的思想?,他乃是把曠野中的會幕說到主耶穌身上來。當初神在曠野乃是藉著會幕住在以色列人中間。現在神乃藉著祂兒子耶穌基督(支搭帳幕)在人中間。在這個新的時代中,到底神的帳幕是甚麼?乃是神的兒子。我們要在甚麼地方遇見神?乃是在神的兒子?。神的家是甚麼?乃是耶穌基督。教會是甚麼?我不知道你們將要如何回答,也許你們要在紙上寫一大篇有關教會真理的一些奇妙的制度,或者有關教會實行的一些奇妙的立場和等次。其實'教會'的答案是非常簡單的。教會就是耶穌基督。不比這個多,也不比這個少。如果基督在一班人?面,自然形成教會。乃是基督在我們?面使我們成為教會。教會第一要緊的,不是甚麼道理,不是甚麼實行,也不是甚麼某種作法;教會第一要緊的,乃是主的同在(註)。只有主與那些聚集在一起的人同在時,才成功作教會。但請注意,我所說的乃是指著宇宙性普遍的教會。教會沒有地理的問題,既不是在這山上,也不是在耶路撒冷。教會沒有時間的問題,在地球這面是白天,在地球那面是黑夜,但在教會中沒有白天和黑夜。主從來不睡覺,白天和黑夜在祂都是一樣。在天上不分白晝和黑夜。基督在每一個地方和在每一個時間都是一樣的。教會也是如此。教會不分美國、英國、中國、印度和菲律賓,主不注意這些事。主所全心注意的事乃是人的心到底有否給祂一個地位。至於在世界甚麼地方,甚麼時間,主全然不注意。教會的本質乃是由基督而來。基督的團體表現就是教會。人若沒有基督就不是屬於教會的,但人若有基督在心?,我們就不能說他不是屬於教會的。你們都明白並同意這事麼?我們乃是直接越過基督教和人所謂的教會而回到基督這?來。
眾教會—聚集在各處有主自己同在的人
既說明了宇宙的獨一教會,現在我們來看眾教會。到底甚麼是眾教會?在此我們應當對這件事予以再思或三思,並且我們的觀念需要有一個很大的改正或調整。你們有否知道今日許多人他們以為當初使徒們到各國去,其思想和觀念就是為要形成並設立眾教會?例如﹕他們相信﹕一、使徒保羅的工作和職務就是要到各地各處去形成並設立眾教會。二、保羅真實的目的就是到亞西亞、庇推尼、加拉太各處去形成並設立眾教會。三、當時使徒們的思想和觀念也就是;'我們必須在各地搞一個教會'。弟兄姊妹,你們相信麼?如果你們也是這樣思想,這樣相信,你們就完全錯謬了。你們要嚴肅並莊重的思想這件事!因為這是對我們整個的思想和觀念起革命的事!
保羅和使徒們的工作並他們所相信的是甚麼呢?請記得,他們不是到各地去形成並設立眾教會。他們的工作和他們所相信的,乃是到各地各處去把基督帶給人,把基督供應給人。你們能否告訴我?在新約聖經中甚麼地方記載使徒到了一個地方說,'現在我們來了!我們要成立一個教會!主所以差遣我們到這個地方來,就是為著要搞一個教會'!你們可以花很長的時間在新約聖經中去尋找類似這樣的話,但必定沒有。我們常常以為新約聖經中有許多的事,但實際上是沒有的。有時我們也常常教導人說聖經有這個,有那個,但事實上,聖經?是完全沒有的。
我們回到福音書?,主耶穌差遣使徒們兩個兩個的出外作工。祂乃是差遣他們'在祂面前到祂自己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去'(路十1另譯)。祂從來沒有改變這個原則。祂沒有差遣使徒們到各處去形成或設立眾教會,或建立基督教。祂乃是差遣他們在祂面前把祂自己帶到各處去。這不是說眾教會是沒有意義的。我乃是給你們正確的指明這一點﹕甚麼是眾教會?他們乃是在各處聚集在基督?,並有主自己與他們同在的一班人。在神永遠的思想?,有一件至為尊高的事就是主的同在。教會蒙召的唯一目的就是彰顯主的同在。
起初的事—神的同在
你們記得舊約聖經記載會幕和聖殿,當主的同在退去時,它們就不再是神聖或不可侵犯了。神也不再注意它們有否存在。它們不過是一些虛空的軀殼而已。主對它們也不再有甚麼興趣。當主耶穌說到耶路撒冷的聖殿時,其意義就是如此。'看哪,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太二十三38)。'將來在這?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太二十四2)。當神的同在離去時,一切所謂神聖的事物就不再是神聖了。聖殿的石頭與普通的石頭也不再有甚麼分別了。啟示錄二、三章主對亞西亞七個教會所說的話,其意義也是如此。祂說,'我知道你們一切的工作和和勞碌。我知道你們一切基督徒的道理。我也知道你們一切的事奉。但你們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否則,我要把你們的燈台從原處挪去'。當起初的事離去時,一切的事物也就不再有甚麼意義和目的了。
甚麼是起初的事呢?起初的事不是教訓,不是道理,不是某些基督徒的實行,也不是你們的聚會繼續維持下去。起初的事乃是神的同在。起初的事乃是當人從外面進到你們中間時,能說,'哦,神與你們同在'!聖經說,"他們必將臉伏地,敬拜神說,神真是在你們中間了"(林前十四25)。你們記得舊約聖經中說到神充滿會幕和聖殿的時候,甚至祭司也不能站立,必須出去。他們不能停在主的面前。因為他們不過是人,是有罪的人。請記得,人憑著人的自己在神的同在跟前毫無地位。但今天人竟把基督教弄成一些事物!並且在基督教?人出來製作一切的事!有些時候,我到許多別的地方去,他們把我介紹給會眾。介紹我的人說,'這是史先生,是從歐洲來的偉大的聖經教師'!還有許多別方面的介紹。我聽了,我的心下沉、沮喪!我感到不安、難過。我必須站起來說,'請大家不要注意那些事。我不算甚麼。主是一切!在神的家中人毫無地位'。如果我們進入神的家,而把我們自己的重要,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張,和自己的手都帶進來,就我們把整個神的家的性質改變了。主必定在此受到限制和約束,並且祂也不能得著一條清潔的路。那位真實是神同在的耶穌曾說,"我心?柔和謙卑"(意即祂不高抬自己)。
天的震動要臨到世界
所以我們說,我們要從基督教的根基上得著教益。我乃是非常忠誠的對你們講說。日子要到,一切的事都要經過天上的震動。基督教今日在有的地方已經遭遇到一個可怕的震動,一切外面的形式和制度,業已實際的瓦解了。只有那些純屬靈的,出乎主的,並且是增長在弟兄姊妹心?的,才是真實長存的。聖經說,這天上的震動必要普及到全世界。今日基督教正進入一個可怕的震動中。只有那些具有主同在的,才能存留。可能基督徒的聚會是不可能的,可能基督徒的交通是十分困難的,可能話語的職事是被停止的,並且基督教一切外表的事物可能也都要消失了;但只有一件事是可以存留的﹕我們得著了主麼?我們認識了主麼?主與我們同在麼?請注意,這是主所要的。主常常把這件事作到我們每一個人身上來。如果我們基督徒的生命僅僅聯結在一些外表的形式或事物上,主就要興起環境把我們從其中分離出來。祂常常這樣作事。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到底我們得著主有多少?,這是首要的問題,也是最終的問題。弟兄姊妹,你們記得麼?任何一個教會的試驗就是主的同在。不是在這?,也不是在那?。不是用這種實行的立場和方法,也不是用那種實行的立場和方法。所有的問題乃是﹕到底我們在他們那班人中間遇見'多少主的同在'?到底人在他們那個地方遇見'主有多少'?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得著主的同在最大的地方,乃是人在其中最小的地方。
註﹕真實得著'主的同在'就是經歷前述﹕ 1.由聖靈而生,而起頭;2.由聖靈受管訓,時時在苦難中學習順從,而靈命增長;3.由聖靈受膏,達長大成人,一舉一動皆由聖靈主宰接辦一切。
當初以弗所的教會表現主的同在就是這樣﹕ 1,信服耶穌是主、由聖靈而生、而起頭;2,在主耶穌的名?受浸,時時受聖靈管訓、經歷死而復活(焚燒邪書—即只要基督(亦即起初的愛),凡不是彰顯基督的都焚燒;主道大大興旺得勝—即基督是一切、全心愛祂);3,由聖靈受膏、活著是基督—即主的同在、亦即表現起初的愛(Firstlove)(參徒19﹕1-20、啟2﹕4)。
讀經﹕約翰福音四章十九至二十三節。出埃及記二十五章八節。
人的手插進神的事情
我們要越過兩千年來基督教演變的一切光景,而根據約翰福音一章十四節,直接回到當初去看其根基的原則。我想我們大家都承認今日的基督教已演變成為一個巨大人為的制度和系統了。當使徒們離世歸主以後不久,人就開始把自己的手插進基督教?面來。他們把一些真理編成具有某些信條的固定制度;把主的見證搞成一個具有某種禮儀的形式。因著某種原因,人把自己的手插到事情上來。自從亞當把自己的手插到善惡知識的樹上以迄於今,人總是常常要將自己的手插進神的事情?面來。意即人總是把神的事情帶到人手的控制之下。在世界上我們常常用我們的手來控制或管治事情。但如果我們來到神的事情上也用我們的手來控制或管治,那就錯了。但人常常用自己的手來推行神的事情。
非利士人用他們自己的手來處置約櫃,結果遭遇到災禍。大衛年間烏撒用自己的手去扶約櫃,結果被神擊殺而死(參考撒上五,六,二十七;撒下六)。從那時起在以色列人中每一件事差不多都進入了混亂。神見證的櫃被擄,迷失了;以色列人向著神目標的進展也停止不前了;甚至大衛也向神動怒生氣了。這一切的光景都是因為人將自己的手插進了神的事情而產生的結果。已往在神的子民身上常常是這樣,今日在基督教?也常常是這樣。
基督教乃是在一個非常單純美麗並活潑之途徑?開始的。一切的事也都是在生命和聖靈的自由中產生。當聖靈將自己的手擺在事情上時,每一件事都是正確善美的。但當人進來把基督教抓牢並控制在人的手下時,一切的事就要變成混亂,正如今日的光景。我們可以說,今天沒有一個地方比基督教更混亂!主的見證被逮捕,被阻止。由於人的手插在其中,主的見證因而受了限制和捆綁。如果人把主的見證帶到自己的控制之下,就其結果必是危險的,並且是招致災禍的。主的態度總是這樣﹕如果你把手擺在事情上,主總是留給你,而把祂自己的手撤回去。這樣,一切的事必然愈過愈壞。我想我們大家都承認這件事。人愈把自己的手插進神的事情?,事情就必愈形混亂。當人把神的事情控制並掌管在自己手下時,必然產生困難。神所以常常使人軟弱,枯竭,到盡頭,原因是要人認識自己。使徒保羅在天然方面是一個很剛強的人。當他作大數之掃羅的時候,他將自己的手擺在神的事情上。以後主遇見他,擊打他。到末了他說,"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十二9)。
回到原初去
當我說到這?時,我要請大家特別注意﹕我沒有意思要給你們一大堆的教訓和道理。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我剛才所說的。弟兄們,要當心,你們有否把自己的手插進神聖的事情??你們有否試以把聖靈的事控制在你們自己的手中?如果你們那樣作,要當心,神要擊打你!今日基督教所以有那麼多令人畏懼的混亂制度存在,就是因為人把自己的手插進神聖的事情?面。人照著自己的眼光和思想來估量神聖的事,並且對人說,'這就是事情如何必須是這樣作的!這就是我們所必須作的!這就是我們所不應該作的'!我們常常說,當主指示彼得必須去哥尼流家的時候,彼得開頭就曾這樣作過。哥尼流是一個外邦人。彼得總是站在猶太人不與外邦人親近來往的立場上。當聖靈告訴彼得要差他去這個外邦人的家的時候,彼得說,'主阿,這是不可的'(徒十14)!他把自己的手伸出來了。彼得的意思就是,'主阿,現在你是錯謬了,我是正確的!你必須跟隨我,並進入我對舊約聖經了解的思路'!當日實在對彼得以及教會都是一個十分危機的日子。但當彼得把他自己的手撤回去的時候,那一日對教會來說,竟變成何等希奇的日子!所以我們要越過基督教的一切系統和制度,直接回到原初去,就是回到耶穌基督所帶進的原初單純屬靈的原則上去。
約翰四章十九至二十四節這段經文,直接帶我們回到原初去。它說出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耶穌對婦人說,'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祂棄置了整個存到那個時候的舊制度,也就是棄置了整個照著舊約聖經所建立的猶太主義制度。祂藉著這一句'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的話,棄置了整個舊時代,並且引進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等次、和秩序。祂說'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其意義並非指著字面的某時某分,乃是指著這新日子開始的時間。在祂說這話的時候,一個完全新的日子來臨了。這個完全新的日子是甚麼呢?如果你要求耶穌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明,祂必然對你說,'我在這?'!這完全新的日子不僅是一個時間的問題,更是一個人的問題。這個新時代乃是耶穌基督的時代。基督這個活的人就是這個新時代。祂說'我在這?'。如果你仔細讀約翰福音,祂乃是把每一件事皆集中在祂自己身上,我是道路,我是真理,我是生命,我是牧人,我是葡萄樹,我是復活…。若不是我,一切皆不算甚麼。不是道理的系統和制度,乃是一個有位格的活的人。基督教就是基督,基督就是基督教。基督教的一切都是開始自基督,並且永遠不能偏離祂。基督徒生命的進展和增長純粹是耶穌基督在生命中的進展和增長。
神的家—神與人同在
約翰四章這?講論的焦點乃是重在神的家。婦人說,'我們的祖宗在這山(基利心山)上禮拜'。意即我們的祖宗曾說,我們敬拜和事奉的地方是在這基利心山上。人只有在這個地方才能遇見神。但你們猶太人卻說,敬拜和事奉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並且說,人若遇見神,就必須到耶路撒冷的聖殿那?。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人的觀念和思想乃是著重於神的殿,或神的家。既是如此,主耶穌就將這件事帶到新的時代?面來。祂說,'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剛才我們所讀的聖經說,'又當為我造聖所,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出二十五8)。這個有關神的家的事,說出了全部聖經的偉大真理。聖經的起頭和結尾都說到這一件事。聖經起頭說到神在伊甸園?來到人中間。這就是說出神有一個偉大的願望要與人同在。祂所以創造人就是為著這個目的—住在人中間。神並非住在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是人所不知道,不明白的。神乃是要降臨,並要與人同在。這是神的心所一直願望的事!
因此在全部人類歷史中,有一件確定的事,就是神願意與人同在。聖經給我們看見,當神與人同在的時候,那是一件何等奇妙有福的事!但另一面當神向人隱藏,並收回祂同在的時候,那確實是一件最可怕的事!我盼望我們大家都能知道這件事。在我們經歷中最艱難和最痛苦的事,就是我們感覺不到神的同在。如果有一天我們覺得神好像很遠、很遠的離開我們,那實在是一個非常、非常艱苦的日子!但當有一天我們確切的覺得神與我們同在,那確實是我們生命中最佳美的日子!你記得舊約神的僕人摩西曾經這樣對神說,'如果你不親自與我同在,就不要把我們從這?領上去'。意即如果沒有神的同在,就不能向前行。但神說,'我必親自與你同在,同行,並使你得安息'(參考出三十三14,15)。因此,他們才能往前行。神的同在總是一件最重要的事。
新時代神的帳幕—神的兒子
我們稍微再向前說一點。當神對摩西說,'又當為我造聖所,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祂這話乃是指著曠野中的會幕。後來神將有關會幕一切物件的樣式都指示了他們。當他們照著神的樣式作成一切的時候,神就降臨並充滿在會幕中。神親自與他們同在。由這件事可以引我們來看約翰一章十四節。約翰是一個猶太人,對舊約聖經是非常熟悉的。在他所寫的福音書?,我們可以追尋出許多暗示乃是來自舊約聖經。無論何時當他提筆寫書,他總是把舊約聖經的一些事蹟帶進來。如果你們能追尋並研讀他所寫的福音,就必定得著許多非常豐富有益的教訓。
他的福音書開頭說,'太初有道....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這個'住'字在原文乃含有'支搭帳幕'的意思。在約翰的思想?,他乃是把曠野中的會幕說到主耶穌身上來。當初神在曠野乃是藉著會幕住在以色列人中間。現在神乃藉著祂兒子耶穌基督(支搭帳幕)在人中間。在這個新的時代中,到底神的帳幕是甚麼?乃是神的兒子。我們要在甚麼地方遇見神?乃是在神的兒子?。神的家是甚麼?乃是耶穌基督。教會是甚麼?我不知道你們將要如何回答,也許你們要在紙上寫一大篇有關教會真理的一些奇妙的制度,或者有關教會實行的一些奇妙的立場和等次。其實'教會'的答案是非常簡單的。教會就是耶穌基督。不比這個多,也不比這個少。如果基督在一班人?面,自然形成教會。乃是基督在我們?面使我們成為教會。教會第一要緊的,不是甚麼道理,不是甚麼實行,也不是甚麼某種作法;教會第一要緊的,乃是主的同在(註)。只有主與那些聚集在一起的人同在時,才成功作教會。但請注意,我所說的乃是指著宇宙性普遍的教會。教會沒有地理的問題,既不是在這山上,也不是在耶路撒冷。教會沒有時間的問題,在地球這面是白天,在地球那面是黑夜,但在教會中沒有白天和黑夜。主從來不睡覺,白天和黑夜在祂都是一樣。在天上不分白晝和黑夜。基督在每一個地方和在每一個時間都是一樣的。教會也是如此。教會不分美國、英國、中國、印度和菲律賓,主不注意這些事。主所全心注意的事乃是人的心到底有否給祂一個地位。至於在世界甚麼地方,甚麼時間,主全然不注意。教會的本質乃是由基督而來。基督的團體表現就是教會。人若沒有基督就不是屬於教會的,但人若有基督在心?,我們就不能說他不是屬於教會的。你們都明白並同意這事麼?我們乃是直接越過基督教和人所謂的教會而回到基督這?來。
眾教會—聚集在各處有主自己同在的人
既說明了宇宙的獨一教會,現在我們來看眾教會。到底甚麼是眾教會?在此我們應當對這件事予以再思或三思,並且我們的觀念需要有一個很大的改正或調整。你們有否知道今日許多人他們以為當初使徒們到各國去,其思想和觀念就是為要形成並設立眾教會?例如﹕他們相信﹕一、使徒保羅的工作和職務就是要到各地各處去形成並設立眾教會。二、保羅真實的目的就是到亞西亞、庇推尼、加拉太各處去形成並設立眾教會。三、當時使徒們的思想和觀念也就是;'我們必須在各地搞一個教會'。弟兄姊妹,你們相信麼?如果你們也是這樣思想,這樣相信,你們就完全錯謬了。你們要嚴肅並莊重的思想這件事!因為這是對我們整個的思想和觀念起革命的事!
保羅和使徒們的工作並他們所相信的是甚麼呢?請記得,他們不是到各地去形成並設立眾教會。他們的工作和他們所相信的,乃是到各地各處去把基督帶給人,把基督供應給人。你們能否告訴我?在新約聖經中甚麼地方記載使徒到了一個地方說,'現在我們來了!我們要成立一個教會!主所以差遣我們到這個地方來,就是為著要搞一個教會'!你們可以花很長的時間在新約聖經中去尋找類似這樣的話,但必定沒有。我們常常以為新約聖經中有許多的事,但實際上是沒有的。有時我們也常常教導人說聖經有這個,有那個,但事實上,聖經?是完全沒有的。
我們回到福音書?,主耶穌差遣使徒們兩個兩個的出外作工。祂乃是差遣他們'在祂面前到祂自己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去'(路十1另譯)。祂從來沒有改變這個原則。祂沒有差遣使徒們到各處去形成或設立眾教會,或建立基督教。祂乃是差遣他們在祂面前把祂自己帶到各處去。這不是說眾教會是沒有意義的。我乃是給你們正確的指明這一點﹕甚麼是眾教會?他們乃是在各處聚集在基督?,並有主自己與他們同在的一班人。在神永遠的思想?,有一件至為尊高的事就是主的同在。教會蒙召的唯一目的就是彰顯主的同在。
起初的事—神的同在
你們記得舊約聖經記載會幕和聖殿,當主的同在退去時,它們就不再是神聖或不可侵犯了。神也不再注意它們有否存在。它們不過是一些虛空的軀殼而已。主對它們也不再有甚麼興趣。當主耶穌說到耶路撒冷的聖殿時,其意義就是如此。'看哪,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太二十三38)。'將來在這?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太二十四2)。當神的同在離去時,一切所謂神聖的事物就不再是神聖了。聖殿的石頭與普通的石頭也不再有甚麼分別了。啟示錄二、三章主對亞西亞七個教會所說的話,其意義也是如此。祂說,'我知道你們一切的工作和和勞碌。我知道你們一切基督徒的道理。我也知道你們一切的事奉。但你們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否則,我要把你們的燈台從原處挪去'。當起初的事離去時,一切的事物也就不再有甚麼意義和目的了。
甚麼是起初的事呢?起初的事不是教訓,不是道理,不是某些基督徒的實行,也不是你們的聚會繼續維持下去。起初的事乃是神的同在。起初的事乃是當人從外面進到你們中間時,能說,'哦,神與你們同在'!聖經說,"他們必將臉伏地,敬拜神說,神真是在你們中間了"(林前十四25)。你們記得舊約聖經中說到神充滿會幕和聖殿的時候,甚至祭司也不能站立,必須出去。他們不能停在主的面前。因為他們不過是人,是有罪的人。請記得,人憑著人的自己在神的同在跟前毫無地位。但今天人竟把基督教弄成一些事物!並且在基督教?人出來製作一切的事!有些時候,我到許多別的地方去,他們把我介紹給會眾。介紹我的人說,'這是史先生,是從歐洲來的偉大的聖經教師'!還有許多別方面的介紹。我聽了,我的心下沉、沮喪!我感到不安、難過。我必須站起來說,'請大家不要注意那些事。我不算甚麼。主是一切!在神的家中人毫無地位'。如果我們進入神的家,而把我們自己的重要,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張,和自己的手都帶進來,就我們把整個神的家的性質改變了。主必定在此受到限制和約束,並且祂也不能得著一條清潔的路。那位真實是神同在的耶穌曾說,"我心?柔和謙卑"(意即祂不高抬自己)。
天的震動要臨到世界
所以我們說,我們要從基督教的根基上得著教益。我乃是非常忠誠的對你們講說。日子要到,一切的事都要經過天上的震動。基督教今日在有的地方已經遭遇到一個可怕的震動,一切外面的形式和制度,業已實際的瓦解了。只有那些純屬靈的,出乎主的,並且是增長在弟兄姊妹心?的,才是真實長存的。聖經說,這天上的震動必要普及到全世界。今日基督教正進入一個可怕的震動中。只有那些具有主同在的,才能存留。可能基督徒的聚會是不可能的,可能基督徒的交通是十分困難的,可能話語的職事是被停止的,並且基督教一切外表的事物可能也都要消失了;但只有一件事是可以存留的﹕我們得著了主麼?我們認識了主麼?主與我們同在麼?請注意,這是主所要的。主常常把這件事作到我們每一個人身上來。如果我們基督徒的生命僅僅聯結在一些外表的形式或事物上,主就要興起環境把我們從其中分離出來。祂常常這樣作事。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到底我們得著主有多少?,這是首要的問題,也是最終的問題。弟兄姊妹,你們記得麼?任何一個教會的試驗就是主的同在。不是在這?,也不是在那?。不是用這種實行的立場和方法,也不是用那種實行的立場和方法。所有的問題乃是﹕到底我們在他們那班人中間遇見'多少主的同在'?到底人在他們那個地方遇見'主有多少'?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得著主的同在最大的地方,乃是人在其中最小的地方。
註﹕真實得著'主的同在'就是經歷前述﹕ 1.由聖靈而生,而起頭;2.由聖靈受管訓,時時在苦難中學習順從,而靈命增長;3.由聖靈受膏,達長大成人,一舉一動皆由聖靈主宰接辦一切。
當初以弗所的教會表現主的同在就是這樣﹕ 1,信服耶穌是主、由聖靈而生、而起頭;2,在主耶穌的名?受浸,時時受聖靈管訓、經歷死而復活(焚燒邪書—即只要基督(亦即起初的愛),凡不是彰顯基督的都焚燒;主道大大興旺得勝—即基督是一切、全心愛祂);3,由聖靈受膏、活著是基督—即主的同在、亦即表現起初的愛(Firstlove)(參徒19﹕1-20、啟2﹕4)。
星期三, 5月 18, 2005
在靈和真實事奉神 - 史百克
史百克這一系列關於召會的信息把我從許多的事中拯救出來, 包括向著地方立場的迷惑, 向著宗派的態度, 以及向著主在召會中以及在我身上該有的地位. 藉著將這六篇信息貼出,期許我自己在當今混亂的光景中,更深的得著祂的同在.
第一篇 時代上的轉變
讀經﹕約翰福音四章三至三十六節,五章二十五節。
我想我們大家都知道,在這次早晨的聚會中我不給你們講一些道理。我只是企望帶你們認識一些神工作的基礎原則。因此在這樣的聚會中沒有甚麼情緒上的興奮和熱鬧。這可能是一件艱難的工作。
基督教已由原初根基上偏離
有一件事我們必須準備來承認和接受,就是﹕當使徒們在地上完成他們的工作以前,基督教已經由它的根基上開始偏離了。這就是說,基督教已經由它原初的地位上偏離了。因此,使徒們末了一段時間的職事大部分都重在改正他們,調整他們,使他們回到原初的根基和地位上。在他們開頭的一些著作?,他們主要的信息是注重與耶穌基督和諧同行得著生命。他們企望帶領那些初信的人正確的認識基督教就是主耶穌。在他們末後的一些著作?,他們乃是調整這些人回到主耶穌這?來。使徒們離世不久,基督教就偏離了主耶穌本身,而加進了許多事物,像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嬰孩受洗代替了因信基督耶穌之受浸。在使徒約翰離世歸主後的不久,這些事都已經發生了。基督教變為一種有組織的宗教制度和系統,有了主教,大主教,末了有了教皇。後來基督教的許多服飾和禮儀也就是在那個時候產生。一切在位有權柄的人並不是因為他們是屬靈的人,乃是由於別的原因。這種趨勢在使徒們完成他們的職事以前,就已經開始顯露出來了。這件事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現在所承受的基督教已經不是當初的基督教了。
我們由使徒保羅末了的書信,提摩太後書,也可以看出這種偏離的光景。自然該書中有許多話語是我們很喜歡的。如"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義分解真理的道"(提後二15)。但這些話我們常常沒有注意其中乃含有改正和校正的意思。這些話乃是一個呼召要人回到原初的根基和地位上。如"我兒阿,你要和我同受苦難,好像耶穌基督的精兵"(提後二1,3)。這些話我們也常常沒有注意其含意乃是指著"為真道(信服)打那美好的仗"(提前六12)。作耶穌基督的精兵乃是為著真道(信服)的純潔而爭戰,也就是為著原初基督教的純潔而爭戰。你們讀提摩太後書就應當在這個真理和亮光中來讀。當時因為在神的家中許多人有不合宜的行為,所以使徒在該書中說到人在神的家中應當如何行事為人。你們知道提摩太當時可能是以弗所教會的長老,並且以弗所的教會曾經有過很興盛的光景。但現在竟然有人在神的家中有不合宜的行為,這對以弗所的教會來說,實在是一件可怕的事。以後我們還要再說一些有關需要改正的事。但此時我們指出一點,就是基督教在那麼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由它原初的根基和地位上偏離了。
新約末了的書信乃是使徒約翰寫的。他寫的書信和福音都是遠在其他使徒們離世歸主以後。我認為我們都喜歡使徒約翰的書信,尤其喜歡他寫的福音。但你們有否注意他寫的書信的性質?在他的書信開頭就說,"論到起初原有的"(約壹一1)。他帶我們立刻回到原初去。該書信接下去就說到一些在道理和性質上的改正,因為他們偏離了原初的教訓,也偏離了原初生命的標準。你們要再注意,可能該書信是寫給以弗所教會的。當你們讀到啟示錄,你們就看見主乃是先對以弗所教會說話,"你們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啟二14)。意即你們已經從原初的根基和地位上偏離了。我想我已經說得彀多來證明新約聖經末了的著作,乃是一面說到基督教已經開始由原初的根基和地位上偏離了,另一面說到使徒們乃是著重的帶領信徒回到原初的根基和地位上。
福音書的真意—生命中經歷主耶穌
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我總是希奇為甚麼約翰福音在新約聖經的著作中寫的那麼遲?我們現在的新約聖經頭四卷是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我們常有一個印象認為該四卷書乃是新約聖經著作中最早的幾本書。其實不是這樣。這四卷福音書乃是寫在數本書信之後。當時我總是希奇為甚麼這樣?為甚麼在書信說到許多偉大驚人的啟示以後,這幾位福音書的著者才回頭記載主耶穌地上的生活?他們都已得著了主復活升天和屬天的奇妙啟示。他們也已得著了教會乃是'基督的身體'的奇妙啟示。他們也看見了神的永遠的目的。但當他們得著了主這麼豐富的啟示以後,他們仍回溯到主三十三年半地上的生活來寫福音書。這件事使我很長的時間不能明白並感到希奇。它對我好像從天上降到地上,從永遠?降到時間?。因此我好好讀書信,並且花了好多年集中全力讀書信。我專心研讀有關神的永遠目的和有關基督屬靈的身體(教會)的事。差不多當時我全部的時間都是花在新約聖經末了幾本書?。然而有一個事實即福音書乃是寫在好幾本書信之後。為甚麼如此?我有很長的時間不能解答。我不明白為甚麼福音書寫的那麼遲?
