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9月 02, 2005

教會「歷史」(一)

聖經時代的教會



神設計「舊約」的用意,本來要藉著「誡命」(宗教律法)、「律例」(社會律法),來指證人有罪,然後用「典章」(一切祭禮)來引導他們到神面前來求「恩典」,所以神在至聖所設立「施恩座」,目的就是要人得赦罪的「恩典」,不需要他們靠守全律法得救。可惜以色列人不明白神的用意,一味強調自己的義,就是靠自己行律法而得的義;不肯用信心領受神的恩典,就是以耶穌基督的義,作為自己的義。這道理,以色列人不明白,但外邦人卻明白.所以使徒行傳所記載教會歷史,可以說是「福音從傳給猶太人,轉而傳給外邦人」的歷史;新約書信的重點也是為要解釋,耶穌基督怎樣成全律法和祭禮的預表,叫人因信稱義,不需要靠行律法稱義。

既然新約「成全了」(意思是使之完全)舊約,新約教會一開始,也因聖靈的工作而顯為完全。「四福音書」介紹耶穌基督完全的神性和人性;「新約書信」解釋耶穌基督受死和復活,造成完全的救法;初期教會實行「凡物公用」,是在相愛相交的生活上達到完美;使徒講道和行神蹟,顯出「恩賜能力」方面的完美;教會爆炸式地增長,在「傳福音」方面顯為完全?。教會在一開始,就表現得如此「完全」,不再需要任何檢討和改進,反而日後任何時代的教會都以初期教會為最高模範.甚麼時候教會離開初期教會的模式,就產生悲慘的後果;甚麼時候教會盼望得到復興,都是以返回這個原始模式為真正的復興。這原始教會模式有如下特色:

「教會屬靈的聯繫」:

初期教會與教會之間的關係,是沒有任何人為的組織的。卻在靈裡相交,在愛裡相通,顯出「基督的身體」的屬靈關係、是肉眼不能見的。因此,當時教會沒有受到地區的限制,各地教會在聖靈的溝通之下,保持高度聯繫。不少傳道弟兄受到聖靈的感動,經常在各教會間來往,分享信息,促成美好的關係。其中以保羅帶領外邦眾教會代表,將巨額捐項送到耶路撒冷教會,幫助那裡的貧窮弟兄,為最美的例子。眾教會直接連於基督,沒有「總會」的觀念,所有教會都是平輩相交。耶路撒冷教會不是總會;彼得不是「教皇」;使徒行傳十五章的會議不是「大公會議」,因為不是各教會派代表來組成的會議,反而是彼得等使徒,因為怕猶太人的緣故,而「背地裡」召開那次會議(加2:2),來討論外邦信徒是否需要受割禮的問題。那次會議,彼得發言,並沒有主導會議的方向,其實彼得所作的見證,是要指出,聖靈主動接納哥尼流一家,所以是聖靈在主導會議的方向。保羅也表示,因為他所得的啟示,是直接從神來的,是創世以來一直隱藏的奧秘,所以他「一點也不在那些最大的使徒之下」(林後11:5)。在會議中,雅各可能做主席,但是他也沒有用自己的話來總結會議的議決,他乃是引「聖經」來作總結,所以,初期教會是以「聖靈」和「聖經」作最高的權威。

「屬靈的定義」:

我們從門徒受逼迫而四散的事上,可以看到,當時人人都存著到各地去傳福音的使命而出去。主的應許他們,「無論在那裡,有兩三個人奉主名聚會,主就在他們中間」(太十八20),這就成了「教會」最簡單,又是最好的定義。因為有「主在他們中間」,所以不論人多人少,都是教會;因為「主在他們中間」,所以他們的聚會都以「彰顯主」為方向。教會彰顯主,主就成了教會的「頭」,教會是主的「身體」;主成了教會的「王」,教會是聖徒的「國」;主成了教會的「丈夫」,教會是他的「新婦」;主成了教會所敬拜的「神」,教會是他的「殿」。

「聖靈自由運行」:

說來希奇,那時沒有「神學院」,也沒有許多「屬靈書籍」,更沒有林林種種的「福音工具」,但是,那時並沒有鬧工人荒,一切工人訓練,全由聖靈藉「門徒訓練模式」來個別地造就工人。教會也不會缺乏長老和執事,教會還能以「爆炸」的速度來增長。各教會的責任,似乎就是順從聖靈的引導,在一切行政策略上,盡量以「最方便聖靈自由運行」為原則,聖靈就能叫教會大大增長了(太18:20, 林前12:7)。所以,即使是問題多多的哥林多教會,我們也看見聖靈自由運行在他們的聚會中(林前12:7-11),叫他們一個一個起來分享和服侍。安提阿教會遵照聖靈的吩咐,立保羅和巴拿巴為使徒,完全不需要經耶路撒冷教會的同意,也沒有接受彼得等使徒按手,免得耶路撒冷教會有演變成為「總會」的機會。眾教會都有「家」的味道,所以許多教會仍在家中聚會,每次聚會也有愛筵,並不講究聚會的建築物如何。我們看不見使徒所寫的書信,有勸勉會眾奉獻支持教會的教訓,但勸勉會眾「樂捐」幫助窮人的教訓,卻彼彼皆是。因為當人人都以教會為「家」的時候,眾教會根本就不用愁經費不足的問題。

「聚會方式」:

初期教會的聚會方式,乃沿用「猶太會堂」的簡單形式。神興起種聚會方式,一來,為要叫各地的猶太人,每逢安息日可以誦讀聖經;二來,可以讓主耶穌和眾使徒,隨意在各會堂裡講道,並不需要他們主動邀請。這樣,福音很快就傳遍當時整個世界。教會後來沿用這種聚會模式,最重要也是讓聖靈有最充份的自由,運行在會眾中,感動人人有機會起來分享。自由分享的模式,完全沒有固定的秩序,每一個節目都是受聖靈感動而有的。如果這種聚會有固定的節目或禮儀的話,就只有「擘餅記念主」,這是惟一主吩咐要行,也是強調每次聚會都必須行的。教會長期記念主,又被主的愛激勵,教會就充滿了巨大的增長動力。再者,人人自由分享的模式,教會就省卻了許多「神學訓練」和「主日學」的功能,而人人都直接受教於聖靈,領會真理深入至生命層面。



古教父的偏差



主後七十年的大逼迫,叫大部份使徒殉道;約翰在主後九十年寫成《啟示錄》之後也相繼去世。從此,教會陷入二百年大逼迫中。雖然如此,教會在苦難中卻增長得比任何時期更快。直到主後 300 年,羅馬康士坦丁王歸化基督教之後,基督教就漸漸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可以說,是基督教「征服」了羅馬帝國.但也可以說,是魔鬼撒但藉著「政教合一」來毒害教會,叫教會世俗化,漸漸變質而成為「天主教」,殺害千百萬聖徒,達一千三百多年之久。

教會腐敗的過程,當然「政教合一」是罪魁禍首.但是,不少「古教父」也是幫兇。雖然這些古教父,很多都有很好的見證,並且為主殉道,他們的教導,對基督教神學思想也很有供獻,但因為他們過份強調某方面的真理,結果作出了過激的言論,離開了聖經的根基,間接促成天主教的錯謬。例如:

革利免( Clement ):是最早期的教父,也是使徒約翰的門徒,羅馬教會的長老。可是,他過份強調神僕人的崇高地位,把「聖職人員」與「平信徒」分開,導致日後天主教「聖品人」階級觀念產生,認為聖禮只能由神父之類的「聖品人」施行,「平信徒」不能參與事奉。

伊格那丟( Ignatus ):在革利免之後數年興起,也是約翰的門徒。他認為教會的「長老」應由更高級的「監督」來監管,因此「監督」有特別崇高的地位和權力。他故意忘記保羅明明的教導,「長老」與「監督」實際上是同一個職份(徒 20:17, 28 )。「長老」只不過是猶太人的稱呼,「監督」卻是希利人的稱呼。但伊格那丟的錯謬,漸漸發展成為「主教」,以致「大主教」、「紅衣主教」,「教皇」的金字塔權力系統。

愛任紐( Irenaeus ):是殉道者波利卡普 (Polycarp) 的門徒,波利卡普又是約翰的門徒。主後一七七年,愛任紐被立為里昂教會的監督,著作甚豐,尤以「反異教」一書最著名。為了反對異教,他進一步加強「主教制度」,加速發展成為天主教的權力系統。

特土良( Tertullian ):主後一九七年非洲教會著名教父。他指摘人們開始為死人及嬰兒施洗,以為受浸可以使人重生得救,又以為由神職人員主持聖餐,常會有神蹟奇事發生。這些錯誤的觀念,又再深化「聖品人」和「平信徒」的區別。在《駁斥異端》一書中,他又過份強調,只有使徒們所建立的教會才是「正統教會」.「正統教會」有權解釋真理,異端教會卻沒有資格辯論聖經真理。這樣的言論,又發展成為天主教教皇的「獨裁權力」和「不容忍政策」,屠殺異己千萬。他認為,小地區的「主教」必須聽命於大地區的「大主教」。又因為強調「傳統」必須符合「聖經」,結果又促使「遺傳」發展成為天主教的信仰根基,認為「遣傳」與「聖經」同等權威。此外,他又主張「行善可以叫人得救」,發展成為天主教的「苦行可以除罪」觀念,促成「告解懺悔禮」,認為聽告解的神父,有權懲罰告解者,叫他藉受苦或受刑罰來贖罪。

俄利根( Oriegn ): 一八五年出生於非洲的亞力山大,是當時最偉大的教師和教父。為主受許多苦,家財被充公。他也極度體貼受逼迫的弟兄,學問非常淵博,不少主教也前來聆聽他講道。最後在 254 年間被羅馬皇帝囚禁於推羅,受盡酷刑而死。他一生勤奮鑽研聖經,不斷為教會「屬天的性質」辯証。可是,他卻錯謬地指出,「將來魔鬼也可以得救」,為天主教的「煉獄」觀念奠定根基,認為「人死後可以超度得救」。

居普良( Cyprian ):生於主後二百年,迦太基教會監督。為了防避有人分裂教會,他主張主教應有更大的權力,控制其他教會。又提倡「祭司觀念」,認為「聖餐」實際上是將基督的身體和血,獻在壇上,這種思想漸漸演變成為天主教的「聖餐變質說」。他常用「大公教會」( Catholic Church 現在譯為「天主教」,當初原意卻是「大公教會」。)他強調,「在大公教會以外沒有救恩,…也沒有真基督徒…。教會只有一個,…主教也只有一個。」他又批評反對「大公教會」的諾窪天( Novantan )為「不合法的組織」,認為凡支持諾窪天的人,都不能加入「大公教會」;「凡不敬拜馬利亞的,就是與大公教會背道而馳」。

以上這些古教父,都是基督教仍未變成「國教」之前的神僕.可是,那麼早的神僕,已經相繼出現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的錯謬,難怪這種變質的趨勢,繼續發展多三四百年,直到主後 590 年,出現第一任教皇之時,就正式變成天主教了。古教父們本來都是最接近使徒的神僕,何竟會有這樣的錯謬呢?研究起來,原因多半在於過份維繫「大公教會」、「聖禮」、「主教權力」,這幾方面。他們極力主張教會合一,指摘破壞教會合一的人為異端。為強調「大公教會」的組織系統,不自覺地將許多道理稍為歪曲,為要維護這個地上組織上的合一,甚至誤以為它就是「救恩的惟一中心」。其實,當時如果他們明白「屬靈路線」的話,他們必定會知道,神心目中的教會合一,不是維護有形的組織,乃是教會與教會之間保持「靈裡相交,愛心相通」,這樣,他們就不會產生這樣的錯謬了。可是,他們揭盡全力去維護「大公教會」有形的合一,逐漸強化神僕的權力,以致產生「聖禮」和「聖品人階級」觀念,漸漸形成主教,大主教,以致教皇獨裁統治。今天教會實在應該小心,不要重蹈他們的覆轍,以為用行政措施,或任何人為的方法,來強化教會的組織,就可以維護教會組織上的合一.其實這樣做,是漸漸以人為中心,失去教會屬靈的方向,教會就演變成為人的社團組織,不再是神的家,聖徒的國,聖靈的殿了。