另外,雖然福音書比有的書信較遲才寫出來,但聖靈卻把它們列為新約聖經開頭的四卷。在此你們看見一個屬靈的定律。聖靈不注重年代的次序。年代的次序是一件事,屬靈的次序是另一件事。你們知道嗎?聖靈總是注重屬靈的次序。當初我所不能解答的問題,後來從我自己的經歷中得著解答。那些日子以後,聖靈直接把我帶回到福音書?。
在此我要提起另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當初我研讀聖經,特別新約聖經時,我和大多數人所作的相同。我先讀四福音耶穌在地上生活,工作和教訓的故事。這些故事都是很有趣的。祂如何在伯利恆降生,成為一個嬰孩。後來又如何有牧羊人,博士和天上的星等等的故事。祂如何在拿撒勒木匠家中長大。十二歲時,祂如何到耶路撒冷的聖殿過節。三十歲時,祂如何在約但河受約翰的洗。以後祂如何走遍各城各鄉醫治病人,並幫助人脫離困境。因為祂在物質上身體上幫助人,後來又如何有許多人跟隨祂。末了祂如何被官長嫉妒,捉拿,並被置於死地。祂如何受審判,被釘十字架,並且第三天復活。這一切都是很有趣很奇妙的故事。我那時就是這樣讀四福音。我曾讀了許多關於耶穌在地上生活的標準著作,都是很有趣味的。我以為耶穌死了,復活了,那就是福音的結束。然後我就往下讀使徒行傳,再讀書信。
後來我發現這樣讀聖經都是錯誤的。每一個人都能這樣讀福音書,甚至不信的人也可以這樣讀耶穌的故事。但我們在此必須承認一件事。沒有人能真實的明白福音書,除非他們進入使徒行傳的經歷?,也就是進入五旬節的經歷?。你們知道,連門徒自己在未進入五旬節的經歷時,他們也不明白。在五旬節以前,門徒們雖然親身經過耶穌在地上生活的事蹟,但他們都是在關閉的天?,不得明白。主耶穌當初與他們同在時的難處即在此。他說,"我與你們同在這樣長久,你還不認識我麼"(約十四9)?主耶穌對他們所講論的,他們當時一直不能明白。由於這種屬靈的昏瞎,並且後來看見耶穌釘十字架,所以正應驗了舊約聖經,他們都跌倒了。關於他的受死,他常常對他們說,聖經的話必要應驗。當事情來臨時,他也對他們說,'這正是我素來所告訴你們的'。但他們沒有看見,也不明白,所以他們都跌倒了。他們都離棄他逃跑了。你們記得有兩個門徒下以馬忤斯去。他們的地位和光景是怎樣呢?他們對他說,'我們曾有一個盼望,就是盼望一位耶穌要救贖我們,但他竟然被我們的官府定了死罪,釘在十字架上。所以我們一切的盼望都瓦解了。我們所信的錯誤了'。你們看見他們是何等的昏瞎!直到主開了他們的眼睛,他們才真的看見和明白。
我所要說的點乃是這樣﹕沒有人能真實的明白福音書除非他們接受了聖靈,並且真實進入與基督同死,同葬,同復活的深的經歷?。因為只有這種經歷(不是道理),才能帶進一個開啟的天(註一)。自從我進入與基督復活的聯合,並在聖靈?得著新生命的新經歷時,聖靈才開始帶我回到四福音書這?來。祂開始給我看見四福音的真實意義。四福音書乃在一種新的途徑中變作一個生命。這些話都是一個準備,好叫我們說所要說的。
時代上的完全轉變
現在我們來看我們屬靈生命所需要的改正。剛才我們開頭所讀的聖經是在約翰福音第四章。這章聖經說到耶穌和撒瑪利亞婦人談話的事。在這談話中重要的一段,就是十九至二十四節,"婦人說,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禮拜;你們倒說,應當禮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耶穌說,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在靈和真?拜他,因為父尋找這樣的人拜他。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在靈和真?拜他"(另譯)。另外五章二十五節,"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時候將到,現在就是了,死人要聽見神兒子的聲音,聽見的人就要活了"。我不知道你們能確認這些話所包含的偉大驚人之意義否?首先這些話代表有關時代的一個完全的轉變。直到那時,耶路撒冷的聖殿和撒瑪利亞的聖殿乃是代表整個歷史敬拜的等次。你若是一個猶太人,就必須在耶路撒冷。你若是一個撒瑪利亞人,就必須在撒瑪利亞。因此地方的問題對他們是非常重要的。你若是一個猶太人,就耶路撒冷才是敬拜事奉和每一件事物的中心。只有在耶路撒冷的聖殿?你才能遇見神,沒有別的地方可以遇見神。一切敬拜事奉的等次,只有在耶路撒冷聖殿?的才是,別處的都不是。祭司,祭物,祭壇等等,也都是以聖殿為中心。撒瑪利亞人對撒瑪利亞的聖殿,也是這樣。
在靈和真實敬拜事奉
但現在耶穌說了一件偉大驚人的事。'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不是在耶路撒冷,也不是在撒瑪利亞。不是這個特別的地方,也不是那個特別的地方。一切的敬拜和事奉並不是集中或限定在某些特別的地方。一切的敬拜和事奉也不是固定或限制在某種樣式和模型?。不是在這?,也不是在那?'。主把整個舊時代一筆勾銷。這是一件偉大驚人的事。假若你把你的一切道理,教訓,立場,實行和作法,都寫滿了這個黑板,而告訴人說,'一切敬拜和事奉都必須這樣作和這樣說!這就是基督教'!但有一個人來、拿著一個黑板擦,把你所寫的統統擦去,並且說,'這一切都是瞎說!完全不是那樣'!試問,你將如何對待這個人?我想你必定要釘他十字架。這就是主耶穌所作的。祂用手把整個舊時代一筆勾銷。祂把某些別的事擺在那個地位上。甚麼別的事呢?神是個靈,拜祂的,必須在靈和真?拜祂。一切在舊系統和制度?的事物對你們可能是具體可用的,但它們不是真理和實際。它們不過是豫表和象徵,並不是真理和實際。你們可能用全部的時間和精力貫注在表面、膚淺、和所見的事物上面,聽你們天然耳朵所能聽的,看你們天然眼睛所能看的,但你們卻完全不明白其意義。一切事物的本身都不是真理和實際,只有事物所象徵的屬靈意義才是真理和實際。
對猶太人來說,割禮乃是他們的中心表記。這個表記說明他們是不是一個真實的猶太人。你永遠不可能作一個真實的猶太人而未受割禮。但使徒保羅說,'受割禮算不得甚麼,不受割禮也算不得甚麼'。(參考加六15,五6)。保羅是個猶太人,他說這樣的話,難怪猶太人要殺死他。親愛的弟兄姊妹,基督教不是一些事物。比如新約的受浸就是代替舊約的割禮。但受浸本身卻算不得甚麼,埃提阿伯的基督徒每年受一次浸。如果你喜歡,每天甚至每小時,你都能受浸,但仍然沒有甚麼分別。又如擘餅本身,如果你每週都來參加一次擘餅,但也沒有甚麼分別。你可能收集並獲得基督教的一切樣式和實行,但你實際完全不知道其意義。這就是我們早上聚會所要說的。
你們得著了這件首要的事麼?耶穌說﹕'你當信我,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在靈和真?拜他。不需要在耶路撒冷,也不需要在撒瑪利亞,也不需要在安提阿或別的地方。無論在那?,若有兩三個人歸入我的名下聚集,我就在他們中間'。約翰三章十六節是對救恩一面的宇宙性話語。無論何人信他,必得救恩。馬太十八章二十節是對教會一面的宇宙性話語。無論何地歸入主名下的聚集就有主的同在(註二)。不是這個地方,也不是那個地方,不是這個立場,也不是那個立場。不是教會的立場,乃是基督的立場,無論在那?若有兩三個人歸入主的名下,在靈和真?敬拜聚集,主就在他們中間。這個時代轉變了。這是我們今日第一件需要受改正的事。基督教已經變成一個很宏大的律法制度和系統﹕你必須在這?作!你必須在這?事奉!你必須用這種立場,作法和實行!否則你們就不是教會!請記得,主耶穌在起頭時就把這一切都消除廢棄了。祂說,只有一個立場是需要的,即在靈和真?,亦即在'我(基督)'?。基督代替了一切的制度和系統。基督是唯一的制度和系統。我們應多多學習基督(註三)。
註一﹕與基督同死,同葬,同復活的經歷是甚麼呢?簡言之,就是'身上常常(時時)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顯明在我們身上'(林後四10)。死是'出去'(a way out)或'出埃及'(Exodus)[路九31,'去世'原文'出埃及']。葬是脫去或棄去(put off),舊人不再有地位了(羅六4,西二11,12)。復活是一位活的人(基督)彰顯,主說,'我是復活'(約十一25原文)。主受浸後,受試探表明他死葬和復活的經歷﹕ 1.他已由物質(肉身)世界出去脫去,不叫石頭變成餅。 2.他已由精神(屬魂,自我)世界出去脫去,不由殿頂跳下。 3.他已由宗教(屬地)世界出去脫去,斥退撒但。 4.他現在完全活在靈?,給父神一切地位,單單敬拜事奉祂(太四1-11)。 今日我們與基督同死,同葬,同復活,就是信服萬靈父神一切管教訓練(來十二9,10),而經歷﹕ 1.由物質(屬肉體)世界,如偶像,罪惡,名利,權位等出去脫去。 2.由精神(屬魂)世界,如自我作主之思想,愛好,意志等出去脫去。 3.由宗教(屬地)世界,如原初出乎神的演變成今日基督教的遺傳,制度,人意組織等出去脫去。它們都予以埋葬,不再有地位了。 4.現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在靈?敏銳跟隨聖靈,給基督一切地位,單單敬拜神,事奉祂!
註二﹕歸入主名下的意思是不僅擁有耶穌基督生命的靈,並且生活行動完全降服在生命之靈的權下,讓祂真實作主,自己不再作主了!
註三﹕'在靈和真?'或'在我(基督)?'其意義包括三段﹕ 1.祂由聖靈而生—聖靈不僅藉馬利亞生祂,並且祂必稱為聖,意即今後一切皆出於聖靈,由聖靈起頭(路一35)。 2.祂由聖靈受管訓—基督藉著永遠的靈,將自己獻給神(來九14)。祂三十年間凡事皆默默無聲,學習順從。'祂被罵不還口,受害不說威嚇的話'(彼前二23)。'祂在肉身的日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得以完全(長大)'(來五7至9另譯)。 3.祂由聖靈受膏—祂三十歲時受浸受膏,意即出乎祂自己的都捨棄,死葬,末了三年半,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皆由聖靈受膏!祂不憑自己作甚麼,不憑自己說甚麼(約五19,七16)!
今日我們學習基督也是如此﹕ 1.首先我們聽信福音,求告祂得蒙赦罪,而由聖靈重生得救,並且由此開始,甘願凡事皆由聖靈起頭。 2.其次我們時時接受聖靈管訓,在各種苦難試煉中,即聖靈在夫妻,父子,主僕,聖徒間所量給或許可的一切事故中,抓住機會[愛惜光陰(原文)](弗五16)默默無聲由心靈深處學習順從。順從意義即隨事隨處皆讓耶穌真實作主,靈命增長。 3.末了我們完全受聖靈膏,即基督(Anointed)表現彰顯,亦即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所有思想,情感,意志都由聖靈主宰一切,接辦一切!保羅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面活"(加二20),"我活著就是基督"(腓一21),就是完全受聖靈膏的意思。
第一篇 時代上的轉變
讀經﹕約翰福音四章三至三十六節,五章二十五節。
我想我們大家都知道,在這次早晨的聚會中我不給你們講一些道理。我只是企望帶你們認識一些神工作的基礎原則。因此在這樣的聚會中沒有甚麼情緒上的興奮和熱鬧。這可能是一件艱難的工作。
基督教已由原初根基上偏離
有一件事我們必須準備來承認和接受,就是﹕當使徒們在地上完成他們的工作以前,基督教已經由它的根基上開始偏離了。這就是說,基督教已經由它原初的地位上偏離了。因此,使徒們末了一段時間的職事大部分都重在改正他們,調整他們,使他們回到原初的根基和地位上。在他們開頭的一些著作?,他們主要的信息是注重與耶穌基督和諧同行得著生命。他們企望帶領那些初信的人正確的認識基督教就是主耶穌。在他們末後的一些著作?,他們乃是調整這些人回到主耶穌這?來。使徒們離世不久,基督教就偏離了主耶穌本身,而加進了許多事物,像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嬰孩受洗代替了因信基督耶穌之受浸。在使徒約翰離世歸主後的不久,這些事都已經發生了。基督教變為一種有組織的宗教制度和系統,有了主教,大主教,末了有了教皇。後來基督教的許多服飾和禮儀也就是在那個時候產生。一切在位有權柄的人並不是因為他們是屬靈的人,乃是由於別的原因。這種趨勢在使徒們完成他們的職事以前,就已經開始顯露出來了。這件事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現在所承受的基督教已經不是當初的基督教了。
我們由使徒保羅末了的書信,提摩太後書,也可以看出這種偏離的光景。自然該書中有許多話語是我們很喜歡的。如"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義分解真理的道"(提後二15)。但這些話我們常常沒有注意其中乃含有改正和校正的意思。這些話乃是一個呼召要人回到原初的根基和地位上。如"我兒阿,你要和我同受苦難,好像耶穌基督的精兵"(提後二1,3)。這些話我們也常常沒有注意其含意乃是指著"為真道(信服)打那美好的仗"(提前六12)。作耶穌基督的精兵乃是為著真道(信服)的純潔而爭戰,也就是為著原初基督教的純潔而爭戰。你們讀提摩太後書就應當在這個真理和亮光中來讀。當時因為在神的家中許多人有不合宜的行為,所以使徒在該書中說到人在神的家中應當如何行事為人。你們知道提摩太當時可能是以弗所教會的長老,並且以弗所的教會曾經有過很興盛的光景。但現在竟然有人在神的家中有不合宜的行為,這對以弗所的教會來說,實在是一件可怕的事。以後我們還要再說一些有關需要改正的事。但此時我們指出一點,就是基督教在那麼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由它原初的根基和地位上偏離了。
新約末了的書信乃是使徒約翰寫的。他寫的書信和福音都是遠在其他使徒們離世歸主以後。我認為我們都喜歡使徒約翰的書信,尤其喜歡他寫的福音。但你們有否注意他寫的書信的性質?在他的書信開頭就說,"論到起初原有的"(約壹一1)。他帶我們立刻回到原初去。該書信接下去就說到一些在道理和性質上的改正,因為他們偏離了原初的教訓,也偏離了原初生命的標準。你們要再注意,可能該書信是寫給以弗所教會的。當你們讀到啟示錄,你們就看見主乃是先對以弗所教會說話,"你們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啟二14)。意即你們已經從原初的根基和地位上偏離了。我想我已經說得彀多來證明新約聖經末了的著作,乃是一面說到基督教已經開始由原初的根基和地位上偏離了,另一面說到使徒們乃是著重的帶領信徒回到原初的根基和地位上。
福音書的真意—生命中經歷主耶穌
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我總是希奇為甚麼約翰福音在新約聖經的著作中寫的那麼遲?我們現在的新約聖經頭四卷是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我們常有一個印象認為該四卷書乃是新約聖經著作中最早的幾本書。其實不是這樣。這四卷福音書乃是寫在數本書信之後。當時我總是希奇為甚麼這樣?為甚麼在書信說到許多偉大驚人的啟示以後,這幾位福音書的著者才回頭記載主耶穌地上的生活?他們都已得著了主復活升天和屬天的奇妙啟示。他們也已得著了教會乃是'基督的身體'的奇妙啟示。他們也看見了神的永遠的目的。但當他們得著了主這麼豐富的啟示以後,他們仍回溯到主三十三年半地上的生活來寫福音書。這件事使我很長的時間不能明白並感到希奇。它對我好像從天上降到地上,從永遠?降到時間?。因此我好好讀書信,並且花了好多年集中全力讀書信。我專心研讀有關神的永遠目的和有關基督屬靈的身體(教會)的事。差不多當時我全部的時間都是花在新約聖經末了幾本書?。然而有一個事實即福音書乃是寫在好幾本書信之後。為甚麼如此?我有很長的時間不能解答。我不明白為甚麼福音書寫的那麼遲?
另外,雖然福音書比有的書信較遲才寫出來,但聖靈卻把它們列為新約聖經開頭的四卷。在此你們看見一個屬靈的定律。聖靈不注重年代的次序。年代的次序是一件事,屬靈的次序是另一件事。你們知道嗎?聖靈總是注重屬靈的次序。當初我所不能解答的問題,後來從我自己的經歷中得著解答。那些日子以後,聖靈直接把我帶回到福音書?。
在此我要提起另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當初我研讀聖經,特別新約聖經時,我和大多數人所作的相同。我先讀四福音耶穌在地上生活,工作和教訓的故事。這些故事都是很有趣的。祂如何在伯利恆降生,成為一個嬰孩。後來又如何有牧羊人,博士和天上的星等等的故事。祂如何在拿撒勒木匠家中長大。十二歲時,祂如何到耶路撒冷的聖殿過節。三十歲時,祂如何在約但河受約翰的洗。以後祂如何走遍各城各鄉醫治病人,並幫助人脫離困境。因為祂在物質上身體上幫助人,後來又如何有許多人跟隨祂。末了祂如何被官長嫉妒,捉拿,並被置於死地。祂如何受審判,被釘十字架,並且第三天復活。這一切都是很有趣很奇妙的故事。我那時就是這樣讀四福音。我曾讀了許多關於耶穌在地上生活的標準著作,都是很有趣味的。我以為耶穌死了,復活了,那就是福音的結束。然後我就往下讀使徒行傳,再讀書信。
後來我發現這樣讀聖經都是錯誤的。每一個人都能這樣讀福音書,甚至不信的人也可以這樣讀耶穌的故事。但我們在此必須承認一件事。沒有人能真實的明白福音書,除非他們進入使徒行傳的經歷?,也就是進入五旬節的經歷?。你們知道,連門徒自己在未進入五旬節的經歷時,他們也不明白。在五旬節以前,門徒們雖然親身經過耶穌在地上生活的事蹟,但他們都是在關閉的天?,不得明白。主耶穌當初與他們同在時的難處即在此。他說,"我與你們同在這樣長久,你還不認識我麼"(約十四9)?主耶穌對他們所講論的,他們當時一直不能明白。由於這種屬靈的昏瞎,並且後來看見耶穌釘十字架,所以正應驗了舊約聖經,他們都跌倒了。關於他的受死,他常常對他們說,聖經的話必要應驗。當事情來臨時,他也對他們說,'這正是我素來所告訴你們的'。但他們沒有看見,也不明白,所以他們都跌倒了。他們都離棄他逃跑了。你們記得有兩個門徒下以馬忤斯去。他們的地位和光景是怎樣呢?他們對他說,'我們曾有一個盼望,就是盼望一位耶穌要救贖我們,但他竟然被我們的官府定了死罪,釘在十字架上。所以我們一切的盼望都瓦解了。我們所信的錯誤了'。你們看見他們是何等的昏瞎!直到主開了他們的眼睛,他們才真的看見和明白。
我所要說的點乃是這樣﹕沒有人能真實的明白福音書除非他們接受了聖靈,並且真實進入與基督同死,同葬,同復活的深的經歷?。因為只有這種經歷(不是道理),才能帶進一個開啟的天(註一)。自從我進入與基督復活的聯合,並在聖靈?得著新生命的新經歷時,聖靈才開始帶我回到四福音書這?來。祂開始給我看見四福音的真實意義。四福音書乃在一種新的途徑中變作一個生命。這些話都是一個準備,好叫我們說所要說的。
時代上的完全轉變
現在我們來看我們屬靈生命所需要的改正。剛才我們開頭所讀的聖經是在約翰福音第四章。這章聖經說到耶穌和撒瑪利亞婦人談話的事。在這談話中重要的一段,就是十九至二十四節,"婦人說,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禮拜;你們倒說,應當禮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耶穌說,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在靈和真?拜他,因為父尋找這樣的人拜他。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在靈和真?拜他"(另譯)。另外五章二十五節,"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時候將到,現在就是了,死人要聽見神兒子的聲音,聽見的人就要活了"。我不知道你們能確認這些話所包含的偉大驚人之意義否?首先這些話代表有關時代的一個完全的轉變。直到那時,耶路撒冷的聖殿和撒瑪利亞的聖殿乃是代表整個歷史敬拜的等次。你若是一個猶太人,就必須在耶路撒冷。你若是一個撒瑪利亞人,就必須在撒瑪利亞。因此地方的問題對他們是非常重要的。你若是一個猶太人,就耶路撒冷才是敬拜事奉和每一件事物的中心。只有在耶路撒冷的聖殿?你才能遇見神,沒有別的地方可以遇見神。一切敬拜事奉的等次,只有在耶路撒冷聖殿?的才是,別處的都不是。祭司,祭物,祭壇等等,也都是以聖殿為中心。撒瑪利亞人對撒瑪利亞的聖殿,也是這樣。
在靈和真實敬拜事奉
但現在耶穌說了一件偉大驚人的事。'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不是在耶路撒冷,也不是在撒瑪利亞。不是這個特別的地方,也不是那個特別的地方。一切的敬拜和事奉並不是集中或限定在某些特別的地方。一切的敬拜和事奉也不是固定或限制在某種樣式和模型?。不是在這?,也不是在那?'。主把整個舊時代一筆勾銷。這是一件偉大驚人的事。假若你把你的一切道理,教訓,立場,實行和作法,都寫滿了這個黑板,而告訴人說,'一切敬拜和事奉都必須這樣作和這樣說!這就是基督教'!但有一個人來、拿著一個黑板擦,把你所寫的統統擦去,並且說,'這一切都是瞎說!完全不是那樣'!試問,你將如何對待這個人?我想你必定要釘他十字架。這就是主耶穌所作的。祂用手把整個舊時代一筆勾銷。祂把某些別的事擺在那個地位上。甚麼別的事呢?神是個靈,拜祂的,必須在靈和真?拜祂。一切在舊系統和制度?的事物對你們可能是具體可用的,但它們不是真理和實際。它們不過是豫表和象徵,並不是真理和實際。你們可能用全部的時間和精力貫注在表面、膚淺、和所見的事物上面,聽你們天然耳朵所能聽的,看你們天然眼睛所能看的,但你們卻完全不明白其意義。一切事物的本身都不是真理和實際,只有事物所象徵的屬靈意義才是真理和實際。
對猶太人來說,割禮乃是他們的中心表記。這個表記說明他們是不是一個真實的猶太人。你永遠不可能作一個真實的猶太人而未受割禮。但使徒保羅說,'受割禮算不得甚麼,不受割禮也算不得甚麼'。(參考加六15,五6)。保羅是個猶太人,他說這樣的話,難怪猶太人要殺死他。親愛的弟兄姊妹,基督教不是一些事物。比如新約的受浸就是代替舊約的割禮。但受浸本身卻算不得甚麼,埃提阿伯的基督徒每年受一次浸。如果你喜歡,每天甚至每小時,你都能受浸,但仍然沒有甚麼分別。又如擘餅本身,如果你每週都來參加一次擘餅,但也沒有甚麼分別。你可能收集並獲得基督教的一切樣式和實行,但你實際完全不知道其意義。這就是我們早上聚會所要說的。
你們得著了這件首要的事麼?耶穌說﹕'你當信我,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在靈和真?拜他。不需要在耶路撒冷,也不需要在撒瑪利亞,也不需要在安提阿或別的地方。無論在那?,若有兩三個人歸入我的名下聚集,我就在他們中間'。約翰三章十六節是對救恩一面的宇宙性話語。無論何人信他,必得救恩。馬太十八章二十節是對教會一面的宇宙性話語。無論何地歸入主名下的聚集就有主的同在(註二)。不是這個地方,也不是那個地方,不是這個立場,也不是那個立場。不是教會的立場,乃是基督的立場,無論在那?若有兩三個人歸入主的名下,在靈和真?敬拜聚集,主就在他們中間。這個時代轉變了。這是我們今日第一件需要受改正的事。基督教已經變成一個很宏大的律法制度和系統﹕你必須在這?作!你必須在這?事奉!你必須用這種立場,作法和實行!否則你們就不是教會!請記得,主耶穌在起頭時就把這一切都消除廢棄了。祂說,只有一個立場是需要的,即在靈和真?,亦即在'我(基督)'?。基督代替了一切的制度和系統。基督是唯一的制度和系統。我們應多多學習基督(註三)。
註一﹕與基督同死,同葬,同復活的經歷是甚麼呢?簡言之,就是'身上常常(時時)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顯明在我們身上'(林後四10)。死是'出去'(a way out)或'出埃及'(Exodus)[路九31,'去世'原文'出埃及']。葬是脫去或棄去(put off),舊人不再有地位了(羅六4,西二11,12)。復活是一位活的人(基督)彰顯,主說,'我是復活'(約十一25原文)。主受浸後,受試探表明他死葬和復活的經歷﹕ 1.他已由物質(肉身)世界出去脫去,不叫石頭變成餅。 2.他已由精神(屬魂,自我)世界出去脫去,不由殿頂跳下。 3.他已由宗教(屬地)世界出去脫去,斥退撒但。 4.他現在完全活在靈?,給父神一切地位,單單敬拜事奉祂(太四1-11)。 今日我們與基督同死,同葬,同復活,就是信服萬靈父神一切管教訓練(來十二9,10),而經歷﹕ 1.由物質(屬肉體)世界,如偶像,罪惡,名利,權位等出去脫去。 2.由精神(屬魂)世界,如自我作主之思想,愛好,意志等出去脫去。 3.由宗教(屬地)世界,如原初出乎神的演變成今日基督教的遺傳,制度,人意組織等出去脫去。它們都予以埋葬,不再有地位了。 4.現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在靈?敏銳跟隨聖靈,給基督一切地位,單單敬拜神,事奉祂!