國教與奧古斯丁



主後325年,是基督教第一次舉行「普世大公會議」,稱為「尼西阿會議」。這個會議,可以說是教會進入世俗化時代的最清楚分界線。那時,大逼迫已經過去了,羅馬皇帝康士坦丁也決志信了主.但他強迫會議通過讓他死後做羅馬人的神,又做「主教的主教」。之後,在康士坦丁的扶助之下,教會就漸漸變成「國教」──國家惟一合法的宗教,其他宗教都變成不合法,都是異教或異端了。因此,325年是一個很重要的教會歷史分界線年份。之前,教會落在二百年的大逼迫中;之後,教會大大興旺,也大大世俗化。

不錯,325年之前的古教父已經開始有變質的言論,但是整體來說,教會的靈性還是相當好的。但是,325年之後,教會大大世俗化,許多人加入教會是為想要做官,因為康士坦丁皇定規,不做基督徒不准做官。但這些未重生得救的人,一旦進入教會,又做起官,和做起教會的領導人來,結果瞎子領瞎子,教會就大大腐敗,不堪設想了。

教會大大世俗化和變質,當然必定有愛主的人起來指斥,和要求改革。但是可惜,「大公教會」的觀念已經形成,凡不肯加入「大公教會」,或言論不同意「大公教會」的人,都被判為「異端」。在「國教」觀念之下,「異端」分子是要判刑坐牢,或充軍,或被殺的。於是,逼迫又再燃起;從前是不信主的羅馬政府逼迫教會,現在是稱為信主的「國教」逼迫教會。正如中國稱為「三自」組織逼迫家庭教會一樣。為甚麼會這樣呢?說起來,還是因為一些古教父變質所致。拿這期間最著名的古教父奧古斯丁來研究,就可知道這時期教會變質到怎樣的程度了:

奧古斯丁(Augustine)生於主後354-430年間。他個人悔改信主的見證,非常感人。他本來過著情慾放蕩的生活,十七歲就納妾。他深知自己罪孽深重,多年來一直禱告說:「神阿!求你賜給我清潔的心,賜我自制能力控制自己勝過情慾。」但他一直擺不脫情慾。最後,有一次他為罪痛哭時,聽到有小孩子不斷地說:「拿來讀,拿來讀。」他抹乾淚眼,偶然看見一本聖經在面前,隨便翻開一看,就看到羅馬書十三章十三節:「行事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兢嫉妒,總要披戴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結果他悔改信主,387年受浸,395年出任北非希坡(Hippo)主教。

後來,因為西羅馬帝國淪亡,他就寫成著名的《神的城》(The City of God)一書。表示,羅馬這個世上最大的名城雖然傾亡,「神的城」(指教會)卻永遠長存。他認為,神在掌管一切,教會的權力,應該凌駕政治的權力之上。因此,他極力鼓勵「政教合一」,日後天主教教皇認為自己的權力比皇帝更高,就是根擄奧古斯丁所寫的這本書。

《神的城》這本書,又促成天主教認為,天主教教會以外沒有救恩,正如啟示錄所說,在「新耶路撒冷城」外面的人,都是滅亡的一樣。因此,他維護「大公教會」的合一,主張不能容忍任何人分裂「大公教會」,說:

「人若領受真理的教導,而被吸引前來敬拜神,固然是好事;但那些因為懼怕刑罰而被迫歸向神的人,也很重要,因為這樣的人多。所以我們不應放棄後者。事實上,有不少因為懼怕神而歸回的人,在回轉之後,慢慢受到教導而改變,也能活出真道。…例如主呼召保羅歸回…主不但開口攔阻他,還用大能推倒他在地上,…弄瞎他的眼睛。既然如此,教會為何不能用武力來使那些失喪的人歸回呢?」

他解釋,以武力迫人轉向神,是根據主耶穌說:「勉強人進來」(路13:23)。他相信,教會在政府之上,政府應該履行神藉教會所發出的命令,去逼異端分子就範。

奧古斯丁的死對頭是「伯拉糾」(Pelagius)。為了駁斥伯拉糾異端,他又倡論「原罪」。日後發展成為天主教藉「嬰兒洗禮」來除去嬰兒的「原罪」,要叫嬰兒「得救」。他又認為「修道」可以禁慾、「煉獄」和「聖物」可以帶來祝福……。因此,他認為只有「大公教會」(當時已變成『國教』)擁有救恩,人要得救,就只能靠教會為他施行聖禮。

其實伯拉糾的為人非常嚴謹正直,他認為奧古斯丁未悔改之前,生活放蕩,很不信任他。奧古斯丁主張「原罪」,他卻認為沒有「原罪」之回事;亞當犯罪只影響亞當,不可能會影響後人.而且亞當就算沒有犯罪,總歸還是要死亡。每一個人都有完全的自由意志去抉擇犯罪與不犯罪。

因此,伯拉糾的見解過份偏右,奧古斯丁的見解過份偏左。後來,伯拉糾被「迦太基會議」判為異端,政府把他驅逐出境。但奧古斯丁的教導,卻大大促成羅馬天主教離經叛道,不惜動用軍隊去強逼人入教.手段的殘忍程度,不下於昔日信奉異教的羅馬帝國。想不到,這位充滿強烈感情,對人溫柔同情的奧古斯丁,一旦誤解聖經,便將教會屬靈的合一,解為屬地有形的組織合一.並且用最殘忍的武力來殺害異己,促使教會變成冷酷無情的殺人魔鬼。歷史許多例證告訴我們,所有異端的產生,都是因為誤解屬靈路線:將教會屬靈的本質,視為屬地的國教組織;屬靈的國度,視為教會與皇帝聯合統治的「神聖羅馬帝國」;屬靈的權力,視為政治的權力;屬靈的救恩,視為聖禮帶給人的救恩;聖靈的引導,視為會議的議決案;屬靈的合一,視為「大公教會」以武力維持的合一……。所謂教會世俗化,其重點乃是在此。可惜,當時的古教父,幾乎沒有一個醒悟在這一方面出錯,竟都全力支持「國教」,用許多屬靈的道理來維護「國教」不斷變質。


反對國教的群體



當越來越多古教父為反對異端分裂教會,而強調「教會合一」的時候,他們將「教會的合一」視為組織上可見的合一,並稱之為「大公教會」。在「大公教會」裡當主教、大主教、主教的主教…等高職位,自然成為許多人爭奪的目標。爭得大主教職位的人,為了維護自己的職位,又故意製造出種種屬靈的理由來抬高自己,以求獨攬最高權力,可以管轄全世界所有教會。

羅馬康士坦丁皇就是第一個想要得著這最高職位的人。他強逼主後325年的「尼西阿大公會議」通過議決案,讓他成為「主教的主教」(以後稱為「教皇」)。當然,他完全不明白聖經,怎配稱為「主教的主教」呢?所以,許多大主教都在等待適當時機,起來兢選「主教的主教」職位。其中以羅馬大主教的才幹最強,他所管轄的羅馬城也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城。所以他以「彼得的承繼人」為理由,於主後590年成功升任為「教皇」。這就是「天主教」正式形成的時間了。

教會從屬靈的合一,變質成為有形的「大公教會」,再變質成為「國教」,最後又再變質成為「天主教」。教會就變成名副其實的「大淫婦」了。教會為了合一而排除任何異端,但教會自己卻變成最大的異端。除了世俗化、異教化之外,更借用政治權力和卑污手段,來逼迫異己,屠殺聖徒。

教會在變質的過程中,當然有不少信仰保守的人起來反對。但在「政教合一」的大趨勢之下,這些受逼害的少數分子,不但受到逼迫,連他們的文獻和言論也被歪曲刪改,打成「邪教異端」。因此很多這樣的教派已經被人遺忘。天主教因為在歷史上不斷影響國家政治,造成許多重大事件,所以一般人以為教會歷史就是「天主教」的歷史。此外,還有一少撮異端分子而已。