註二﹕歸入主名下的意思是不僅擁有耶穌基督生命的靈,並且生活行動完全降服在生命之靈的權下,讓祂真實作主,自己不再作主了!
註三﹕'在靈和真?'或'在我(基督)?'其意義包括三段﹕ 1.祂由聖靈而生—聖靈不僅藉馬利亞生祂,並且祂必稱為聖,意即今後一切皆出於聖靈,由聖靈起頭(路一35)。 2.祂由聖靈受管訓—基督藉著永遠的靈,將自己獻給神(來九14)。祂三十年間凡事皆默默無聲,學習順從。'祂被罵不還口,受害不說威嚇的話'(彼前二23)。'祂在肉身的日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得以完全(長大)'(來五7至9另譯)。 3.祂由聖靈受膏—祂三十歲時受浸受膏,意即出乎祂自己的都捨棄,死葬,末了三年半,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皆由聖靈受膏!祂不憑自己作甚麼,不憑自己說甚麼(約五19,七16)!
今日我們學習基督也是如此﹕ 1.首先我們聽信福音,求告祂得蒙赦罪,而由聖靈重生得救,並且由此開始,甘願凡事皆由聖靈起頭。 2.其次我們時時接受聖靈管訓,在各種苦難試煉中,即聖靈在夫妻,父子,主僕,聖徒間所量給或許可的一切事故中,抓住機會[愛惜光陰(原文)](弗五16)默默無聲由心靈深處學習順從。順從意義即隨事隨處皆讓耶穌真實作主,靈命增長。 3.末了我們完全受聖靈膏,即基督(Anointed)表現彰顯,亦即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所有思想,情感,意志都由聖靈主宰一切,接辦一切!保羅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面活"(加二20),"我活著就是基督"(腓一21),就是完全受聖靈膏的意思。
星期二, 5月 17, 2005
Will The Real Body of Christ Please Stand Up?
Years ago there was a game show entitled, "To Tell the Truth." Two contestants would face a panel of three guests who all claimed to be the same person. The contestants could ask a series of questions with the hope of identifying who the real person in question was. At the time of the unveiling of who the show was centered on, the host would say, "Would the real 'so and so' please stand up?"
This reminded me of the way people view Christians today. Each Christian or Church claims that they are the real Body of Christ. Each person gives rationalization for their own church's existence. Each may even defame the other "contestants" in order to lift themselves up to be chosen. Why is it that within seconds of finding out that a person you know or just meet is a believer or "Christian," the prominent question is: "what church do you go to?" Why is it that so often Christians quickly revert their conversation to going to church on Sunday, to Pastor so and so, to the great things the Lord is doing in "my" church. It seems the issue of which church we attend is pre-eminent to people.
The sad thing is that Christians may have lost sight of Christ mission in coming to the earth. We banter back and forth about irrelevant issues, wasting precious time in regard to salvation. Saints, it is the world who needs Christ's followers to live Him out. It is the world who needs Christ's disciples to speak forth the truth of the gospel. And it is the world who will ask the question: Will the real Body of Christ please stand up? Therefore, instead of competing with each other, instead of fighting against one another, and instead of backbiting and devouring one another (Galatians 5:15), we believers must be clear as to Christ's mission.
Christ's Mission
The Lord Jesus mentioned this in John 13:20-35: Truly, truly, I say to you, He who receives whomever I shall send receives Me, and he who receives Me receives Him who sent Me. 21 When Jesus had said these things, He became troubled in His spirit, and He testified and said, Truly, truly, I say to you that one of you will betray Me. 22 The disciples looked at one another, perplexed over whom He was speaking about. 23 One of His disciples, whom Jesus loved, was reclining on Jesus' bosom. 24 Simon Peter therefore nodded to him to inquire who it might be about whom He was speaking. 25 Then he, while reclining thus on Jesus' breast, said to Him, Lord, who is it? 26 Jesus answered, It is he for whom I will dip the morsel and to whom I will give it. And dipping the morsel, He gave it to Judas Iscariot, the son of Simon. 27 And at that moment, after the morsel, Satan entered into him. Jesus therefore said to him, What you do, do quickly. 28 But none of those reclining at table knew why He said this to him. 29 For some supposed, since Judas held the purse, that Jesus was saying to him, Buy the things that we have need of for the feast, or that he should give something to the poor. 30 Therefore having taken the morsel, he went out immediately; and it was night. 31 Then when he went out, Jesus said, Now has the Son of Man been glorified, and God has been glorified in Him. 32 If God has been glorified in Him, God will also glorify Him in Himself, and He will glorify Him immediately. 33 Little children, I am still with you a little while; you will seek Me, and even as I said to the Jews, Where I am going, you cannot come, now I say to you also. 34 A new commandment I give to you, that you love one another, even as I have loved you, that you also love one another. 35 By this shall all men know that you are My disciples, if you have love for one another."
The scene described above was the night before the Lord's crucifixion. He had gathered His disciples together in the famous upper room to break bread and drink wine as a commemoration of the Old Testament Passover and an initiation of the New Testament Lord's supper. Most Christians focus on the rituals and "sacrament" of the Lord's supper and completely miss the central theme of the Lord's ministry and economy. John 13:20 speaks of receiving those whom He has received. The apostle Paul repeats this in Romans 14:3. Then, the Lord breaks bread to signify His mystical body. He passes the cup of wine which is a New Covenant of joy for genuine believers in Christ. But this passage climaxes in the matter of believers LOVING one another. Christ's mission was initiated, carried out and will be fulfilled all in the realm of the divine love. Nothing is more precious, nothing more obvious, nothing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Lord's love flowing out of Himself, into His believers and through His believers. The world should not need to ask the question: Will the real Body of Christ please stand up? because they will know we are His disciples by our LOVE for one another.
The book of Ephesians speaks the highest, most profound revelation of God's economy in the entire Bible. Each and every chapter is enveloped by love (Ephesians 1:4; 2:4; 3:17; 4:2, 15; 5:1-2, 25; 6:23-24). The apostle John places the final exclamation point on the matter of love in his writings. He had the final words of the New Testament. John unveiled the matter of love from virtually every conceivable angle (1 John 3:10; 4:7-8, 10, 12, 16, 20; 5:3). Finally, 1 John 4:8 says, "GOD IS LOVE." We should never question the central theme on God's heart.
One Body With Many Members
The apostle Paul wrote a simple, yet complex letter to the Corinthians believers around AD 59. These believers were young, confused and on the verge of dividing the Body of Christ based on preference, immorality, improper behavior, legalized practices and spiritual gifts. One crucial part of Paul's message concerned the Body of Christ and all His members. Paul's message was simple because we can all relate to our physiological body. His message was complex because Paul was touching the matter of the mystical, divine Body of Christ.
12 For even as the body is one and has many members, yet all the members of the body, being many, are one body, so also is the Christ. 13 For also in one Spirit we were all baptized into one body, whether Jews or Greeks, whether slaves or free, and were all given to drink one Spirit. 14 For the body is not one member but many. 15 If the foot should say, Because I am not a hand, I am not of the body, it is not that because of this it is not of the body. 16 And if the ear should say, Because I am not an eye, I am not of the body, it is not that because of this it is not of the body. 17 If the whole body were an eye, where would the hearing be? If the whole were the hearing, where would the smelling be? 19 And if all were one member, where would the body be? 20 But now the members are many, but the body one. 21 And the eye cannot say to the hand, I have no need of you; nor again the head to the feet, I have no need of you. 22 But much rather the members of the body which seem to be weaker are necessary. 23 And those members of the body which we consider to be less honorable, these we clothe with more abundant honor; and our uncomely members come to have more abundant comeliness, 24 But our comely members have no need. But God has blended the body together, giving more abundant honor to the member that lacked, 26 And whether one member suffers, all the members suffer with it; or one member is glorified, all the members rejoice with it. 27 Now you are the body of Christ, and members individually. 28 And God has placed some in the church: first apostles, second prophets, third teachers; then works of power, then gifts of healing, helps, administrations, various kinds of tongues. 29 Are all apostles? Are all prophets? Are all teachers? Do all have works of power? 30 Do all have gifts of healing? Do all speak in tongues? Do all interpret tongues? 31 But earnestly desire the greater gifts. And moreover I show to you a most excellent way. (1 Corinthians 12:12-31)
A huge misconception in today's so called churches issues forth from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is and other related passages regarding the Body of Christ. For instance, have you ever heard the statement: "We don't agree with division, but the various Christian groups are lik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body. One group is like the foot, another group is like the hand, still another is like the ears, ...."? This concept reared its ugly head because well-meaning teachers twist Paul's message and disregard God's desire for the genuine oneness of the Body of Christ. Paul speaks of the foot, the hand, and the ear related to the entire body. However, Christians today are either stupefied by the ignorance of their upbringing or background, blinded by their ritualistic, religious traditions, or just not willing or able to recognize the simple truth and reality of oneness.
This may sound harsh to you, but let's face it, how can one group, say the Baptists, be the "foot"? How can another group, say the Methodists, be the "hand"? How can still another group, say the Brethren or any other group, be the "ears"? Paul states that if the whole body were an ear where would the sense of smell be? If the whole body were an eye, where would the sense of hearing be. To say that Baptists are like the "foot" and Methodists like the "hand", etc. is to imply that a foot can live on its own without any connection to the rest of the body. This thinking is ludicrous. Christian are divided, yet we refuse to accept the responsibility for our division. We have chopped the Body of Christ into thousands of individual, independent pieces ... while defended our doctrinal positions, our traditional practices and our divisive heritage.
Christ Cannot Be Divided
Saints, the Body of Christ cannot be divided! 1 Corinthians 1:10-13 says, "10 Now I beseech you, brothers, through the name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that you all speak the same thing and that there be no divisions among you, but that you be attuned in the same mind and in the same opinion. 11 For it has been made clear to me concerning you, my brothers, by those of the household of Chloe, that there are strifes among you. 12 Now I mean this, that each of you says, I am of Paul, and I of Apollos, and I of Cephas, and I of Christ. 13 Is Christ divided?" This rhetorical question is answered emphatically NO! Yet, denomination after denomination, free group and independent group after free group and independent group, Catholic upon Catholic, all claim that they have the divine "goods" from God, and imply through word or action that all others fall short. To try and reconcile their irreconcilable division, they say that maybe other groups are like the parts of the body ... some are the hand, some are the feet, some the ears, etc.
This logic is satanic and far from the divine economy of the Triune God, Whose eternal purpose is to build a group of people into ONE entity, the Body of Christ, the New Jerusalem (Revelation 21-22), for eternity. God's logic is pure, simple and real: He has ONE Body of Christ, yet there are many members. All of these members are integrally related through the exact same divine life and vicarious blood flowing out of Christ and Christ alone. The members being many, are one Body, yet the members are members individually. This is divine logic. To grasp and incorporate the revelation of God's purpose, each and every believer must seek the divine life and the precious blood of Jesus Christ ALONE.
Presently, my family does not affiliate with any Christian group via church attendance, membership or financial support. We are members of the Body of Christ. We seek the Lord each day and each week as to worship. We support whatever the Spirit within leads us to support. We feel that we must seek to worship the Father in spirit and truth (John 4:23-24), not in a physical building or based on systematic teachings, accepted practices and outward traditions. We meet as a family and pray that other believers would simply follow the Spirit and be open to us and we are open to them. So many believers patronize me concerning the practical oneness of the Body of Christ. They remind me that the Body of Christ must be practical and that we should be part of a local assembly. It seems we all are more able to figure out God's economy than God is. Isn't Christ the Head of His Body? Doesn't Christ know when, where and how to build His church? What then is my responsibility as a believer, a member of the ONE Body of Christ? I must come forward to the Holy of Holies (Hebrews 4:15-16; 10:19, 22) and be united, mingled and incorporated with Christ, the Head (John 14:20). Then, and only then, can the Body be built by Him, through Him and unto Him (Romans 11:36) so that He can present His bride, the church, to the Father and to Himself glorious, not having spot or wrinkle or any such things, but that she would be holy and without blemish." (Ephesians 5:26)
By the way, the Lord did say in Matthew 16:18, " I will build My church, and the gates of Hades shall not prevail against it." Saints, the Body belongs to Christ. He is the Author and Perfecter of our faith. We need to come forward to Him and allow Him to operate. (Hebrews 12:2, 4:15-16, 10:19, 22)
This reminded me of the way people view Christians today. Each Christian or Church claims that they are the real Body of Christ. Each person gives rationalization for their own church's existence. Each may even defame the other "contestants" in order to lift themselves up to be chosen. Why is it that within seconds of finding out that a person you know or just meet is a believer or "Christian," the prominent question is: "what church do you go to?" Why is it that so often Christians quickly revert their conversation to going to church on Sunday, to Pastor so and so, to the great things the Lord is doing in "my" church. It seems the issue of which church we attend is pre-eminent to people.
The sad thing is that Christians may have lost sight of Christ mission in coming to the earth. We banter back and forth about irrelevant issues, wasting precious time in regard to salvation. Saints, it is the world who needs Christ's followers to live Him out. It is the world who needs Christ's disciples to speak forth the truth of the gospel. And it is the world who will ask the question: Will the real Body of Christ please stand up? Therefore, instead of competing with each other, instead of fighting against one another, and instead of backbiting and devouring one another (Galatians 5:15), we believers must be clear as to Christ's mission.
Christ's Mission
The Lord Jesus mentioned this in John 13:20-35: Truly, truly, I say to you, He who receives whomever I shall send receives Me, and he who receives Me receives Him who sent Me. 21 When Jesus had said these things, He became troubled in His spirit, and He testified and said, Truly, truly, I say to you that one of you will betray Me. 22 The disciples looked at one another, perplexed over whom He was speaking about. 23 One of His disciples, whom Jesus loved, was reclining on Jesus' bosom. 24 Simon Peter therefore nodded to him to inquire who it might be about whom He was speaking. 25 Then he, while reclining thus on Jesus' breast, said to Him, Lord, who is it? 26 Jesus answered, It is he for whom I will dip the morsel and to whom I will give it. And dipping the morsel, He gave it to Judas Iscariot, the son of Simon. 27 And at that moment, after the morsel, Satan entered into him. Jesus therefore said to him, What you do, do quickly. 28 But none of those reclining at table knew why He said this to him. 29 For some supposed, since Judas held the purse, that Jesus was saying to him, Buy the things that we have need of for the feast, or that he should give something to the poor. 30 Therefore having taken the morsel, he went out immediately; and it was night. 31 Then when he went out, Jesus said, Now has the Son of Man been glorified, and God has been glorified in Him. 32 If God has been glorified in Him, God will also glorify Him in Himself, and He will glorify Him immediately. 33 Little children, I am still with you a little while; you will seek Me, and even as I said to the Jews, Where I am going, you cannot come, now I say to you also. 34 A new commandment I give to you, that you love one another, even as I have loved you, that you also love one another. 35 By this shall all men know that you are My disciples, if you have love for one another."
The scene described above was the night before the Lord's crucifixion. He had gathered His disciples together in the famous upper room to break bread and drink wine as a commemoration of the Old Testament Passover and an initiation of the New Testament Lord's supper. Most Christians focus on the rituals and "sacrament" of the Lord's supper and completely miss the central theme of the Lord's ministry and economy. John 13:20 speaks of receiving those whom He has received. The apostle Paul repeats this in Romans 14:3. Then, the Lord breaks bread to signify His mystical body. He passes the cup of wine which is a New Covenant of joy for genuine believers in Christ. But this passage climaxes in the matter of believers LOVING one another. Christ's mission was initiated, carried out and will be fulfilled all in the realm of the divine love. Nothing is more precious, nothing more obvious, nothing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Lord's love flowing out of Himself, into His believers and through His believers. The world should not need to ask the question: Will the real Body of Christ please stand up? because they will know we are His disciples by our LOVE for one another.
The book of Ephesians speaks the highest, most profound revelation of God's economy in the entire Bible. Each and every chapter is enveloped by love (Ephesians 1:4; 2:4; 3:17; 4:2, 15; 5:1-2, 25; 6:23-24). The apostle John places the final exclamation point on the matter of love in his writings. He had the final words of the New Testament. John unveiled the matter of love from virtually every conceivable angle (1 John 3:10; 4:7-8, 10, 12, 16, 20; 5:3). Finally, 1 John 4:8 says, "GOD IS LOVE." We should never question the central theme on God's heart.
One Body With Many Members
The apostle Paul wrote a simple, yet complex letter to the Corinthians believers around AD 59. These believers were young, confused and on the verge of dividing the Body of Christ based on preference, immorality, improper behavior, legalized practices and spiritual gifts. One crucial part of Paul's message concerned the Body of Christ and all His members. Paul's message was simple because we can all relate to our physiological body. His message was complex because Paul was touching the matter of the mystical, divine Body of Christ.
12 For even as the body is one and has many members, yet all the members of the body, being many, are one body, so also is the Christ. 13 For also in one Spirit we were all baptized into one body, whether Jews or Greeks, whether slaves or free, and were all given to drink one Spirit. 14 For the body is not one member but many. 15 If the foot should say, Because I am not a hand, I am not of the body, it is not that because of this it is not of the body. 16 And if the ear should say, Because I am not an eye, I am not of the body, it is not that because of this it is not of the body. 17 If the whole body were an eye, where would the hearing be? If the whole were the hearing, where would the smelling be? 19 And if all were one member, where would the body be? 20 But now the members are many, but the body one. 21 And the eye cannot say to the hand, I have no need of you; nor again the head to the feet, I have no need of you. 22 But much rather the members of the body which seem to be weaker are necessary. 23 And those members of the body which we consider to be less honorable, these we clothe with more abundant honor; and our uncomely members come to have more abundant comeliness, 24 But our comely members have no need. But God has blended the body together, giving more abundant honor to the member that lacked, 26 And whether one member suffers, all the members suffer with it; or one member is glorified, all the members rejoice with it. 27 Now you are the body of Christ, and members individually. 28 And God has placed some in the church: first apostles, second prophets, third teachers; then works of power, then gifts of healing, helps, administrations, various kinds of tongues. 29 Are all apostles? Are all prophets? Are all teachers? Do all have works of power? 30 Do all have gifts of healing? Do all speak in tongues? Do all interpret tongues? 31 But earnestly desire the greater gifts. And moreover I show to you a most excellent way. (1 Corinthians 12:12-31)
A huge misconception in today's so called churches issues forth from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is and other related passages regarding the Body of Christ. For instance, have you ever heard the statement: "We don't agree with division, but the various Christian groups are lik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body. One group is like the foot, another group is like the hand, still another is like the ears, ...."? This concept reared its ugly head because well-meaning teachers twist Paul's message and disregard God's desire for the genuine oneness of the Body of Christ. Paul speaks of the foot, the hand, and the ear related to the entire body. However, Christians today are either stupefied by the ignorance of their upbringing or background, blinded by their ritualistic, religious traditions, or just not willing or able to recognize the simple truth and reality of oneness.
This may sound harsh to you, but let's face it, how can one group, say the Baptists, be the "foot"? How can another group, say the Methodists, be the "hand"? How can still another group, say the Brethren or any other group, be the "ears"? Paul states that if the whole body were an ear where would the sense of smell be? If the whole body were an eye, where would the sense of hearing be. To say that Baptists are like the "foot" and Methodists like the "hand", etc. is to imply that a foot can live on its own without any connection to the rest of the body. This thinking is ludicrous. Christian are divided, yet we refuse to accept the responsibility for our division. We have chopped the Body of Christ into thousands of individual, independent pieces ... while defended our doctrinal positions, our traditional practices and our divisive heritage.
Christ Cannot Be Divided
Saints, the Body of Christ cannot be divided! 1 Corinthians 1:10-13 says, "10 Now I beseech you, brothers, through the name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that you all speak the same thing and that there be no divisions among you, but that you be attuned in the same mind and in the same opinion. 11 For it has been made clear to me concerning you, my brothers, by those of the household of Chloe, that there are strifes among you. 12 Now I mean this, that each of you says, I am of Paul, and I of Apollos, and I of Cephas, and I of Christ. 13 Is Christ divided?" This rhetorical question is answered emphatically NO! Yet, denomination after denomination, free group and independent group after free group and independent group, Catholic upon Catholic, all claim that they have the divine "goods" from God, and imply through word or action that all others fall short. To try and reconcile their irreconcilable division, they say that maybe other groups are like the parts of the body ... some are the hand, some are the feet, some the ears, etc.
This logic is satanic and far from the divine economy of the Triune God, Whose eternal purpose is to build a group of people into ONE entity, the Body of Christ, the New Jerusalem (Revelation 21-22), for eternity. God's logic is pure, simple and real: He has ONE Body of Christ, yet there are many members. All of these members are integrally related through the exact same divine life and vicarious blood flowing out of Christ and Christ alone. The members being many, are one Body, yet the members are members individually. This is divine logic. To grasp and incorporate the revelation of God's purpose, each and every believer must seek the divine life and the precious blood of Jesus Christ ALONE.
Presently, my family does not affiliate with any Christian group via church attendance, membership or financial support. We are members of the Body of Christ. We seek the Lord each day and each week as to worship. We support whatever the Spirit within leads us to support. We feel that we must seek to worship the Father in spirit and truth (John 4:23-24), not in a physical building or based on systematic teachings, accepted practices and outward traditions. We meet as a family and pray that other believers would simply follow the Spirit and be open to us and we are open to them. So many believers patronize me concerning the practical oneness of the Body of Christ. They remind me that the Body of Christ must be practical and that we should be part of a local assembly. It seems we all are more able to figure out God's economy than God is. Isn't Christ the Head of His Body? Doesn't Christ know when, where and how to build His church? What then is my responsibility as a believer, a member of the ONE Body of Christ? I must come forward to the Holy of Holies (Hebrews 4:15-16; 10:19, 22) and be united, mingled and incorporated with Christ, the Head (John 14:20). Then, and only then, can the Body be built by Him, through Him and unto Him (Romans 11:36) so that He can present His bride, the church, to the Father and to Himself glorious, not having spot or wrinkle or any such things, but that she would be holy and without blemish." (Ephesians 5:26)
By the way, the Lord did say in Matthew 16:18, " I will build My church, and the gates of Hades shall not prevail against it." Saints, the Body belongs to Christ. He is the Author and Perfecter of our faith. We need to come forward to Him and allow Him to operate. (Hebrews 12:2, 4:15-16, 10:19, 22)
Oneness
A crucial matter that I believe is utmost on the Lord's heart is the matter of oneness. However, many misconceptions exist concerning what is oneness, how do we attain oneness, can oneness exist in this age? I would like to pose a few questions concerning this matter of oneness, not as an authority, but as a seeking brother in Christ.
BELIEVERS FOCUS ON THE DIFFERENCES AND PROBLEMS
I think Christians are always looking for a tangible expression of oneness among all believers. I think most look for a "church family" to become part of. The reason is that ALL Christians sense within themselves that they are part of God's unique, ONE family. We are all God's household and God only has one house, His church. The problem exists that we do not know how to accept one another in Christ. Unfortunately, I think we tend to look at the outward traditions, practices, formalities and organizations that would seemingly indicate oneness between Christians. But then we can never agree on what should be agreed on. We can never "sign a treaty" that enables all believers to look each other in the eye and say, "Brother" or "Sister."
My outlook on oneness may be too simple, but I believe that Christ, as God, is eternal. Therefore, He is infinite in all His attributes and virtues. There is no limit and there is no end to His person and eternal work. I love Ephesians 3:8, "To me, less than the least of all saints, was this grace given to announce to the Gentiles the unsearchable riches of Christ as the gospel." Isn't Christ unsearchably rich? Therefore, isn't the life we possess unsearchably rich? And isn't our relationship together unsearchably rich as well?
According to mathematics, infinity is infinite in all its parts. In other words, you can take a part of infinity and still have infinity. Likewise, since Christ is eternal, He is infinite. What part of Christ is eternal or infinite? ALL!!! Therefore, whatever aspect of Christ we enjoy, that aspect is unsearchably rich, isn't it?
Christians have "built" walls between each other, much the same way that Jews and Gentiles "built" up a middle wall of partition. But Christ's death removed this middle wall of partition. Ephesians 2:14-16 states, "14 For He Himself is our peace, He who has made both one and has broken down the middle wall of partition, the enmity, 15 Abolishing in His flesh the law of the commandments in ordinances, that He might create the two in Himself into one new man, so making peace, 16 And might reconcile both in one Body to God through the cross, having slain the enmity by it." Christians have built up walls based on teachings, practices, traditions, rituals, etc. much like the Jews had built up a wall between them and Gentiles based on ordinances, teachings, practices, etc. Christ abolished these things. They should not exist.
I believe that the Lord allowed us, by His death, to be free from the problems and differences that exist between all peoples. We cannot avoid problems, nor can we avoid differences. So how can we be in oneness? It is simple. Maybe too simple. We need to focus on the Christ we have in common. Remember, any aspect of Christ is eternal, infinite. So we may have 99% differences among us as believers (which is not at all true), but we still have 1% Christ in common. This 1% is infinite!! It can grow and develop eternally!!!!! I believe that as Christians we have much more than 1% of Christ in common. In other words, there is infinite possibilities for common ground, for growth in Christ, for pursuing Christ together!
We cannot eliminate our differences in the human realm. Christ accomplished that for us on the cross. When He resurrected from the dead, He brought us into the divine life of God and that is common among all believers. And this life is infinite and unsearchably rich. I believe we should search this unsearchable life and find the common ground among our brothers and sisters and let God as the Holy Spirit deal with all the problems and differences.
(CTR/TWC)
BELIEVERS FOCUS ON THE DIFFERENCES AND PROBLEMS
I think Christians are always looking for a tangible expression of oneness among all believers. I think most look for a "church family" to become part of. The reason is that ALL Christians sense within themselves that they are part of God's unique, ONE family. We are all God's household and God only has one house, His church. The problem exists that we do not know how to accept one another in Christ. Unfortunately, I think we tend to look at the outward traditions, practices, formalities and organizations that would seemingly indicate oneness between Christians. But then we can never agree on what should be agreed on. We can never "sign a treaty" that enables all believers to look each other in the eye and say, "Brother" or "Sister."
My outlook on oneness may be too simple, but I believe that Christ, as God, is eternal. Therefore, He is infinite in all His attributes and virtues. There is no limit and there is no end to His person and eternal work. I love Ephesians 3:8, "To me, less than the least of all saints, was this grace given to announce to the Gentiles the unsearchable riches of Christ as the gospel." Isn't Christ unsearchably rich? Therefore, isn't the life we possess unsearchably rich? And isn't our relationship together unsearchably rich as well?
According to mathematics, infinity is infinite in all its parts. In other words, you can take a part of infinity and still have infinity. Likewise, since Christ is eternal, He is infinite. What part of Christ is eternal or infinite? ALL!!! Therefore, whatever aspect of Christ we enjoy, that aspect is unsearchably rich, isn't it?
Christians have "built" walls between each other, much the same way that Jews and Gentiles "built" up a middle wall of partition. But Christ's death removed this middle wall of partition. Ephesians 2:14-16 states, "14 For He Himself is our peace, He who has made both one and has broken down the middle wall of partition, the enmity, 15 Abolishing in His flesh the law of the commandments in ordinances, that He might create the two in Himself into one new man, so making peace, 16 And might reconcile both in one Body to God through the cross, having slain the enmity by it." Christians have built up walls based on teachings, practices, traditions, rituals, etc. much like the Jews had built up a wall between them and Gentiles based on ordinances, teachings, practices, etc. Christ abolished these things. They should not exist.
I believe that the Lord allowed us, by His death, to be free from the problems and differences that exist between all peoples. We cannot avoid problems, nor can we avoid differences. So how can we be in oneness? It is simple. Maybe too simple. We need to focus on the Christ we have in common. Remember, any aspect of Christ is eternal, infinite. So we may have 99% differences among us as believers (which is not at all true), but we still have 1% Christ in common. This 1% is infinite!! It can grow and develop eternally!!!!! I believe that as Christians we have much more than 1% of Christ in common. In other words, there is infinite possibilities for common ground, for growth in Christ, for pursuing Christ together!
We cannot eliminate our differences in the human realm. Christ accomplished that for us on the cross. When He resurrected from the dead, He brought us into the divine life of God and that is common among all believers. And this life is infinite and unsearchably rich. I believe we should search this unsearchable life and find the common ground among our brothers and sisters and let God as the Holy Spirit deal with all the problems and differences.
(CTR/TWC)
星期日, 5月 15, 2005
新約職事中的眾執事(四)
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我們
如果彼此的尊重失去了,我們就沒有立場來建造教會,這是非常嚴肅的事。
持守地方教會的立場
從整本聖經我們看見,神在地上的行動分為兩大部份,一個叫「工作」,一個叫「地方教會」。另外,神得著一班工人們,就是賜給教會的恩賜,如同以弗所四章十一節所說:「祂所賜的,有些是使徒,有些是申言者,有些是傳福音者,有些是牧人和教師。」這是神賜給教會的恩賜,在地上成為一班工人們,來供應、成全聖徒,服事眾教會,把眾教會帶到神的心意裡,也讓眾教會能夠被建造,成為神在地上的金燈台,作神在地上的見證。
我們都必須有這樣的看見,你要建造教會,就必須在地方教會中,因為神只有給我們一個地方,就是在那個地方的教會,這是聖經中非常清楚的榜樣。神在每一個地方只有一個教會,她不用別的來命名,因為教會本來是沒有名稱的,教會就是教會。你不能說是某某人的教會,那就把神的兒女分裂到另外一個團體去了。聖經告訴我們,在羅馬,就是在羅馬的教會;在哥林多,就是在哥林多神的教會。在聖經中讀不出別的名稱。為什麼神這麼做呢?因為神要保守祂的子民在合一裡,捨此無路!神的智慧給我們看見,在宇宙中只有一個普遍的、宇宙性的教會,其中包括古今中外所有的聖徒們。然而,當教會要在地上彰顯出來時,她是顯為眾地方教會。每一個教會都是這宇宙教會在地上的出現,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站的立場。
我們也不能說,「我是地方教會,你是長老會!」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宗派的靈。你不能把自己劃一個圈叫「地方教會」,他劃一個圈叫「長老會」。每一個地方只有一個教會,在克里夫蘭這地方,就叫作在克里夫蘭的教會。可能這裡有長老會、路得會、浸信會,但是都被包含在這裡面,他們都是我們的弟兄姊妹。不然,連我們說「地方教會」也是錯的,因為你所說的不是地方教會,而是「地方宗派」了,這是非常嚴肅的事。
接納所有的基督徒!
有一次,李常受弟兄舉了一個例子,他說,「如果我們三位長老一同配搭,其中一位堅持為人施浸要用點水,那怎麼辦?」有人就說,「把真理對他講解明白,辯論清楚,『受浸』這個字就是把人泡到水裡去,哪裡是點幾滴水呢!」李弟兄就說,不是的,你要點水嗎?那我幫你提水。哦,李弟兄是這麼寬大,這麼能接納人。這不是關於基督身位的問題,如果你講基督不是神,那我不能接受,這是異端。但是點水、浸水、說方言……都不是最重要的。我們今天誰有這個度量?我們有沒有度量能包容不一樣的實行呢?在做法上,有一些次要的實行是可以容忍的,不然就沒有「一」了。我們真是需要主憐憫,也必須如此,我們才是正確的走主恢復的道路。
地方教會之間的尊重
還有一次,台北總執事室的長老們去見李弟兄,對他說,「我們將來想怎麼帶領台灣的眾教會,怎麼做東南亞的工作。」李弟兄聽完以後就說,「你們先管好台北的教會,你們如果是站在台北長老的地位上,就不要想管別人,好好管台北!」李弟兄的點是採取什麼立場的問題,你如果站在台北長老的地位,就沒有資格去管東南亞的眾教會。但是,如果是以使徒的地位就是可以的,就像使徒彼得,他在耶路撒冷作長老,他也出外作使徒。當他在耶路撒冷的時候,他就管理耶路撒冷,顧到耶路撒冷的需要,牧養那裡的聖徒;當他出去的時候,他不是以耶路撒冷長老的身份出去,而是以使徒的身份出去,這是有不同講究的。
教會與教會之間是不能去管,不能去干涉的。今天我覺得非常可怕,好多人在那裡定罪別的地方教會。保羅說:「所以在那時以前,甚麼都不要論斷,直等主來,祂要照出暗中的隱情,也要顯明人心的意圖,那時各人要從神那裡得著稱讚。」(林前四5)這是何等可畏的事!
工人之間的尊重
說到工人之間,像彼得,保羅,甚至亞波羅這一班同工,他們之間該怎麼合作呢?在提多書第三章裡,保羅囑咐提多要照顧亞波羅(多三13),表示他們彼此之間是同做一個工作,並且彼此幫助。那是何等的美!如果有一班一班的同工們,他們服事眾教會,服事眾聖徒,彼此珍賞,彼此尊重,彼此相顧,那是何等的美好!這一班人是你可以信託的,是能夠建造教會的。相反的,若是他們是彼此對付,彼此謾罵,彼此放話,那就不能相信這一班人是能建造教會的。
保羅不能到了哥林多,建立了哥林多教會以後,就不准別的工人來。聖經給我們看見,這是絕對不可以的!若是台北有一個會所,跑到美國來建立一個會所,是屬於她的,這就絕對不合聖經。我們要看見,一個工人所要做的,就是把他的那一分擺給當地的地方教會,其它的什麼也不能做。他不能把人做到他的口袋裡,變成他的教會,作為他的「分會」,這屬肉體的!
所以工人們要非常小心,絕不在私下或公開的場合,散佈任何話來毀謗、隱射別的同工,否則就沒有資格在神新約的經綸裡做工。工人之間出了問題,要一起解決,一起來談,絕不可以隔空放話。一放話以後,屬肉體的人就開始聽了,「他倒底是指誰啊?」「哦,原來是他啊!」就開始在教會中流傳,造成傷害。
工人應該只在地方教會中成全聖徒,做完就走。保羅從來沒有在一個地方得著一班人,成為屬於他的。他只在那裡盡他使徒的職份,成全聖徒,建造基督的身體。這是聖經的榜樣,也是我們今天非常需要注重的。哦,若是照著人的作法,就是到各地去設立「分會」。總會是安提阿,分會有哥林多、以弗所、士每拿……這豈不就是今天許多人的作法呢?但是在神的經綸裡不能這樣。哥林多教會是不屬保羅的。保羅設立了,彼得也可以來;不僅彼得可以來,亞波羅也可以來,巴拿巴更可以來。他沒有關起門說,「我囑咐你們,不可以讓亞波羅來!」不,不僅亞波羅來了,磯法也來了,我絕對相信巴拿巴也去過,所以保羅才在哥林多前書提起,「獨有我與巴拿巴沒有權利不作工麼?」(林前9:6)這表示他們對巴拿巴很熟悉。哦,如果彼此的尊重失去了,我們就沒有立場來建造教會,這是非常嚴肅的事。
照著聖經走主的道路
生命是重要的,追求主、愛主是重要的,但是「道路」也是重要的。如果道路走錯了,我們就要失去很大的福份。求主憐憫我們,我們真願意在這個時代,在祂正確的道路上,在祂恢復的路上,完全照著聖經,根據聖經而行。我們沒有一個「中央」來帶領任何教會,也不是眾教會聯合在一起,更沒有從一個教會分成好幾個分會的,這些都是不合聖經的。
如果今天有人到這裡來,告訴我們,「你們是錯的,我們要另外成立一個會!」弟兄姊妹,你要告訴他說,「請你退去吧!沒有這種事,你是在分裂基督的身體!」求主憐憫我們,使我們能慎思明辨,願意照著聖經而行,蒙保守走在主恢復正確的路上,單單純純、清清潔潔的來跟隨主。但願這些話擺出來,當人來鑑察的時候,能看見這是主的話,也看見我們是單單純純的,以清潔的良心來事奉主。求主恩待我們。(名)
如果彼此的尊重失去了,我們就沒有立場來建造教會,這是非常嚴肅的事。
持守地方教會的立場
從整本聖經我們看見,神在地上的行動分為兩大部份,一個叫「工作」,一個叫「地方教會」。另外,神得著一班工人們,就是賜給教會的恩賜,如同以弗所四章十一節所說:「祂所賜的,有些是使徒,有些是申言者,有些是傳福音者,有些是牧人和教師。」這是神賜給教會的恩賜,在地上成為一班工人們,來供應、成全聖徒,服事眾教會,把眾教會帶到神的心意裡,也讓眾教會能夠被建造,成為神在地上的金燈台,作神在地上的見證。
我們都必須有這樣的看見,你要建造教會,就必須在地方教會中,因為神只有給我們一個地方,就是在那個地方的教會,這是聖經中非常清楚的榜樣。神在每一個地方只有一個教會,她不用別的來命名,因為教會本來是沒有名稱的,教會就是教會。你不能說是某某人的教會,那就把神的兒女分裂到另外一個團體去了。聖經告訴我們,在羅馬,就是在羅馬的教會;在哥林多,就是在哥林多神的教會。在聖經中讀不出別的名稱。為什麼神這麼做呢?因為神要保守祂的子民在合一裡,捨此無路!神的智慧給我們看見,在宇宙中只有一個普遍的、宇宙性的教會,其中包括古今中外所有的聖徒們。然而,當教會要在地上彰顯出來時,她是顯為眾地方教會。每一個教會都是這宇宙教會在地上的出現,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站的立場。
我們也不能說,「我是地方教會,你是長老會!」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宗派的靈。你不能把自己劃一個圈叫「地方教會」,他劃一個圈叫「長老會」。每一個地方只有一個教會,在克里夫蘭這地方,就叫作在克里夫蘭的教會。可能這裡有長老會、路得會、浸信會,但是都被包含在這裡面,他們都是我們的弟兄姊妹。不然,連我們說「地方教會」也是錯的,因為你所說的不是地方教會,而是「地方宗派」了,這是非常嚴肅的事。
接納所有的基督徒!
有一次,李常受弟兄舉了一個例子,他說,「如果我們三位長老一同配搭,其中一位堅持為人施浸要用點水,那怎麼辦?」有人就說,「把真理對他講解明白,辯論清楚,『受浸』這個字就是把人泡到水裡去,哪裡是點幾滴水呢!」李弟兄就說,不是的,你要點水嗎?那我幫你提水。哦,李弟兄是這麼寬大,這麼能接納人。這不是關於基督身位的問題,如果你講基督不是神,那我不能接受,這是異端。但是點水、浸水、說方言……都不是最重要的。我們今天誰有這個度量?我們有沒有度量能包容不一樣的實行呢?在做法上,有一些次要的實行是可以容忍的,不然就沒有「一」了。我們真是需要主憐憫,也必須如此,我們才是正確的走主恢復的道路。
地方教會之間的尊重
還有一次,台北總執事室的長老們去見李弟兄,對他說,「我們將來想怎麼帶領台灣的眾教會,怎麼做東南亞的工作。」李弟兄聽完以後就說,「你們先管好台北的教會,你們如果是站在台北長老的地位上,就不要想管別人,好好管台北!」李弟兄的點是採取什麼立場的問題,你如果站在台北長老的地位,就沒有資格去管東南亞的眾教會。但是,如果是以使徒的地位就是可以的,就像使徒彼得,他在耶路撒冷作長老,他也出外作使徒。當他在耶路撒冷的時候,他就管理耶路撒冷,顧到耶路撒冷的需要,牧養那裡的聖徒;當他出去的時候,他不是以耶路撒冷長老的身份出去,而是以使徒的身份出去,這是有不同講究的。
教會與教會之間是不能去管,不能去干涉的。今天我覺得非常可怕,好多人在那裡定罪別的地方教會。保羅說:「所以在那時以前,甚麼都不要論斷,直等主來,祂要照出暗中的隱情,也要顯明人心的意圖,那時各人要從神那裡得著稱讚。」(林前四5)這是何等可畏的事!
工人之間的尊重
說到工人之間,像彼得,保羅,甚至亞波羅這一班同工,他們之間該怎麼合作呢?在提多書第三章裡,保羅囑咐提多要照顧亞波羅(多三13),表示他們彼此之間是同做一個工作,並且彼此幫助。那是何等的美!如果有一班一班的同工們,他們服事眾教會,服事眾聖徒,彼此珍賞,彼此尊重,彼此相顧,那是何等的美好!這一班人是你可以信託的,是能夠建造教會的。相反的,若是他們是彼此對付,彼此謾罵,彼此放話,那就不能相信這一班人是能建造教會的。
保羅不能到了哥林多,建立了哥林多教會以後,就不准別的工人來。聖經給我們看見,這是絕對不可以的!若是台北有一個會所,跑到美國來建立一個會所,是屬於她的,這就絕對不合聖經。我們要看見,一個工人所要做的,就是把他的那一分擺給當地的地方教會,其它的什麼也不能做。他不能把人做到他的口袋裡,變成他的教會,作為他的「分會」,這屬肉體的!
所以工人們要非常小心,絕不在私下或公開的場合,散佈任何話來毀謗、隱射別的同工,否則就沒有資格在神新約的經綸裡做工。工人之間出了問題,要一起解決,一起來談,絕不可以隔空放話。一放話以後,屬肉體的人就開始聽了,「他倒底是指誰啊?」「哦,原來是他啊!」就開始在教會中流傳,造成傷害。
工人應該只在地方教會中成全聖徒,做完就走。保羅從來沒有在一個地方得著一班人,成為屬於他的。他只在那裡盡他使徒的職份,成全聖徒,建造基督的身體。這是聖經的榜樣,也是我們今天非常需要注重的。哦,若是照著人的作法,就是到各地去設立「分會」。總會是安提阿,分會有哥林多、以弗所、士每拿……這豈不就是今天許多人的作法呢?但是在神的經綸裡不能這樣。哥林多教會是不屬保羅的。保羅設立了,彼得也可以來;不僅彼得可以來,亞波羅也可以來,巴拿巴更可以來。他沒有關起門說,「我囑咐你們,不可以讓亞波羅來!」不,不僅亞波羅來了,磯法也來了,我絕對相信巴拿巴也去過,所以保羅才在哥林多前書提起,「獨有我與巴拿巴沒有權利不作工麼?」(林前9:6)這表示他們對巴拿巴很熟悉。哦,如果彼此的尊重失去了,我們就沒有立場來建造教會,這是非常嚴肅的事。
照著聖經走主的道路
生命是重要的,追求主、愛主是重要的,但是「道路」也是重要的。如果道路走錯了,我們就要失去很大的福份。求主憐憫我們,我們真願意在這個時代,在祂正確的道路上,在祂恢復的路上,完全照著聖經,根據聖經而行。我們沒有一個「中央」來帶領任何教會,也不是眾教會聯合在一起,更沒有從一個教會分成好幾個分會的,這些都是不合聖經的。
如果今天有人到這裡來,告訴我們,「你們是錯的,我們要另外成立一個會!」弟兄姊妹,你要告訴他說,「請你退去吧!沒有這種事,你是在分裂基督的身體!」求主憐憫我們,使我們能慎思明辨,願意照著聖經而行,蒙保守走在主恢復正確的路上,單單純純、清清潔潔的來跟隨主。但願這些話擺出來,當人來鑑察的時候,能看見這是主的話,也看見我們是單單純純的,以清潔的良心來事奉主。求主恩待我們。(名)
星期五, 5月 13, 2005
預告
[真理叫我們得以自由] 相信林弟兄的四篇”新約職事中的眾執事”, 將幫助我們從真理及神的話的角度來看這個主題, 將救我們脫離意識形態式的叫囂, 回到”聖經是我們獨一無二的標準”的基本面上. 明天貼完新約職事中的眾執事 (四)後, 我將邀請諸位一同進入史百克弟兄所釋放關於召會的信息, 來探討我們所緊持不放的地方立場的看見, 是否有檢討的空間.
新約職事中的眾執事(三)
神多分多方的說話
聖經是怎麼來的?
歷世歷代以來,神興起許多人來為祂說話。舊約有摩西,他寫了摩西五經,可以說一切神聖啟示的種子都在那裡,並且發展在整本聖經裡,最後到了啟示錄就有了收成。這一本聖經是由四十多位作者寫出來的,而且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身分,不同的地位,被神興起來而寫成的。他們在寫的時候,並沒有意思要寫一本聖經,沒有!他們就是寫,寫出來了就在神的子民中間流通。
在這麼多流通的書信當中,到底有哪幾本可以被認為是神聖的說話?歷史告訴我們,是文士以斯拉確定的。他在被擄歸回的時候,從這麼多的書信中來斷定哪些是聖經。當以斯拉斷定的時候,只有兩卷沒有在裡面,一卷是尼希米記,一卷是瑪拉基書。為什麼這兩卷沒有被擺進去呢?因為當時這兩卷還沒有寫出來。在猶太人手上的這本舊約聖經,就是這樣被斷定的。後來猶太人中的文士繼續做彙集審編的工作,到了主前四百年左右就完全確定了。到那個時候,舊約的聖言就完成了,舊約的聖經就到此為止了,也就是今天我們手上的舊約聖經。
到了新約時代,原則也是一樣,有許多寫書信的人一同在那裡完成一個完整的神聖啟示。為什麼有些書信沒有被列在聖經裡呢?主要的原因並不是啟示不夠,而是沒有在全本聖經這條完整的思路和啟示上。聖經內容的選取有一個的目的,就是把一個啟示完整的呈獻給我們。許多沒有被選上的,有的歷史學家就把它們列作「次經」或「偽經」。
「一個出版」還是「一種出版」?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見,什麼叫作「出版」。有人說,我們只有「一個」出版;也有人說,我們只有「一種」出版。怎麼解釋呢?整本聖經是「一個」出版,還是「一種」出版?「一個」出版似乎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而「一種」出版是大家都出版,卻都是在同一個新約獨一的職事裡。哦,這就是聖經!有這麼多的人,從不同的方面,從有不同的背景,從不同的學習,因著主在他們身上不同的工作,而寫出來的,卻成為一本書。這一本書就是獨一的書──聖經,它的前後不衝突,中間也沒有矛盾。保羅寫了十四封信,彼得寫了兩封信,而且是在同一個時期寫的,不是彼得寫完保羅才寫,也不是保羅寫完彼得才寫,他們幾乎是同一個時代寫書信的。這是不是「兩個號聲」呢?當然是「一個號聲」!在新約的職事裡,各人有不同的分,把主的話送出去,這才是新約的職事。
主在歷史中多分多方的說話
不僅當時是這樣,歷史上也是這樣。主也在歷史上興起了許多人來為祂說話,把祂的話再啟示出來。聖經的寫成是逐漸完成的,而且是逐漸發展的,至終達到終極的完成。聖經的內容是這樣,聖經的解開也是這樣。當聖經寫完以後,歷世歷代就有人把它逐漸解開了。根據教會歷史,早期有一些教父們來解開聖經,就像非常有名的奧古斯汀。早期的時代,主的確得著許多大教師,把聖經中的啟示向我們打開。
後來天主教形成了,認為人不能直接讀聖經,只有特定的人可以讀聖經,到末了就越離神的話越遠,人的話取代了神的話。於是在那個時代,最有名的是馬丁路德,但是主興起了馬丁路德,以及在同一個時代許多被主興起來的人。他們每一個人可能都有不同的看見,卻是彼此互補的,就像使徒彼得、保羅和約翰一樣。
到了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主又興起了許多人,像是芬乃倫,蓋恩夫人等等。這給我們看見,主在每一個時代都興起一些人來為祂說話,把真理逐漸的啟示給我們。到了主後一千七百年,又興起非拉鐵非的弟兄們;到了十八世紀,在英國發生了一次大復興,就是衛斯理兩個兄弟被興起來。而十九世紀最大的復興,就是達祕弟兄所代表的復興。除了達祕以外,當時還有許多大教師,在同一時代被主興起,來把神的話啟示給我們。
今天的人才在哪裡?
一個時代並不是只有一個人,或者兩個人,而是有許多人被主興起來為主說話,啟示真理,這是歷史給我們看得非常清楚的。後來主得著了倪柝聲弟兄,不可否認,今天他的影響所及,幾乎達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你很難相信,當東歐福音的門打開的時候,弟兄們到了那裡,發現倪弟兄的書已經被翻譯成他們的文字了。在這個世代,主的確得著倪弟兄起來為主說話。接續倪弟兄,李常受弟兄也起來為主說話。而今天呢?今天還會不會有人起來為主說話呢?在上個世紀裡,我們最少認識幾位主的僕人,像是賓路易師母、史百克弟兄、倪柝聲弟兄、李常受弟兄等等,我也相信還有其他的人,成為主話語的職事。
倪弟兄得救的時候是十七歲,他二十多歲的時候就出版了「基督徒報」。今天一個二十多歲的弟兄,他敢寫嗎?誰有這個本事和膽量來寫一點東西呢?但是如果不讓他寫,又怎麼會出人才呢?如果倪弟兄剛開始寫的時候,馬上前面弟兄就告訴他,「年青人,寫什麼東西啊?你才二十多歲,翅膀就硬了,想寫東西了?」若是這樣,很可能就沒有今天的倪弟兄了。感謝主,倪弟兄有他的一分,他就寫出來了;至於寫出來的東西能不能被印證,教會能不能接受,那是主的事。印證了,就證明他有這一分。所以倪弟兄一直寫,一直寫,一直到一九五二年。他的那一分實在是主賜給他的,也是為著神的眾兒女們的。
有人說,主的啟示已經完成,已經高到不能再高了。我聽李常受弟兄說過,「如果主再給我時間,我可以從新寫一套生命讀經,是全新的。」還有一次,有幾位弟兄們在李弟兄家裡,他說,「我打開聖經,每一頁都是亮光,只是沒有時間把它說出來。」意思就是,還有太多的亮光,等著聖徒們把它啟示出來。難道這許多的亮光,就隨著李弟兄的過世而不再啟示出來嗎?基督的豐富是追測不盡的,哪有人可以說,我已經追測到最高了,再也沒有了!我要說,沒有這種事!這會叫年青人失去志向。主做事不是這樣,祂一定還要興起人來。我絕對相信,如果主回來的晚,祂還要得著許多人來為祂說話。
要鼓勵聖徒們發展!
親愛的弟兄姊妹,就算神聖的啟示都已經啟示出來了,事實上還有太多可以發表的,好把基督豐富的各方面發表出來。我記得李常受弟兄曾說,「我盼望你們有些弟兄們,多多發展並解釋我所釋放的一切信息。」也就是說,我已經釋放出來了,但是你們還要發展,還要解釋。今天我們必須有人起來,能夠得著「解釋」的能力,把它再往前發展,甚至更實化在聖徒們的中間,這才是合乎聖經的。所以你若是有一分,你就應該起來,把你的豐富擺出來。
我們今天的問題,就是很少有人有這一分。李弟兄過去了,他服事了那一個時代的人就過去了,就像大衛一樣。那麼主今天到底要不要繼續往前呢?主還要不要繼續說話呢?倪弟兄二十歲的時候,和他五十歲的時候,豐富就差得太多了。他二十多歲就有豐富了、有啟示了,然而他是越來越發展,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成熟。所以保羅對提摩太說,你要盡你的職事;也對亞基布說,你要盡你的職事。今天到了二十一世紀,我絕對相信,主還要興起人來為祂說話,甚至把主所給我們這些神聖啟示,實化在聖徒們的身上。如果今天我們中間沒有人能寫出一本書來,這是我們的羞恥!如果主在一百年、或者五十年中間,只得著一個人能出書,那不是很可憐嗎?我們要仰望主,興起更多的人來。(名)
聖經是怎麼來的?
歷世歷代以來,神興起許多人來為祂說話。舊約有摩西,他寫了摩西五經,可以說一切神聖啟示的種子都在那裡,並且發展在整本聖經裡,最後到了啟示錄就有了收成。這一本聖經是由四十多位作者寫出來的,而且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身分,不同的地位,被神興起來而寫成的。他們在寫的時候,並沒有意思要寫一本聖經,沒有!他們就是寫,寫出來了就在神的子民中間流通。
在這麼多流通的書信當中,到底有哪幾本可以被認為是神聖的說話?歷史告訴我們,是文士以斯拉確定的。他在被擄歸回的時候,從這麼多的書信中來斷定哪些是聖經。當以斯拉斷定的時候,只有兩卷沒有在裡面,一卷是尼希米記,一卷是瑪拉基書。為什麼這兩卷沒有被擺進去呢?因為當時這兩卷還沒有寫出來。在猶太人手上的這本舊約聖經,就是這樣被斷定的。後來猶太人中的文士繼續做彙集審編的工作,到了主前四百年左右就完全確定了。到那個時候,舊約的聖言就完成了,舊約的聖經就到此為止了,也就是今天我們手上的舊約聖經。
到了新約時代,原則也是一樣,有許多寫書信的人一同在那裡完成一個完整的神聖啟示。為什麼有些書信沒有被列在聖經裡呢?主要的原因並不是啟示不夠,而是沒有在全本聖經這條完整的思路和啟示上。聖經內容的選取有一個的目的,就是把一個啟示完整的呈獻給我們。許多沒有被選上的,有的歷史學家就把它們列作「次經」或「偽經」。
「一個出版」還是「一種出版」?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見,什麼叫作「出版」。有人說,我們只有「一個」出版;也有人說,我們只有「一種」出版。怎麼解釋呢?整本聖經是「一個」出版,還是「一種」出版?「一個」出版似乎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而「一種」出版是大家都出版,卻都是在同一個新約獨一的職事裡。哦,這就是聖經!有這麼多的人,從不同的方面,從有不同的背景,從不同的學習,因著主在他們身上不同的工作,而寫出來的,卻成為一本書。這一本書就是獨一的書──聖經,它的前後不衝突,中間也沒有矛盾。保羅寫了十四封信,彼得寫了兩封信,而且是在同一個時期寫的,不是彼得寫完保羅才寫,也不是保羅寫完彼得才寫,他們幾乎是同一個時代寫書信的。這是不是「兩個號聲」呢?當然是「一個號聲」!在新約的職事裡,各人有不同的分,把主的話送出去,這才是新約的職事。
主在歷史中多分多方的說話
不僅當時是這樣,歷史上也是這樣。主也在歷史上興起了許多人來為祂說話,把祂的話再啟示出來。聖經的寫成是逐漸完成的,而且是逐漸發展的,至終達到終極的完成。聖經的內容是這樣,聖經的解開也是這樣。當聖經寫完以後,歷世歷代就有人把它逐漸解開了。根據教會歷史,早期有一些教父們來解開聖經,就像非常有名的奧古斯汀。早期的時代,主的確得著許多大教師,把聖經中的啟示向我們打開。
後來天主教形成了,認為人不能直接讀聖經,只有特定的人可以讀聖經,到末了就越離神的話越遠,人的話取代了神的話。於是在那個時代,最有名的是馬丁路德,但是主興起了馬丁路德,以及在同一個時代許多被主興起來的人。他們每一個人可能都有不同的看見,卻是彼此互補的,就像使徒彼得、保羅和約翰一樣。
到了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主又興起了許多人,像是芬乃倫,蓋恩夫人等等。這給我們看見,主在每一個時代都興起一些人來為祂說話,把真理逐漸的啟示給我們。到了主後一千七百年,又興起非拉鐵非的弟兄們;到了十八世紀,在英國發生了一次大復興,就是衛斯理兩個兄弟被興起來。而十九世紀最大的復興,就是達祕弟兄所代表的復興。除了達祕以外,當時還有許多大教師,在同一時代被主興起,來把神的話啟示給我們。
今天的人才在哪裡?
一個時代並不是只有一個人,或者兩個人,而是有許多人被主興起來為主說話,啟示真理,這是歷史給我們看得非常清楚的。後來主得著了倪柝聲弟兄,不可否認,今天他的影響所及,幾乎達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你很難相信,當東歐福音的門打開的時候,弟兄們到了那裡,發現倪弟兄的書已經被翻譯成他們的文字了。在這個世代,主的確得著倪弟兄起來為主說話。接續倪弟兄,李常受弟兄也起來為主說話。而今天呢?今天還會不會有人起來為主說話呢?在上個世紀裡,我們最少認識幾位主的僕人,像是賓路易師母、史百克弟兄、倪柝聲弟兄、李常受弟兄等等,我也相信還有其他的人,成為主話語的職事。
倪弟兄得救的時候是十七歲,他二十多歲的時候就出版了「基督徒報」。今天一個二十多歲的弟兄,他敢寫嗎?誰有這個本事和膽量來寫一點東西呢?但是如果不讓他寫,又怎麼會出人才呢?如果倪弟兄剛開始寫的時候,馬上前面弟兄就告訴他,「年青人,寫什麼東西啊?你才二十多歲,翅膀就硬了,想寫東西了?」若是這樣,很可能就沒有今天的倪弟兄了。感謝主,倪弟兄有他的一分,他就寫出來了;至於寫出來的東西能不能被印證,教會能不能接受,那是主的事。印證了,就證明他有這一分。所以倪弟兄一直寫,一直寫,一直到一九五二年。他的那一分實在是主賜給他的,也是為著神的眾兒女們的。
有人說,主的啟示已經完成,已經高到不能再高了。我聽李常受弟兄說過,「如果主再給我時間,我可以從新寫一套生命讀經,是全新的。」還有一次,有幾位弟兄們在李弟兄家裡,他說,「我打開聖經,每一頁都是亮光,只是沒有時間把它說出來。」意思就是,還有太多的亮光,等著聖徒們把它啟示出來。難道這許多的亮光,就隨著李弟兄的過世而不再啟示出來嗎?基督的豐富是追測不盡的,哪有人可以說,我已經追測到最高了,再也沒有了!我要說,沒有這種事!這會叫年青人失去志向。主做事不是這樣,祂一定還要興起人來。我絕對相信,如果主回來的晚,祂還要得著許多人來為祂說話。
要鼓勵聖徒們發展!
親愛的弟兄姊妹,就算神聖的啟示都已經啟示出來了,事實上還有太多可以發表的,好把基督豐富的各方面發表出來。我記得李常受弟兄曾說,「我盼望你們有些弟兄們,多多發展並解釋我所釋放的一切信息。」也就是說,我已經釋放出來了,但是你們還要發展,還要解釋。今天我們必須有人起來,能夠得著「解釋」的能力,把它再往前發展,甚至更實化在聖徒們的中間,這才是合乎聖經的。所以你若是有一分,你就應該起來,把你的豐富擺出來。
我們今天的問題,就是很少有人有這一分。李弟兄過去了,他服事了那一個時代的人就過去了,就像大衛一樣。那麼主今天到底要不要繼續往前呢?主還要不要繼續說話呢?倪弟兄二十歲的時候,和他五十歲的時候,豐富就差得太多了。他二十多歲就有豐富了、有啟示了,然而他是越來越發展,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成熟。所以保羅對提摩太說,你要盡你的職事;也對亞基布說,你要盡你的職事。今天到了二十一世紀,我絕對相信,主還要興起人來為祂說話,甚至把主所給我們這些神聖啟示,實化在聖徒們的身上。如果今天我們中間沒有人能寫出一本書來,這是我們的羞恥!如果主在一百年、或者五十年中間,只得著一個人能出書,那不是很可憐嗎?我們要仰望主,興起更多的人來。(名)
星期四, 5月 12, 2005
新約職事中的眾執事(二)
盡你的職事
新約的職事只有一個,卻有許多人在其中有分,都有他們的職事,聖經就稱這些人為「眾執事」。
要盡你的職事!
倪柝聲弟兄有一本書,「這人將來如何」,他列舉了三個人,就是在新約職事裡有分的三個人──彼得、保羅和約翰,他們有不同的職事,彼得有他的職事,保羅有他的職事,約翰也有他的職事。他們的職事不是互相對立的,不是互相拆毀的,也不是相反的,而是互補的,是互加的。事實上,在新約裡除了這三位之外還加了一位,就是十二使徒中的一位──雅各,不是主耶穌的兄弟,寫雅各書的雅各,而是約翰的兄弟雅各,他的職事是殉道的職事。
新約中有一種人叫作「殉道者」,就是得勝者,也就是啟示錄十二章的「男孩子」。這一班人是首先要復活的,就是傑出的復活。雅各是主耶穌最親近的幾個門徒之一,一個是彼得,一個是約翰,一個就是雅各。是不是表示新約裡面只有這些執事,來盡他們的職事呢?當然不是。主要的有這三位,其它的還有亞波羅、巴拿巴、提摩太、甚至亞基布,我想馬可也有他的職事,所以他能寫一本馬可福音。保羅在歌羅西書中曾論到亞基布,「要告訴亞基布:務要留心你在主裡所領受的職事,好盡這職事。」(西四17)他也對提摩太說,要盡你的職事(提後四5)。可見有亞基布的職事,有提摩太的職事,也有保羅的職事,還有彼得的職事,有約翰的職事。這些人的職事都是新約職事的一部分,新約的職事是有許多人在其中有分的。
十二個使徒,聖城的十二個根基
在十二個使徒當中,在使徒行傳中你可能只會讀到三個人,其他九個好像消失不見了。主耶穌設立了十二位使徒,那些沒有記載的,是不是表示沒有用了呢?從教會歷史我們看見,他們每一個人也都有他那一分的職事。在行傳一章裡,他們都在這職事裡取得一分,少了一分都必須補上來,所以又選了馬提亞,來在這一個職事裡一同有分(徒一26)。所以非常清楚,有十二個使徒,這十二個人都在新約的職事裡面有分,而且每一個人都有他的職事。
有一個姊妹從印度來,她說,十二使徒中的一位──多馬,後來到了印度去傳福音,得著了四個家族,這位姊妹就是其中一個家族的後代,延續快兩千年了。從新約聖經裡我們讀不出這段歷史,這並不表示,他不是有分於新約的職事。到了啟示錄的末了,當新耶路撒冷從天而降的時候,那十二個根基就是十二個使徒(啟二一14)。你以為他們沒有了,神似乎卻說,「有,有,有,還在這裡,在永世裡都還在。」這告訴我們,他們十二個人的職事就是教會的根基,他們所做的,一直到永世還要被標明出來。
神的作為深哉,真難測透!到末了是十二個使徒出現了。聖經說,教會是建造在使徒和申言者的根基上(弗二20)。照我們所想的,到最後應該只剩下保羅,其它都沒有了;應該只剩下獨一的根基,就是保羅,因為使徒行傳到末了,所有的人都不見了,只剩下保羅。這表示什麼呢?在使徒行傳裡雖然沒有記載他們,但是他們所做的在永遠裡要被標明出來。在過程中並沒有那麼顯明,但是至終卻是十二個根基立在那裡。
「職事」和「執事」有什麼不同?
「職事」和「執事」有所不同。我們所說「獨一的職事」,就是主耶穌的職事(ministry),也是使徒們所承繼的職事,保羅稱它叫作「新約的職事」,也叫作「那靈的職事」(林後三8)。工作是有不同的工作團,這是聖經的原則。所以提多書三章十三節說:「你要趕緊給律法師西納和亞波羅送行,叫他們沒有缺乏。」恢復本的註解非常好,「亞提馬和推基古是保羅親密的同工,西納和亞波羅卻不與保羅一同作工。但他仍然吩咐提多要照顧他們,表明在兩班同工之間沒有嫉妒。」(多三13註2)這兩班同工彼此沒有嫉妒,他們也沒有合成一班。這真好,我真盼望今天能有這樣的光景;我也夢想有一天,有一班一班的同工們,彼此寶愛,彼此尊重,在那裡做工,何等美好!這是我的嚮往,但願能夠實現。
我們不要以為只有一班人是屬於新約的職事,我們要跟隨的是新約的職事,這是絕對要跟隨的;但並不是只有一班的同工,而是有許許多多有職事的人,一同來構成這獨一新約的職事。今天我們只問,你有沒有那一分?如果你有那一分,你就應該勇敢的起來盡職事。保羅說,我有職事!保羅對提摩太說,你有職事!他對亞基布也說,你有職事!若是有職事,就要好好的擺出來,好好的盡職。
李弟兄到主那裡去了,今天有沒有人還有一分能夠成全聖徒?我們不應該排斥別人,批評別人,定罪別人,叫別人不能盡職。在工作團之間是沒有爭兢的,也不應該有嫉妒,不應該彼此排擠,而應該彼此寶貝,這才叫作建造。如果同工之間,眾執事之間都不能建造,還談什麼建造基督的身體?保羅在那裡建造基督的身體,他對那些沒有跟隨他人,是何等的廣大,有何等的度量!
不抵擋我們的,就是幫助我們的
在馬可福音九章三十八節,約翰對耶穌說:「夫子,我們看見一個人在你的名裡趕鬼,我們就禁止他,因為他不跟從我們。」耶穌就回答說:「不要禁止他,因為沒有人在我的名裡行異能,反倒輕易毀謗我。不抵擋我們的,就是幫助我們的。」(可九39?40)在主的感覺裡,這對祂的職事是有幫助的,是幫助祂的職事的。保羅也從來有設防,「萬一亞波羅到了哥林多,我不是完了嗎?」不,保羅甚至還勸亞波羅要去哥林多,這就是在新約的職事裡一同來做工。
哦,我非常痛心,今天在基督徒中間,有的人就喜歡到處說長道短,也沒有人禁止他們。我們真需要主的憐憫,脫離這些是非,好好供應基督,好好成全聖徒,好好建造基督的身體,這才是主給我們的託付。
在保羅的時代,不只保羅一個人寫書信;保羅也不知道,他的書信將來要成為聖經一部分。當時彼得也在寫書信,我相信亞波羅也在寫,巴拿巴也在寫,可以說,當初每一個人都照著他的那一分來寫信幫助聖徒。保羅也不只寫了十四封,至少有一封「老底嘉書」並沒有被列在聖經裡。這就是聖經!就是經過了許多年,聖徒們在教會中流傳、頌讀使徒們的書信,最後有一些書信就認定為聖經了。聖經是這樣被聖靈認定的
新約的職事只有一個,卻有許多人在其中有分,都有他們的職事,聖經就稱這些人為「眾執事」。
要盡你的職事!
倪柝聲弟兄有一本書,「這人將來如何」,他列舉了三個人,就是在新約職事裡有分的三個人──彼得、保羅和約翰,他們有不同的職事,彼得有他的職事,保羅有他的職事,約翰也有他的職事。他們的職事不是互相對立的,不是互相拆毀的,也不是相反的,而是互補的,是互加的。事實上,在新約裡除了這三位之外還加了一位,就是十二使徒中的一位──雅各,不是主耶穌的兄弟,寫雅各書的雅各,而是約翰的兄弟雅各,他的職事是殉道的職事。
新約中有一種人叫作「殉道者」,就是得勝者,也就是啟示錄十二章的「男孩子」。這一班人是首先要復活的,就是傑出的復活。雅各是主耶穌最親近的幾個門徒之一,一個是彼得,一個是約翰,一個就是雅各。是不是表示新約裡面只有這些執事,來盡他們的職事呢?當然不是。主要的有這三位,其它的還有亞波羅、巴拿巴、提摩太、甚至亞基布,我想馬可也有他的職事,所以他能寫一本馬可福音。保羅在歌羅西書中曾論到亞基布,「要告訴亞基布:務要留心你在主裡所領受的職事,好盡這職事。」(西四17)他也對提摩太說,要盡你的職事(提後四5)。可見有亞基布的職事,有提摩太的職事,也有保羅的職事,還有彼得的職事,有約翰的職事。這些人的職事都是新約職事的一部分,新約的職事是有許多人在其中有分的。
十二個使徒,聖城的十二個根基
在十二個使徒當中,在使徒行傳中你可能只會讀到三個人,其他九個好像消失不見了。主耶穌設立了十二位使徒,那些沒有記載的,是不是表示沒有用了呢?從教會歷史我們看見,他們每一個人也都有他那一分的職事。在行傳一章裡,他們都在這職事裡取得一分,少了一分都必須補上來,所以又選了馬提亞,來在這一個職事裡一同有分(徒一26)。所以非常清楚,有十二個使徒,這十二個人都在新約的職事裡面有分,而且每一個人都有他的職事。
有一個姊妹從印度來,她說,十二使徒中的一位──多馬,後來到了印度去傳福音,得著了四個家族,這位姊妹就是其中一個家族的後代,延續快兩千年了。從新約聖經裡我們讀不出這段歷史,這並不表示,他不是有分於新約的職事。到了啟示錄的末了,當新耶路撒冷從天而降的時候,那十二個根基就是十二個使徒(啟二一14)。你以為他們沒有了,神似乎卻說,「有,有,有,還在這裡,在永世裡都還在。」這告訴我們,他們十二個人的職事就是教會的根基,他們所做的,一直到永世還要被標明出來。
神的作為深哉,真難測透!到末了是十二個使徒出現了。聖經說,教會是建造在使徒和申言者的根基上(弗二20)。照我們所想的,到最後應該只剩下保羅,其它都沒有了;應該只剩下獨一的根基,就是保羅,因為使徒行傳到末了,所有的人都不見了,只剩下保羅。這表示什麼呢?在使徒行傳裡雖然沒有記載他們,但是他們所做的在永遠裡要被標明出來。在過程中並沒有那麼顯明,但是至終卻是十二個根基立在那裡。
「職事」和「執事」有什麼不同?
「職事」和「執事」有所不同。我們所說「獨一的職事」,就是主耶穌的職事(ministry),也是使徒們所承繼的職事,保羅稱它叫作「新約的職事」,也叫作「那靈的職事」(林後三8)。工作是有不同的工作團,這是聖經的原則。所以提多書三章十三節說:「你要趕緊給律法師西納和亞波羅送行,叫他們沒有缺乏。」恢復本的註解非常好,「亞提馬和推基古是保羅親密的同工,西納和亞波羅卻不與保羅一同作工。但他仍然吩咐提多要照顧他們,表明在兩班同工之間沒有嫉妒。」(多三13註2)這兩班同工彼此沒有嫉妒,他們也沒有合成一班。這真好,我真盼望今天能有這樣的光景;我也夢想有一天,有一班一班的同工們,彼此寶愛,彼此尊重,在那裡做工,何等美好!這是我的嚮往,但願能夠實現。
我們不要以為只有一班人是屬於新約的職事,我們要跟隨的是新約的職事,這是絕對要跟隨的;但並不是只有一班的同工,而是有許許多多有職事的人,一同來構成這獨一新約的職事。今天我們只問,你有沒有那一分?如果你有那一分,你就應該勇敢的起來盡職事。保羅說,我有職事!保羅對提摩太說,你有職事!他對亞基布也說,你有職事!若是有職事,就要好好的擺出來,好好的盡職。
李弟兄到主那裡去了,今天有沒有人還有一分能夠成全聖徒?我們不應該排斥別人,批評別人,定罪別人,叫別人不能盡職。在工作團之間是沒有爭兢的,也不應該有嫉妒,不應該彼此排擠,而應該彼此寶貝,這才叫作建造。如果同工之間,眾執事之間都不能建造,還談什麼建造基督的身體?保羅在那裡建造基督的身體,他對那些沒有跟隨他人,是何等的廣大,有何等的度量!
不抵擋我們的,就是幫助我們的
在馬可福音九章三十八節,約翰對耶穌說:「夫子,我們看見一個人在你的名裡趕鬼,我們就禁止他,因為他不跟從我們。」耶穌就回答說:「不要禁止他,因為沒有人在我的名裡行異能,反倒輕易毀謗我。不抵擋我們的,就是幫助我們的。」(可九39?40)在主的感覺裡,這對祂的職事是有幫助的,是幫助祂的職事的。保羅也從來有設防,「萬一亞波羅到了哥林多,我不是完了嗎?」不,保羅甚至還勸亞波羅要去哥林多,這就是在新約的職事裡一同來做工。
哦,我非常痛心,今天在基督徒中間,有的人就喜歡到處說長道短,也沒有人禁止他們。我們真需要主的憐憫,脫離這些是非,好好供應基督,好好成全聖徒,好好建造基督的身體,這才是主給我們的託付。
在保羅的時代,不只保羅一個人寫書信;保羅也不知道,他的書信將來要成為聖經一部分。當時彼得也在寫書信,我相信亞波羅也在寫,巴拿巴也在寫,可以說,當初每一個人都照著他的那一分來寫信幫助聖徒。保羅也不只寫了十四封,至少有一封「老底嘉書」並沒有被列在聖經裡。這就是聖經!就是經過了許多年,聖徒們在教會中流傳、頌讀使徒們的書信,最後有一些書信就認定為聖經了。聖經是這樣被聖靈認定的
星期三, 5月 11, 2005
新約職事中的眾執事(一)
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
有分於新約職事的人,明顯的是非常的多,所以不是只有一個人有分!是一班人!
什麼是「神新約的職事」?
以弗所書四章十一至十二節說:「祂所賜的有些是使徒,有些是申言者,有些是傳福音者,有些是牧人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目的是為著職事的工作,為著建造基督的身體。」這裡說到,主賜給祂的教會一班有恩賜的人,不僅叫他們成為教會的恩賜,也叫他們成為在新約的職事裡有分的人。他們在這分新約的職事裡一同來做成全聖徒的工作,目的是為著職事的工作,就是建造基督的身體。也就是說,主得著一班人,構成一班人,把一班人做成新約的執事,有分於新約職事的工作。這新約的職事就是主耶穌基督的職事。
使徒行章一章二十一至二十六節也說:「所以在主耶穌出入於我們中間的時候,從約翰施浸起,直到主離開我們被接上升的日子,始終與我們作伴的那些人中,現在必須有一位與我們同作耶穌復活的見證人。於是他們推舉兩個人,就是那稱為巴撒巴,又名猶士都的約瑟,和馬提亞,就禱告說,主阿,你知道萬人的心,求你從這兩個人中,指明你所揀選的是那一個,叫他得這職事與使徒職分的地位。這一分猶大已經離棄,往自己的地方去了。於是眾人為他們搖籤,搖出馬提亞來,他就和十一位使徒同列。」這裡說到,十二位使徒都在新約的職事裡有分,但現在因著有一個人把他的那一分丟棄了,所以弟兄們就再選立一個人,來一同有分於這一個職事。這個職事從主升天以後,就由十二個使徒來承繼。但整個新約中,是不是只有這十二個人有分呢?不是!
哥林多後書四章一節說:「因此我們既照所蒙的憐憫,受了這職事,就不喪膽。」你看,保羅也在新約的職事裡,得著了一分。所以不光是十二使徒,後來又加上保羅;不光是保羅,還有巴拿巴,亞波羅,也都在新約的職事裡。即使是提摩太,他也得了一分。在提後四章五節裡,保羅對提摩太說:「你卻要凡事謹慎自守,忍受苦難,作傳福音者的工作,盡你的職事。」歌羅西書四章十七節,保羅也說:「要告訴亞基布,務要留心你在主裡所領受的職事。」從這裡我們看見,有分於新約職事的人,明顯的是非常的多,所以不是只有一個人有分!是一班人!
也許人會說,使徒行傳到後來只記載保羅,這是不錯的。使徒行傳十三章以前是記載彼得,十三章以後就記載保羅,但這是否表明彼得的職事過去了呢?不!是否從此以後新約的職事就在保羅身上,不在彼得身上呢?不!只有保羅有新約的職事,彼得就沒有了呢?不!彼得還有沒有在盡職呢?有!聖經告訴我們,彼得還是在眾教會中盡他的職分,照顧眾聖徒。
在新約職事中的工人們如何配搭?
在使徒行傳十五章,保羅和巴拿巴因著馬可的事而分手了。分手之後,聖經就只記載保羅,這是確定的,因為保羅的那一分是沒有人比得上的,是特別顯著的。但是,他不因此就否認別人的那一分,他也尊重別人的那一分。雖然聖經沒有記載巴拿巴,但是巴拿巴有沒有在盡職呢?有!你看,保羅在寫哥林多前書的時候,他就特別提到巴拿巴。當保羅為作使徒的權柄辯護的時候,他說:「惟獨我和巴拿巴沒有權柄不作工嗎?」他把巴拿巴拿來和他並列,意思就是他們兩個都還在眾教會中盡職,而且是很有名望的。
按我們的想像,巴拿巴和保羅分開了,從此他就不應該在新約的職事裡了。但你相信從此巴拿巴就沒有分了?保羅的同工就起來定罪巴拿巴不在流中了,宣告從此以後要棄絕他了?沒有!不但沒有,保羅還把他提出來。保羅特別在他的書信裡,兩次提到巴拿巴,就是要向歷史作見證,他們之間沒有難處!他們沒有成為仇敵!他們還一同在眾教會中盡職!他們都被眾教會所接受!眾教會怎麼接受保羅,眾教會也照樣接受巴拿巴;而且,本來跟隨巴拿巴的馬可後來又到保羅那裡去了。
除了巴拿巴,還有亞波羅。當保羅說到亞波羅的時候,他說:「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林前三6)你看,一個栽種的在前,一個澆灌的在後,他們是不是同做一個工作?如果不是,一切都白做了。但在這裡,保羅很有把握,他們是同做一個工作,都在新約的職事裡來供應基督,供應生命,來成全聖徒,來建造基督的身體。不僅這樣,保羅還對哥林多教會說,或保羅,或亞波羅,或磯法……都是你們的(林前三22)。這是說,你們接受保羅,你們也該接受亞波羅,你們也該接受磯法,因為我們各人是照著自己的那一分來成全聖徒,來為著職事的工作。保羅不是說,我保羅是為著你們的,其他的人都是來打岔的,來攪擾的。不!保羅一定真心的知道,我們是同做一個工作。當然他們都比不上保羅,但是你要知道,保羅沒有否定別人,沒有排斥別人,沒有認為別人會打岔他的工作。保羅乃是非常有把握,我們這班從主領受職分的人都能一同來成全聖徒,來建造基督的身體。
哦,弟兄姊妹,這才是聖經的榜樣,這才是聖經的實行。我們今天來面對主的僕人們,我們應該像聖經所說的,不要去高舉這個,排斥那個,這是錯的。我們只問一件事,這些在新約職事裡有分的人,他們是不是來傳輸神新約的經綸,是不是來幫助我們在生命裡長大,是不是來建造基督的身體?如果是,我們就應該得著他們的幫助!
歷史的事實給我們看見什麼?
但我們知道,歷史上時常出現的難處,是在於聖徒們的揀選。哥林多教會的難處不是保羅,不是彼得,不是亞波羅,而是在於聖徒。所以保羅說,你們是屬肉體的(林前三3)。為什麼聖徒們有揀選?屬肉體!為什麼聖徒們說這個好,這個壞?屬肉體!今天最重要的問題是聖徒們因著屬肉體的緣故,就造成許多的難處。
同時,歷史也給我們看見,因著有職分的人彼此排斥的緣故,結果就造成教會的難處,造成聖徒們必須站邊,造成聖徒們必須表明立場。哦,這是最大的破壞!最大的摧殘!這真是心狠手辣,把聖徒們摧殘!今天我們在教會中應該向亞波羅,向保羅,向磯法都是敞開的,因為我們不能否認,他們都是在新約的職事裡,都是為了成全聖徒,都是建造基督的身體。所以聖經提到他們的時候都是正面的,不是反面的。特別當保羅提起這些同工的時候,都是正面,不是反面的。他說:「弟兄們,我為你們的緣故,將這些事轉比到自己和亞波羅身上,叫你們從我們學習不越過所寫的,免得你們自高自大,高看這個,鄙視那個。」(林前四6)這就是哥林多人的難處。保羅說,我們沒有難處,是你們有難處;你們自高自大,高看這個,鄙視那個。他接著說:「我想神把我們使徒顯列在末後,好像定了死罪的人,因為我們對世界,就是對天使和世人,成了一臺戲。」(林前四9)你看,他們是並列的,是正面積極的,表示他們完全沒有心結,沒有難處,他們是在那裡一同盡職,在新約的職事裡一同有分。
人的傳言是可怕的。當你聽見有人在批評人,在定罪人的時候,你不要牽扯,不要害怕,也不要受攪擾;你要好好問他,你的根據是什麼?你的資料從哪裡而來?
有分於新約職事的人,明顯的是非常的多,所以不是只有一個人有分!是一班人!
什麼是「神新約的職事」?
以弗所書四章十一至十二節說:「祂所賜的有些是使徒,有些是申言者,有些是傳福音者,有些是牧人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目的是為著職事的工作,為著建造基督的身體。」這裡說到,主賜給祂的教會一班有恩賜的人,不僅叫他們成為教會的恩賜,也叫他們成為在新約的職事裡有分的人。他們在這分新約的職事裡一同來做成全聖徒的工作,目的是為著職事的工作,就是建造基督的身體。也就是說,主得著一班人,構成一班人,把一班人做成新約的執事,有分於新約職事的工作。這新約的職事就是主耶穌基督的職事。
使徒行章一章二十一至二十六節也說:「所以在主耶穌出入於我們中間的時候,從約翰施浸起,直到主離開我們被接上升的日子,始終與我們作伴的那些人中,現在必須有一位與我們同作耶穌復活的見證人。於是他們推舉兩個人,就是那稱為巴撒巴,又名猶士都的約瑟,和馬提亞,就禱告說,主阿,你知道萬人的心,求你從這兩個人中,指明你所揀選的是那一個,叫他得這職事與使徒職分的地位。這一分猶大已經離棄,往自己的地方去了。於是眾人為他們搖籤,搖出馬提亞來,他就和十一位使徒同列。」這裡說到,十二位使徒都在新約的職事裡有分,但現在因著有一個人把他的那一分丟棄了,所以弟兄們就再選立一個人,來一同有分於這一個職事。這個職事從主升天以後,就由十二個使徒來承繼。但整個新約中,是不是只有這十二個人有分呢?不是!
哥林多後書四章一節說:「因此我們既照所蒙的憐憫,受了這職事,就不喪膽。」你看,保羅也在新約的職事裡,得著了一分。所以不光是十二使徒,後來又加上保羅;不光是保羅,還有巴拿巴,亞波羅,也都在新約的職事裡。即使是提摩太,他也得了一分。在提後四章五節裡,保羅對提摩太說:「你卻要凡事謹慎自守,忍受苦難,作傳福音者的工作,盡你的職事。」歌羅西書四章十七節,保羅也說:「要告訴亞基布,務要留心你在主裡所領受的職事。」從這裡我們看見,有分於新約職事的人,明顯的是非常的多,所以不是只有一個人有分!是一班人!
也許人會說,使徒行傳到後來只記載保羅,這是不錯的。使徒行傳十三章以前是記載彼得,十三章以後就記載保羅,但這是否表明彼得的職事過去了呢?不!是否從此以後新約的職事就在保羅身上,不在彼得身上呢?不!只有保羅有新約的職事,彼得就沒有了呢?不!彼得還有沒有在盡職呢?有!聖經告訴我們,彼得還是在眾教會中盡他的職分,照顧眾聖徒。
在新約職事中的工人們如何配搭?
在使徒行傳十五章,保羅和巴拿巴因著馬可的事而分手了。分手之後,聖經就只記載保羅,這是確定的,因為保羅的那一分是沒有人比得上的,是特別顯著的。但是,他不因此就否認別人的那一分,他也尊重別人的那一分。雖然聖經沒有記載巴拿巴,但是巴拿巴有沒有在盡職呢?有!你看,保羅在寫哥林多前書的時候,他就特別提到巴拿巴。當保羅為作使徒的權柄辯護的時候,他說:「惟獨我和巴拿巴沒有權柄不作工嗎?」他把巴拿巴拿來和他並列,意思就是他們兩個都還在眾教會中盡職,而且是很有名望的。
按我們的想像,巴拿巴和保羅分開了,從此他就不應該在新約的職事裡了。但你相信從此巴拿巴就沒有分了?保羅的同工就起來定罪巴拿巴不在流中了,宣告從此以後要棄絕他了?沒有!不但沒有,保羅還把他提出來。保羅特別在他的書信裡,兩次提到巴拿巴,就是要向歷史作見證,他們之間沒有難處!他們沒有成為仇敵!他們還一同在眾教會中盡職!他們都被眾教會所接受!眾教會怎麼接受保羅,眾教會也照樣接受巴拿巴;而且,本來跟隨巴拿巴的馬可後來又到保羅那裡去了。
除了巴拿巴,還有亞波羅。當保羅說到亞波羅的時候,他說:「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林前三6)你看,一個栽種的在前,一個澆灌的在後,他們是不是同做一個工作?如果不是,一切都白做了。但在這裡,保羅很有把握,他們是同做一個工作,都在新約的職事裡來供應基督,供應生命,來成全聖徒,來建造基督的身體。不僅這樣,保羅還對哥林多教會說,或保羅,或亞波羅,或磯法……都是你們的(林前三22)。這是說,你們接受保羅,你們也該接受亞波羅,你們也該接受磯法,因為我們各人是照著自己的那一分來成全聖徒,來為著職事的工作。保羅不是說,我保羅是為著你們的,其他的人都是來打岔的,來攪擾的。不!保羅一定真心的知道,我們是同做一個工作。當然他們都比不上保羅,但是你要知道,保羅沒有否定別人,沒有排斥別人,沒有認為別人會打岔他的工作。保羅乃是非常有把握,我們這班從主領受職分的人都能一同來成全聖徒,來建造基督的身體。
哦,弟兄姊妹,這才是聖經的榜樣,這才是聖經的實行。我們今天來面對主的僕人們,我們應該像聖經所說的,不要去高舉這個,排斥那個,這是錯的。我們只問一件事,這些在新約職事裡有分的人,他們是不是來傳輸神新約的經綸,是不是來幫助我們在生命裡長大,是不是來建造基督的身體?如果是,我們就應該得著他們的幫助!
歷史的事實給我們看見什麼?
但我們知道,歷史上時常出現的難處,是在於聖徒們的揀選。哥林多教會的難處不是保羅,不是彼得,不是亞波羅,而是在於聖徒。所以保羅說,你們是屬肉體的(林前三3)。為什麼聖徒們有揀選?屬肉體!為什麼聖徒們說這個好,這個壞?屬肉體!今天最重要的問題是聖徒們因著屬肉體的緣故,就造成許多的難處。
同時,歷史也給我們看見,因著有職分的人彼此排斥的緣故,結果就造成教會的難處,造成聖徒們必須站邊,造成聖徒們必須表明立場。哦,這是最大的破壞!最大的摧殘!這真是心狠手辣,把聖徒們摧殘!今天我們在教會中應該向亞波羅,向保羅,向磯法都是敞開的,因為我們不能否認,他們都是在新約的職事裡,都是為了成全聖徒,都是建造基督的身體。所以聖經提到他們的時候都是正面的,不是反面的。特別當保羅提起這些同工的時候,都是正面,不是反面的。他說:「弟兄們,我為你們的緣故,將這些事轉比到自己和亞波羅身上,叫你們從我們學習不越過所寫的,免得你們自高自大,高看這個,鄙視那個。」(林前四6)這就是哥林多人的難處。保羅說,我們沒有難處,是你們有難處;你們自高自大,高看這個,鄙視那個。他接著說:「我想神把我們使徒顯列在末後,好像定了死罪的人,因為我們對世界,就是對天使和世人,成了一臺戲。」(林前四9)你看,他們是並列的,是正面積極的,表示他們完全沒有心結,沒有難處,他們是在那裡一同盡職,在新約的職事裡一同有分。
人的傳言是可怕的。當你聽見有人在批評人,在定罪人的時候,你不要牽扯,不要害怕,也不要受攪擾;你要好好問他,你的根據是什麼?你的資料從哪裡而來?
星期二, 5月 10, 2005
星期四, 5月 05, 2005
基督是我們的滿足 (2) - 達祕
第二篇 【恩典】
『那賜諸般恩典的 神。』《彼前五10》
詩:恩典天上有,柔然向下流; 平靜且安怡,念之有安息;
因祂我清楚,祂愛為何如; 我們將見祂,那賜大愛者。
哦!人的心,甚或只說人的思想,何時纔能達到 神的恩典與忍耐的最高峰呢?人之所以能在基督那無邊的寬大裡蒙悅納,這斷不是在於人本身有何可愛,乃是因為在 神裡面有大愛。
普通人對於 神憐憫的看法,不明白 神是因著主耶穌流血纔塗抹人的罪;乃以為 神是隨便而無所謂的,不和我們計較。假如真是這樣,那就不是恩典。
在浪子所住的遠方那裡,沒有東西是白給的,連荳莢也不例外。撒但甚麼都要賣給,而且賣得頂貴——要以人的靈魂為價值。你在世界上,要你出代價來買東西。原來這世界上的原則,是『物各有價...』。
你是要找一位肯白白賜給者麼?請記得,你必須來到 神的面前。恩典是無界限,無邊際的。不管我們是如何不好(你我實際是壞到極點,不能更壞的了),雖然如此, 神對於我們仍是愛。
祂的恩典實在是叫人越經歷越驚奇...。這奇妙恩典,叫基督道成肉身這一件事,簡直抓住了我們的心絃,滿足了我們的需要,並帶我們到一美妙境地,非在其中之人就不能臆想得到。然而人雖已在那境地裡,與萬有的主合而為一了,在自己方面,卻還覺得是一無所有——請記得,以自己為一無所有者,是已經進入極端有福之處了。
律法可能使人良心自責受苦,獨有恩典使人良心俯伏謙卑。『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這給我們看到兩件事:一、罪人沒有任何力量,二、罪人也沒有任何富足可言,好像那可憐的浪子一樣。罪人既花盡所有,現在省悟過來,豫備要動身回家,但已兩手空空。又像沉船後的海員,甚麼都沖得一乾二淨,漂流四散,僅僅孤危一身,在驚濤駭浪中掙扎,而今被沖上岸邊,又疲乏又可憐,一無所有!
但讚美 神,既到彼岸, 神就在那裡,祂立刻收留並看顧我們,從此我們就不再受顛沛之苦,反能向祂支取一切。『 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物和祂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麼?』
當我們領悟那豐滿的恩典是如何對付了罪,我們纔會感覺到罪是何等的深重。『要將祂極豐富的恩典,就是祂在基督耶穌裡,向我們所施的恩慈,顯給後來的世代看。』這就是要給天使,以及在天空執政掌權的,認識那『極豐富的恩典』到底是有何意義。他們會看見那可憐的強盜,和在那城裡被稱為罪人的女人,以及我們,都有 神兒子一樣的地位和榮耀。
在乾旱之地, 神要教你明白,你所找到的是怎樣一位 神。忍耐,恩慈,能力,聖潔,並祂一切的恩典,是豐富的和你同在!『好,良善忠心的僕人。』這句話是很悅耳的;尤其對於認識只有藉祂恩典,纔能獲得良善或忠心之稱讚的人,就更是這樣。
『那賜諸般恩典的 神。』《彼前五10》
詩:恩典天上有,柔然向下流; 平靜且安怡,念之有安息;
因祂我清楚,祂愛為何如; 我們將見祂,那賜大愛者。
哦!人的心,甚或只說人的思想,何時纔能達到 神的恩典與忍耐的最高峰呢?人之所以能在基督那無邊的寬大裡蒙悅納,這斷不是在於人本身有何可愛,乃是因為在 神裡面有大愛。
普通人對於 神憐憫的看法,不明白 神是因著主耶穌流血纔塗抹人的罪;乃以為 神是隨便而無所謂的,不和我們計較。假如真是這樣,那就不是恩典。
在浪子所住的遠方那裡,沒有東西是白給的,連荳莢也不例外。撒但甚麼都要賣給,而且賣得頂貴——要以人的靈魂為價值。你在世界上,要你出代價來買東西。原來這世界上的原則,是『物各有價...』。
你是要找一位肯白白賜給者麼?請記得,你必須來到 神的面前。恩典是無界限,無邊際的。不管我們是如何不好(你我實際是壞到極點,不能更壞的了),雖然如此, 神對於我們仍是愛。
祂的恩典實在是叫人越經歷越驚奇...。這奇妙恩典,叫基督道成肉身這一件事,簡直抓住了我們的心絃,滿足了我們的需要,並帶我們到一美妙境地,非在其中之人就不能臆想得到。然而人雖已在那境地裡,與萬有的主合而為一了,在自己方面,卻還覺得是一無所有——請記得,以自己為一無所有者,是已經進入極端有福之處了。
律法可能使人良心自責受苦,獨有恩典使人良心俯伏謙卑。『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這給我們看到兩件事:一、罪人沒有任何力量,二、罪人也沒有任何富足可言,好像那可憐的浪子一樣。罪人既花盡所有,現在省悟過來,豫備要動身回家,但已兩手空空。又像沉船後的海員,甚麼都沖得一乾二淨,漂流四散,僅僅孤危一身,在驚濤駭浪中掙扎,而今被沖上岸邊,又疲乏又可憐,一無所有!
但讚美 神,既到彼岸, 神就在那裡,祂立刻收留並看顧我們,從此我們就不再受顛沛之苦,反能向祂支取一切。『 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物和祂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麼?』
當我們領悟那豐滿的恩典是如何對付了罪,我們纔會感覺到罪是何等的深重。『要將祂極豐富的恩典,就是祂在基督耶穌裡,向我們所施的恩慈,顯給後來的世代看。』這就是要給天使,以及在天空執政掌權的,認識那『極豐富的恩典』到底是有何意義。他們會看見那可憐的強盜,和在那城裡被稱為罪人的女人,以及我們,都有 神兒子一樣的地位和榮耀。
在乾旱之地, 神要教你明白,你所找到的是怎樣一位 神。忍耐,恩慈,能力,聖潔,並祂一切的恩典,是豐富的和你同在!『好,良善忠心的僕人。』這句話是很悅耳的;尤其對於認識只有藉祂恩典,纔能獲得良善或忠心之稱讚的人,就更是這樣。
星期三, 5月 04, 2005
星期二, 5月 03, 2005
基督是我們的滿足 (1) - 達祕
第一篇 【罪】
『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三23》
詩:父阿!你的大愛尋找那遠離你的罪囚;你兒子工作使我們回家——享平安自由!從神看來,一件罪比較我們看一千件罪,甚至世界上所有的罪,都更可惡。這一個罪,就是人憑著自己獨立意志而有的行動,而這個獨立意志,就是犯罪的原則。
神雖然能赦免並洗淨一切的罪,但祂不馬虎的讓一件事隨便過去。基督就是愛;我越是一個大罪人,就越需要祂。假定說,即使全世界上的人所犯過的罪,都集中在你一人身上,也不能攔阻你信靠基督,而藉著祂來到神的面前。
關於人如何寧願倚靠人,而不倚靠神的情形,請看一看人的實在光景,便可知道。比如說人被鄰舍請求去作一件事,雖然良心明明警告他說,此事乃是神所憎惡的,但他因為怕得罪朋友,郤大膽的去作而不怕得罪神。
犯罪與『敬虔』是連在一起的;若裡面沒有敬虔的實際,那麼越多摸神的事物,其危險性就越大。
雖然我們的心缺乏罪的感覺,但當基督喝這苦杯而為我們擔罪時,卻是滿有這個感覺的!如果我們的心,不覺得罪的重壓(當然不如主耶穌感覺那樣厲害),或者連一點的感覺都沒有,連起碼最微弱的程度也缺乏,換句話說,若是對於罪的認識,是等於零,那麼我們就是從來都沒有摸著主耶穌的心意。
亞當犯罪就離開了神,他以為撒但能給他更美之物,又認為撒但與神相比,或許是更好的朋友;但他後來喫過苦頭,就發現撒但是說謊者,並且實際上撒但是無能把所應許的東西賜給他的。亞當由於喫了撒但的餌,連毒鉤也吞了下去,結果:『罪的工價就是死。』
十字架上那位是聖潔無疵之萬福的人,竟成為被神所棄的,這是擺在世人面前一件何等的大事!難怪當那位神真實忠信的見證者,向父神呼求而遭離棄的時候,日頭就變黑,天地都烏暗了(日光本是象徵神的榮耀在自然界的中心,也表彰祂榮耀的見證)。祂竟然被神離棄!這是甚麼意思呢?這十字架於我個人有何關係呢?有一個關係?我的罪。這是空前絕後,又是最莊嚴肅穆的一個時刻,實非我們頭腦所能想像的!
基督,祂寧捨身流血,也絕不願容讓一點罪在神面前,有蔓延為害之餘地。恩典一旦開始在人心中動工,馬上就產生罪的感覺;同時基督的大愛就充沛著人的良心,以加深人知罪的感覺。如果說這個感覺是深,這是因為對基督大愛的感覺也深。
『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三23》
詩:父阿!你的大愛尋找那遠離你的罪囚;你兒子工作使我們回家——享平安自由!從神看來,一件罪比較我們看一千件罪,甚至世界上所有的罪,都更可惡。這一個罪,就是人憑著自己獨立意志而有的行動,而這個獨立意志,就是犯罪的原則。
神雖然能赦免並洗淨一切的罪,但祂不馬虎的讓一件事隨便過去。基督就是愛;我越是一個大罪人,就越需要祂。假定說,即使全世界上的人所犯過的罪,都集中在你一人身上,也不能攔阻你信靠基督,而藉著祂來到神的面前。
關於人如何寧願倚靠人,而不倚靠神的情形,請看一看人的實在光景,便可知道。比如說人被鄰舍請求去作一件事,雖然良心明明警告他說,此事乃是神所憎惡的,但他因為怕得罪朋友,郤大膽的去作而不怕得罪神。
犯罪與『敬虔』是連在一起的;若裡面沒有敬虔的實際,那麼越多摸神的事物,其危險性就越大。
雖然我們的心缺乏罪的感覺,但當基督喝這苦杯而為我們擔罪時,卻是滿有這個感覺的!如果我們的心,不覺得罪的重壓(當然不如主耶穌感覺那樣厲害),或者連一點的感覺都沒有,連起碼最微弱的程度也缺乏,換句話說,若是對於罪的認識,是等於零,那麼我們就是從來都沒有摸著主耶穌的心意。
亞當犯罪就離開了神,他以為撒但能給他更美之物,又認為撒但與神相比,或許是更好的朋友;但他後來喫過苦頭,就發現撒但是說謊者,並且實際上撒但是無能把所應許的東西賜給他的。亞當由於喫了撒但的餌,連毒鉤也吞了下去,結果:『罪的工價就是死。』
十字架上那位是聖潔無疵之萬福的人,竟成為被神所棄的,這是擺在世人面前一件何等的大事!難怪當那位神真實忠信的見證者,向父神呼求而遭離棄的時候,日頭就變黑,天地都烏暗了(日光本是象徵神的榮耀在自然界的中心,也表彰祂榮耀的見證)。祂竟然被神離棄!這是甚麼意思呢?這十字架於我個人有何關係呢?有一個關係?我的罪。這是空前絕後,又是最莊嚴肅穆的一個時刻,實非我們頭腦所能想像的!
基督,祂寧捨身流血,也絕不願容讓一點罪在神面前,有蔓延為害之餘地。恩典一旦開始在人心中動工,馬上就產生罪的感覺;同時基督的大愛就充沛著人的良心,以加深人知罪的感覺。如果說這個感覺是深,這是因為對基督大愛的感覺也深。
教會也有不增長的時刻
吳主光
人人都希望教會在人數上增長,這是必然的。試問誰會喜歡自己所屬,或所牧養的教會不增長呢?然而,我們研究聖經,的確發現 神並沒有擔心教會不增長。似乎聖經顯示,只要教會傳純正的福音,是不愁不增長的。倘若傳純正的福音,教會也沒有發生不正常的事情,而教會還是不增長,那應該是正常的, 神的旨意本是如此。
正如主耶穌在諸城中行了許多神蹟異能,那些城的人終不悔改,主耶穌就說:「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的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父阿,是的,因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一切所有的,都是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沒有人能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願意指示的,沒有人知道父。」(太11:25-27)當施洗約翰的門徒看見眾人都到耶穌那裡受洗,到約翰那裡受洗的人數大大減少,就來告訴施洗約翰。施洗約翰卻回應說:「若不是從天上賜的,人就不能得甚麼!」(約3:27)是的,若不是 神將得救的人數加增給教會,教會就不能有所增長。 神若不將得救的人數加給教會,而教會仍然有增長的話,教會就有禍了,因為所加增的,不是麥子,而是稗子。
神認為教會在某種特殊情況下,是不應該增長的,人若硬要用各種方法,叫教會增長,那就不能算為「增長」,只能算為「發大」。正像婦人將麵酵放在三斗麵裡,一夜之間就發大一樣。這樣的「發大」,不但不是 神的旨意,更是違反 神的旨意。當然,在一般的情況下,我們應該盼望教會增長的。但是,如果在特殊的情況下, 神不要教會增長,我們就應該安於不增長才對。
挪亞的「大衰退潮」
或問,怎樣的情況才算是特殊的情況?答案是,如果要降低「屬靈素質」,不惜運用「違反信仰」的做法,來遷就人,才能叫教會增長的話,我們就不要羨慕別教會有這樣的增長,反而以不增長為榮才對。舉例來說:
聖經顯示,挪亞時代出現一個「靈性大衰退潮」。創世記六章一至四節這樣記載說:「當人在世上多起來,又生女兒的時候, 神的兒子們看見人的女子美貌,就隨意挑選,娶來為妻。耶和華說:人既屬乎血氣,我的靈就不永遠住在他裡面,然而他的日子還可到一百二十年。那時候有偉人在地上,後來 神的兒子們,和人的女子們交合生子,那就是上古英武有名的人。」
可惜,有許多信仰相當純正的聖經學者,錯誤解釋這段經文,認為「 神的兒子們」與「人的女子」結合,生出上古「英武有名的偉人」,是指一些墮落的「天使」與「人的女子」結婚,生出一些「半人半天使的怪物」出來。因此,造成 神用洪水審判挪亞那一個世代,將他們全部毀滅。這樣的解釋是非常錯誤的,因為:
1.按文法,「人既屬乎血氣」這句話所說的「人」,就是指上文的「 神的兒子們」,不是指天使。因為這些「 神的兒子們」不理會住在他們裡頭的「聖靈」,只顧隨著自己屬血氣的情慾來娶妻,所以就稱為「屬乎血氣」。天使並沒有肉體,怎可能屬乎血氣呢?
2.希伯來書指出:「所有的天使, 神從來對那一個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來1:5)因此,「 神的兒子們」不可能指「天使」而說,因為「天使」都只不過是「服役之靈,奉差遣為那將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的」而已(來1:14)。
3.主耶穌講論我們將來復活的時候,指出:「當復活的時候、人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樣。」(太22:30-31)意思是說,天使原是靈體,是中性的,不分男女,無法嫁娶。所以「 神的兒子們」是不可能與「人的女子」結合生子的。
4.如果天使與人結婚,能生出「半人半天使的怪物」的話,那麼,歷史上許多民間「人鬼結婚」的習俗,今天世上豈不是充塞著有許多「半人半鬼」的怪物嗎?但經文說,他們生的是「英武有名的偉人」,意思是好勇鬥狠的巨人,不是半人半天使的怪物。
因此,「 神的兒子們」應該解作「信主的人」才對。如果我們細心讀聖經,我們就發現,創世記第四章主要是論及該隱的家譜,第五章則論及塞特的家譜。但是,插在第四章尾,第五章之前,有一段不屬該隱家譜,也不屬塞特家譜的經文,特別指出:「亞當又與妻子同房,他就生了一個兒子,起名叫塞特。意思說: 神另給我立了一個兒子代替亞伯,因為該隱殺了他。塞特也生了一個兒子,起名叫以挪士。那時候人纔求告耶和華的名。」(創4:25-26)這段話分明是要記載人類第一次「大復興」,因為「那時,人才求告耶和華的名」(創4:26)。我們知道, 神設立一個得救的大原則,說:「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羅10:13)所以,從亞當第三代以挪士開始,有過一次大復興,許多人因為求告耶和華的名而得救,成為「 神的兒子們」。當然,這求告主名的熱潮,發展到亞當第七代以諾的時代,有更多信主的人才對,因為以諾與 神同行三百年,應該影響更多人信主。及至發展到挪亞時代,「靈性大衰退潮」就出現了,經文指出,最後只剩下挪亞一家八口得救。這個「靈性大衰退潮」的原因是甚麼呢?就是大量本來信主的「 神的兒子們」,在信仰上後退,與不信的女子結合。這些不信主的女子,很可能是指著該隱的後裔而說的,因為該隱的譜系來到最後期之時,經文特別強調「拉麥娶了兩個妻、一個名叫亞大、一個名叫洗拉。」(創4:19)我們知道,在原文「亞大」是妝飾的意思;而「洗拉」卻是影兒的意思。經文又特別記載他們生了一個女兒,名叫「拿瑪」,是得人喜愛的意思。根據聖經的慣例,家譜通常都不記女人的名字。如果特別記載一些女人的名字,就必定有特殊的意義在內。因此,筆者相信,作者摩西特別記載這些該隱家譜的女人名字,目的就是要告訴我們,那些「 神的兒子們」就是與這些不信主的該隱後裔女子結合,結果造成「靈性大衰退潮」,最後連 神的靈要離開他們,因為他們不理會住在他們裡頭的聖靈,也放棄「信與不信不能同負一軛」的原則,只顧肉體外表美貌,就隨意娶來為妻。
這樣我們看見,挪亞時代的「靈性大衰退潮」,是因為「信」與「不信」的通婚所致。 神的性情是不喜歡人混合的。婚姻混合,聖經稱之為「姦淫」;信仰混合,聖經稱之為「邪淫」;不信復活的撒都該人與相信復活的法利賽人混合,主耶穌稱之為「邪惡淫亂的世代」。如今「 神的兒子們」與「不信的女子」結合,也是一種「淫合」,是 神極之不喜歡的。
然而,挪亞面對這樣的「靈性大衰退潮」,我們可以想像,他為甚麼要到五百歲才開始生閃、含和雅弗呢?很明顯,這是因為挪亞找不到合 神心意的妻子。他立志,寧願沒有妻子和兒子,為了維持自己在信仰上純正,也不願意跟隨「大潮流」而離開 神。相信 神也是故意試煉他,要看看他能否持守得住自己信仰純正,不與不信的女子結婚生子,因此 神要他等到四百九十多歲,才賜他一個妻子,和三個兒子。
在不增長中忠心
現在,讓我們以這個「靈性大衰退潮」來看教會增長。我們可以看到,在這種特別的情況下,「教會」(得救的挪亞一家)不增長,是出於 神的旨意。那些本來屬靈的「 神的兒子們」,因為放棄信仰原則,隨意娶妻的緣故,生下許多有名的兒子,叫後來退去的「 神的兒子們」羨慕不已,於是在彼此影響之下,就形成越來越嚴重的「靈性大衰退潮」。他們在考慮應否退去之時,必定想到,「如果挪亞所走的路是對的話,為甚麼挪亞的家人不增長?如果大眾不對的話,為甚麼他們與人的女子通婚後,竟生出這麼多英武有名的偉人?」這樣,他們以「量」的增長作為批判事物對與不對的標準,結果就導至整個時代敗壞,全然滅亡了。正如主耶穌所說:「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太7:13-14)
應該「進窄門,走窄路」,這是人人都耳熟能詳的道理。但是,實行起來,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試問有誰願意自己教會長期人數不增長?試問那一間教會不羨慕建造輝煌宏大禮拜堂?因此,我們看見,福音派眾教會和天主教,都是因為羨慕靈恩派教會增長得快,而不再介意靈恩派聚會狂叫、混亂、出現許多假方言、假神蹟、假奇事、假先知、假道理……。人人反過來為他們辯論,維護他們。不肯正視他們所標榜的「聖靈現象」,其實是「邪靈現象」,可見「量」的增長,實在吸引人,不是人人都可以抵受得住的。
我們常聽見許多大聚會,介紹講員說:某某講員是「 神忠心的僕人」。理由只不過因為他是一位博士、一位世界著名的學者、他所牧養的教會,是一間很大,很多人聚會的教會。其實,人人都知道,挪亞才是「 神忠心的僕人」,因為他在當時被全世界的人罵他、譏笑他、排斥他…,叫他落在非常孤單的光景中,但是他仍然不肯放棄自己的信仰立場,也不與不信的人結合,不肯跟隨「大衰退潮」,不羨慕別人興旺,不介意自己到五百歲才生三個兒子,遠遠不及那些退去的「 神的兒子們」那麼「人多,蒙福」!
在聖經中,不是只有挪亞一家才這麼孤單的。我們研讀舊約聖經,發現差不多每一個先知都是這麼孤單,不為人所諒解和支持的。保羅雖然建立許多教會,因他而信主的人數,何只十萬。但是,任何一個人讀他的書信,都察覺到他極度孤單,極度被人排斥。其他使徒也是這樣。倘若我們看見一個傳道人不孤單,人人都說他好,各地的人都擁護他,大致上,我們可以說,這個傳道人必定是個喜愛妥協,不嚴守聖經真理原則,隨時會出賣信仰的人。
或問,像挪亞這樣,落在極度孤單景況中的人,怎能支持得住呢?我們研讀創世記第六章,就發現,挪亞因為知道「耶和華心中憂傷」(創6:6),所以他與 神同憂,做 神的知心朋友,所以能夠抵受得住被全人類排斥,和拼棄,因而不伯孤單。
試問,還有誰比 神更孤單呢?當時, 神的靈住在那些「 神的兒子們」心裡,被他們長期冷落,不加理睬,因為他們的心,一面倒地傾向愛上那些「人的女子們」。這些「 神的兒子們」有聖靈而不肯屬聖靈,只屬乎血氣。 神忍耐他們,忍了一百二十年,直忍到他們就全然敗壞,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地上滿了強暴才正離開他們。當時 神的心,何等憂傷,以致經文形容 神心中憂傷,如同「後悔造人在地上」一樣。
主降臨的日子也怎樣
有一點讀者必須緊記於心的,就是主說:「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降臨也要怎樣。」(太24:37)意思是說,類似的「靈性大衰退潮」,也會在主耶穌第一次來世,和第二次降臨之前出現。
研究主耶穌第一次來世,我們看見施約翰先出來傳道。那時,約但河一帶地方的人,都出去到曠野,要受約翰的洗。我們從當時萬人空巷的場面來看,以為這樣的大復興,就是教會增長最典型的一個例子了。其實主耶穌解釋約翰就是當來的以利亞(太11:14)。讀者還記得以利亞有甚麼大特徵嗎?他在迦密山上,叫火從天上降下來,燒盡祭壇上的祭物。叫百姓認識耶和華才是真神。並且百姓一同起來,將四百個巴力先知殺了。這樣偉大的作為,本是大復興的開始。但是,誰會想到,第二天,王后耶洗別發誓要追殺以利亞的時候,百姓竟然轉過來支持耶洗別。使以利亞大大灰心,在 神面前求死,說:「耶和華啊,罷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耶和華的話臨到他說:「以利亞啊,你在這裡作甚麼?」他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 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王上19:4-10)以利亞感到非常孤單,因為群眾易變,不可靠,以致他以為「只剩下我一個人」。但 神對他說:「我在以色列人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王上19:18)。雖然如此,讀者你會為全國只有七千人沒有變質而滿足嗎?那是不是得救的極少數呢?
群眾不可靠
同樣的,施洗約翰出來傳道,萬人空巷,約但河一帶地方的人,都出來要聽他講道。然而,這大群人是真心悔改的嗎?當約翰被捕坐牢之時,就原形畢露了。那時百姓都離開他,沒有一個人關心他的。主耶穌指著那些群眾說:「你們從前出到曠野是要看甚麼呢﹖要看風吹動的蘆葦麼?你們出去到底是要看甚麼﹖要看穿細軟衣服的人麼﹖那穿細軟衣服的人是在王宮裡。」(太11:7-8)意思是說,百姓從前出到曠野去,不是要「聽」約翰講道,而是要去「看」熱鬧,「看」罷,就認為約翰所帶領的復興運動,只不過是像「風吹動蘆葦」那麼沒有意思的事而已。他們很快就背棄約翰,叫約翰灰心,險些還懷疑主耶穌不是那位要來的基督。
不但施洗約翰所帶動的復興運動不能用來講解教會在「量」上的增長,即使是主耶穌,衪在各處傳道趕鬼行異能,吸引數以萬計的人前來跟隨衪。單單是兩次分餅和魚的神蹟,就餵飽數以萬計的人。路加福音還記載,有一次有幾萬人聚集,甚至彼此踐踏(路12:1)。但是,這些群眾是真心跟隨主的嗎?不,因為再過不久,他們看見主耶穌被捕受審之時,他們都背棄主,甚至有不少人還協助喊著說「釘死衪,釘死衪」。我們可以引主復活之後,在加利利那一次公開的約會來計算,就知道了。那一次的約會,主在受死之前已經告訴門徒(太26:32),主復活後,天使又再一次吩咐婦女們告訴眾門徒(太28:8),後來主向門徒顯現之時,又再一次親自囑咐他們:「不要害怕,你們去告訴我的弟兄,叫他們往加利利去,在那裡必見我。」(太28:10)讀者可以從常理來想,有誰不想見到復活的主?如果你聽見有人告訴你,主要在加利利的山上約見你,你會不會出席呢?我想,凡是真心信主的人,都必定興高彩烈,排除萬難地赴這個約會才對。然而,根據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五章,論及主復活向眾人顯現的記錄,最多人赴會的一次,才只不過是「五百人」而已。那絕大部份從前表示願意信主的人都沒有出現。你說主傷心不傷心?你說群眾可靠不可靠?
三個可怕的世代
所以,主第一次來世之時,衪感到很孤單。因為真心信衪的人不多。以致衪說:「人子來的時候,遇得見世上有信德麼?」(路18:8)筆者認為,人類歷史中,有三個時代是極端可怕的:第一個時代是挪亞的世代,因為得救的只有八個人。第二個可怕的時代,是主耶穌第一次來世的時代,因為整個聖殿變成賊窩,所有祭司、文士、法利賽人、撒都該人、長老…,竟然沒有一個得救的。讀者試一試這樣想,如果全香港所有教會的傳道人,和長老執事,竟然沒有一個得救的,你說可怕不可怕?第三個可怕的時代,是末世主降臨之前的世代,因為啟示錄指出,那兩個像以利亞和摩西的見證人被殺之時,全世界的人都互相饋送禮物來慶祝!他們的屍首倒在城裡的街道上三天半,竟然沒有人敢出來為他們埋葬。可見當時,真基督徒真是少得很可憐。因為有極多稱為基督徒的,都退去支持敵基督和假先知所推動的「教會大合一運動」去了。末世時代所出現的「靈性大衰退潮」,相信也像挪亞時代的大衰退潮一樣。那時,真基督徒都被屠殺了,留下不被屠殺的真基督徒,真像挪亞一家八口一樣,少得非常可憐。試問誰可以想象,末世時代那兩個見證人孤單的程度?誰可以想象,那些不能被提,在空中與主相會的假基督徒,還是充塞著世上許多大教堂呢?
我們從太馬福音二十四章,主耶穌用三個「許多」來形容當時的情況,就可見到,「量」的增長往往是騙人的。主說:「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因為將來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我是基督,並且要迷惑許多人。……那時,人要把你們陷在患難裡,也要殺害你們;你們又要為我的名被萬民恨惡。那時,必有許多人跌倒,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惡;且有好些假先知起來,迷惑多人。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才漸漸冷淡了。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24:6-13)讀者可以現實一點來想,「許多人被迷惑」、「許多人跌倒」、「許多人的愛心冷淡」,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忍耐到底」,以致「得救」的人,到底能有多少?那時,如果你牧養一間教會,你認為,應該以信徒的靈性「素質」增長為重呢?還是以聚會人的數「量」為重呢?告訴你,那時,凡以「量」為重的,都是以「草木禾楷」來建造,其工程最後終必被火焚燒。
人人都希望教會在人數上增長,這是必然的。試問誰會喜歡自己所屬,或所牧養的教會不增長呢?然而,我們研究聖經,的確發現 神並沒有擔心教會不增長。似乎聖經顯示,只要教會傳純正的福音,是不愁不增長的。倘若傳純正的福音,教會也沒有發生不正常的事情,而教會還是不增長,那應該是正常的, 神的旨意本是如此。
正如主耶穌在諸城中行了許多神蹟異能,那些城的人終不悔改,主耶穌就說:「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的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父阿,是的,因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一切所有的,都是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沒有人能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願意指示的,沒有人知道父。」(太11:25-27)當施洗約翰的門徒看見眾人都到耶穌那裡受洗,到約翰那裡受洗的人數大大減少,就來告訴施洗約翰。施洗約翰卻回應說:「若不是從天上賜的,人就不能得甚麼!」(約3:27)是的,若不是 神將得救的人數加增給教會,教會就不能有所增長。 神若不將得救的人數加給教會,而教會仍然有增長的話,教會就有禍了,因為所加增的,不是麥子,而是稗子。
神認為教會在某種特殊情況下,是不應該增長的,人若硬要用各種方法,叫教會增長,那就不能算為「增長」,只能算為「發大」。正像婦人將麵酵放在三斗麵裡,一夜之間就發大一樣。這樣的「發大」,不但不是 神的旨意,更是違反 神的旨意。當然,在一般的情況下,我們應該盼望教會增長的。但是,如果在特殊的情況下, 神不要教會增長,我們就應該安於不增長才對。
挪亞的「大衰退潮」
或問,怎樣的情況才算是特殊的情況?答案是,如果要降低「屬靈素質」,不惜運用「違反信仰」的做法,來遷就人,才能叫教會增長的話,我們就不要羨慕別教會有這樣的增長,反而以不增長為榮才對。舉例來說:
聖經顯示,挪亞時代出現一個「靈性大衰退潮」。創世記六章一至四節這樣記載說:「當人在世上多起來,又生女兒的時候, 神的兒子們看見人的女子美貌,就隨意挑選,娶來為妻。耶和華說:人既屬乎血氣,我的靈就不永遠住在他裡面,然而他的日子還可到一百二十年。那時候有偉人在地上,後來 神的兒子們,和人的女子們交合生子,那就是上古英武有名的人。」
可惜,有許多信仰相當純正的聖經學者,錯誤解釋這段經文,認為「 神的兒子們」與「人的女子」結合,生出上古「英武有名的偉人」,是指一些墮落的「天使」與「人的女子」結婚,生出一些「半人半天使的怪物」出來。因此,造成 神用洪水審判挪亞那一個世代,將他們全部毀滅。這樣的解釋是非常錯誤的,因為:
1.按文法,「人既屬乎血氣」這句話所說的「人」,就是指上文的「 神的兒子們」,不是指天使。因為這些「 神的兒子們」不理會住在他們裡頭的「聖靈」,只顧隨著自己屬血氣的情慾來娶妻,所以就稱為「屬乎血氣」。天使並沒有肉體,怎可能屬乎血氣呢?
2.希伯來書指出:「所有的天使, 神從來對那一個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來1:5)因此,「 神的兒子們」不可能指「天使」而說,因為「天使」都只不過是「服役之靈,奉差遣為那將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的」而已(來1:14)。
3.主耶穌講論我們將來復活的時候,指出:「當復活的時候、人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樣。」(太22:30-31)意思是說,天使原是靈體,是中性的,不分男女,無法嫁娶。所以「 神的兒子們」是不可能與「人的女子」結合生子的。
4.如果天使與人結婚,能生出「半人半天使的怪物」的話,那麼,歷史上許多民間「人鬼結婚」的習俗,今天世上豈不是充塞著有許多「半人半鬼」的怪物嗎?但經文說,他們生的是「英武有名的偉人」,意思是好勇鬥狠的巨人,不是半人半天使的怪物。
因此,「 神的兒子們」應該解作「信主的人」才對。如果我們細心讀聖經,我們就發現,創世記第四章主要是論及該隱的家譜,第五章則論及塞特的家譜。但是,插在第四章尾,第五章之前,有一段不屬該隱家譜,也不屬塞特家譜的經文,特別指出:「亞當又與妻子同房,他就生了一個兒子,起名叫塞特。意思說: 神另給我立了一個兒子代替亞伯,因為該隱殺了他。塞特也生了一個兒子,起名叫以挪士。那時候人纔求告耶和華的名。」(創4:25-26)這段話分明是要記載人類第一次「大復興」,因為「那時,人才求告耶和華的名」(創4:26)。我們知道, 神設立一個得救的大原則,說:「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羅10:13)所以,從亞當第三代以挪士開始,有過一次大復興,許多人因為求告耶和華的名而得救,成為「 神的兒子們」。當然,這求告主名的熱潮,發展到亞當第七代以諾的時代,有更多信主的人才對,因為以諾與 神同行三百年,應該影響更多人信主。及至發展到挪亞時代,「靈性大衰退潮」就出現了,經文指出,最後只剩下挪亞一家八口得救。這個「靈性大衰退潮」的原因是甚麼呢?就是大量本來信主的「 神的兒子們」,在信仰上後退,與不信的女子結合。這些不信主的女子,很可能是指著該隱的後裔而說的,因為該隱的譜系來到最後期之時,經文特別強調「拉麥娶了兩個妻、一個名叫亞大、一個名叫洗拉。」(創4:19)我們知道,在原文「亞大」是妝飾的意思;而「洗拉」卻是影兒的意思。經文又特別記載他們生了一個女兒,名叫「拿瑪」,是得人喜愛的意思。根據聖經的慣例,家譜通常都不記女人的名字。如果特別記載一些女人的名字,就必定有特殊的意義在內。因此,筆者相信,作者摩西特別記載這些該隱家譜的女人名字,目的就是要告訴我們,那些「 神的兒子們」就是與這些不信主的該隱後裔女子結合,結果造成「靈性大衰退潮」,最後連 神的靈要離開他們,因為他們不理會住在他們裡頭的聖靈,也放棄「信與不信不能同負一軛」的原則,只顧肉體外表美貌,就隨意娶來為妻。
這樣我們看見,挪亞時代的「靈性大衰退潮」,是因為「信」與「不信」的通婚所致。 神的性情是不喜歡人混合的。婚姻混合,聖經稱之為「姦淫」;信仰混合,聖經稱之為「邪淫」;不信復活的撒都該人與相信復活的法利賽人混合,主耶穌稱之為「邪惡淫亂的世代」。如今「 神的兒子們」與「不信的女子」結合,也是一種「淫合」,是 神極之不喜歡的。
然而,挪亞面對這樣的「靈性大衰退潮」,我們可以想像,他為甚麼要到五百歲才開始生閃、含和雅弗呢?很明顯,這是因為挪亞找不到合 神心意的妻子。他立志,寧願沒有妻子和兒子,為了維持自己在信仰上純正,也不願意跟隨「大潮流」而離開 神。相信 神也是故意試煉他,要看看他能否持守得住自己信仰純正,不與不信的女子結婚生子,因此 神要他等到四百九十多歲,才賜他一個妻子,和三個兒子。
在不增長中忠心
現在,讓我們以這個「靈性大衰退潮」來看教會增長。我們可以看到,在這種特別的情況下,「教會」(得救的挪亞一家)不增長,是出於 神的旨意。那些本來屬靈的「 神的兒子們」,因為放棄信仰原則,隨意娶妻的緣故,生下許多有名的兒子,叫後來退去的「 神的兒子們」羨慕不已,於是在彼此影響之下,就形成越來越嚴重的「靈性大衰退潮」。他們在考慮應否退去之時,必定想到,「如果挪亞所走的路是對的話,為甚麼挪亞的家人不增長?如果大眾不對的話,為甚麼他們與人的女子通婚後,竟生出這麼多英武有名的偉人?」這樣,他們以「量」的增長作為批判事物對與不對的標準,結果就導至整個時代敗壞,全然滅亡了。正如主耶穌所說:「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太7:13-14)
應該「進窄門,走窄路」,這是人人都耳熟能詳的道理。但是,實行起來,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試問有誰願意自己教會長期人數不增長?試問那一間教會不羨慕建造輝煌宏大禮拜堂?因此,我們看見,福音派眾教會和天主教,都是因為羨慕靈恩派教會增長得快,而不再介意靈恩派聚會狂叫、混亂、出現許多假方言、假神蹟、假奇事、假先知、假道理……。人人反過來為他們辯論,維護他們。不肯正視他們所標榜的「聖靈現象」,其實是「邪靈現象」,可見「量」的增長,實在吸引人,不是人人都可以抵受得住的。
我們常聽見許多大聚會,介紹講員說:某某講員是「 神忠心的僕人」。理由只不過因為他是一位博士、一位世界著名的學者、他所牧養的教會,是一間很大,很多人聚會的教會。其實,人人都知道,挪亞才是「 神忠心的僕人」,因為他在當時被全世界的人罵他、譏笑他、排斥他…,叫他落在非常孤單的光景中,但是他仍然不肯放棄自己的信仰立場,也不與不信的人結合,不肯跟隨「大衰退潮」,不羨慕別人興旺,不介意自己到五百歲才生三個兒子,遠遠不及那些退去的「 神的兒子們」那麼「人多,蒙福」!
在聖經中,不是只有挪亞一家才這麼孤單的。我們研讀舊約聖經,發現差不多每一個先知都是這麼孤單,不為人所諒解和支持的。保羅雖然建立許多教會,因他而信主的人數,何只十萬。但是,任何一個人讀他的書信,都察覺到他極度孤單,極度被人排斥。其他使徒也是這樣。倘若我們看見一個傳道人不孤單,人人都說他好,各地的人都擁護他,大致上,我們可以說,這個傳道人必定是個喜愛妥協,不嚴守聖經真理原則,隨時會出賣信仰的人。
或問,像挪亞這樣,落在極度孤單景況中的人,怎能支持得住呢?我們研讀創世記第六章,就發現,挪亞因為知道「耶和華心中憂傷」(創6:6),所以他與 神同憂,做 神的知心朋友,所以能夠抵受得住被全人類排斥,和拼棄,因而不伯孤單。
試問,還有誰比 神更孤單呢?當時, 神的靈住在那些「 神的兒子們」心裡,被他們長期冷落,不加理睬,因為他們的心,一面倒地傾向愛上那些「人的女子們」。這些「 神的兒子們」有聖靈而不肯屬聖靈,只屬乎血氣。 神忍耐他們,忍了一百二十年,直忍到他們就全然敗壞,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地上滿了強暴才正離開他們。當時 神的心,何等憂傷,以致經文形容 神心中憂傷,如同「後悔造人在地上」一樣。
主降臨的日子也怎樣
有一點讀者必須緊記於心的,就是主說:「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降臨也要怎樣。」(太24:37)意思是說,類似的「靈性大衰退潮」,也會在主耶穌第一次來世,和第二次降臨之前出現。
研究主耶穌第一次來世,我們看見施約翰先出來傳道。那時,約但河一帶地方的人,都出去到曠野,要受約翰的洗。我們從當時萬人空巷的場面來看,以為這樣的大復興,就是教會增長最典型的一個例子了。其實主耶穌解釋約翰就是當來的以利亞(太11:14)。讀者還記得以利亞有甚麼大特徵嗎?他在迦密山上,叫火從天上降下來,燒盡祭壇上的祭物。叫百姓認識耶和華才是真神。並且百姓一同起來,將四百個巴力先知殺了。這樣偉大的作為,本是大復興的開始。但是,誰會想到,第二天,王后耶洗別發誓要追殺以利亞的時候,百姓竟然轉過來支持耶洗別。使以利亞大大灰心,在 神面前求死,說:「耶和華啊,罷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耶和華的話臨到他說:「以利亞啊,你在這裡作甚麼?」他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 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王上19:4-10)以利亞感到非常孤單,因為群眾易變,不可靠,以致他以為「只剩下我一個人」。但 神對他說:「我在以色列人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王上19:18)。雖然如此,讀者你會為全國只有七千人沒有變質而滿足嗎?那是不是得救的極少數呢?
群眾不可靠
同樣的,施洗約翰出來傳道,萬人空巷,約但河一帶地方的人,都出來要聽他講道。然而,這大群人是真心悔改的嗎?當約翰被捕坐牢之時,就原形畢露了。那時百姓都離開他,沒有一個人關心他的。主耶穌指著那些群眾說:「你們從前出到曠野是要看甚麼呢﹖要看風吹動的蘆葦麼?你們出去到底是要看甚麼﹖要看穿細軟衣服的人麼﹖那穿細軟衣服的人是在王宮裡。」(太11:7-8)意思是說,百姓從前出到曠野去,不是要「聽」約翰講道,而是要去「看」熱鬧,「看」罷,就認為約翰所帶領的復興運動,只不過是像「風吹動蘆葦」那麼沒有意思的事而已。他們很快就背棄約翰,叫約翰灰心,險些還懷疑主耶穌不是那位要來的基督。
不但施洗約翰所帶動的復興運動不能用來講解教會在「量」上的增長,即使是主耶穌,衪在各處傳道趕鬼行異能,吸引數以萬計的人前來跟隨衪。單單是兩次分餅和魚的神蹟,就餵飽數以萬計的人。路加福音還記載,有一次有幾萬人聚集,甚至彼此踐踏(路12:1)。但是,這些群眾是真心跟隨主的嗎?不,因為再過不久,他們看見主耶穌被捕受審之時,他們都背棄主,甚至有不少人還協助喊著說「釘死衪,釘死衪」。我們可以引主復活之後,在加利利那一次公開的約會來計算,就知道了。那一次的約會,主在受死之前已經告訴門徒(太26:32),主復活後,天使又再一次吩咐婦女們告訴眾門徒(太28:8),後來主向門徒顯現之時,又再一次親自囑咐他們:「不要害怕,你們去告訴我的弟兄,叫他們往加利利去,在那裡必見我。」(太28:10)讀者可以從常理來想,有誰不想見到復活的主?如果你聽見有人告訴你,主要在加利利的山上約見你,你會不會出席呢?我想,凡是真心信主的人,都必定興高彩烈,排除萬難地赴這個約會才對。然而,根據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五章,論及主復活向眾人顯現的記錄,最多人赴會的一次,才只不過是「五百人」而已。那絕大部份從前表示願意信主的人都沒有出現。你說主傷心不傷心?你說群眾可靠不可靠?
三個可怕的世代
所以,主第一次來世之時,衪感到很孤單。因為真心信衪的人不多。以致衪說:「人子來的時候,遇得見世上有信德麼?」(路18:8)筆者認為,人類歷史中,有三個時代是極端可怕的:第一個時代是挪亞的世代,因為得救的只有八個人。第二個可怕的時代,是主耶穌第一次來世的時代,因為整個聖殿變成賊窩,所有祭司、文士、法利賽人、撒都該人、長老…,竟然沒有一個得救的。讀者試一試這樣想,如果全香港所有教會的傳道人,和長老執事,竟然沒有一個得救的,你說可怕不可怕?第三個可怕的時代,是末世主降臨之前的世代,因為啟示錄指出,那兩個像以利亞和摩西的見證人被殺之時,全世界的人都互相饋送禮物來慶祝!他們的屍首倒在城裡的街道上三天半,竟然沒有人敢出來為他們埋葬。可見當時,真基督徒真是少得很可憐。因為有極多稱為基督徒的,都退去支持敵基督和假先知所推動的「教會大合一運動」去了。末世時代所出現的「靈性大衰退潮」,相信也像挪亞時代的大衰退潮一樣。那時,真基督徒都被屠殺了,留下不被屠殺的真基督徒,真像挪亞一家八口一樣,少得非常可憐。試問誰可以想象,末世時代那兩個見證人孤單的程度?誰可以想象,那些不能被提,在空中與主相會的假基督徒,還是充塞著世上許多大教堂呢?
我們從太馬福音二十四章,主耶穌用三個「許多」來形容當時的情況,就可見到,「量」的增長往往是騙人的。主說:「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因為將來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我是基督,並且要迷惑許多人。……那時,人要把你們陷在患難裡,也要殺害你們;你們又要為我的名被萬民恨惡。那時,必有許多人跌倒,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惡;且有好些假先知起來,迷惑多人。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才漸漸冷淡了。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24:6-13)讀者可以現實一點來想,「許多人被迷惑」、「許多人跌倒」、「許多人的愛心冷淡」,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忍耐到底」,以致「得救」的人,到底能有多少?那時,如果你牧養一間教會,你認為,應該以信徒的靈性「素質」增長為重呢?還是以聚會人的數「量」為重呢?告訴你,那時,凡以「量」為重的,都是以「草木禾楷」來建造,其工程最後終必被火焚燒。
星期一, 5月 02, 2005
使他們都合而為一 - 史伯克
第二篇 新時代神的帳幕--神的兒子
讀經﹕約翰福音四章十九至二十三節。出埃及記二十五章八節。
人的手插進神的事情
我們要越過兩千年來基督教演變的一切光景,而根據約翰福音一章十四節,直接回到當初去看其根基的原則。我想我們大家都承認今日的基督教已演變成為一個巨大人為的制度和系統了。當使徒們離世歸主以後不久,人就開始把自己的手插進基督教?面來。他們把一些真理編成具有某些信條的固定制度;把主的見證搞成一個具有某種禮儀的形式。因著某種原因,人把自己的手插到事情上來。自從亞當把自己的手插到善惡知識的樹上以迄於今,人總是常常要將自己的手插進神的事情?面來。意即人總是把神的事情帶到人手的控制之下。在世界上我們常常用我們的手來控制或管治事情。但如果我們來到神的事情上也用我們的手來控制或管治,那就錯了。但人常常用自己的手來推行神的事情。
非利士人用他們自己的手來處置約櫃,結果遭遇到災禍。大衛年間烏撒用自己的手去扶約櫃,結果被神擊殺而死(參考撒上五,六,二十七;撒下六)。從那時起在以色列人中每一件事差不多都進入了混亂。神見證的櫃被擄,迷失了;以色列人向著神目標的進展也停止不前了;甚至大衛也向神動怒生氣了。這一切的光景都是因為人將自己的手插進了神的事情而產生的結果。已往在神的子民身上常常是這樣,今日在基督教?也常常是這樣。
基督教乃是在一個非常單純美麗並活潑之途徑?開始的。一切的事也都是在生命和聖靈的自由中產生。當聖靈將自己的手擺在事情上時,每一件事都是正確善美的。但當人進來把基督教抓牢並控制在人的手下時,一切的事就要變成混亂,正如今日的光景。我們可以說,今天沒有一個地方比基督教更混亂!主的見證被逮捕,被阻止。由於人的手插在其中,主的見證因而受了限制和捆綁。如果人把主的見證帶到自己的控制之下,就其結果必是危險的,並且是招致災禍的。主的態度總是這樣﹕如果你把手擺在事情上,主總是留給你,而把祂自己的手撤回去。這樣,一切的事必然愈過愈壞。我想我們大家都承認這件事。人愈把自己的手插進神的事情?,事情就必愈形混亂。當人把神的事情控制並掌管在自己手下時,必然產生困難。神所以常常使人軟弱,枯竭,到盡頭,原因是要人認識自己。使徒保羅在天然方面是一個很剛強的人。當他作大數之掃羅的時候,他將自己的手擺在神的事情上。以後主遇見他,擊打他。到末了他說,"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十二9)。
回到原初去
當我說到這?時,我要請大家特別注意﹕我沒有意思要給你們一大堆的教訓和道理。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我剛才所說的。弟兄們,要當心,你們有否把自己的手插進神聖的事情??你們有否試以把聖靈的事控制在你們自己的手中?如果你們那樣作,要當心,神要擊打你!今日基督教所以有那麼多令人畏懼的混亂制度存在,就是因為人把自己的手插進神聖的事情?面。人照著自己的眼光和思想來估量神聖的事,並且對人說,'這就是事情如何必須是這樣作的!這就是我們所必須作的!這就是我們所不應該作的'!我們常常說,當主指示彼得必須去哥尼流家的時候,彼得開頭就曾這樣作過。哥尼流是一個外邦人。彼得總是站在猶太人不與外邦人親近來往的立場上。當聖靈告訴彼得要差他去這個外邦人的家的時候,彼得說,'主阿,這是不可的'(徒十14)!他把自己的手伸出來了。彼得的意思就是,'主阿,現在你是錯謬了,我是正確的!你必須跟隨我,並進入我對舊約聖經了解的思路'!當日實在對彼得以及教會都是一個十分危機的日子。但當彼得把他自己的手撤回去的時候,那一日對教會來說,竟變成何等希奇的日子!所以我們要越過基督教的一切系統和制度,直接回到原初去,就是回到耶穌基督所帶進的原初單純屬靈的原則上去。
約翰四章十九至二十四節這段經文,直接帶我們回到原初去。它說出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耶穌對婦人說,'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祂棄置了整個存到那個時候的舊制度,也就是棄置了整個照著舊約聖經所建立的猶太主義制度。祂藉著這一句'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的話,棄置了整個舊時代,並且引進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等次、和秩序。祂說'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其意義並非指著字面的某時某分,乃是指著這新日子開始的時間。在祂說這話的時候,一個完全新的日子來臨了。這個完全新的日子是甚麼呢?如果你要求耶穌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明,祂必然對你說,'我在這?'!這完全新的日子不僅是一個時間的問題,更是一個人的問題。這個新時代乃是耶穌基督的時代。基督這個活的人就是這個新時代。祂說'我在這?'。如果你仔細讀約翰福音,祂乃是把每一件事皆集中在祂自己身上,我是道路,我是真理,我是生命,我是牧人,我是葡萄樹,我是復活…。若不是我,一切皆不算甚麼。不是道理的系統和制度,乃是一個有位格的活的人。基督教就是基督,基督就是基督教。基督教的一切都是開始自基督,並且永遠不能偏離祂。基督徒生命的進展和增長純粹是耶穌基督在生命中的進展和增長。
神的家—神與人同在
約翰四章這?講論的焦點乃是重在神的家。婦人說,'我們的祖宗在這山(基利心山)上禮拜'。意即我們的祖宗曾說,我們敬拜和事奉的地方是在這基利心山上。人只有在這個地方才能遇見神。但你們猶太人卻說,敬拜和事奉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並且說,人若遇見神,就必須到耶路撒冷的聖殿那?。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人的觀念和思想乃是著重於神的殿,或神的家。既是如此,主耶穌就將這件事帶到新的時代?面來。祂說,'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剛才我們所讀的聖經說,'又當為我造聖所,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出二十五8)。這個有關神的家的事,說出了全部聖經的偉大真理。聖經的起頭和結尾都說到這一件事。聖經起頭說到神在伊甸園?來到人中間。這就是說出神有一個偉大的願望要與人同在。祂所以創造人就是為著這個目的—住在人中間。神並非住在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是人所不知道,不明白的。神乃是要降臨,並要與人同在。這是神的心所一直願望的事!
因此在全部人類歷史中,有一件確定的事,就是神願意與人同在。聖經給我們看見,當神與人同在的時候,那是一件何等奇妙有福的事!但另一面當神向人隱藏,並收回祂同在的時候,那確實是一件最可怕的事!我盼望我們大家都能知道這件事。在我們經歷中最艱難和最痛苦的事,就是我們感覺不到神的同在。如果有一天我們覺得神好像很遠、很遠的離開我們,那實在是一個非常、非常艱苦的日子!但當有一天我們確切的覺得神與我們同在,那確實是我們生命中最佳美的日子!你記得舊約神的僕人摩西曾經這樣對神說,'如果你不親自與我同在,就不要把我們從這?領上去'。意即如果沒有神的同在,就不能向前行。但神說,'我必親自與你同在,同行,並使你得安息'(參考出三十三14,15)。因此,他們才能往前行。神的同在總是一件最重要的事。
新時代神的帳幕—神的兒子
我們稍微再向前說一點。當神對摩西說,'又當為我造聖所,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祂這話乃是指著曠野中的會幕。後來神將有關會幕一切物件的樣式都指示了他們。當他們照著神的樣式作成一切的時候,神就降臨並充滿在會幕中。神親自與他們同在。由這件事可以引我們來看約翰一章十四節。約翰是一個猶太人,對舊約聖經是非常熟悉的。在他所寫的福音書?,我們可以追尋出許多暗示乃是來自舊約聖經。無論何時當他提筆寫書,他總是把舊約聖經的一些事蹟帶進來。如果你們能追尋並研讀他所寫的福音,就必定得著許多非常豐富有益的教訓。
他的福音書開頭說,'太初有道....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這個'住'字在原文乃含有'支搭帳幕'的意思。在約翰的思想?,他乃是把曠野中的會幕說到主耶穌身上來。當初神在曠野乃是藉著會幕住在以色列人中間。現在神乃藉著祂兒子耶穌基督(支搭帳幕)在人中間。在這個新的時代中,到底神的帳幕是甚麼?乃是神的兒子。我們要在甚麼地方遇見神?乃是在神的兒子?。神的家是甚麼?乃是耶穌基督。教會是甚麼?我不知道你們將要如何回答,也許你們要在紙上寫一大篇有關教會真理的一些奇妙的制度,或者有關教會實行的一些奇妙的立場和等次。其實'教會'的答案是非常簡單的。教會就是耶穌基督。不比這個多,也不比這個少。如果基督在一班人?面,自然形成教會。乃是基督在我們?面使我們成為教會。教會第一要緊的,不是甚麼道理,不是甚麼實行,也不是甚麼某種作法;教會第一要緊的,乃是主的同在(註)。只有主與那些聚集在一起的人同在時,才成功作教會。但請注意,我所說的乃是指著宇宙性普遍的教會。教會沒有地理的問題,既不是在這山上,也不是在耶路撒冷。教會沒有時間的問題,在地球這面是白天,在地球那面是黑夜,但在教會中沒有白天和黑夜。主從來不睡覺,白天和黑夜在祂都是一樣。在天上不分白晝和黑夜。基督在每一個地方和在每一個時間都是一樣的。教會也是如此。教會不分美國、英國、中國、印度和菲律賓,主不注意這些事。主所全心注意的事乃是人的心到底有否給祂一個地位。至於在世界甚麼地方,甚麼時間,主全然不注意。教會的本質乃是由基督而來。基督的團體表現就是教會。人若沒有基督就不是屬於教會的,但人若有基督在心?,我們就不能說他不是屬於教會的。你們都明白並同意這事麼?我們乃是直接越過基督教和人所謂的教會而回到基督這?來。
眾教會—聚集在各處有主自己同在的人
既說明了宇宙的獨一教會,現在我們來看眾教會。到底甚麼是眾教會?在此我們應當對這件事予以再思或三思,並且我們的觀念需要有一個很大的改正或調整。你們有否知道今日許多人他們以為當初使徒們到各國去,其思想和觀念就是為要形成並設立眾教會?例如﹕他們相信﹕一、使徒保羅的工作和職務就是要到各地各處去形成並設立眾教會。二、保羅真實的目的就是到亞西亞、庇推尼、加拉太各處去形成並設立眾教會。三、當時使徒們的思想和觀念也就是;'我們必須在各地搞一個教會'。弟兄姊妹,你們相信麼?如果你們也是這樣思想,這樣相信,你們就完全錯謬了。你們要嚴肅並莊重的思想這件事!因為這是對我們整個的思想和觀念起革命的事!
保羅和使徒們的工作並他們所相信的是甚麼呢?請記得,他們不是到各地去形成並設立眾教會。他們的工作和他們所相信的,乃是到各地各處去把基督帶給人,把基督供應給人。你們能否告訴我?在新約聖經中甚麼地方記載使徒到了一個地方說,'現在我們來了!我們要成立一個教會!主所以差遣我們到這個地方來,就是為著要搞一個教會'!你們可以花很長的時間在新約聖經中去尋找類似這樣的話,但必定沒有。我們常常以為新約聖經中有許多的事,但實際上是沒有的。有時我們也常常教導人說聖經有這個,有那個,但事實上,聖經?是完全沒有的。
我們回到福音書?,主耶穌差遣使徒們兩個兩個的出外作工。祂乃是差遣他們'在祂面前到祂自己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去'(路十1另譯)。祂從來沒有改變這個原則。祂沒有差遣使徒們到各處去形成或設立眾教會,或建立基督教。祂乃是差遣他們在祂面前把祂自己帶到各處去。這不是說眾教會是沒有意義的。我乃是給你們正確的指明這一點﹕甚麼是眾教會?他們乃是在各處聚集在基督?,並有主自己與他們同在的一班人。在神永遠的思想?,有一件至為尊高的事就是主的同在。教會蒙召的唯一目的就是彰顯主的同在。
起初的事—神的同在
你們記得舊約聖經記載會幕和聖殿,當主的同在退去時,它們就不再是神聖或不可侵犯了。神也不再注意它們有否存在。它們不過是一些虛空的軀殼而已。主對它們也不再有甚麼興趣。當主耶穌說到耶路撒冷的聖殿時,其意義就是如此。'看哪,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太二十三38)。'將來在這?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太二十四2)。當神的同在離去時,一切所謂神聖的事物就不再是神聖了。聖殿的石頭與普通的石頭也不再有甚麼分別了。啟示錄二、三章主對亞西亞七個教會所說的話,其意義也是如此。祂說,'我知道你們一切的工作和和勞碌。我知道你們一切基督徒的道理。我也知道你們一切的事奉。但你們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否則,我要把你們的燈台從原處挪去'。當起初的事離去時,一切的事物也就不再有甚麼意義和目的了。
甚麼是起初的事呢?起初的事不是教訓,不是道理,不是某些基督徒的實行,也不是你們的聚會繼續維持下去。起初的事乃是神的同在。起初的事乃是當人從外面進到你們中間時,能說,'哦,神與你們同在'!聖經說,"他們必將臉伏地,敬拜神說,神真是在你們中間了"(林前十四25)。你們記得舊約聖經中說到神充滿會幕和聖殿的時候,甚至祭司也不能站立,必須出去。他們不能停在主的面前。因為他們不過是人,是有罪的人。請記得,人憑著人的自己在神的同在跟前毫無地位。但今天人竟把基督教弄成一些事物!並且在基督教?人出來製作一切的事!有些時候,我到許多別的地方去,他們把我介紹給會眾。介紹我的人說,'這是史先生,是從歐洲來的偉大的聖經教師'!還有許多別方面的介紹。我聽了,我的心下沉、沮喪!我感到不安、難過。我必須站起來說,'請大家不要注意那些事。我不算甚麼。主是一切!在神的家中人毫無地位'。如果我們進入神的家,而把我們自己的重要,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張,和自己的手都帶進來,就我們把整個神的家的性質改變了。主必定在此受到限制和約束,並且祂也不能得著一條清潔的路。那位真實是神同在的耶穌曾說,"我心?柔和謙卑"(意即祂不高抬自己)。
天的震動要臨到世界
所以我們說,我們要從基督教的根基上得著教益。我乃是非常忠誠的對你們講說。日子要到,一切的事都要經過天上的震動。基督教今日在有的地方已經遭遇到一個可怕的震動,一切外面的形式和制度,業已實際的瓦解了。只有那些純屬靈的,出乎主的,並且是增長在弟兄姊妹心?的,才是真實長存的。聖經說,這天上的震動必要普及到全世界。今日基督教正進入一個可怕的震動中。只有那些具有主同在的,才能存留。可能基督徒的聚會是不可能的,可能基督徒的交通是十分困難的,可能話語的職事是被停止的,並且基督教一切外表的事物可能也都要消失了;但只有一件事是可以存留的﹕我們得著了主麼?我們認識了主麼?主與我們同在麼?請注意,這是主所要的。主常常把這件事作到我們每一個人身上來。如果我們基督徒的生命僅僅聯結在一些外表的形式或事物上,主就要興起環境把我們從其中分離出來。祂常常這樣作事。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到底我們得著主有多少?,這是首要的問題,也是最終的問題。弟兄姊妹,你們記得麼?任何一個教會的試驗就是主的同在。不是在這?,也不是在那?。不是用這種實行的立場和方法,也不是用那種實行的立場和方法。所有的問題乃是﹕到底我們在他們那班人中間遇見'多少主的同在'?到底人在他們那個地方遇見'主有多少'?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得著主的同在最大的地方,乃是人在其中最小的地方。
註﹕真實得著'主的同在'就是經歷前述﹕ 1.由聖靈而生,而起頭;2.由聖靈受管訓,時時在苦難中學習順從,而靈命增長;3.由聖靈受膏,達長大成人,一舉一動皆由聖靈主宰接辦一切。
當初以弗所的教會表現主的同在就是這樣﹕ 1,信服耶穌是主、由聖靈而生、而起頭;2,在主耶穌的名?受浸,時時受聖靈管訓、經歷死而復活(焚燒邪書—即只要基督(亦即起初的愛),凡不是彰顯基督的都焚燒;主道大大興旺得勝—即基督是一切、全心愛祂);3,由聖靈受膏、活著是基督—即主的同在、亦即表現起初的愛(Firstlove)(參徒19﹕1-20、啟2﹕4)。
讀經﹕約翰福音四章十九至二十三節。出埃及記二十五章八節。
人的手插進神的事情
我們要越過兩千年來基督教演變的一切光景,而根據約翰福音一章十四節,直接回到當初去看其根基的原則。我想我們大家都承認今日的基督教已演變成為一個巨大人為的制度和系統了。當使徒們離世歸主以後不久,人就開始把自己的手插進基督教?面來。他們把一些真理編成具有某些信條的固定制度;把主的見證搞成一個具有某種禮儀的形式。因著某種原因,人把自己的手插到事情上來。自從亞當把自己的手插到善惡知識的樹上以迄於今,人總是常常要將自己的手插進神的事情?面來。意即人總是把神的事情帶到人手的控制之下。在世界上我們常常用我們的手來控制或管治事情。但如果我們來到神的事情上也用我們的手來控制或管治,那就錯了。但人常常用自己的手來推行神的事情。
非利士人用他們自己的手來處置約櫃,結果遭遇到災禍。大衛年間烏撒用自己的手去扶約櫃,結果被神擊殺而死(參考撒上五,六,二十七;撒下六)。從那時起在以色列人中每一件事差不多都進入了混亂。神見證的櫃被擄,迷失了;以色列人向著神目標的進展也停止不前了;甚至大衛也向神動怒生氣了。這一切的光景都是因為人將自己的手插進了神的事情而產生的結果。已往在神的子民身上常常是這樣,今日在基督教?也常常是這樣。
基督教乃是在一個非常單純美麗並活潑之途徑?開始的。一切的事也都是在生命和聖靈的自由中產生。當聖靈將自己的手擺在事情上時,每一件事都是正確善美的。但當人進來把基督教抓牢並控制在人的手下時,一切的事就要變成混亂,正如今日的光景。我們可以說,今天沒有一個地方比基督教更混亂!主的見證被逮捕,被阻止。由於人的手插在其中,主的見證因而受了限制和捆綁。如果人把主的見證帶到自己的控制之下,就其結果必是危險的,並且是招致災禍的。主的態度總是這樣﹕如果你把手擺在事情上,主總是留給你,而把祂自己的手撤回去。這樣,一切的事必然愈過愈壞。我想我們大家都承認這件事。人愈把自己的手插進神的事情?,事情就必愈形混亂。當人把神的事情控制並掌管在自己手下時,必然產生困難。神所以常常使人軟弱,枯竭,到盡頭,原因是要人認識自己。使徒保羅在天然方面是一個很剛強的人。當他作大數之掃羅的時候,他將自己的手擺在神的事情上。以後主遇見他,擊打他。到末了他說,"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十二9)。
回到原初去
當我說到這?時,我要請大家特別注意﹕我沒有意思要給你們一大堆的教訓和道理。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我剛才所說的。弟兄們,要當心,你們有否把自己的手插進神聖的事情??你們有否試以把聖靈的事控制在你們自己的手中?如果你們那樣作,要當心,神要擊打你!今日基督教所以有那麼多令人畏懼的混亂制度存在,就是因為人把自己的手插進神聖的事情?面。人照著自己的眼光和思想來估量神聖的事,並且對人說,'這就是事情如何必須是這樣作的!這就是我們所必須作的!這就是我們所不應該作的'!我們常常說,當主指示彼得必須去哥尼流家的時候,彼得開頭就曾這樣作過。哥尼流是一個外邦人。彼得總是站在猶太人不與外邦人親近來往的立場上。當聖靈告訴彼得要差他去這個外邦人的家的時候,彼得說,'主阿,這是不可的'(徒十14)!他把自己的手伸出來了。彼得的意思就是,'主阿,現在你是錯謬了,我是正確的!你必須跟隨我,並進入我對舊約聖經了解的思路'!當日實在對彼得以及教會都是一個十分危機的日子。但當彼得把他自己的手撤回去的時候,那一日對教會來說,竟變成何等希奇的日子!所以我們要越過基督教的一切系統和制度,直接回到原初去,就是回到耶穌基督所帶進的原初單純屬靈的原則上去。
約翰四章十九至二十四節這段經文,直接帶我們回到原初去。它說出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耶穌對婦人說,'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祂棄置了整個存到那個時候的舊制度,也就是棄置了整個照著舊約聖經所建立的猶太主義制度。祂藉著這一句'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的話,棄置了整個舊時代,並且引進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等次、和秩序。祂說'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其意義並非指著字面的某時某分,乃是指著這新日子開始的時間。在祂說這話的時候,一個完全新的日子來臨了。這個完全新的日子是甚麼呢?如果你要求耶穌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明,祂必然對你說,'我在這?'!這完全新的日子不僅是一個時間的問題,更是一個人的問題。這個新時代乃是耶穌基督的時代。基督這個活的人就是這個新時代。祂說'我在這?'。如果你仔細讀約翰福音,祂乃是把每一件事皆集中在祂自己身上,我是道路,我是真理,我是生命,我是牧人,我是葡萄樹,我是復活…。若不是我,一切皆不算甚麼。不是道理的系統和制度,乃是一個有位格的活的人。基督教就是基督,基督就是基督教。基督教的一切都是開始自基督,並且永遠不能偏離祂。基督徒生命的進展和增長純粹是耶穌基督在生命中的進展和增長。
神的家—神與人同在
約翰四章這?講論的焦點乃是重在神的家。婦人說,'我們的祖宗在這山(基利心山)上禮拜'。意即我們的祖宗曾說,我們敬拜和事奉的地方是在這基利心山上。人只有在這個地方才能遇見神。但你們猶太人卻說,敬拜和事奉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並且說,人若遇見神,就必須到耶路撒冷的聖殿那?。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人的觀念和思想乃是著重於神的殿,或神的家。既是如此,主耶穌就將這件事帶到新的時代?面來。祂說,'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剛才我們所讀的聖經說,'又當為我造聖所,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出二十五8)。這個有關神的家的事,說出了全部聖經的偉大真理。聖經的起頭和結尾都說到這一件事。聖經起頭說到神在伊甸園?來到人中間。這就是說出神有一個偉大的願望要與人同在。祂所以創造人就是為著這個目的—住在人中間。神並非住在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是人所不知道,不明白的。神乃是要降臨,並要與人同在。這是神的心所一直願望的事!
因此在全部人類歷史中,有一件確定的事,就是神願意與人同在。聖經給我們看見,當神與人同在的時候,那是一件何等奇妙有福的事!但另一面當神向人隱藏,並收回祂同在的時候,那確實是一件最可怕的事!我盼望我們大家都能知道這件事。在我們經歷中最艱難和最痛苦的事,就是我們感覺不到神的同在。如果有一天我們覺得神好像很遠、很遠的離開我們,那實在是一個非常、非常艱苦的日子!但當有一天我們確切的覺得神與我們同在,那確實是我們生命中最佳美的日子!你記得舊約神的僕人摩西曾經這樣對神說,'如果你不親自與我同在,就不要把我們從這?領上去'。意即如果沒有神的同在,就不能向前行。但神說,'我必親自與你同在,同行,並使你得安息'(參考出三十三14,15)。因此,他們才能往前行。神的同在總是一件最重要的事。
新時代神的帳幕—神的兒子
我們稍微再向前說一點。當神對摩西說,'又當為我造聖所,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祂這話乃是指著曠野中的會幕。後來神將有關會幕一切物件的樣式都指示了他們。當他們照著神的樣式作成一切的時候,神就降臨並充滿在會幕中。神親自與他們同在。由這件事可以引我們來看約翰一章十四節。約翰是一個猶太人,對舊約聖經是非常熟悉的。在他所寫的福音書?,我們可以追尋出許多暗示乃是來自舊約聖經。無論何時當他提筆寫書,他總是把舊約聖經的一些事蹟帶進來。如果你們能追尋並研讀他所寫的福音,就必定得著許多非常豐富有益的教訓。
他的福音書開頭說,'太初有道....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這個'住'字在原文乃含有'支搭帳幕'的意思。在約翰的思想?,他乃是把曠野中的會幕說到主耶穌身上來。當初神在曠野乃是藉著會幕住在以色列人中間。現在神乃藉著祂兒子耶穌基督(支搭帳幕)在人中間。在這個新的時代中,到底神的帳幕是甚麼?乃是神的兒子。我們要在甚麼地方遇見神?乃是在神的兒子?。神的家是甚麼?乃是耶穌基督。教會是甚麼?我不知道你們將要如何回答,也許你們要在紙上寫一大篇有關教會真理的一些奇妙的制度,或者有關教會實行的一些奇妙的立場和等次。其實'教會'的答案是非常簡單的。教會就是耶穌基督。不比這個多,也不比這個少。如果基督在一班人?面,自然形成教會。乃是基督在我們?面使我們成為教會。教會第一要緊的,不是甚麼道理,不是甚麼實行,也不是甚麼某種作法;教會第一要緊的,乃是主的同在(註)。只有主與那些聚集在一起的人同在時,才成功作教會。但請注意,我所說的乃是指著宇宙性普遍的教會。教會沒有地理的問題,既不是在這山上,也不是在耶路撒冷。教會沒有時間的問題,在地球這面是白天,在地球那面是黑夜,但在教會中沒有白天和黑夜。主從來不睡覺,白天和黑夜在祂都是一樣。在天上不分白晝和黑夜。基督在每一個地方和在每一個時間都是一樣的。教會也是如此。教會不分美國、英國、中國、印度和菲律賓,主不注意這些事。主所全心注意的事乃是人的心到底有否給祂一個地位。至於在世界甚麼地方,甚麼時間,主全然不注意。教會的本質乃是由基督而來。基督的團體表現就是教會。人若沒有基督就不是屬於教會的,但人若有基督在心?,我們就不能說他不是屬於教會的。你們都明白並同意這事麼?我們乃是直接越過基督教和人所謂的教會而回到基督這?來。
眾教會—聚集在各處有主自己同在的人
既說明了宇宙的獨一教會,現在我們來看眾教會。到底甚麼是眾教會?在此我們應當對這件事予以再思或三思,並且我們的觀念需要有一個很大的改正或調整。你們有否知道今日許多人他們以為當初使徒們到各國去,其思想和觀念就是為要形成並設立眾教會?例如﹕他們相信﹕一、使徒保羅的工作和職務就是要到各地各處去形成並設立眾教會。二、保羅真實的目的就是到亞西亞、庇推尼、加拉太各處去形成並設立眾教會。三、當時使徒們的思想和觀念也就是;'我們必須在各地搞一個教會'。弟兄姊妹,你們相信麼?如果你們也是這樣思想,這樣相信,你們就完全錯謬了。你們要嚴肅並莊重的思想這件事!因為這是對我們整個的思想和觀念起革命的事!
保羅和使徒們的工作並他們所相信的是甚麼呢?請記得,他們不是到各地去形成並設立眾教會。他們的工作和他們所相信的,乃是到各地各處去把基督帶給人,把基督供應給人。你們能否告訴我?在新約聖經中甚麼地方記載使徒到了一個地方說,'現在我們來了!我們要成立一個教會!主所以差遣我們到這個地方來,就是為著要搞一個教會'!你們可以花很長的時間在新約聖經中去尋找類似這樣的話,但必定沒有。我們常常以為新約聖經中有許多的事,但實際上是沒有的。有時我們也常常教導人說聖經有這個,有那個,但事實上,聖經?是完全沒有的。
我們回到福音書?,主耶穌差遣使徒們兩個兩個的出外作工。祂乃是差遣他們'在祂面前到祂自己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去'(路十1另譯)。祂從來沒有改變這個原則。祂沒有差遣使徒們到各處去形成或設立眾教會,或建立基督教。祂乃是差遣他們在祂面前把祂自己帶到各處去。這不是說眾教會是沒有意義的。我乃是給你們正確的指明這一點﹕甚麼是眾教會?他們乃是在各處聚集在基督?,並有主自己與他們同在的一班人。在神永遠的思想?,有一件至為尊高的事就是主的同在。教會蒙召的唯一目的就是彰顯主的同在。
起初的事—神的同在
你們記得舊約聖經記載會幕和聖殿,當主的同在退去時,它們就不再是神聖或不可侵犯了。神也不再注意它們有否存在。它們不過是一些虛空的軀殼而已。主對它們也不再有甚麼興趣。當主耶穌說到耶路撒冷的聖殿時,其意義就是如此。'看哪,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太二十三38)。'將來在這?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太二十四2)。當神的同在離去時,一切所謂神聖的事物就不再是神聖了。聖殿的石頭與普通的石頭也不再有甚麼分別了。啟示錄二、三章主對亞西亞七個教會所說的話,其意義也是如此。祂說,'我知道你們一切的工作和和勞碌。我知道你們一切基督徒的道理。我也知道你們一切的事奉。但你們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否則,我要把你們的燈台從原處挪去'。當起初的事離去時,一切的事物也就不再有甚麼意義和目的了。
甚麼是起初的事呢?起初的事不是教訓,不是道理,不是某些基督徒的實行,也不是你們的聚會繼續維持下去。起初的事乃是神的同在。起初的事乃是當人從外面進到你們中間時,能說,'哦,神與你們同在'!聖經說,"他們必將臉伏地,敬拜神說,神真是在你們中間了"(林前十四25)。你們記得舊約聖經中說到神充滿會幕和聖殿的時候,甚至祭司也不能站立,必須出去。他們不能停在主的面前。因為他們不過是人,是有罪的人。請記得,人憑著人的自己在神的同在跟前毫無地位。但今天人竟把基督教弄成一些事物!並且在基督教?人出來製作一切的事!有些時候,我到許多別的地方去,他們把我介紹給會眾。介紹我的人說,'這是史先生,是從歐洲來的偉大的聖經教師'!還有許多別方面的介紹。我聽了,我的心下沉、沮喪!我感到不安、難過。我必須站起來說,'請大家不要注意那些事。我不算甚麼。主是一切!在神的家中人毫無地位'。如果我們進入神的家,而把我們自己的重要,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張,和自己的手都帶進來,就我們把整個神的家的性質改變了。主必定在此受到限制和約束,並且祂也不能得著一條清潔的路。那位真實是神同在的耶穌曾說,"我心?柔和謙卑"(意即祂不高抬自己)。
天的震動要臨到世界
所以我們說,我們要從基督教的根基上得著教益。我乃是非常忠誠的對你們講說。日子要到,一切的事都要經過天上的震動。基督教今日在有的地方已經遭遇到一個可怕的震動,一切外面的形式和制度,業已實際的瓦解了。只有那些純屬靈的,出乎主的,並且是增長在弟兄姊妹心?的,才是真實長存的。聖經說,這天上的震動必要普及到全世界。今日基督教正進入一個可怕的震動中。只有那些具有主同在的,才能存留。可能基督徒的聚會是不可能的,可能基督徒的交通是十分困難的,可能話語的職事是被停止的,並且基督教一切外表的事物可能也都要消失了;但只有一件事是可以存留的﹕我們得著了主麼?我們認識了主麼?主與我們同在麼?請注意,這是主所要的。主常常把這件事作到我們每一個人身上來。如果我們基督徒的生命僅僅聯結在一些外表的形式或事物上,主就要興起環境把我們從其中分離出來。祂常常這樣作事。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到底我們得著主有多少?,這是首要的問題,也是最終的問題。弟兄姊妹,你們記得麼?任何一個教會的試驗就是主的同在。不是在這?,也不是在那?。不是用這種實行的立場和方法,也不是用那種實行的立場和方法。所有的問題乃是﹕到底我們在他們那班人中間遇見'多少主的同在'?到底人在他們那個地方遇見'主有多少'?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得著主的同在最大的地方,乃是人在其中最小的地方。
註﹕真實得著'主的同在'就是經歷前述﹕ 1.由聖靈而生,而起頭;2.由聖靈受管訓,時時在苦難中學習順從,而靈命增長;3.由聖靈受膏,達長大成人,一舉一動皆由聖靈主宰接辦一切。
當初以弗所的教會表現主的同在就是這樣﹕ 1,信服耶穌是主、由聖靈而生、而起頭;2,在主耶穌的名?受浸,時時受聖靈管訓、經歷死而復活(焚燒邪書—即只要基督(亦即起初的愛),凡不是彰顯基督的都焚燒;主道大大興旺得勝—即基督是一切、全心愛祂);3,由聖靈受膏、活著是基督—即主的同在、亦即表現起初的愛(Firstlove)(參徒19﹕1-20、啟2﹕4)。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