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當時起來反對教會世俗化的人非常之多。他們被判為異端、被十字軍屠殺,長達千年之久。人們甚少注意他們的存在。因為寫歷史的人,多半支持「國教」,所以將事實歪曲,叫人們不相信他們。當然,這些反對派也有許多錯謬,例如「瑪西安教派」(Marcionites)因為極端反對猶太教,而將聖經大部份與猶太教有關的部份刪去,又禁止婚娶、強逼守童貞。「摩尼教」(Manichaeism)曾傳入中國成為「景教」,但他們其實將佛教、基督教和波斯拜火教融合而成。

但在眾多反對「大公教會」的教派中,也有良好見證的。例如:「孟他尼教派」(Montanists),這名原是最早期的一種「屬靈運動」,只不過歷史學者將所有這運動的人,都歸納在「孟他尼」這個人身上而已。他們追求聖靈內住,與聖靈運行的大能,渴望得著靈性的復興。只可惜,他們中間有一些追求聖靈啟示過激的人,如同今天的靈恩派一樣。但是總的來說,這教派還算得上是追求聖經真理的人,不肯與「大公教會」一同世俗化。所以後來特土良教父也加入他們的組織。

「諾窪天教派」(Novatian),在大逼迫過後,這派人士因為反對「大公教會」太過容易重新接納那些在逼迫中曾經放棄信仰的人,遭到「大公教會」的逼迫,結果他們大量聖徒殉道。

「多納徒派」(Donatists),也是起來反對「大公教會」太過容易給人洗禮的人,他們尤其指出,主持洗禮的人,靈性這麼敗壞,怎配給人主持聖禮?但這派的信徒人數非常多,品格也非常清高。他們在北非一帶是人數最多的教會。

以上幾個教派都被「大公教會」判為異端。其實他們如果有錯謬,也比不上「大公教會」的錯謬那麼多,和那麼嚴重。例如其中有一個不見經傳的人,名叫「丟奈特」(Diognetus),歷史文獻發現他的信仰非常好,例如他教導說:「基督徒與世人應有分別……他們居住於本地卻像『客旅』和『寄居』的,他們將自己所有的與人分享,為主忍受任何損失。對他們來說,異邦尤如本土,祖國尤如異地。……他們在地上過著天上國民的生活。他們遵守法紀,生活行為比法律所要求的更高。……他們受辱罵,卻以祝福來回報。」

又說:「神是全能的創造主,……差遣兒子來住在人中間。他就是真理…神並沒有差遣君王到世上來…,乃是差遣萬物所屬的主宰來…。神坐在寶座上,他的兒子也坐在寶座上。換言之,被差來的,也是神自己……。有一天,神還要差他來審判世人,他顯現的時候,誰能站得住呢?…神的旨意極其高深難測,惟獨他的兒子才能知道。…這兒子賜給我們,為要贖我們的罪;是聖者代替罪人;義的代替不義的……。除他以外,還有甚麼可以遮蓋我們的罪呢?」

由以上丟奈特所分享的來看,這教派的信仰非常純正。但他是反對「大公教會」的,被判為「異端」,遭逼迫,被屠殺。像他這樣的教派,現在根查出,非常之多。向來,人們只以為「教會歷史」就是天主教的歷史。其實早在使徒時代之後,已經有極多這樣遭到「大公教會」逼迫,而信仰極之純正的教派,他們一直流傳下來,成為今天稱為「弟兄會」的歷史。只是,他們並沒有總會,也沒有固定的組織,但他們都以聖經為最高權威,都反對國教和天主教,都每主日擘餅記念主,都以「弟兄」相稱,都以自己為「天國子民」,在地上,只看自己為「客旅」,為「寄居」的,不肯苟且與世俗聯合,過著非常嚴謹的屬靈生活,與神同行。雖然如此,後來威克里夫、胡司約翰、馬丁路德、加爾文、以致十八世紀的衛斯理約翰等歷史巨人,都是被他們影響,才清楚得救,才起來勇敢不顧性命地反對天主教。

沒有留言: